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

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

作者:赵晓梅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22.1(4.5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151133
  • 条形码:9787564151133 ; 978-7-5641-511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 本书特色

本书从活态遗产保护理论的角度, 将侗族聚落分为功能性空间与仪式性空间两类, 前者与当地寨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相关, 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改变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后者更多地与遗产社区的精神需求相联系, 建筑空间及相关活动体现寨民的文化认同。建筑空间对侗族文化体系的表达, 使侗族乡土聚落具有了独特的遗产价值。

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 内容简介

本书从活态遗产保护理论的角度, 将侗族聚落分为功能性空间与仪式性空间两类, 前者与当地寨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相关, 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改变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后者更多地与遗产社区的精神需求相联系, 建筑空间及相关活动体现寨民的文化认同。建筑空间对侗族文化体系的表达, 使侗族乡土聚落具有了独特的遗产价值。

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 目录

主编的话
序言
前言
1 绪论
 1.1 乡土聚落的概念
  1.1.1 乡土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1.1.2 中西方对乡土建筑的研究
  1.1.3 乡土聚落概念的建构
 1.2 乡土聚落建筑空间的文化表达
  1.2.1 作为文化遗产的乡土聚落
  1.2.2 乡土文化体系中的建筑空间
  1.2.3 乡土聚落的文化表达
 1.3 黔东南侗寨案例
  1.3.1 乡土聚落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1.3.2 侗寨对侗族文化的表达
  1.3.3 典型侗寨的选取
 1.4 本章小结:他文化视角的侗寨研究
 本章参考文献
2 活态乡土聚落理论构建
 2.1 活态遗产保护方法的背景
  2.1.1 20世纪以价值导向的遗产理论发展概述
  2.1.2 活态遗产相关理论的发展
  2.1.3 活态遗产概念的提出
  2.1.4 活态遗产保护方法的时代背景
 2.2 活态遗产保护方法及其实践
  2.2.1 活态遗产地项目
  2.2.2 活态遗产保护方法
  2.2.3 活态遗产保护实践案例
  2.3 活态乡土聚落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2.3.1 活态乡土聚落的概念
  2.3.2 作为文化空间的乡土聚落
  2.3.3 乡土聚落与社区居民
  2.4 本章小结:活态乡土聚落与文化多样性阐释
 本章参考文献
3 黔东南侗族传统文化体系
 3.1 侗族历史与传统文化体系
  3.1.1 侗族人口与分布
  3.1.2 侗族起源与发展
  3.1.3 黔东南侗族传统文化体系
 3.2 黔东南侗族社会组织
  3.2.1 血缘组织结构“补腊”
  3.2.2 地缘组织结构“款”
  3.2.3 血缘与地缘组织的转换与联系
  3.2.4 聚落内部的人群划分
 3.3 黔东南侗寨的历史与文化特征
  3.3.1 六洞地区的起源
  3.3.2 典型侗寨概况
 3.4 本章小结:社会组织在侗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4 黔东南侗寨功能性空间的文化表达
 4.1 侗寨聚落群的发展历程
  4.1.1 侗寨建筑与文化区划概述
  4.1.2 肇兴聚落群的发展历程
  4.1.3 侗寨聚落类型与发展模式
 4.2 侗寨聚落的空间形态
  4.2.1 侗寨的选址
  4.2.2 侗寨的典型布局
  4.2.3 侗寨聚落的生长
 4.3 侗寨住宅的空间形态与发展
  4.3.1 干栏式住宅的起源与演变
  4.3.2 地面式住宅的发展
  4.3.3 住宅的发展趋势
  4.3.4 建筑建造技艺
 4.4 本章小结:功能性空间演变与文化适应
 本章参考文献
5 黔东南侗寨仪式性空间的文化表达
 5.1 聚落中心:鼓楼、鼓楼坪与戏台
  5.1.1 鼓楼起源与建筑形式
  5.1.2 鼓楼坪与戏台
  5.1.3 鼓楼中心的功能与寨民活动
  5.1.4 鼓楼形式与文化象征
 5.2 信仰空间:萨坛
  5.2.1 萨坛起源与建筑形式
  5.2.2 萨坛建置与血缘或地缘认同
  5.2.3 祭萨仪式与空间的使用
  5.2.4 土地崇拜的分离与土地庙
 5.3 其他仪式性空间
  5.3.1 花桥与寨门
  5.3.2 临时性寨际活动空间l
 5.4 本章小结:仪式性空间与场所精神
 本章参考文献
6 黔东南侗寨乡土聚落的遗产价值与延续性
 6.1 侗寨乡土聚落的价值与遗产构成
  6.1.1 侗寨遗产价值研究策略
  6.1.2 侗寨乡土聚落价值的类型分秽
  6.1.3 侗寨乡土聚落价值的层级分析与遗产社区
  6.1.4 侗寨乡土聚落的遗产构成与遗产定位
 6.2 侗寨文化变迁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6.2.1 侗寨的文化变迁
  6.2.2 文化变迁对功能性空间的影响
  6.2.3 文化变迁对仪式性空间的影响
 6.3 侗寨乡土聚落的延续性与真实性
  6.3.1 活态遗产的延续性问题
  6.3.2 侗寨乡土聚落的延续性
  6.3.3 活态遗产的真实性问题
  6.3.4 侗寨乡土聚落的真实性
 6.4 本章小结:侗寨的遗产价值与民族文化认同的表达
 本章参考文献
7 黔东南侗寨乡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7.1 以自由发展看待文化遗产保护
  7.1.1 自由发展的概念与遗产保护
  7.1.2 被误读的“现代化”与传统的破坏
 7.2 侗寨乡土聚落保护的社区参与
  7.2.1 社区参与的遗产保护
  7.2.2 侗寨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现状
  7.2.3 遗产社区在保护中的作用
 7.3 侗寨遗产地旅游发展
  7.3.1 遗产地旅游的兴起
  7.3.2 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
  7.3.3 侗寨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7.4 本章小结:黔东南侗寨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展开全部

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 作者简介

赵晓梅,辽宁大连人。200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毕业,201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毕业。现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建筑保护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活态遗产保护、社区参与、遗产旅游、遗产管理及乡土建筑等,发表学术论又十余篇,参与贵州省从江县增;中鼓楼保护规划、福建土楼世界遗产地总体规划及四川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总体规划等保护实践项目多项。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