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作者:高健翎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408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2.9(5.5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版权信息

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上述试验研究的系统总结,荟集了作者近年的研究成果,突出了径流调控利用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全书共分六章,**章论述了水土保持流失规律与径流调控关系;第二章论述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与运用情况;第三章至五章分别论述塬面、坡面、沟道的治理模式与技术;第六章论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的监测方法。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方面取得的系列化成果,突出了径流调控利用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全书共分为六章。**章论述了水土保持流失规律与径流调控关系;第二章论述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与运用情况;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塬面、坡面、沟道的治理模式与技术;第六章论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的监测方法。
本书可供干旱半干旱区水土保持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目录

前言
**章 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土流失环境因素
第三节 水土流失类型
第四节 水土保持和径流调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节 概述
第二节 “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
第三节 “四个生态经济带”综合治理模式
第四节 多元小生态系统交错配置的经济生态农业模式
第五节 全方位综合防治体系模式
第六节 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节选

《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系统阐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方面取得的系列化成果,突出了径流调控利用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全书共分为六章。**章论述了水土保持流欠规律与径流调控关系;第二章论述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与运用情况;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塬面、坡面、沟道的治理模式与技术;第六章论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的监测方法。《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可供干旱半干旱区水土保持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黄土高塬沟壑区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表层与黏化层已无石灰反应,pH值为7.0~7.5。钙积层一般出现在1.5m以内。黄土母质上发育的褐土,土层深厚,质地偏黏。在自然植被下,腐殖质层厚15~25cm,有机质含量3%~5%,肥力较高;耕种条件下,耕层有机质含量1.3%~1.5%,肥力亦较高。基岩风化物上形成的褐土,有效土层一般仅30~80cm,大都生长自然植被。(2)淋溶褐土。淋溶褐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m以上的林地中,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剖面中石灰已经淋失,黏化层位偏下,钙积层一般在1.5m以下,pH值为6.5~7.5,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自然植被条件下的淋溶褐土,腐殖质层厚10~30cm,有机质含量3%~5%。(3)石灰性褐土。曾称为碳酸盐褐土。呈微碱性,土层深厚,质地均匀,颜色为灰棕~灰褐~褐色,剖面不同深度有钙积层石灰结核或假菌丝体,土壤渗透性强,抗蚀力羞,水土流失严重,原始土壤已极少存在。土体内碳酸钙淋溶作用微弱,黏化层较薄,钙积层位置高,全剖面强石灰反应,pH>8。耕种石灰性褐土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中等,保水保肥,土壤肥力较高。(4)褐土性土。具有褐土的成土过程,属发育程度较差的一个褐土亚类。分布于褐土带侵蚀严重的山丘地区,与褐土其他亚类呈交错分布。土壤发育微弱,黏化层不明显,土层浅薄,或富含石砾,全剖面强石灰反应,是吉县蔡家川流域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最广,面积占全流域的78.1%,黏化钙积过程处于初级阶段,通体有石灰反应,有黏化现象,一般为黏化层形成,土壤剖面发育多数不完整,除耕作层或腐殖质层明显外,黏化层和钙积层均不明显,母质特征明显。土壤pH值为7.8~8.5,发育于不含碳酸钙母质上的稍低,pH值为7.0~7.5,与淋溶褐土交界处淋溶作用较强的,酸碱度也稍低。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养分中等偏低,黏粒矿物组成变化不大。2.黑垆土黑垆土是黄土高原主要的地带性土壤,也是一种古老的耕种土壤,分布范围很广,但仅在董志塬、早胜塬、洛川塬、长武塬、彬县塬、合水塬和吉县塬等黄土塬区分布较集中;其余在碎塬塬心、分水鞍和沟掌等处,以及河谷高阶地与台地呈零星分布。黑垆土发育在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干旱草原过渡的气候条件下,形成过程以弱腐殖质化为主,有一定的碳酸钙淋溶淀积和残积黏化,以及近代黄土的沉积覆盖,腐殖质层深厚,有隐黏化特征,全剖面有石灰反应,pH值为7.8~8.5。完整的剖面一般由以下层次组成:①淡色覆盖层,是覆盖在腐殖质层之上的一层土层,系由近代黄土不断沉积,以及长期耕种施肥的结果,厚40~60cm,有的可达1m,淡灰棕色,有机质含量0.8%~1.0%,质地壤土一黏壤土,通气透水,比较肥沃,此土层可进一步划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老耕层;②腐殖质层(垆土层),是在自然植被下形成的,厚50~80cm,有的可达1m以上,有隐黏化特征,质地黏壤土~壤质黏土,有多量霜粉状或菌丝状白色石灰淀积,有机质含量1.O%~1.5%,草地可达29/5~3%。土壤阳离子交换量12~22mgN/100g土。田间持水量20%~22%,保水保肥,潜在肥力高;③石灰淀积层,在腐殖质层之下,有大量白色石灰淀积,并有较多小石灰结核,土体较紧实,养分含量低;④母质。层,为黄土,土层深厚。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