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先秦士人与社会

先秦士人与社会

作者:刘泽华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暂无
读者评分:5分4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9.1(7.3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先秦士人与社会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1043302
  • 条形码:9787201043302 ; 978-7-201-04330-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先秦士人与社会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士人阶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人格相对独立与思想自由,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社会条件。他们在思想文化上创造,把中华文化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促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型,形成了思维范式,并奠定了体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士人阶层是社会上下的交汇处和流转站,它是存在活化了社会结构,增强了社会活力,强化了君主集权。

先秦士人与社会先秦士人与社会 前言

修订弁言
《士人与社会》(先秦卷)于1988年出版,市面上早已见不到了。出版社多次建议稍作一些修订再印一次。我犹豫不决,又无暇顾及,一拖就是几年,直到今年才抽出时间做这件事。
这次修订主要在如下两件事上。一是原来那本请刘洪涛与李瑞兰同志各写了一章,这次为了集中,将这两章一同抽掉了;二是增写了本书的第六和第七章。其他一仍原稿。考虑到多种
因素,此次书名更改为《先秦士人与社会》。
原稿应否修订、补充呢?当然应该。其实站在今天的立场,是应该写一本新作的。但是我没有这样做,一是因为我的日程还不能让我从容地进行新书的写作;二是,更主要的,出版社与本人的共同意见是:要尽量保持原来的面貌。所以如此,同80年代新一轮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有些关系。由冯尔康教授首倡,于1986年在南开大学举办了**次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我有幸参与摇旗呐喊。会后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起出版一套“社会史丛书”,我又有幸被邀参与跑龙套。于是先后有《士人与社会》先秦卷与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的出版。据我所知,天津人民
出版社1988年推出的“社会史丛书”,是复兴社会史研究后出版的*早的一套丛书,其后有多家出版社推出多种社会史丛书,洋洋大观,形成后来者居上之势。但回想起来,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的眼光之敏锐是令人钦佩的!天津人民出版社所以希望尽量保持原貌,我想与此不无关系。我同样因此而愿意尽量保持原貌。
说起搞这个题目也不完全是凑热闹。这要从“文革”结束后的反思说起。70年代末兴起的“反思”思潮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我也不能无动于衷。我反思什么呢?我是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从本行进行反思吧。想来想去,我认定,把阶级斗争绝对化、教条化、普遍化,不仅是历史学的痼疾,也是当时整个历史时期灾难的祸根。不从“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惟一动力”,说走出来,就不能从原来的圈圈中向外跨一步。于是同王连升同志合写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一文,对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惟一动力说提出质疑和再认识。文章一出,不出预料,在史学界和理论界引起一场大争论。自然我们也得了不少“背离”这、“背离”那的批评。在反精神污染时,史学界一位大人物的批判文章对我们的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时过境迁,我不知道现在史学界还有谁坚持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惟一动力说?这次的讨论文章,后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结集为《关于历史动力问题讨论集》出版。在进行理论反思的同时,感到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阶级关系。因为在那个理论的指导下,所描绘的阶级关系史同样是干瘪和教条化的。由于有了大致共同的认识,南开大学从事古代史研究的同仁们一起开展了历史上的身份、等级、社会集团与阶级的关系的研究。《南开大学学报》从1978年起,专辟栏目刊登了有关文章。在此基础上,1983年南开历史系同《历史研究》编辑部、云南大学历史系合作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地主阶级讨论会”。新一代的学者也许把这个问题看得很淡,但在当时这个题目本身不能不引起史学界的一些人与有关方面的关注,因为当时正是开始反对精神污染的时候。好在会议的几位主持者多少有点精神准备,认识一致,谨慎以待,会议开得相当成功。
由于以上的背景,我用了相当精力清理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身份、等级、阶级和社会结构等问题,并有多篇相应的文章刊出。因此为社会史研究摇旗呐喊和写《士人与社会》,也还不完全是临时抱佛脚。
1988年之后,对先秦时期士人与社会这个课题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不少成果问世,令人兴奋。我向这些作者致意,同时也请诸位理解我重印旧作之情。
刘泽华
2002年秋记于芝加哥

先秦士人与社会 目录

一、战国时期士的类分与知识层
(一)武士
(二)文士
(三)吏士
(四)技艺之士
(五)商贾之士
(六)方术之士
(七)其他
二、士人人格相对独立与自由思考
(一)人格相对独立
1.暂时从等级中游离出来
2.从氏族血缘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3.士的流动自由、职业选择自由和
思想自由
(二)独立自主地思维
1.一切客体可以作为认识对象
2.在认识对象面前认识主体平等
3.权与理相对二元化与士的活跃
(三)学派林立
1.百家争鸣与智能开发
2.相激、偏激与认识深化
三、知识官僚与社会结构的活化
(一)学校的发展与学人集团
1.学校与思想中心
2.师生关系
3.学人集团
(二)人仕与产业
1.入仕之路
2.士人日常的经济状况
3.升官致富
——一条重要的产业之路
(三)知识官僚与政治风貌
1.政治理性的提高
2.争宠与官场上的污秽
(四)社会关系的活化
1.士——上下交汇处
2.“士大夫”和“士庶民”
3.社会关系的活化
……
展开全部

先秦士人与社会 节选

自主性或主体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时期所依恃的根据是不同的,在近代,人的自主性或主体性是由人身的自主而定的,是一种生的权利,也就是说,人的自主性并不是依靠什么“道”而有的。应该说相反,人的自主性就在自身,选择什么“道”与自主性本身没有关系;如果说有什么关系,选择什么“道” 与做什么事一样,都是自己自主的选择,也就是说,“道”与“事”等等都是自主性表现,是自主性的证明,而不是自主性的本身。但在古代,在春秋战国时代,依据道而有的自主性或主体性,与此有原则的区别,以“道”作为自主性的前提和依据,从根本上说依然是依附性的,这同人身依附有所不同,它是一种观念依附。如果
所依附的“道”是主张个人独立、个性自由的,无疑会把人带人个人独立和个性自由之地;如果所认同的“道’’本身是一种依附理论或有很强的依附性,那么这种“道”就会把人带人依附或半依附之境。“道高于君”与“从道不从君”给人的**印象是张扬“道”,君主被放在一边;另外高举“道”的人的主体性似乎也凸现出来了。但再细分析,如果所依附的“道”本身就主张等级制与君主制,那么这种“道”把人带到哪里去了呢?这里暂不说道家,只说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的“道”。从总体上看,这些家的“道”都是等级之“道”,并是君主制的体现。
在思想史中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人们在阐发、高扬“道”的观念过程中,一直向“道”注人王权主义精神。进而言之,道的主旨是王权主义。这一点被我们的许多学者,特别是被新儒学所忽视。只要稍稍留意观察,这一事实应该说是昭然的。这里我只谈三点:
其一,道对王的定位及其王权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道无所不在,千姿百态,但影响*大、*具有普遍性的,要属有关宇宙结构、本体、规律方面的含义了。道正是在这种形而上学的意义中给予王以特殊的定位。
宇宙结构说有多种多样,但都遵循天人合一这一总思路。《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交而生万物,而君臣尊卑之位便是宇宙结构和秩序的一环,“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前边已经讨论过,天人合一的重心是天王合一。中国古代的宇宙结构理论无疑有其历史认识意义,然而这个恢宏结构真正能把握的部分是其下层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主体就是贵贱等级制度。王则是等级之纽。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宇宙万物之用,即所谓的体用不二。细致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道、天道、地道、人道、天理、心性、礼义、刑法、道德等等无疑是有区别的,但从更抽象的意义说又混而为一体。无论是“体”或“用”,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其主旨都是为君主体制服务的。有人会说,这未免把深奥的哲学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如果把深奥的哲学问题还原为社会历史问题,有时就是相当“简单”的。把“简单”的社会历史问题深奥化,固然是认识不可缺少的;反过来,把深奥的哲学问题还原为“简单”的社会历史问题,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体用”问题如果落实在社会历史上,难道不是为君主制度辩护吗?
道所蕴含的规律性思维方式及其所揭示的规律,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有说不尽的话题,然而其中*主要的、影响*大的、在社会生活中*实际的,应该说是社会等级制度以及以等级制
度为基础的王权至上论。
其二,道的纲常化及其王权主义精神。
中国是一个宗法一王权社会,从有文献记载开始,有关伦理纲常的内容就十分突出。伦理纲常向来与政治就是一体的。伦 这一类的士人的数目,在知识层中不会是个别的。荀子说,士出仕“所以取田邑也”①。又说:“今之所谓士仕者,汗漫者也,贼乱者也,恣睢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义而惟权势之嗜者也。”②荀子是在批判这种现象,不过从大量的有关记载看,这倒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官位是有限的,而求仕者大有人在,于是出现了在位与在野之间的矛盾。正如荀子所说:“处官久者士妒之。”③士子们为了求得一官半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帮人当官不是为了治政,而是设法捞取财富。
荀子在其著作中批评的俗儒、贼儒之辈,就是以知识换口食的所谓知识人。子游氏之儒是不是如荀子批评的那样,另当别论。就其所描绘的形象而言,是令人恶心的:“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日:君子固不用力。”大意是,苟且怕事,没有廉耻而贪图吃喝,而且还振振有词:君子本来就不用力气。④
墨子在《非儒》篇对儒生全盘否定,属意气之论,不可为准的。但文中论到一些儒生“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当是事实。儒生一项重要任务是“相礼”,主办红白喜事。这类事不能没人操办,不过以此为职业,似乎近于寄生。所以墨子讥笑这帮人“因人之家以为尊,恃人之野以为翠。(原文作‘因人之家翠以为,恃人之野以为尊’。依王焕镳校释校改)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日:‘此衣食之端也。”’大意是,倚仗着办丧事的富贵人家的威势而自以为高贵,依靠富贵人家的田野收人,作为自肥之资。富贵人家有丧事,便十分高兴,恬不知耻地说:这是我的衣食之源。这样的人难得发大财,但实在是一帮寄生物。
……

先秦士人与社会 作者简介

刘泽华,1935年出生,河北省石家庄人。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史、知识分子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主编并与人合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的整合》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商品评论(4条)
  • 主题:先秦士人与社会

    这是一部很不错的书

    2019/5/14 17:03:16
    读者:328***(购买过本书)
  • 主题:作者比较出名的书

    是修订本,增加了不少内容。买来看看

    2018/5/9 15:09:03
    读者:zha***(购买过本书)
  • 主题:质量很好!

    刘泽华是这一领域研究中难得的有目光有见解有良知的人!

    2014/8/18 14:08:26
  • 主题:很好的书啊

    我真心的觉得这本书很好啊。希望能给我几分。

    2014/1/6 2:24:30
    读者:pjr***(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