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新)

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新)

作者:陈林森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读者评分:4.3分4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0(4.3折) 定价  ¥27.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6816526
  • 条形码:9787506816526 ; 978-7-5068-1652-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新) 内容简介

本书列举了国人生活与写作中常见的病句类型,并提出了纠正的方法,帮助读者避免交流中的误解与歧义。

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新) 目录


语法篇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
——词类混淆
断腿的桌子站不住
——宾语残缺
芳与泽其杂糅兮
——结构杂糅
糊涂县官断案
——主语残缺
蒋介石与吴国桢谁原谅谁——主动与被动
就是河马的孩子呀!
——其他成分残缺
理无可恕,情有可原
——复句语序不当
刘晓庆能拍卖吗
——虚词误用
男的还女的?
——谓语残缺
“你去”和“我去”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你是我的“贤妻良母”?
——主谓搭配不当
人能服用“胃液、呕吐物、尿液”吗——联合词组的搭配
谁“在小报上”被射了五枪——单句语序不当
她是科长、处长、局长
——多项并列的顺序
下次请您只寄些标点来——标点符号
鲜血能够“享用”吗——动宾搭配
小心,别“穿帮”了——连贯
一个“的”字,尽得风流
——“的”、“地”、“得”误用
已经“粉身碎骨”了还能作贡献吗
——衔接
岳阳楼能建在洞庭湖上吗——指代不明
词汇篇
垂阳当覆地,耸干会参天——不自足词语63
大夫不得造车马
——偏义合义66
邓亚萍是“富婆”吗——年龄限制69
都市缘何起“狼烟”——不明词义71
“狗友”是狗还是人
——新词语问题74
好一个“高瞻仰止”
——成语杂糅77
何来“东郭狼”
——生造词语80
酒要一壶乎?菜要一碟乎?——滥用文言82
孔子是不是“丧家狗”——褒贬不当85
妈妈!我在练习签名呢!——大词小用88
马褂,马褂,红马褂!——滥用方言91
男子焉能“河东狮吼”——性别限制94
能称别人的丈夫为“夫君”吗——称谓错误97
能说兄弟“情同手足”吗——比喻性词语99
潘多拉盒子开不得
——外国典故问题102
秦香莲是陈世美的“前妻”吗——误用特义词105
“如椽大树”是什么树——篡改成语107
小学生用“天真”造句:今天真热——割裂成词110
又怕人笑掉西班牙
——断章取义113
张老师小心,下面有一堆水!——量词误用116
修辞篇
不必替别人客气
——谦敬失度
从北京胡同改名说起
——语言粗鄙化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车轱轳话
从宋祁删削旧史说起——苟简
反对男人!
——排列不当
纺织局批准了什么
——滥用长句
尴尬丈夫究竟饱尝了谁的耳光 ——标题的尴尬
“李林”是何方神圣——过度省略
帽子还有不戴在头上的?——赘余
梅兰芳的“一字师”
——措辞与传情
亲爱的!敬爱的!博爱的!——堆砌
谁是谁的儿子
——欧化句式
谁是*好的裁缝
——夸张失实
痛并快乐着
——结构不整
王熙凤巧说委婉语
——使用委婉
“香榭丽舍”这四个字多美呀!——译文不达
夜莺唱罢杜鹃啼
——如何避复
一个孤僧独自归
——重复
在“尼龙袜”里工作
——滥用简称
这比喻多形象,就是颜色差点儿——比喻不伦
逻辑篇
别里科夫反对骑自行车理由是否充足——分句间逻辑关系混乱179
东施效颦为什么错了
——机械类比182
儿女到底是不是英雄
——词不达意184
父母均为双职工
——集合概念187
骇人的“百旬老妇”
——数量表述190
好的结局也是苦果吗
——一面与两面193
忽闻门外人咬狗
——主客倒置196
鲁迅为什么讽刺挖苦梅兰芳——人身攻击199
齐人固善盗乎?
——以偏概全201
蚯蚓是昆虫吗
——概念之间关系混淆203
少量饮酒到底是否有益健康——肯定与否定206
是“来”还是“去”
——角度不一208
王顾左右而言他
——转移论题211
我没有偷看你的信
——顾此失彼214
我一看见你,便知道了闹饥荒的原因——隐含判断217
一块肥皂的礼物
——定义错误219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自相矛盾222
有没有“共同语言”
——偷换概念225
赵忠祥出书
——歧义228
“自古依然”说得通吗——时间先后230
其他
包拯怎见放翁诗
——提前用典
陈水扁误用典故惹笑话
——误用典故
此李密不是彼李密
——引用不确
“大体联”是什么组织——视听语言
服务,不该讲什么
——服务忌语
“离弦的箭”怎么能绕山而行
——事实可疑
骡子会下崽吗
——违背科学
全厂动手,打击偷盗!——标语口号
“玩美女人”的争议
——广告语言
“喜结良缘皆白發”
——产品说明
新鲜菠萝,一块五角——语言陷阱
“一对双眼”是多少“眼”
——流行歌曲
张冠李戴知多少
——引例错配
准确,准确,还是准确——法言法语
“走社会”和“走资本”
——吃字儿
展开全部

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新) 节选

语法篇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词类混淆
  先看一个民间故事。
  从前有位宰相,他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叫薛登。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这位宰相,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小孩玩耍,于是诡计顿生。他喊道:“薛登,你如果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那才是有胆量的英雄!”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碎了一只。金盛暗自高兴,飞报皇上。皇上大怒,传宰相父子问罪:“大胆薛登,为何砸碎皇门之桶?”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统(桶)天下好,还是两统(桶)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说:“皇上说得好,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薛登利用谐音,巧妙换义,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在一起,既说服了皇上,又制服了奸臣,也解脱了自己。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将“桶”换成“统”,*重要的是改变了词性(词类),将名词变成了动词,将一个物品的名称变成了“一统天下”的意思。
  然而,在实际使用语言的时候,是不能这样任意改变词语固有的词性的。汉语的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在实词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数量既多,使用范围又广。它们经常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用词造句时,一般少不了它们,因此混淆词类的机会比较多。虚词也会产生词类混淆的现象。不但会出现一类词被当作另一类词的现象,而且同一类词的内部也可能发生误用(如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混淆)。
  病例1周总理同地质工作者多次促膝谈心的音容笑貌,永远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烙印”是名词,这里误作动词使用,可改为“铭刻”。
  病例2因为他穿着西装革履,头发很亮丽,戴着个墨镜。
  (榕树下原创作品网2005年7月27日)
  《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新世界出版社)有如下解释:“西装革履——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可见,“西装革履”实际上是个动词,是穿着西装皮鞋的意思。这里把它当作名词来用了。
  病例3她的这个很不经意的举动,带着多么惹人可爱的孩子气,以致让人觉得站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可爱”是形容词,这里当动词用了,可改为“喜爱”。
  病例4用先进文化导航青年
  (《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29日第10版标题)
  “导航”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要引进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可以用介词“为”。这个标题可改为“用先进文化为青年导航”。
  2005年12月6日《杂文报》《消费欲求不等于消费信心》一文中有“独生子女可能不得不有所收敛消费欲求”一句。动词组成“有所××”格式时不能带宾语,若有宾语只能加介词“对”,说成“对……有所××”:独生子女可能不得不对消费欲求有所收敛。
  虚词误用也是词类误用中常见的毛病。
  病例5到目前为止,人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由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里要用表示“凭借”意思的介词“由”。
  “及”、“以及”、“及其”也是容易混淆的一组连词。“及”和“以及”都表示并列关系,所不同的,“及”只连接并列的名词,“以及”可以连接名词、动词、介词短语、小句,后者使用范围要广一些。连接三项以上时,“及”和“以及”要用在*后一项前。一般来说,“及”、“以及”所连接的常常前边是主要的,后边是次要的。“及其”不是单纯的连词,“其”是代词,“及其”等于“和他(他们)的”。
  断腿的桌子站不住
  ——宾语残缺
  主持人和记者在不少情况下是直播节目,即使是录播,也免不了临场发挥,要求没有病句,是不现实的。但有些习惯性的病句,还是应该避免。比如,在转播体育赛事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在是××队获得发角球。”“获得”后面需要一个名词性的宾语,比如“(的)机会”;“发角球”是动词性短语,本身不能做“获得”的宾语,否则,听起来好像是××队得到了一个“球”。
  在“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中,宾语是相当重要的成分,缺少了它,句子就不完整。在缺乏适当背景的情况下,你告诉朋友:“我买了。”人家就会疑惑:“你买了什么?”这就好比是一张断腿的桌子,摆来摆去,总是不平稳,不踏实。
  在日常对话中,在对话双方对所涉及的对象都了解的情况下,或出于某种忌讳的心理,宾语可以甚至必须省略。
  例如:
  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得了么?”
  “得了。”
  (鲁迅《药》)
  这里动词“得了”意念上的宾语是“人血馒头”,说话人出于上述的双重原因而省略了。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宾语还是不应该被省略的。
  简单的宾语一般不会被遗漏掉。开头举的例子,主要是由于口语中的不良习惯。宾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宾语,这个宾语有修饰语,特别是有较长的修饰语,结果把宾语的中心词给丢了。以下几个例子都是这样的。
  病例1这些古老遗民仍保留着用钻木取火的方法获取火种来照明和取暖。
  病例2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病例3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病例4*近又读到一篇介绍四位“贪内助”钱迷心窍,利令智昏,积极帮助甚至鼓励丈夫敛财受贿,结果把丈夫推向犯罪深渊的过程,提醒官员家庭引以为鉴。
  例1表面上“保留”的宾语好像是“方法”,实际上“方法”做了介词“用”的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习惯”或“(的)生活方式”等,才能与“保留”相呼应。例2应在“4万元”后加“(的)处罚”,与全句的谓语动词“给予”搭配。另外,“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也有毛病,“停止”改为“取消”较妥。后者是搭配不当的问题。例3缺少与“表达”相配合的宾语部分的中心词,可在句末加上“的意图”或“的愿望”。例4“一篇”与“过程”搭配不当,“过程”应改为“文章”、“报道”之类。
  这几个例子都是宾语的修饰语较长,宾语中心词离相关的谓语动词太远,特别是修饰语内部包含着动宾结构,容易把句子末尾的宾语中心词落掉。它提示我们,要慎用过长的句子;如果用了较长的句子,就要检查相关的语法成分是否完整,是否顾此失彼。
  
  芳与泽其杂糅兮——结构杂糅
  屈原在他的《离骚》中写道:“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大意是:虽然芳洁与污垢混杂在一起,但是我纯洁的品质不会受到损害。后来由此产生了“杂糅”一词,指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在语法上,“杂糅”是指两种不同的句式混杂在一个句子中,造成结构混乱、语义纠缠的毛病。
  杂糅现象*常见的是“两句合一”。同一个意思,往往既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但是在实际表达时,只能采用其中一种说法。如果说话人举棋不定,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把两种说法糅合在一起,就形成结构杂糅的病句。
  病例1小说《吕梁英雄传》的作者是马烽、西戎合写的。
  这是一个“经典”病例,*方便说明问题。要么说“《吕梁英雄传》的作者是马烽、西戎”,要么说“《吕梁英雄传》是马烽、西戎合写的”,意思是一样的,却不该把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
  病例2小周实在太疲倦了,一上火车就打瞌睡,但不一会儿就被车上旅客们的吵嚷声把他吵醒了。
  这是将主动句式(“把”字句属于主动句)和被动句式合而为一了,造成叙述的角度不一。“但”字后面的句子,主语(“小周”)承前省略了,应当使用被动句:……被车上旅客们的吵嚷声吵醒了。
  病例3紧急避险造成损害,是指行为人在遭到紧急危难的情况下,为避免或救护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损害,不得已而对某一较小的利益所致的损害。
  (《法制日报》2002年8月24日)
  “为避免或救护……使之不受损害”是将同一个意思的正反两种说法糅合在一个句子中。要么说“为避免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受损害”,要么说“为救护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损害”。两种说法可任意保留其中一个。
  杂糅的另一种类型是“一句带出另一句”,这种毛病也叫“藕断丝连”。它的特点是:一句话本来已经说完了,却把它的结尾(通常是它的宾语)当作开头另起一句话。
  病例4我花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深深地教育了我,鼓舞了我。
  “这部小说”本来是前一句的宾语,却又做了后一句的主语,把前后两个句子糅合起来了。应当把后一句话从前一句中分离出来,另加一个主语(“它”)。
  凡是应当分成两句话说的,不适当地合并成一句话,都属于杂糅。
  病例5我一定做好一个受群众欢迎的辅导员工作。
  在这个句子的谓语中,有两套动宾结构,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做一个受群众欢迎的辅导员”是一套结构,“做好辅导员工作”又是一套结构。只需保留其中的一套结构。
  病例6羞辱难当的彩云回到家里,迅速喊来堂兄阿权给自己壮胆审问责罚雷训海。
  (《九江日报》2006年9月1日)
  “迅速喊来堂兄阿权给自己壮胆审问责罚雷训海”应分成两个句子表述:“迅速喊来堂兄阿权给自己壮胆,并(一起)审问责罚雷训海”。虽然原句表面上看是一个连动式,但它并不是一个“合法”的连动式。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说:“连动式的特点,就是前后的动词结构同属于一个主语。”而这个句子中,“审问雷训海”的可能是彩云和堂兄两人,也可能主要是堂兄,而不会是彩云一个人。此外,“审问”是司法机关行使权力的行为,公民和法人不能“私设公堂”,宜改为“盘问”。这是用词的问题。
  糊涂县官断案
  ——主语残缺
  从前有个县官,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筐,官是花钱买的,在断案时,经常读错字闹笑话。
  这天,他手里又有一个案子,原告叫郁工来,被告叫齐卞丢。县官开始审案。他先把原告的名字喊成“都上来”,结果原告、被告、证人等一干人一起走上堂来。县官气冲冲地说:“本官只叫原告一人上堂,你们为何都跟着上来?”旁边的师爷悄悄地说:“禀告老爷,原告的名字另有一种念法,叫郁工来。”县官接着又喊:“齐下去。”结果原告、被告、证人又一起下堂。
  这个糊涂县官真是荒唐可笑。我们撇开县官读错字不谈,就他两句话的语法结构来看,假设其内容不错的话,也存在缺主语的毛病:你是要谁上来?又是要谁下去?表意不清,捉摸不透,有关的人当然无法执行了。司法领域使用的句子应该完整无误,比平常的用语在句子结构上有更严的要求。
  汉语并非所有句子都需要主语。一是汉语存在“无主句”,二是汉语句子经常省略主语。尽管如此,主语也不是可以随便省略的。主语不应该省略的省略了,应该交代的却没有交代,或者暗中更换了主语,都会造成“不合法的无主语句”。实际上,主语残缺的病句,通常并不是作者故意造成的,往往是表达上的粗疏使然。
  某报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信中说:
  病例1我一口气读完了贵报《热点对话》专栏首期刊载的《前南危机和武装冲突》一文,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一句没有主语。但又不是“承前省略”,因为前句的主语是“我”,总不能说“我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吧。修改的方法是在后一句的开头加一个代词“它”(指代上文提到的文章)。这样后一个句子就完整了。
  有的句子,虽然读者在意思上可以推测出主语,但是结构的残损终归会影响文章表意的清晰性,影响语言的美感。有的句子还要费点儿踌躇,甚至会让人误解。书面表达比口语更注重结构的完整性。比如,电视新闻上经常可看到字幕上用括号补出被采访人的对白中被不当省略或缺乏交代的成分。
  病例2有的国家规定,对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公民回国也须办理入境签证。
  (《简明公安词典》,群众出版社1990年)
  这是造成主语残缺的一个典型例子,原因是滥用介词结构而掩蔽了主语。“回国也须办理入境签证”的主语本应是“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公民”,但由于“对”的介入,“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公民”就成了介词结构的宾语,这样“回国也须办理入境签证”就没有相应的主语。应把介词“对”删去。
  不仅是滥用介词结构,凡是由于造句的原因,使句子中本来存在的主语在结构上成了别的成分,都会使主语丧失。修改的途径是由谓语找主语,把幕后的主语挖掘出来。
  病例3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谁“使大家恍然大悟”?此句形式上的主语,承袭前面分句的主语“大家”,而“大家使大家……”在逻辑上显然说不过去,可以把“使大家”改为“这才”,使主语承前省略。这是由于不适当地用了“使”字(语法上“‘使’+兼语+谓语动词”形成兼语结构)而掩盖了主语(使主语变成了兼语)。修改方法通常是去掉“使”字,但又因为“大家”已经在前面分句出现了,就不必重复。
  这类病句在口语中较多。
  病例4通过刚才×××的精彩表演,使我们大饱眼福。
  (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第三章引例)
  本来这句话的主语是明确的,应该是“×××的精彩表演”,可是由于在前面加上了一个介词“通过”,就使它失去了做主语的资格。如果去掉“通过”或“使”,句子就完整了。去掉“通过”,“精彩表演”做主语;去掉“使”,“我们”做主语:两种改法都行。
  许多句子本来有主语,由于造句的原因,使主语在句法上丧失了。还有的句子本来没有主语,这种错误更为严重。本节开头举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
  蒋介石与吴国桢谁原谅谁——主动与被动
  曾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的图书《蒋氏父子在台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中,有这样一句话:“显而易见,是蒋介石的心胸狭窄,不能见谅于吴国桢,使吴成了蒋氏父子权力重新组合下的牺牲品。”
  “见”是古汉语常用的表示被动的助词,放在动词前。现代汉语保留了这个用法,如“见笑于人”、“见重于当世”等。如果要说明行为的主动者,可以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引出,如“见笑于大方之家”。所以,“(蒋介石)不能见谅于吴国桢”,意思是老蒋不能被吴国桢原谅。但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蒋不能被吴原谅,而是蒋不能原谅别人。因此,这句话如果用主动形态来写,就是“蒋介石的心胸狭窄,不能原谅吴国桢”;如果用被动形态来写,就是“吴国桢不能见谅于蒋介石”。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不同于英语等语种,没有特殊的形态变化,主要手段是使用“被”字以及相当于“被”字的“让”、“叫”等介词。在没有必要说明主动者的情况下,被动句可以不用被动的标志,出现主动与被动同形的现象。如“碗打破了”不必说成“碗被打破了”,除非要说明是被谁打破了,才说成“碗被他打破了”。即使是这样,主动与被动还是不能混淆。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将表示主动的“把”字句与被动句不适当地“嫁接”在一起。
  病例1这张报纸比任何特效药都好,把夜班后的疲劳、瞌睡,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是个典型的把字句和被字句胡乱套在一起的病句,“把”和“被”务必删去一个。
  病例2咸丰十一年,发生了“祺祥政变”即辛酉政变。奕(xuān)……奉旨将肃顺就擒……
  (刘炳荣《辛亥革命秘史》)
  “将”就是“把”的意思,用在主动句中,而“就擒”是被捉拿的意思。按句意,此处捉拿肃顺的是奕譞,被捉拿的也是奕譞。主动态与被动态同时使用,岂不乱套?
  该用主动句的用了被动句,该用被动句的用了主动句,都会造成语法错误。
  病例3她被索尼唱片公司以百万身价签下五张唱片约,首张专辑《天籁美少女夏洛特》销量突破70万张,将她推上全英流行专辑榜第四名。
  **句误用了被动句,“被索尼唱片公司以百万身价签下五张唱片约”不合语法规范。“被”字句的主语必须能受谓语动词支配,同时谓语动词不能再带宾语。显然不能单独说“她被签”。应改成主动句“她以百万身价与索尼公司签下了五张唱片的片约”。
  汉语中有些动词是专职担任主动或被动的,有一部分有主动与被动成对的动词,如“招聘”与“应聘”,“授权”与“受权”,“邀请”与“应邀”等。在实际表达时要分清是用主动动词还是用被动动词。
  病例4律师在执业中特别是参与刑事诉讼活动中,侵权时有发生。
  (《中国青年报》1998年7月27日)
  字面上是写律师“侵权”,从文中的内容看,实际上律师是被侵权者。下文写得很明白:“有的当事人殴打、辱骂律师;有的执法人员剥夺、限制律师的辩护权,将律师无故逐出法庭,对律师调查取证设置种种障碍等等。”这里应将“侵权”改为“被侵权”。
  病例5(漏订本报的读者)可从1999年2月底起订。所缺1月份报纸可以零售,也可写信与本报编辑部联系。
  (《报刊文摘》1998年12月3日)
  该文本意是请漏订者零购1月份报纸,写的却是“零售”。“零售”是卖方行为,“零购”才是买方行为。读者已经漏订了,你叫他们有什么报纸拿去“零售”?
  病例6日本外相东乡亲访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表示日本已准备接受无条件投降。
  (《金陵春梦》第五集第124页)
  “接受投降”的施事者是美、苏、中等国,“投降”的施事者是日本。作者把“接受(投降)”和“投降”这两种施受方向相反的行为弄混了。可改为“日本已准备无条件投降”或“日本已准备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命令”。
  就是河马的孩子呀!
  ——其他成分残缺
  有这样一则小幽默——
  小学生回家后兴冲冲地告诉爸爸:“老师说,一个孩子吃河马的奶,一个月内体重增加了20磅。”爸爸厉声说:“胡说八道!哪有这回事?是谁的孩子?”“就是河马的孩子呀!”小学生睁大眼睛,认真地回答。
  在这段对话中,爸爸起初不相信有“一个月内体重增加了20磅”的孩子,是因为他把这“孩子”当作人的孩子,当儿子对“孩子”加上“河马的”这个定语后,概念的含义变得明确了,父亲对儿子的话也就相信了。
  前面说过,所谓成分残缺主要指的是缺少主语、谓语、宾语;但是有时必要的附加成分残缺了也会对表情达意产生重要影响。有些语法书没有专门讨论附加成分残缺的问题。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缺少必要的定语、状语”作为成分残缺的一部分来分析。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编者分析说:“劳动”前缺少必要的定语,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似乎只要付出一点劳动就能取得优异成绩。所以,应当在“劳动”前加上“艰苦的”来修饰。当然,在特定的情景下,“劳动”重读,也可以传达出比字面意思更多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我经常引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作判断时要注意必要的限制:“我们要学习雷锋的勤俭节约精神,把一切废物都积攒起来。”我说,把一切废物都积攒起来,你做得到吗?不但做不到,而且也没有必要。所以这里要加上一个定语:一切可以利用的废物。
  病例1这一时期(指先秦两汉时期——引者)是社会演变的时期。
  (《中国修辞史》中卷)
  总起来说,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演变剧烈的时期。如果光说“社会演变”,则可以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哪朝哪代没有或多或少的“社会演变”?应当在“演变”前加上修饰语“剧烈”。再如:
  病例2下岗职工可经营任何行业。
  (《人民日报》1998年5月4日)
  这个标题容易引起读者误解:“任何行业”,难道也可以贩毒、卖淫、走私、偷盗?事实并非如此。这则消息的导语说:福建省工商局*近出台《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该省下岗职工可经营除国家明令禁止从事行业以外的任何行业。可见,下岗职工可经营的行业不包括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这则标题缺少限制,容易出现不正确理解。可改成:下岗职工可经营法律允许的任何行业。
  病例3国务院办公厅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招待来自五大洲的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士,共度新春佳节。
  全句的主语是“国务院办公厅(代表中国政府)”,说“国务院办公厅……共度新春佳节”不通,应在“共度”前加介宾结构“与他们”作状语。
  大家知道,胡适是新文化运动领袖。他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被聘为北大教授,其时誉满京华,是名副其实的当红大明星。有一篇文章这样描写他:
  病例4当年胡适留学归来,青春年少,声名远播,更兼风度翩翩,自然免不了有许多女孩子苦苦追求他,写来许多神魂颠倒的情书。
  (《南方周末》2003年10月9日)
  “神魂颠倒”可以形容情书吗?难道这些情书也受到怀春少女的感染,变得有生命有感情了吗?“神魂颠倒”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形容对某事思念已极,心意不定,神志恍惚。可见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而不宜用来形容“情书”。修饰“情书”还得在“神魂颠倒”前加“令人”二字。“令人神魂颠倒”是一个兼语结构,加了“令人”,“神魂颠倒”就是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了,句子也就完整了。
  理无可恕,情有可原——复句语序不当
  据说从前有一位法官判案,他原先写下的判语是:“情有可原,理无可恕。”后来被告对他行贿,他在接受贿赂之后,拿起笔来,一字未改,只将原话的次序颠倒过来,变成:“理无可恕,情有可原。”
  这样一来,这位贪官既可以用“判语未变”作理由掩盖自己的受贿行为,又表示了对行贿者的回报。这是为什么?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法官先后两次的判词都属于转折关系的复句,而汉语转折复句的表意重点通常都在转折之后的分句上。**次判词表意重点是“理无可恕”,那就是要加以惩处的意思;第二次判词表意重点则在“情有可原”上,那就是说可以原谅、宽恕的意思。可见,在复句中,各分句的排列顺序是需要讲究的,不可马虎。
  在各分句排列顺序中,要注意时间先后、条件与结果、原因与结果以及递进关系的先后顺序等。
  病例1当时,许峰正在住院,听到有险情,带病走出医院,不顾医生的阻拦,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中去。
  “不顾医生的阻拦”发生在先,应放到“带病走出医院”之前。
  病例2县交通管理局通知,6月1日起凭新准运证上路,更换农用车辆准运证自5月8日起开始办理。
  按照时间顺序,应当先更换准运证,后凭准运证上路。
  病例3报刊、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的规范意识。
  后面两个分句语序不当,应先“增强”后“杜绝”。因为从逻辑上说,只有“增强使用语言的规范意识”,才可能“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病例4《千手观音》以妙曼而庄严的舞姿、古朴如同天籁的音乐,金色似有玄机的灯光,华贵而祥和的氛围,让观众在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升华的同时,也获得审美愉悦。
  观众欣赏舞蹈或其他艺术作品,总是首先获得审美愉悦,然后才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和升华。所以,后两个句子中的两个“获得”的内容要对调。
  病例5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
  水遭到污染,水质恶化,是造成世界性水危机的原因,应改为“由于地表水……恶化,造成世界性水危机”或“世界性水危机出现的原因是……污染……恶化”。此例属因果颠倒。
  病例6如果一个人或者企业无偿利用生态资源,不计其价格,不仅使生态恶化无法阻止,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极不公平。
  表面上看似乎语序无有不当,但是根据上文“无偿”、“价格”等语,只能首先得出“不公平”的结论,而且作为危害,生态恶化也比社会不公更加持久和普遍。应说“……不仅对于整个社会极不公平,而且使生态恶化无法阻止”。
  黄鸿森《文章病案》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概括这类复句中分句的顺序,叫做“开花和结果的关系”,造句应该做到“先花后果”,而不应该“先果后花”(除非有意的倒装)。
  病例7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这句是表递进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的语序倒置,应先指出“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再进而强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复句中各分句的安排,由于粗心,还可能出现前后搭配交叉、错乱的情况。
  病例8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必然单调枯燥。
  冒号后面是两个并列分句,每个分句各自又是一个条件复句,但是它们的条件和结果之间的组合弄“交叉”了。应将“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和“就必然单调枯燥”对调,否则不合逻辑。
  刘晓庆能拍卖吗——虚词误用
  某日报2003年1月6日转引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所拟标题为“刘晓庆及其公司房产被依法拍卖”。作者将新华社原文“……5日对刘晓庆及其所办公司提供纳税担保的19套房产进行了公开拍卖……”进行压缩凑成一个短句,人和物并列搭配谓语动词“(被)拍卖”,结果“刘晓庆”本人同公司房产一起成了拍卖对象。在现代汉语中,“及其”是连词,相当于“和他(她)的”,表示后者对于前者有从属关系。应当让“刘晓庆”修饰(限制)“公司”,使“公司”成为主语中心词:“刘晓庆所在的公司……”或“刘晓庆的公司……”。
  正确使用词语,除了正确使用实词以外,还要准确区别和运用虚词。在汉语中,虚词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它能帮助实词造句,帮助句子表情达意,还能表示各种附加的意义以及说话时的语气。虚词虽然数量没有实词多,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高得多。从语言实践来看,人们对虚词的重视程度不如实词,常常因为粗心、忽略而造成虚词的误用。
  病例1我们登上岳阳楼的顶层一望,竟然天光水色,一碧万顷,心中天地也顿时宽广起来。
  “竟然”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作者登上岳阳楼之前,是怎么想象岳阳楼的呢?虽然读者不清楚,但总不至于认为在岳阳楼上会眼界狭窄、天地闭塞吧?鉴于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上岳阳楼后的感受应当和作者从名作中所获得的印象一致(除非洞庭湖水被严重污染才适合用“竟然”)。因此这里要把“竟然”改成“果然”。
  病例2门票很贵,住宿条件很差,吃的条件就更不用说了,反而花钱很多。
  (某博客文章)
  “花钱很多”与上文是递进关系,应改为“并且”或“而且”;如果用“反而”,前面要有“不但不”、“不但没有”等关联词。
  病例3我的理解是:“女强人”是指在职场上能干,社会上靠自己的本事混得非常不错的女人,但不是贤妻良母类型的女人。
  (某博客文章)
  “而”和“但”都可表示转折关系,“而”的转折意味较轻,“但”则较重。《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而”用于前后两部分一肯定一否定,对比说明同一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又指出,“但”、“但是”表示转折时,表达的重点在“但”、“但是”之后。原文的“但”应改为“而”。因为作者表意的重点是肯定女强人的“能干”、“有本事”、“混得不错”,对“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并不强烈排斥。
  病例4有些书明明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为何书店的订数却寥寥无几吗?
  (《文汇读书周报》1986年5月10日)
  这是语气助词的误用。“吗”和“呢”用于疑问句时,“吗”用于是非问(是不是,有没有等),“呢”用于特指问(句中有疑问代词)。这个句子有疑问代词“为何”(即为什么),是特指问,句末的“吗”应改用“呢”。
  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吗”和表示陈述的语气助词“嘛”混淆的现象极为普遍,特别是该用“嘛”的误用了“吗”。如:
  病例5他打趣地说:“这衣服*适合你穿了,你本来就很年轻吗。”
  “你本来就很年轻吗”并不表示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表示事情本应如此或理由显而易见),应将“吗”改为“嘛”。
  虚词误用,包括用错了虚词,也包括当用不用的“虚词缺位”和虚词的滥用。
  病例6歧视打击小学教师的文教干事,杨涛受到撤职降级处分。
  (《语文知识》1959年第6期引例)
  “歧视”与“打击”是并列的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小学教师”,这里没有用“和”连接,便有可能被误解为“打击小学教师”是“文教干事”的定语,而“歧视”与“文教干事”是动宾词组,所以这个“和”字必须添上。

商品评论(4条)
  • 主题:修改病句指导

    列举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病句,帮助规范语言。

    2016/1/25 15:49:21
    读者:ysw***(购买过本书)
  • 主题:内容不错,主题比较突出!

    内容不错,主题比较突出!

    2015/1/30 8:52:44
    读者:sbb***(购买过本书)
  • 主题:不错的书!

    不错的书!

    2014/10/3 16:35:22
    读者:abc***(购买过本书)
  • 主题: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

    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新,版本很好,内容选题一般吧。随便翻翻,,,还好,,,

    2013/1/30 11:13:42
    读者:139***(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