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海峡文化论集

海峡文化论集

作者:刘登翰著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4-03-01
开本: 22cm 页数: 347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2.9(3.4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海峡文化论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811306965
  • 条形码:9787811306965 ; 978-7-81130-69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海峡文化论集 本书特色

这本《海峡文化论集》是福建师范大学博导刘登翰老师所作的闽台文化研究成果的汇总,包括了与海峡文化相关的多篇文章、对南少林之谜的推想以及对与“台独”相关的文化理论的评析。内含《跨越海峡的文化足迹》、《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台湾族群问题的历史背景》、《追寻中国海外移民的民间记忆——关于“过番歌”的研究》等文章。

海峡文化论集 内容简介

  《海峡文丛:海峡文化论集》是福建师范大学博导刘登翰老师所作的闽台文化研究成果的汇总,包括了与海峡文化相关的多篇文章、对南少林之谜的推想以及对与“台独”相关的文化理论的评析。内含《跨越海峡的文化足迹》、《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台湾族群问题的历史背景》、《追寻中国海外移民的民间记忆——关于“过番歌”的研究》等文章。

海峡文化论集 目录

序 孙绍振
论海峡文化
闽台文化研究的文化地理学思考
跨越海峡的文化足迹
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
闽台社会心理的历史、文化分析——以两岸闽南人为中心
台湾族群问题的历史背景
论闽南文化——关于性质、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
闽南文化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关于文化生态保护的几个问题——以闽南文化为例
追寻中国海外移民的民间记忆——关于“过番歌”的研究
长篇说唱《过番歌》及其异本
长篇说唱《过番歌》的产生和流播
长篇说唱《过番歌》的文化冲突和劝世主题

南少林之谜
一、难解之谜:闽中何处南少林
二、林翠泉清藏寺院,云深雾浓隐如来——来自莆田林泉院的发掘
三、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来自泉州东禅寺的研究
四、弥勒峰下闻禅声,遗迹处处说少林——来自福清少林村的发现
五、并非谜底:关于福建少林寺的一种推想
六、附记

“台独”文化理论评析
一、“文化台独”是“台独”的理论前提和文化基础
二、评所谓“台湾人不是中国人”
三、评所谓“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
四、评所谓“台湾话不是中国话”
五、评所谓“台湾历史不是中国历史”
刘登翰学术年表
展开全部

海峡文化论集 节选

  一、关于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  多年前,在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于厦门联合召开的“闽台文化研讨会”上,曾经就闽台是否同属一个文化区展开过争论。一些学者主要从民族、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来认证闽台文化是在闽南方言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文化区;另一些学者则在承认台湾文化是中原文化一个分支的前提下,强调台湾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文化的独特性,特别是近半个世纪来台湾走上与大陆无论从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来说都完全不同的道路,从而不赞成把闽台看做一个文化区的提法。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在为会议所作的学术小结中提出:“分歧的产生是对今天台湾文化的特殊性的估计有高低,这就可以推动我们去研究今天的台湾文化,深入分析,认真思考,以求得共识。”  这一至今尚还难说已经取得“共识”的分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如何确认文化区的划分类型与标准;第二,怎样看待同一性和特殊性。  文化区的划分是文化地理学赖以建立的一个基本概念。作为研究“文化空间分布”的一个专门学科,文化区通常被界定为“某种文化和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①按照不同的需要和指标体系,它又可以划分为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两类。形式文化区强调的是具有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如语言、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社会组织、聚落方式,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区,大致属于这一类。功能文化区则是按照文化的功能——广义的文化所涵括的政治、经济、社会的不同机制和功能所组织起来的地区来划分的,如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县或一个教区、一个选区等。因此两类文化区既互相关联,又互相区别。**,形式文化区是依照文化的特征来划分的,所侧重的是文化的本体;功能文化区则是以文化的机制和功能来划分的,所侧重的是文化的功能。第二,形式文化区的形成往往有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的过程,是所谓时间的发展在空间上的文化凝聚。这就是我们往往习惯从文化史学的立场来认识形式文化区,或者从形式文化区的景观所潜隐的历史信息来对文化史进行研究的原因。而功能文化区则更强调它在当下的状态,虽然也会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但往往会由于某些政治或经济上原因作重新的划分。因此,形式文化区往往更多关注其历史的积累,有更大的相对稳定性;功能文化区则更多侧重对现实的观察,有较多的变化。第三,由历史承传下来的以文化特征为划分标准的形式文化区,其边缘界线往往比较模糊。这一方面是历史的变迁使原来相对分明的界线逐渐模糊;另一方面则由于文化的扩散作用,不同的文化区域边缘互相渗透影响,成为一种“毛边”。而功能文化区以其机制和功能为要求,如作为政治上行政辖区的省、市、县,其疆界必须是十分明确的。在这里,形式文化区的“区域”与纯粹地理学意义上的“地区”的概念略有差别。被岁月流逝模糊化了的文化“区域”,作为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成为划分文化的标志。它的边界是一条模糊的“带”,而不像功能文化区是一条明晰的“线”。第四,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既互有区别有时又互相重叠,它们往往还可能互为因果。  ……

海峡文化论集 作者简介

  刘登翰,福建厦门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福建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等。从事中国当代诗歌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学术之余写诗、散文、报告文学,出版诗集《瞬间》、《纯粹或不纯粹的歌》,散文集《寻找生命的庄严》、《书影背后》,报告文学集《钟情》、《关于人和历史的一些记述》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