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龙陵-文化保山

作者:杨新锦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1.5(4.3折) 定价  ¥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龙陵-文化保山 版权信息

龙陵-文化保山 本书特色

《文化保山(龙陵)》编著者杨新锦、尹世贤。
保山是云南开发较早、历史文化积淀较为丰富的边疆多民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学家在隆阳区发现了“羊邑古猿”化石,其生存年代为晚中新世至上新世,距今约800万年至400万年。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猿、人演化进程中*关键时期的化石空白,证明我国是世界人类主要发祥地之一。而蒲缥塘子沟文化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石骨角牙制品等各类可供鉴定的实物标本,古人类用火遗迹和我国目前已知的时代*早的房屋遗迹,说明保山这一方神奇的土地,至迟在七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创造了独具区域特征的史前人类文明,开始孕育辉耀边地的保山文化。

龙陵-文化保山 内容简介

《文化保山.龙陵》一书文体别致,内容朴实,设计新颖,以散文的笔法、文化的高度,描写保山龙陵的历史变迁、人文风物、美景地貌、饮食特色。图文并茂、文散神聚地书写“千古松山美玉龙陵”。龙陵是一个山区县,地处怒江、龙川江两江之间,高黎贡山山脉由北向南伸入县境,地势呈中部高而东西倾斜之势,全境崇山峻岭,丘陵起伏,河流纵横,自然资源,水资源丰富。滇西抗日主战场——松山战役抗日战场遗址。是中华民族不惧强敌,英勇抗争的历史见证。商品粮、干果、茶叶、烤烟、咖啡,黄龙玉是龙陵县的经济产业。被誉为 " 神汤奇水 " 的邦腊掌热矿泉旅游度假区,泉水温暖,微量元素丰富,洗涤养生、保健滋润、宜体宜心。龙陵气候宜人物种丰富,又是 “ 西南古丝绸之路 ”的要道,中原文化与绚丽多彩的边疆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龙陵-文化保山 目录

总序
一、宝地宝玉
“祥龙遗韵”
文武象达
玉出龙陵
盛世传奇
魂牵梦绕只为玉
漫笔黄龙玉
梦幻水草花
七彩云南五彩玉
“祥龙”进京
奇山奇水奇石缘
国色黄皮石
二、神汤奇水
奇水神汤邦腊掌
星罗棋布泉世界
盛名千秋邦腊掌
草把煮鸡蛋
三关绿谷寻“七星”
镇安阴阳瀑
蚌别温泉
包容似海——黄草坝温泉
象达温泉
傈僳人家
“土巴拉”——一朵盛开在香堂人家的奇葩
黑土地上的“芭蕾”
穿越小黑山
风光旖旎蚌渺湖
去一趟重温农耕文明的地方
走进勐蚌
感受一碗水“活化石”
人间“仙草”——紫皮石斛
三、松山记忆
难忘的日子
惠通桥的枪声
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
松山守备区日军工事构成特点及其分布
灰飞烟灭“保险箱”
松山日军覆灭地——马鹿塘
日军生活区遗址——大寨
何绍周与五号民宅
日军战地医院遗址——黄家水井
亲历那场战争
相会白发
“鬼火”粪
“龙兵团”魂断龙陵
无言的见证者
死而复活的纪念碑
老东坡——龙陵会战的制高点
白塔赵氏宗祠
从昨日走来
千载铁证,
太阳底下的罪恶
龙陵抗战纪念文化广场——一部厚重的史书
白塔感受
将军与马夫
后记
展开全部

龙陵-文化保山 节选

绽放了四千年的四辦花
  大花石的石刻四辦花——滇西先民写在石头上的艺术文献,在滇西文明历史的画廊里,春色长在,永不凋谢,辉映着他的后人们去创造更加灿烂的文明之花。
  这朵花开在怒江下游西岸的龙陵县勐糯镇大花石山上。
  那是四千年前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暖和,万象更新,怒江两岸莺飞草长,花团锦簇,空气里弥漫着花蜜的芬芳。他立在怒江西岸的大花石山上,享受着大自然丰盈的美丽,猛吸一口新鲜而又芳香的空气后,神清气爽。注目着眼前数十种四辦的万紫千红的花卉,心弦像被什么拨动了一下,随着一声清响,那些花朵竟然神奇地进入了心灵深处,于是就有了一种冲动。他随手拾起一块拳头大的石块,又走进木屋里,把系着藤条、挂在草筋泥挂墙上的石斧拿下,然后坐在草盖的屋檐下,迎着旭日,细心雕刻起来。当炊烟升起、菽饭飘香的时候,这件滇西**件石刻艺术作品就悄然诞生了。他将目光转到身旁灿然开放的鲜花上去对照,然后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享受着自己创造的快乐。
  四千年后的1991年底,云南省、地州文物工作者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对龙陵县勐糯乡的大花石新石器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这是怒江以西的首次发掘,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內的第三次大规模发掘。这次发掘犹如打开了滇西史前文化的一扇窗户,使我们对当时当地人类的生存状况看得更为清晰。同时,怒江在经过大花石遗址后即从相隔不远的龙陵县木城乡流入缅甸萨尔温江,古代中缅文化交流的情况,也可从这个窗口瞭望。
  大花石遗址前临怒江,后为陡坡。北面有溶洞一个,东北角有岩厦一座。便以居住、渔猎、采集而又安全,表现了先民综合选择居住地的能力。文化遗存有房屋基址、灰坑、石器制作场和金属炼炉。出土石、骨、陶、铜器具2500多件。石器以打制双肩铲为多;陶器种类颇多,器面纹饰丰富并发现有一般被认为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刻画符号。该遗址遗存分早、晚两期:晚期属青铜时代初期,距今约3200年;早期多磨制小型石斧,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该遗址发现了以打制双肩铲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晚于以磨制梯形、条形小斧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的地层根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凭借大花石新石器遗址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滇 西先民筚路蓝缕的艰辛,更看到了他们把走向文明的 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的努力。当我们今天享受着2l 世纪高度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时,我们要更加珍重和敬畏四千多年前的先民,是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里,播下了连接今天和未来的文明的种子。
  随着大花石遗址的发掘,这件石刻四辦花作品终于重现人间,在阳光下展示它美丽的容颜,叶片还是那样舒展,仿佛绿色的生命还在其中运行,散发着强烈的活力。
  石刻的四辦花卉,近似怒江两岸的数十种植物花型,是怒江狭谷自然景物*早的艺术写照,可视为滇西石刻艺术历史的开端。这表明早在四千年以前,滇西的先民便具有了较强的审美意识和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
  石刻四辦花作品,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生动,展现的是滇西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同时,也享受着大自然美丽的情怀。天人合一,我们的祖先在四千年前就已践行。当我们穿越四千年的时空隧道,欣赏这朵绽放在石头上的四辦花时,在感受它的艺术魅力时,不是更应该捕捉到一些更深层的、令我们深思的信息吗?
  大花石的石刻四辦花——滇西先民写在石头上的艺术文献,在滇西文明历史的画廊里,春色长在,永不凋谢,辉映着他的后人们去创造更加灿烂的文明之花。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