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广揽成势:教育管理者的知识视野

广揽成势:教育管理者的知识视野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403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7.6(4.9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广揽成势:教育管理者的知识视野 版权信息

  • ISBN:7113026265
  • 条形码:9787113026264 ; 978-7-113-02626-4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广揽成势:教育管理者的知识视野 内容简介


片断:
引子
“自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
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界,也称大自然。它是各种物质的总和,
包括着非生命系统,如基本粒子(或量子场)、原子、分子,直到天
体;还包括生命系统,如团聚体(微球体)、细胞、植物、动物,直到人
体。广义的自然则除了自然界之外,还包括人类社会。人类是由自
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类运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在越来越大的程度
上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也创造着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高
楼、铁道、汽车、计算机等等。这些社会劳动的物化,我们称之为“人
造的自然”。
自然是神奇的。公元前300年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在他的
名著《天问》中曾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这茫茫宇宙有没有一
个开头?那时混混沌沌、天地未分,凭什么来研究?穹窿的天盖高
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太阳和月亮高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今天,人们还可以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宇宙是如何产生
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人类从何而来?是什么规律支配着世界
万物永不止息地运动?世界是怎样从混沌走向有序,并达到今天这
样多彩多姿的?它将走向何处?这些问题与人类本身一样久远,但
它们却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到现代科学的前沿。为了不至重复,我
们将在第三部分《科学》里面和您共同追寻人类对这些问题研究的
足迹。而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则把精力集中于讨论人和自然之间的
关系。
人与自然
一、人从自然走来
2000万年前,由于大自然中世界性的造山运动和气候的急剧
变化,森林地区被大大地缩减,树丛间的空隙增大,逼迫着古猿脱
离森林转移到地面上来生活。地面的环境与森林不同,没有那么丰
富的野果,没有那么多可供遮风避雨、防御猛兽的隐蔽处所。为了
生存,他们必须能跑能跳,必须学会更复杂的技巧,利用天然工具
摘果子、搭窝棚、防御敌人。困难的环境条件迫使他们的上肢得到
了更多的锻炼和发展,手足开始分工。许多古猿因为不能适应新的
生活而灭绝了。只有那些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能
够逐步适应变化的一类存留了下来。手的解放进一步促使古猿直
立行走。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说我们遍体长毛的祖先的直立行
走,一定是首先成为惯例,而后来才渐渐成为必然,那么必须有这
样的前提:手在这时期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事于其他活动了。”手足
分工、直立行走,“由此就迈出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
一步”。
手的解放,为制造工具开辟了道路。古猿在地面上生活,开始
是使用天然工具,可以用石块、枝条或动物的长骨作为对抗和防御
敌害的武器,或获取食物的工具。经过漫长的阶段,使用天然工具
越来越熟练了,手和脚也进一步分化了。天然工具在数量上、质量
上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制造工具的要求。*
初可能仅仅是偶然,但逐渐地就成了一种能力。从使用自然工具到
有意识地制造工具,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又一个飞跃,正如恩格斯所
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广揽成势:教育管理者的知识视野广揽成势:教育管理者的知识视野 前言


教育管理者需要扩展
知识视野
(代序)
(一)
20世纪很快就要成为历史,21世纪正以其急促的步伐向我们
走来。人类在20世纪的活动已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当然既
有进步,也有代价;可以预料,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人类社会发
展的步伐将会更快,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面对国际形势和格局的变化及重组,我
们中华民族应把猩时机,选择正确的道路,以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
和热情投入到历史洪流之中,创造我们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近代
的落伍,使中国人民吃尽了苦头。我们经过无数流血牺牲的磨难,
历经挫折与失败、曲折与失误,直到近几十年,才走上了民族振兴
与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21
世纪真正成为中华民族重登历史巅峰的世纪。中华儿女正以昂扬
的斗志,信心百倍地走向未来,走向21世纪。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和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在这个
历史阶段,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速度;
——我们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时代,在这
个历史时刻,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利益与道德之间需要一种
积极、灵活和充满创造力的张力;
——我们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这个历史时期,传统与现代
的冲撞激励着空前的创造力,民族文化与世界一体化的矛盾孕育
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机会;
——我们处在迈向21世纪的伟大时代,在这个历史转折点
上,新旧交替日趋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正是在这瞬息万变、惊
涛骇浪的舫程中,我们需要冷静的理智和合理的思维,以把握人类
航船的方向。
社会的飞速发展,历史的持续进步,向新时期的人们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在自然经济时代,社会进步相对较慢,人们的交往范围
非常有限,他们的知识视野也非常狭隘。在那个时候,只要有一技
之长或很有限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但是,在社会化大生
产的今天,社会呈现出日趋加速的发展态势,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
也表现出跳跃式进展的特征,世界贸易触角几乎伸到了地球的各
个角落,信息网络正把全球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居民点。新的科学学
说层出不穷,并使原有的理论相形见绌;新技术往往很快就使现有
技术退出历史舞台,其更新速度令人应接不暇;新东西往往还未完
全成型,就被更新的东西所淘汰,时髦的东西转瞬就成为昨日黄
花。
科学研究的分化,社会分工发展,在使人成为颇有能力的专家
的同时,也有把人限制在局部小天地中的可能性。人们在自己的窄
狭的专业中得心应手,却越来越缺乏对世界统一性的科学统一性
的思考。在这种状况下,人们的心灵不是被幽闭的狭小的范围内,
就是被各种专门知识分割为互不衔接的碎片。教育必须为科学的
统一性和人性的完整性而工作。实际上,当代科学技术日渐呈加速
度发展的趋势,自然科学知识的迅速膨胀和深化,一方面使科学学
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又不断形
成新的边缘学科,并提出了加强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时代要求
我们有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富有创
造精神和具有高度使命感的高素质的人才,而要提高人们的素质,
就要有适应现代文明社会要求的教育。因此,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
刻,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更重,因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承前
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使命。相对于其他人,教育工作者必须
具有更广博的和更具前瞻性的知识视野。人们知识视野的大小,也
就决定了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而人们
知识视野的建立和扩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大教师们的工作。
另外,科学精神的确立和知识视野鲍扩展,应当与科学的人文
理念和高度的道德责任感相协调。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手段,但人们在利用这些手段时,必须考虑我
们应当如何使用这种手段才是正确的或对人类长远利益有利的问
题。借助于科学技术手段,人类的大规模经济开发已经给地球的生
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生命科学的研究,也向社会伦理问题提出
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不能依靠科学技术这种空前强大的力量,只为
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不顾后果地“算计”宇宙自然。我们不能不顾
伦理后果地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应有自我约束的规范。当
然,作为一种*具革命性的力量,科学技术不能成为传统道德的奴
隶,但科学技术的踊有一个目标理念的问题,它们必须面对“应当
怎样”的问题,而不能堕落为没有目的、缺乏感情和没有方向感的
纯粹“工具理性”。因此,当教师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时,也应培养
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即他们不仅应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应具备符合时代要
求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再说,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我们走向了世界,世界也向我
们走来。在这样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合作与竞争并存。一方面,
外来文化的涌入与影响,侵蚀着我们古老文明的心理防线;另一方
面,跨文化的冲撞与融和,也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创造了千载难逢的
契机。中华民族只有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才能成为世界性民族。在
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只有勇于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的民族,才
能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只有超越狭隘的民族自负感,才能保持中
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只有拥有健康发展的文化的民族,才具有
牢固的民族自信心。我们必须不断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
果,才能促进华夏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其强劲的生命力。
同样,只有中华文化是强劲而开放的,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影响力,
为世界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显然,在当今世界的交往日趋密切的
情形下,参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复兴与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
就历史地落在了21世纪亿万中华儿女的肩上。而在完成这个伟大
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地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承
前启后的角色。
市场经济的浪潮也给人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它呼唤人们
的自主意识、独创精神和进取心,它弘扬人的个性,要求个人自立、
自尊和自我负责,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
它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
等。我们怎么样才能驾驭人生的航船,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劈波斩
浪,走向光明的未来?我们怎么样才能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而
又保持和完善我们的理想?我们怎么样才能在拓展知识的空间时,
而又保持我们内心精神的完整性,并锤炼我们积极的人生智慧?这
些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跃入到新的境界提供
了条件。我们不仅应当有知识视野,更应有理想视野,而且人生理
想和价值观的视野是更为重要的知识视野。
因此,当代人不仅需要坚实而丰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不断进
行自我知识更新的冲动和方法,而这就需要有比前人更广博的知
识视野。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更应培养青年人的能力,提高他们
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一个涵盖知识、实践能力、文化修养、道德责任
感以及生理和心理适应力的综合概念。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就是
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人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已的知识水平,才能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人们必须不断完善自已
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才能提高自己驾驭日益深化和扩张的知
识体系的能力;人们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人
文素质,才能以完整的精神去把握日趋多样化的世界,弥合因变革
而出现的社会裂隙,连接传统、现实和未来,保持个人内心世界的
完整性。然而,为了拓宽被教育者的知识视野,就有必要拓宽教育
者的知识视野。也就是说,要扩大被教育者的知识视野,就需要教
育者有更大的知识视野。
显而易见,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民族优良传统
和文化精神代代相传和发展的中介。一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
生代数和几何,他或她还要以其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的
世界观形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位只了解数学并能教好数学课
的教师,还不是一位好教师。他只有在教好数学的同时,也以自已
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采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才能成为一个真
正合格的数学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亦是如此。
然而,学校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的工作方式,都与教育管理
者,尤其是与学校校长的知识视野密切相关。只有具备相对较广的
视野,才能对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有敏锐的直觉,才能从
知识体系的有机性认识构建学生较广博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才
能了解社会进步和人的生活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素质的统一。鉴
于此,在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教育管理者合理地扩展自已的
知识视野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正是根据这种认识,来设计
本书的写作方案的。
(二)
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首要
前提。自人类产生以来,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
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人类是从与自然力量的抗争中获
得知识的,这一抗争逐渐使人产生了单纯征服自然的观念,忘记了
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初,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世界的能力还是
十分有限的,但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这种认识世界
和征服世界的方式造成了致命的后果。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把自由
规定为人通过技术支配自然的力量来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很少
考虑自然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自然受到了愈来愈严重
的侵犯。随着土地被过分开发,森林变成木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也就向人袭来。随着河流被当作排污沟,海洋变成垃圾坑,人类的
生存环境也受到威胁。只要我们继续把自然仅仅当作任意改造的
对象,地球的生态系统就会遭遇愈来愈大的压力,其结果将是我们
人类面临愈来愈大的危险。为了人类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改变以
往单纯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态度,学会关心自然、热爱自然和保
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发展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为前提的,人当然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但正因如
此,人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自然生态的衰退必然影响到人类的
长远利益。除了是持续发展的主体之外,我们还应意识到自己也是
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的网络中我们受到严格的控制。我
们不仅是改造活动的行动者,还是行动后果所作用的对象。我们在
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适应自然,使自然根据其自身的规律为我们
造福。
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关心、认识和保护,都是为了人的利益。人
的主体意识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我们不可能超越“人类中心论”,我
们只能寻求更合乎人类自身长远利益的、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和更
高层次的人类中心论。在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上之前,地球一直以
其自身的规律演化着。自人类起源以来,人不只努力认识作为外部
环境的自然世界,而且也试图认识自己。作为能动的实践活动的主
体,人的认识不是静态地反映世界,而是能动地重构关于世界的观
念。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注意不仅总是以人自身的需要为转移,而且
这种关注的认知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的投射性质。因此,不
了解人的主体性质、人的生存本质、人的个性发展等问题,就不能
深化人对外部自然认识。另外,通过对人的科学认识,还可以促进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使人学会欣赏他人、关怀他人,
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共同建设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和更加和谐的
人际关系。
然而,人的主体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生物学意义上所固有的抽
象物,人本身是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中的活动者。人与社
竞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社会既相互塑造,又相互制
约,甚至有时处于对抗之中。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人的构成性
力量,但有时社会也会压抑某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也离不开人,
它通过大量单个的人而存在,没有人的社会是难以想像的,但没有
社会约束的人性发挥往往会侵蚀社会秩序。为了理解人,我们就必
须进一步考察人类社会群体、社会结构、社会相互作用、社会冲突、
社会控制、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这些认识的目的,是
使我们学会合作。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是社会性的动物,因
而应当加强合作,促进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人和社会都属于存在的概念。然而,认
识自然、理解人生和了解社会,都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
自然和改造自然需要科学技术,保护自然环境同样需要科学校术。
即使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这就是社会科
学赖以存在的根据。但是,我们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
客观存在的因素的分析,同时还有我们的价值取向的问题。我们不
只是关心真还是假的问题,我们更关心善还是恶的问题。对有责任
感的人来说,即使科学技术也不能变成与人的目的和理想无关的
东西。科学分析还应有道德方向感的约束,科学应关心人类的根本
利益,而不应堕落为海德格尔所说的“科学不思想”。显然,无论是
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科学,都有一个价值维度的问题。而不同历史
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根据自身条件所特有的价值视野,就表
现为文化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分别论述了科学、技术和文化
三个意识层面的概念。
自然科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
关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生活
实践、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自然科学的进步,必定形成新的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引起
社会关系的变革。正因如此,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
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目前,科学愈来愈走在技术革命的前边,
是*具能动性的生产力之源,是创造力之源。我们正努力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就无法完成这一伟大
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应当有前瞻性的科学视野,以把握科学发
展的趋势,认识科学研究的价值。
技术是把科学知识圃用于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以达到利用
和改造自然的预定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技术是科学转化为
生产力的中介,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实标志。人们愈来愈理解
这样一个真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
人民主活水平的提高,鄙离不开技术的发展。技术以生产实践、科
学实验和科学理论为基础;反过来又能推动生产力和科学研究的
深入发展。本世纪以来,特别是7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
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和材料科学为前沿,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应当尽可能赋予技术以人
道的形式,使它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保持与自然、社会和人的和
谐。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样式。如果说动物的进化是生物进化
的话,那么人类的进化就是文化的演进,其中*基本和*重要的是
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发展的基础
和动力,但观念形态的文化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有时对整个
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导向作用。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但
呼唤真善美是其永恒的主题,尽管不同的人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
理解。积极的文化应趋向美的世界,培育善良的德性,寻求人类文
明和生存的智慧。在这种追寻过程中,一个民族不能脱离自己民族
的文化之根,否则它将失去自己的民族性。然而,在当代信息化的
时代,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交流也愈来愈广泛,因而文
化上的自我封闭既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只有坚持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中国文化的源流之中,弘扬本
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剔除其糟粕,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良
成份,加以综合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新文化来,为人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正在走向21世纪的人类,必须对自然、人本身、社会、科学技
术和文化有正确而完整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造出前所
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加灿烂和辉煌的精神文明;只
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科学精神与人
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为了传播和完善这样一种开放而完整的知识
视野,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
(三)
这本著作表述的是一种多视角、跨学科和前瞻性的知识观,因
此它是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合作的成果。全书的框架是两位主编
共同讨论和切磋的产物,两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分别为文理两大
学科,目的就是以这种视角上的互补来相互拓展各自的视野,我们
因此也就在向广大教育管理者谈知识视野的同时,拓宽了自己的
视野。
各位撰稿人为写好自已负责的部分,做了认真而洋尽的准备,
为本书的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以下为各部分的撰稿人:
序言部分:韩震。
自然部分:安宝生。
人的部分:梁侠、韩震、吴绍金、李丕志。
社会部分:宣兆凯。
科学部分:董春雨、宝宝生、黎宏中。
技术部分:董春雨、安宝生。
文化部分:樊美筠、张德山、李伟、赵晖、韩震。
各部分文稿收起来之后,两位主编分头进行阅读和修改,根据
相对统一的风格,增删或改写了一些小标题。由于时间仓促和限于
编者自身有限的知识视野,本书的体系与内容难免有不足或谬误
之处。我们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的批评指正。

广揽成势:教育管理者的知识视野 目录


目录
自然
引子
人与自然
一、人从自然走来
二、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
**步的胜利与第二步的失败
一、人口暴涨的忧虑
二、人口压力与资源的毁灭
变化的发展观
一、限制增长—一罗马俱乐部的结论
二、限制增长是现实的吗
三、可持续发展
学会和谐——21世纪的环境教育
一、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二、在参与中学会和谐

生存的本质
一、人的存在
二、人性结构
三、本质的生存
四、作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活动
五、生存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张力之间
人是*可宝贵的
一、人的价值及其特征
二、人的价值构成
三、人的价值评价
四、人生价值的目标
个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一、人是社会动物
二、个体自我的发展
三、自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生成的
学会沟通——21世纪人际关系教育
一、人际沟通概述
二、人际关系概述
三、社会转型时期人际沟通的主要障碍
四、目前人际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五、展望21世纪的人际关系
六、学会沟通,改善人际关系
社会
社会结构
一、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群体与组织
四、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五、社区
社会相互作用
一、社会互动及其主要形式
二、集合行为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变迁
二、社会现代化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问题
二、社会控制
学会合作——21世纪的社会观教育
一、合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二、学会合作——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基本素质的要求
科学
新科学观
一、追求“真”的事业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与发展趋势
三、自然科学的根本特征及其认识论价值
20世纪对科学的挑战
一、还时空之本性
二、走进微观世界
三、揭开复杂性的面纱
四、展示宇宙的奥秘
五、穷究生命之谜
重新认识科学的价值
一、精神世界的启明星
二、通向未来的阶梯
三、社会现实文明的奠基石
四、“科学主义”是与非
学会创造——21世纪的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的概念
二、科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三、创造——科学教育的内核
四、“第零科学问题”
技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一、制造工具的动物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三、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新技术革命的特征
一、当代科技发展的根本特点
二、新技术革命的内容及其影响与特征
三、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对策
学会生存——21世纪的终身教育
一、终身教育战略
二、发展中国家更加需要坚持终身教育战略
三、终身教育必须强调完善的素质教育
四、追随新技术革命的浪潮
文化
呼唤美育
一、美育的基本内涵
二、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重建道德
一、当代道德危机及其原因
二、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四、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方式
五、当今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六、当今道德建设的原则
追寻智慧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求智之路
二、西方哲学的智慧之路
三、现时代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
综合创新——21世纪的文化观教育
一、文化与文化观
二、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观
三、当代中国文化观的现状
四、综合创新——展望21世纪的文化观教育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