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1927-1937-中国影像史-第六卷

1927-1937-中国影像史-第六卷

作者:韩丛耀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8.8(6.0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1927-1937-中国影像史-第六卷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7901532
  • 条形码:9787517901532 ; 978-7-5179-015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1927-1937-中国影像史-第六卷 本书特色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1927-1937-中国影像史-第六卷 内容简介

1.一部记录中国影像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从摄影术发明之前中国早期科学家、思想家等对光学和相关化学的探索,一直到1949年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影像史的巨大发展、变迁。 2.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涉及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读本。 3.通过影像所反映的现象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历史,推进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1927-1937-中国影像史-第六卷 目录




主编的话
导 论
一、影像产制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影像产制场域分析
三、影像传播场域分析
四、影像构成场域分析 
**章 1927-1937 年社会文化背景
**节 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态
一、政治方面
二、军事方面
三、经济方面
四、开发西北
第二节 国共两党关系
一、武装斗争与红色苏区的建立
二、国民党政府的“围剿”与中央苏区的反“围剿”
三、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三节 1927-1937 年的国际关系
一、苏联对华政策
二、德国对华政策
三、美国对华政策
四、中日关系
第四节 三十年代社会文化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与革命文学的倡导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
三、“左联”的成立及其活动
小 结

第二章 1927-1937 年影像文化总貌
**节 都市文化的兴起
一、城市知识阶层的产生
二、影像器材的繁荣与推广
三、都市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摄影思潮的影响
一、西方摄影思潮的影响
二、评论界的推波助澜
第三节 文人影像文化的形成
一、来自文人结社的推广传播
二、报纸副刊、画报等媒体的传播支持
三、一批学者型摄影家的涌现
四、摄影文化的交流
五、摄影界与商界的良性互动
第四节 电影文化的传播
一、电影的放映
二、苏联电影文化的影响
三、影评对电影文化的推动
第五节 20 世纪 30 年代影像文化的传播
小 结

第三章 1927-1937 年影像产制环境
**节 影像产制的物质基础
一、国内照相器材总体概况
二、国人自主研发及照相器材使用概况
三、国人摄影技法的开拓
第二节 摄影技术的普及
一、专业书籍
二、专业杂志
三、民间社团的技术传播
第三节 影像出版技术
一、多种印刷方式并举
二、出版机构成为印刷技术的领跑者
三、民族印刷业与国外依然有差距
四、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印刷厂
第四节 影像创作的基本队伍
一、照相馆
二、民间摄影团体
三、专业摄影机构
四、红色根据地的影像创作队伍
小 结 

第四章 1927-1937 年影像构成性特点
**节 人像摄影
一、合影
二、标准照
三、结婚照
四、自拍像
第二节 艺术影像
一、美术摄影
二、人体摄影
第三节 科学影像
一、人类学影像
二、教育影像
第四节 政治影像
一、苏区影像
二、长征影像
三、陕北影像
小 结 
第五章 1927-1937 年影像传播形态
**节 影像印刷出版
一、红色报刊与画报
二、国统区的摄影副刊与画报
第二节 艺术性展示
一、摄影团体的展览
二 、个人摄影展览
第三节 摄影作品集
一、年鉴
二、团体摄影集
三、个人或多人摄影集
第四节 影像研究与教育
一、新闻摄影研究
二、摄影教育
小 结 

第六章 1927-1937 年影像人物
**节 影像出版人物
戈公振
邹韬奋
梁得所
第二节 沙龙摄影作者
陈传霖
蔡俊三
舒新城
郎静山
张印泉
金石声
卢施福
郑景康
第三节 科学影像作者
庄学本
孙明经
第四节 新闻摄影记者
王小亭
方大曾
沙 飞
第五节 红色影像作者
苏 静
童小鹏
耿 飚
埃德加·斯诺
海伦·福斯特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小 结  

第七章 1927-1937 年电影概述
**节 本时期电影的影像特色
一、“左”翼主题的电影影像(1932-1936)
二、新市民电影影像
三、国防电影影像
第二节 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一、影像技术活动
二、电影录音设备的研制与发展
三、彩色影片的配制
四、电影洗印工艺
五、电影照明工艺
六、电影剪辑技术
第三节 本时期电影的总体风貌
一、“左”翼电影运动及其影像风格
二、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
三、国防电影运动的新阶段
第四节 电影传播的场域
一、电影传播的制度
二、电影传播的出版物
第五节 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一、代表性影片
二、主要影像创造者
小 结

第八章 1927-1937 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 结束语
**节 影像创作理念
一、为艺术的艺术
二、为人生的艺术
三、为科学的艺术
四、民族化创作的主体态度
第二节 影像的创作类型
一、照相馆影像
二、美术影像
三、科学影像
第三节 影像创作风格
一、“画”与“影”:唯美与纪实
二、“清”与“糊”:写真与写意
三、柔和刚:时代与风格
第四节 影像构成风格
一、画意摄影风格
二、纪实摄影风格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
后 记
展开全部

1927-1937-中国影像史-第六卷 作者简介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