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冯友兰追问人生

豆瓣8.6分,主要来自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篇篇值得反复阅读回味。书后附录了15条人生箴言,是冯友兰关于人生哲理的精华。

作者:冯友兰 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1页
读者评分:4.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8.0(5.5折) 定价  ¥32.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冯友兰追问人生 版权信息

冯友兰追问人生 本书特色

年轻时习得人生大智慧   前行中不一样的思考与洞察
本书为“人生之思”丛书之一。
这套系列丛书,精选了“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的名家作品,他们用融贯中西学养的大智慧,阐释人生真谛。时代虽早已巨变,但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人生理想却为当世所稀缺。这本书与另外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冯友兰先生站在哲学的至高点揭示人生真相,探讨宏观话题,又不乏微观点拨,充满洞见且耐人寻味。在这个时代,再没有人可以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这本书中的文章又不像一般哲学著作那般晦涩难懂、枯燥无味。

冯友兰先生一生不断追求真理,用其卓越的学识和人格精神,去探索解决人生的才与命、情与性、欲与好、理性与悲观等诸多经常困绕人们一生的大问题。他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说,影响深远,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他的生活亦如同任继愈先生对他的了解:他的同事们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也没见他闹过情绪。即使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把哲学境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赋予他的学问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垂范当世稀缺的人格精神。有关人生的哲学,是每个人在每一天都会有所渗透和应用。

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时翻看此书,都会有不同深度的领悟,回归内心的宁静。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攀升人生的新境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冯友兰追问人生 内容简介

     年轻时习得人生大智慧,前行中不一样的思考与洞察!
“人生之思”书系第1辑首推《冯友兰追问人生》、《朱光潜美的人生》、《季羡林真实人生》。这套系列丛书,精选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的名家作品,他们用融贯中西学养的大智慧,阐释人生真谛。时代虽早已巨变,但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人生理想却为当世所稀缺。这本《冯友兰追问人生》与另外两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冯友兰先生站在哲学的至高点揭示人生真相,探讨宏观话题,又不乏微观点拨,充满洞见且耐人寻味。在这个时代,再没有人可以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这本书中的文章又不像一般哲学著作那般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冯友兰先生一生不断追求真理,用其卓越的学识和人格精神,去探索解决人生的才与命、情与性、欲与好、理性与悲观等诸多经常困绕人们一生的大问题。他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说,影响深远,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他的生活亦如同任继愈先生对他的了解:他的同事们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也没见他闹过情绪。即使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把哲学境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赋予他的学问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垂范当世稀缺的人格精神。有关人生的哲学,是每个人在每一天都会有所渗透和应用。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时翻看《冯友兰追问人生》,都会有不同深度的领悟,回归内心的宁静。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攀升人生的新境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冯友兰追问人生 目录

part 1

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问题,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他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这就可以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

人生真相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人生成功之因素

才命

知命

心性

论信仰

关于真善美

part 2
展开全部

冯友兰追问人生 相关资料

以他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季羡林
你可以完全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和他辩论,但是你必须要承认,你想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跟他辩论是非常困难的。
冯先生苦撑残躯,含垢忍辱活下来了,他保全了性命,也留住了学问。
——资中筠

冯先生主持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几年,同事们没有见他发过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没见他闹过情绪。他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他的哲学境界。

——任继愈

冯友兰追问人生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五二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四十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商品评论(2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