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包丽英-蒙古帝国(礼盒)

包丽英-蒙古帝国(礼盒)

作者:包丽英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7-01
开本: 16 页数: 700页
读者评分:3.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63.2(8.1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包丽英-蒙古帝国(礼盒)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2066205
  • 条形码:9787222066205 ; 978-7-222-06620-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包丽英-蒙古帝国(礼盒) 本书特色

《蒙古帝国(套装共3册)》:成吉思汗第36代长孙女包丽英,历经20年苦心积累,多方收集历史资料,用其独特目光重新审视那段光耀千古的帝国历程。蒙古史的繁复沉重,往往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在这本成吉思汗后人撰写的专著中,你可以轻松而清晰地感受那段曾撼动世界的黄金年代。与以往任何一部元史人物的传记不同,《蒙古帝国(套装共3册)》充满了新意和真挚的情感,并*终让一个个历史人物、一段段历史故事因注入了传者更多的情感关怀而热情洋溢。在作者的细腻笔触下,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拔都的伟大人格、忽必烈统一征战,一个个尘封的历史人物鲜活跃然纸上。全篇流畅,气势磅礴,既展现蒙古铁骑波澜壮阔、决胜千里的战争场面,又描述了战争背后的运筹帷幄以及惊心动魄的宫廷教量,而古代草原的生活风貌和自然风光则使人如身临其境。

包丽英-蒙古帝国(礼盒) 目录

长生天的颜色 / 代序 001**章 001草原美人孛儿帖 第二章 029月圆有缺时 第三章 057 凋零的“薰衣草”第四章 081阳光与阴霾 第五章 105爱的抉择第六章 121与成吉思汗重逢第七章 139 合兰真大战 第八章 159祺儿的心事第九章 175 青锋剑第十章 199 撒满珍珠的草原第十一章 221 陈兵居庸关第十二章 249 背信弃义第十三章 273 喋血城垣第十四章295 失落的爱情第十五章 315 我遥远的蒙古高原第十六章 335 灭亡西夏忽必烈长生天的颜色 / 代序 001**章 001冲出地平线 第二章 021大理烟云洱海雾 第三章 041 风雨飘摇的金莲川幕府第四章 059血战钓鱼城 第五章 081兄弟阋于墙第六章 101首鼠两端的李璮第七章 125 波罗兄弟来到中国 第八章 143 克鲁伦河涛声依旧第九章 161 公主远嫁高丽第十章 179 拉开统一战争的序幕第十一章 203 一江挽歌东流去第十二章 223 敌国之富第十三章 243 圣朝,崛起在东方第十四章 265 零丁洋里叹零丁第十五章 287 日照太液池第十六章 305 特殊较量第十七章 327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拔都长生天的颜色 / 代序 001**章 001蒙古高原的风暴 第二章 027在水一方 第三章 053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四章 077伏尔加河之战 第五章 103巧计避祸殃第六章 127人算?天算?胜算 第七章 149 蛇信 第八章 171 罗斯烽火第九章 193 燃烧的多瑙河第十章 219 谁主沉浮第十一章 241 花自飘零水自流第十二章 263 雄视欧亚
展开全部

包丽英-蒙古帝国(礼盒) 节选

《蒙古帝国(套装共3册)》荣获中国历史小说*高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长篇历史小说《蒙古帝国》的讲述了蒙古帝国的百年征战,三代风流人物前赴后继,成就了由开创帝国、征战欧洲到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惊天大业。**部《成吉思汗》描写了蒙古帝国的创始人——铁木真传奇的一生,追述了成吉思汗的行迹,并以此为线索,展现了蒙古帝国从草原上崛起,成为“世界之鞭”这一段历史的广阔画卷。它不仅描述了蒙古帝国的文治武功,更以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向我们披露了铁木真那鲜为人知的爱恨情仇。第二部《拔都》讲述“蒙古西征军”如狂飙席卷欧罗巴,兵锋指处所向披靡。这支蒙古铁骑人不过数万,其统帅是年仅三十六岁的拔都,他和他的后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统治欧洲近三百年,其风光无限可谓四夷宾服。他秉承祖训,力排众议,将汗位归于拖雷一系,为日后忽必烈建立大元、统一中国埋下了伏笔。第三部《忽必烈》讲述入主中原的**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国的创立者忽必烈的丰功伟绩。他统治着占当时世界领土近四分之三的广大疆域(3500万平方公里),其建立的行省制度延用至今。这或许就是忽必烈王朝的无穷魅力——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惊心动魄的宫廷较量,兼收并蓄的治国方略,都与这位出身草原却*终走出草原的蒙古皇帝息息相关。当他去世后,元朝完成了由盛而衰的转折。

包丽英-蒙古帝国(礼盒) 相关资料

第一章 冲出地平线壹1252年6月,蒙古。这天掌灯时分,蒙古都城哈剌和林城西南的万安宫内灯火通明。此时正值仲夏,燠热异常,但听宫外蛙叫蝉鸣,此起彼伏。忽必烈解开袍领,用一块丝织手帕轻轻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分北、西、西南三路夹击,宋地可破。”他左手执一烛台,在摊开的一张地图前对蒙哥汗说,“汗兄,灭宋一直是先祖、先父的遗愿。依臣弟之见,灭宋须循序渐进,应先从其西面的吐蕃和西南的大理入手,然后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对宋进行夹击。如今,吐蕃初定,接下来我们就该挥师大理了。”“嗯,对,对。”蒙哥汗连连点头。作为蒙古的第四任大汗,他生平最大的理想就是实现前三任大汗,尤其是祖父成吉思汗和伯父窝阔台汗的遗愿,继续完成对宋的征服大业。此刻,听忽必烈说出自己的内心所想,他显得很是高兴,“忽必烈,你的分析正合朕意。朕召你来,正是为了下定攻宋的决心。宋廷尽管腐败无能,但毕竟地大物广,兵多城固,再加上儒家忠君思想深植民心,这一切都不容我们掉以轻心。”忽必烈颔首静听。“自宋朝偏安以来,国势日衰,正是我们用兵的大好时机。因此,朕命你率部借道吐蕃,先下大理诸国,从而完成从西、西南两面对宋的夹击包围。”忽必烈拱身道:“臣忽必烈遵命。”蒙哥汗挥挥手:“现在就你我二人,你不必拘礼,坐着叙话吧。说说看,你还有什么打算?”忽必烈坐下身来,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道:“汗兄,这段时日我一直苦思攻宋事宜,确有一些忧虑。我在想,自窝阔台汗末年至今,我们对宋多有用兵却一直没有取得大的进展,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水军尚且无法与宋抗衡有很大关系。宋军仅在襄阳以舟师横截汉水,就使我军勒马不前。另外,前些日子我曾多次派人前去打探,探得宋军在光州、黄州、蕲州、安丰间的大别山一带设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山寨,分兵把守,又设四川安抚制置使驻守四川,令诸州择险要之地构筑山城,屯兵聚粮,扼守要道,一旦遇有战事,一呼而百应。因此,对宋作战,正面进攻恐怕很难奏效。”烛光跳了一下,发出哔哔剥剥的声响,一股红色的烛油由上而下流在高脚烛台上。忽必烈放下茶杯,起身观赏着根雕花几上一个精美的塔松盆景,蒙哥汗则坐在束腰凳上引逗着八哥取乐。“说下去,很有意思。”蒙哥汗握紧一个一人多高、装有圆形青铜底座的鸟架,向前移了移。忽必烈在翘头案旁的一把扶手椅上坐下来:“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雷厉风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尽快拿下大理,并最后解决吐蕃问题。”蒙哥汗抬起头,右手食指轻轻勾了一下八哥的长喙:“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秋末到来之际,还是明年春天?”忽必烈站起身来:“那太晚了。我意现在就走。”蒙哥汗怔了一下,然后若有所思地笑了笑:“现在?你准备好了吗?”“臣忽必烈随时听候蒙哥汗的调遣!”忽必烈一脸严肃,胸有成竹。“鬼精灵,”蒙哥汗微笑着,“这样说来,你早就有所准备喽!难怪额吉老说你‘思大有为’。”“作为大汗的臣子,理当效力!”蒙哥汗坐回案前,正色道:“忽必烈亲王听旨!朕命你3日以内率精兵10万往征大理,不得有误。钦此。”忽必烈双膝跪倒在地:“臣忽必烈领旨。”蒙哥汗俯身望着忽必烈,神情严肃:“朕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你,你一定要慎而又慎。”“遵命!”“平身吧。出发前,先去向额吉辞行,别让她老人家太过为你担心了。”“是,我这就过去。”忽必烈抬头,与蒙哥汗四目相对,兄弟俩的目光里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深切的忧虑。贰苏如夫人强撑病体,双手抚摩着忽必烈瘦削的脸庞,不觉老泪纵横:“四儿,南方汉地河汊密布,气候燠热,此去须处处提防,少染瘟热疾病。咳——咳——咳——”她的声音渐渐微弱,侍女递过去一块白色丝帕,忽必烈接过来在母亲的嘴角上轻轻一揩,只见洁白的丝帕立刻洇红了一片。“四儿,我的口里怎么咸糊糊的,是不是有血啊?”苏如夫人语调很轻地问。“没有,只是一块痰液。”忽必烈掩饰着揪心的痛苦,眼里却已溢满了泪水,“额吉,孩儿即日将出征大理,您老人家有什么吩咐的,请尽管训谕。”苏如夫人脸色越发苍白,只好重新躺回到床上。过了一会儿,她语音沙哑地说:“四儿,你从小为人心机深沉,也有统帅军队之能,这一点额吉非常放心。我只担心你此去汉地会滥杀无辜。你要答应额吉,千万不可虐待俘虏,更不允许杀害放下武器之人。”忽必烈跪在母亲的床前,聆听着这位聪明而善良的老人的教诲,鼻子一酸,一串清泪顺鼻翼而下,滴落在地毯上。“额吉请放心,您的话孩儿一定会牢牢铭记在心。”“嗯,这就好。好了,四儿,起来吧,到额吉身边坐坐。”说完,她转头吩咐身边的侍卫,“去把我的孩子们全部叫到帐前,我有话要对他们说。”侍卫领命而退。不一会儿,蒙哥、旭烈兀、阿里不哥、末哥先后地来到帐幕。五兄弟中,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皆苏如夫人亲生,末哥虽庶出,却也是在苏如夫人膝下长大。“孩子们,往前站。”苏如夫人披衣坐在床榻上。虽然她的眼睛已看不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们,心上却刻着他们不变的形象。此刻,她的脸上挂满了真心知足的微笑。“你们兄弟几个虽然不是出自一母同胞,但我都把你们看做是我自己的孩子,我爱你们,希望你们团结起来,完成你们祖父和父亲建立一个强大的蒙古帝国的夙愿。”苏如夫人面对站在床前的五个孩子,挨个儿用手抚摩一遍,苍老的脸上露出无限留恋。她又将阿里不哥拉到身边:“你这孩子打小就任性、固执,什么事不依着你,你就哭啊闹的,哥哥弟弟们都让着你,这样下去可不行。”“知道了,母亲。”阿里不哥沉声答道。“来,儿子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苏如夫人一手拉着蒙哥汗,一手拉着阿里不哥,轻缓地讲起来,“你们的祖汗成吉思汗在创业之初,有一次引军归来后把儿子们叫进营帐。他先从箭筒中抽出一支箭交给你们的大伯:‘术赤,你把它折断吧。’那支箭被你们大伯毫不费力地折断了。接着,你们祖汗又给了他两支、三支、四支……也都被轻易地折断了。但当箭的数量增加到十支时,不仅你们大伯,还有你们二伯、三伯和你们父亲都上前去掰,结果,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无法折断这十支箭。这时,你们祖汗说话了:‘看到了吧?你们的情况也是这样,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互相支持,任何人都不能战胜你们,你们将长久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她说到这里,从侍女手中接过一碗马奶,轻轻地吹了吹,喝了几口,“我的话你们听懂没有?”“听懂了!”她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苏如夫人用丝帕揩揩嘴角:“你们都回各自的帐殿去吧。忽必烈,你此去大理,把我身边的许国祯大夫也带着吧。我听说大理那地方湿热非常,瘴气甚重,你带着他路上也好有个照应。”“额吉一片慈爱之心,孩儿心领,但许大夫我就不带了。此时此刻,额吉比我更需他的照顾。我军中有许多不错的蒙汉大夫,有他们照料,孩儿不会有事,额吉但请宽心即是。额吉,如没有别的事,孩儿先告退了。”忽必烈双目濡湿,已经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声音。兄弟五人依次施礼而退,苏如夫人“目送”着他们一一离去。尽管她已失明多年,儿子们的身影却永远印在她的心中。叁9月,秋风乍起,峰岭绵亘、曲折险峻的六盘山已一片凉意。自成吉思汗时起,六盘山便成为蒙军的屯兵之地。这里草肥水美,蒙军向来是暑热时来此放养战马,秋凉马肥后起兵而去,已成惯例。忽必烈自离京城,率兵到此已有月余,眼见各部战马已膘壮肚圆,这几天正合计着择日发兵大理一事。忽必烈的营帐依山麓南坡平缓处搭建,帐外,一万余顶毡帐分散各处,错落有致,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这时,一队快马奔行在山间的小径上,朝着插着九斿白旗和“帅”字旗的忽必烈营帐疾驰而来。马上之人风尘仆仆,显然这一路行程不短。眼见来到帅帐近前,其中两人跳下马来,快步走向大帐。帐内,忽必烈坐在案前,正听他的心腹幕僚姚枢和子聪和尚为他讲解《孙子兵法》。来人走进大帐,跪地禀道:“启禀大王,蒙哥汗命你暂停出征,即刻回返哈剌和林。此事十万火急。”说完,双手呈上一封信札。忽必烈展开信札,匆匆阅读起来:皇弟忽必烈亲王听谕:母后沉疴已久,已于乙巳日(8月28日)酉时崩于寝宫,臣弟接旨后立即返回。大军征战大理之事,可遣使招降。切切。大蒙古国蒙哥汗壬子年七月丙午日于万安宫忽必烈读完这道圣谕,如五雷轰顶,顿时失声恸哭……姚枢从信使口中得知原来是太后驾崩,担心他哭伤身体,忙趋前劝慰道:“人死不能复生,还请大王节哀。回想皇太后光辉灿烂的一生,委实令人哀婉之至。不若即刻遣使复报蒙哥汗,我们明日寅时启程,兼行回返哈剌和林。大王以为如何?”“就按先生说的办吧,我已乱了分寸,一切但凭先生安排。”忽必烈强忍着痛苦说。姚枢与子聪和尚对视一眼,子聪和尚双手合十,说道:“阿弥陀佛。如此,一应祭奠之事容臣等筹办。今日是八月初一癸丑日,初二动身,估计有七八天就可抵达哈剌和林。大王还有什么要吩咐的吗?”“今日新月之夜,传令全军将士释服祭拜。你们都下去吧,让我一个人静一静。”俟姚枢、子聪离去,忽必烈铺开一张宣纸,奋笔疾书一篇饱含母子之情的祭文:祭圣母太后苏如文继年月日,儿忽必烈谨以清酌遮羞之奠,祭于圣母皇太后苏如之灵:阿拉伯诗云:如果女人都像她,女人就胜过了男人。嗟嗟母后,而至然耶?自古莫不然,吾又何嗟!人之生世,似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当其梦时,有乐有悲,及其既觉,岂足追维?凡物人生,不愿为材,栖樽青黄,乃木之灾。子之中弃,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母之自著,表表愈伟。不喜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母之文思,而不用世,乃令子孙,掌帝之制。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复,群飞剌天。嗟嗟母后,今也则亡。临终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嗣,以寄哀思,不鄙谓余,亦托以死。今凡亲情,观势厚薄,余岂可保,能承母托?非我知母,母实命我,犹有鬼神,宁敢遗堕?念母永归,无复来期,设祭灵前,矢心以辞。呜呼哀哉!儿忽必烈叩祭壬子年八月癸丑日(1252年9月6日)是夜,在忽必烈帅帐的东侧搭起一座可容纳千余人的灵帐。在一块巨大的白绫上,用蒙古文墨书一“奠”字。祭坛中央供奉着苏如的灵位。灵位两侧依次是香炉一、牛二、羊三、马、酒醴、红织金币及裹绢各三匹。灵位前,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偕萨满巫师,据地为坎,焚火“烧饭”(祭祀),马肉、马骨发出剥剥的爆裂声。萨满巫师口念祝语,盛赞皇太后辉煌业绩以祭焉。萨满巫师祝祈已毕,忽必烈率众将士跪拜灵前,口诵祭文,凄凄切切,气氛訇然。肆七天以后,忽必烈率他的幕僚赶回哈剌和林。这天午后晴空万里,万安宫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忽必烈双膝跪在藏青色的地毯上,脱掉帽子,将腰带搭在肩上,向蒙哥汗行九叩大礼。“你回来啦?”蒙哥眼中布满了哀伤,情绪显得十分低落,“母后身体原本就虚弱,又偶感风寒,病势日沉,终致溘然长逝。许国祯说,母后是积劳成疾、心力衰竭而崩。”“母后何时出殡,望汗兄训谕。”忽必烈依然跪拜不起,一则为面见兄汗,二则是寄托对母亲的哀思。“起来吧!”蒙哥汗指指身边的一把扶手椅,“你一路鞍马劳顿,且坐下谈话。”忽必烈扼要地向蒙哥汗禀报了兵发六盘山诸事,特别提到他遣使邀请萨迦派新任教主八思巴为萨班舍利塔举行开光仪式一事。原来,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军事、政事之后,年轻的八思巴成为萨迦派的新任教主。为了加强对吐蕃地区的控制,忽必烈邀请八思巴到金莲川一会。在金莲川,忽必烈与八思巴一见如故。忽必烈欣喜之余,赐给八思巴一百蒙古马军,并与之结为施主与福田。但是,作为萨迦派唯一的传宗接代者,八思巴还必须尽快返回川藏地区,接受比丘戒,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获得吐蕃地区众多教民的认可。八思巴虽然顺理成章地成为萨迦派新一代教主,但因时局变化,加之自身资历尚浅,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前藏、后藏地区“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增强自身实力”这样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他要寻找坚实的政治靠山,另一方面他又必须确保自己及本教派的宗主地位。面对风云突变的形势,八思巴镇定自若,夜以继日诵读参悟佛法大要,加强自身佛法修养,同时坐待政治时机。不久,八思巴转来了致蒙哥汗的书信。信中,他感谢蒙哥汗对萨迦派在吐蕃宗主地位的承认,并愿积极遵照蒙哥汗之命,全力协助蒙古在吐蕃的括户(人口普查)和安抚藏区人心。“这么说,八思巴已离开了凉州?据朕得知,吐蕃地区的括户工作搞得很有起色。说真的,我们还得感谢这位小佛爷呢。”蒙哥汗说。“的确如此。这是他离开凉州时送来的两封函件。”忽必烈呈上八思巴的信札。蒙哥汗拆开信札读了起来,读罢,脸上露出几分欣喜的笑容。对蒙哥汗而言,吐蕃的归附,的确让他放下了悬虑已久的心事。蒙哥汗即位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并扩大了封邑分封制范围,除在漠南汉地、中原、吐蕃都按人口征税外,钦察(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也陆续开始了这项工作。而在蒙哥汗的施政纲领中,吐蕃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他根据吐蕃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派大军以武力征讨吐蕃未降之部,另一方面与各教派直接接触,加强联合,确定归属关系,以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将吐蕃完全纳入了蒙古的势力范围之内。在吐蕃的括户,蒙哥汗授权给了八思巴去做。八思巴领旨后不敢懈怠,他明白,萨迦派虽然眼下与蒙哥汗保持着正常的主属关系,但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因为萨迦派并非唯一与蒙古保持亲密关系的教派,蒙哥汗同时还与噶当派、噶举派等宗教领袖都有着密切的接触。所以,在这次括户中他不遗余力,他知道,蒙哥汗时刻都在注视着他的所作所为。蒙哥汗将信札放于条案上:“忽必烈,你认为八思巴在吐蕃能有多大作为?一个17岁的青年人,能有多大影响力呢?”忽必烈起身答道:“不可估量!我们决不能因为他的年轻而轻视他的才能。就目前的形势而论,欲在吐蕃实现政教合一,非他莫属。”忽必烈字斟句酌地说出自己对八思巴的评价。蒙哥汗沉吟片刻,说道:“难得八思巴一片苦心!忽必烈,你的选择是对的。这个年轻人忠心可鉴,将来定会成为帝国的有用之材。”就普查户口的形式而言,蒙哥汗对吐蕃的经营很有其独到之处。他不是由萨迦派代理上报户口清册,而是直接派遣官员赴吐蕃清查户口和划分地界。至于委派萨迦派代表协同前往,只是为了便利尽快熟悉当地情况,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于形式上承认萨迦派的宗主地位,减少藏民区不必要的惊慌和混乱。正因为掌握了大量的有关吐蕃各教派和地方势力的第一手资料,才为他全方位经营吐蕃奠定了基础。“政教合一,以教统政,以政养教,政教一体是为国策,汗兄以为如何?”忽必烈打破了宫中一时出现的沉寂,将自己思虑已久的想法直陈出来。“很好。对于这个问题,朕与你的想法颇有相似之处。这次借祭母之机召你回来,正是有一个对策需要征询你的意见。”蒙哥汗一边打量着眼前的吐蕃地图,一边沉思地说道,“朕以为,分封诸王,应当同时兼顾蒙古的分封制度与藏区各教派林立的现实,使分封诸王能够与藏区各教派结成施主与福田的关系。”“是。”忽必烈点头表示赞同。蒙哥汗站起身,在帐殿里踱来踱去。“忽必烈,对于此事朕还有一个筹算,你看是否值得商榷。你、旭烈兀、阿里不哥分别与吐蕃其他教派结成施主与福田,朕则与各教派都保持经常的接触,每半年听一次你们的禀报。这样,恐怕更有利于我们对吐蕃的掌控,确保各教派都不敢轻易萌生异心。你以为如何?”“如此甚好。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内委派镇守官管理政务和税收,这样不仅有利于吐蕃的统一,而且可以促使吐蕃的教令、军令、政令完全统一到蒙古汗国之中。”蒙哥汗点点头,关切地说道:“此事暂且放下,如今天色不早,你一路鞍马劳顿,也该早些回去歇息了。”说到这里,他眼神一下子黯淡下去,“这几天最重要的是为母后操办丧事,别的容后再议。”忽必烈默默望着他,凄然无语。苏如夫人的帐幕内灯火通明,香烟缭绕。一棵两人合抱的香木被匠人从中一分为二,挖空树心。苏如夫人安详地静卧其中,一身素色的绫罗,几件高雅的金玉首饰,肤如凝脂,唇若含红,仿佛静静熟睡一般,一如生时的温祥、淡定和从容。“太后苏如夫人仙逝西归,往驾启行!”执事官朗声宣布,声音中蕴含着些许沉重,“盖棺——”蒙古萨满巫师为太后祝祷,回回教徒口念《古兰经》,基督教教士右手在胸前划着十字,身披袈裟的佛教僧侣闭目敲击着木鱼,玄服道士幡旗飘扬,汉族儒士低首默哀……儒、释、道、基督教、聂思脱里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各教派人士均以本教结成方队;各国使节、商贾、平民也纷纷加入了送葬队伍,以此悼念贤明的圣母皇太后苏如夫人。锢以三道金箍的香木棺缓缓驶向墓地,送葬人潮逶迤其后,首尾相接绵延十数里。肯特山下,一处林木茂密的空地上,挖掘出一个巨大的坑穴。坑内,一顶白色的帐幕门扉洞开。苏如夫人的棺木就被安放在帐幕的正中央,棺木前放着一张长条案,案上摆满了牛肉、马肉、羊肉和马湩、马乳等各色供品。此外,给苏如夫人太后陪葬的还有9匹母马和它们的小马驹,以及9匹鞍具齐全的白色骏马。苏如夫人生前用过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亦随她埋入墓穴。下葬完毕,墓坑随即被填平,并用一万匹马践踏9遍,然后将原先连根揭起的草皮重新覆盖在上面,地貌又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两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各立有一柄长矛,一根指头粗的牛毛绳索系在矛尖上。绳索上缀满各色各样粗麻布的布条,长长的送葬队伍和马匹默默地穿过绳索和两堆篝火,然后顺着来路返回。两名萨满巫婆,在火堆两边洒水和背诵咒语。这是一种蒙古萨满式的净化方式,它既为死者祈祷,也为生者祝福。为母亲守丧9日后,忽必烈立率大军出蒙古,向川藏地区进发,然后他将从那里彻底平定大理。辽阔的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百灵、山雀啼鸣;成群的海青鸟舒展雄健的翅膀在天空翱翔,有时,随着驯鹰师的口哨声,翩翩降落在骏马的鞍鞒上……伍时光倒流回两年前。1251年金秋8月,忽必烈驻跸漠南汉地六盘山。潜邸六盘,一日闻国有绰理哲瓦道德(萨迦班智达)见之,遂往西凉遣使,请于阔端大王。王谓使者曰:“师已入灭,有侄八思巴,此云圣寿,年方十六,深通佛法,请以应命。”八思巴受命在阔端子蒙哥都陪同下,觐见汗廷亲王忽必烈。双方相见,甚为亲热。忽必烈召问八思巴:“上师的佛法,与你的叔叔萨迦班智达相比而言,谁更博大精深?”八思巴回说:“我叔萨迦班佛法无边,如果按形象一点儿的比喻,我叔的法力如浩瀚的大海,而我的佛法只能算指尖点水滴于舌而已。”忽必烈对这位年仅16岁的少年上师的回答十分满意,于是欣喜地问道:“上师虽年少,佛法经义、品德修养却超凡脱俗,不知上师愿否留于本王身边,以便朝夕请教佛法,也可了却本王心愿?”“凡僧才疏学浅,恐难当重任。薛禅(蒙古贵族封号,‘智者’之意)功德无量,我想天下贤士自会接踵会聚而来,何愁没有超过凡僧之人?”八思巴谦逊地回答。忽必烈指着肃立身边的子聪和尚道:“卿为西土上师,子聪为东方名僧,倘若你们这一东一西释教法主珠联璧合、携手并进,何愁大理不归,宋朝不灭!”……而今,当忽必烈重新回忆起两年前他与上师八思巴第一次会面的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253年,忽必烈受京兆份地(陕西西安),忙于筑府屯田。秋8月,师次临洮(甘肃),遣使赴大理劝降未果,于是决定兴兵伐之。与此同时,八思巴南下追随伍由巴大师受比丘戒,行至朵甘思停下来,这时,他从来往客商口中得知伍由巴大师已经去世。吐蕃括户完成后,蒙哥汗正式按各教派的势力范围将吐蕃分封给诸王,诸王各自按自己的意愿与各教派直接建立了关系。这种做法打破了过去蒙古王室处理吐蕃事务都要经过萨迦派法主同意的惯例,严重动摇了萨迦派的特殊地位。这一改变使八思巴清醒地认识到,萨迦派若想保住自身的历史地位和宗主地位,就非得找到一位拖雷系的、权势过人的王爷作靠山不可,于是,八思巴自然而然想到了两年前结识于六盘山的聪明睿智的亲王忽必烈,便中途返回,并与正在征伐大理途中的忽必烈相遇于川藏地区,遂随忽必烈继续南下,于9月抵达忒剌(四川松潘)。由此,便有了“世祖皇帝龙德渊潜,师知真命有归,驰驿径王府”这样的八思巴自此追随忽必烈的历史性会晤。那天,令八思巴和忽必烈永生难忘。在仪仗林立中,八思巴骑马穿行。宫帐前,忽必烈命士兵手捧洁白的哈达恭候侍立。这是忽必烈专为八思巴准备的最为隆重的欢迎仪式。行至近前,八思巴翻身下马,双手接过哈达,疾步趋向站在那里翘首等待的忽必烈,俩人相拥而泣,互诉衷肠,场面异常真挚、热烈、感人。忽必烈见到久别重逢的掌握吐蕃政治实权的最高法主八思巴,“与语大悦,日见亲礼”,结下了终生不渝的深情厚谊。陆9月的忒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八思巴与忽必烈亲密地盘坐于宫帐前的草地上,倾心长谈。“整整两年了,上师身体可好?藏区的形势可好?”“一切均好。察必王妃、真金王子可好?”“他们很好,感谢上师挂念。”忽必烈眯起眼睛,含笑望着年轻英俊、气宇不凡的八思巴,缓缓问道,“上师一定还记得我们初次会晤的情景吧?”“当然记得。那还是两年前,在六盘山亲王的府邸。”八思巴深情地回答,“应该说,我们的会晤绝不是偶然的,是命运和机缘将我们连在了一起,这就是佛的意志。”“是啊。严格而论,第一个和吐蕃发生政治联系的是窝阔台汗的皇子阔端。此事说来话长,上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愿听亲王赐教。不过,据我所知,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正月间,也即蒙古与宋合兵消灭金朝之后,蒙古和宋之间已经有过兵戎相见。”“对。当时,蒙古大军攻下金朝都城汴京(今开封),按照蒙古与宋所订盟约,蔡州(河南汝南)以南归宋,蔡州以北归蒙古。于是,蒙古大军北还,只留下大将速不台镇守河南。”忽必烈轻啜一口香甜的酥油茶,继续回忆道,“岂知蒙古大军刚刚北还,宋淮东制置使赵葵就建议朝廷乘蒙古撤军之机,出兵收复中原。当时的宋理宗利令智昏,采纳了这一建议,他一面命赵葵率军6万攻取汴京,一面派人西攻洛阳。速不台率军一举击退了宋军的两路进攻,使理宗皇帝乘机收复汴京、归德、洛阳‘三京’的计划全盘落空。”“莫非正是由于这次战争,才成为蒙古决心伐宋的导火索?”八思巴被忽必烈所讲述的故事吸引了,“那么后来呢?按常理来讲,宋与金仇深似海,蒙古助它消灭了仇敌,它该感谢蒙古、与蒙古永结盟好才对,焉能做出这般背信弃义之事!”忽必烈摆弄着手中精美的茶碗,近乎悠然地倾听着八思巴的感慨:“这或许就是世事无常吧!兵戎相见的结果是第二年7月,窝阔台汗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决定出兵伐宋。于是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向宋发起了全面攻势。”“据我所知,当时金虽已亡,但尚有秦(甘肃天水)、巩(甘肃陇西)20余州未下,且有原金巩昌府总帅汪世显据地自守。”“巩昌乃兵家必争之地,巩昌不下,必将对蒙古大军南下攻宋构成莫大威胁。”八思巴接过忽必烈的话头,沉思地问道:“想必正是为此,才有窝阔台汗遣皇子阔端征秦、巩之举?”“正是。大军压境,潮流不可逆转,阔端遣使招降了汪世显,随之挥军攻入会宁、定西、兰州等地,接着回师攻下洛阳。”忽必烈双手覆在茶碗之上,眺望着远处牧归的羊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8月,阔端率汪世显等出大散关,令炮手兵为先锋,破宕昌,残阶州,攻文州,城破之后,招徕吐蕃十族,恩威并施,赐以银符。甘肃临潭、迭州等地的吐蕃部落,闻讯相继归顺了蒙古。”“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蒙古王室方与吐蕃上层有了正式的官方接触,并委任吐蕃部落头人官职,令其管辖地方事务。”八思巴忆起自己在阔端王府看到的记载着这段史实的公务文书,隐隐有些懊丧。征服与被征服,或许都是历史的必然?忽必烈用右手食指在一幅摊开的地图上圈点着,语气中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吐蕃的北面,早在成吉思汗降伏维吾尔、灭西夏之时,就已与蒙古直接交界了。除了东南的大理至今尚未归顺外,可以说吐蕃已完全处于蒙古的战略包围之中,即使吐蕃不愿归降,也已经没有主宰自身命运的机会了。我这样说,上师认同吗?”八思巴脸上一阵抽搐,面色尴尬。忽必烈微笑着岔开话题:“你们吐蕃之地曾出现过哪些雄才伟略之人,能不能请上师赐教一二?”八思巴略一沉思,答道:“我们吐蕃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当是法主祖孙三人。”“哦?请上师说来听听。”“松赞干布,素以正直严明、智慧深远著称,始译佛经,创制藏文,是为观世音菩萨化身。他曾结好唐朝,娶文成公主为妻,此后派藏族子弟赴中华求学,同时诚邀汉族各类工匠、僧侣、医药卜算之士入藏,通过加强汉藏两地文化、经济、宗教、学术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了藏区的迅速发展,国势日益强盛;赤松坚赞,吐蕃王朝的鼎盛之主,曾占领安西四镇,河西、陇右之地尽在其辖,一度攻入长安、成都。遣使印度迎请菩提萨埵,建桑耶寺,成立僧团,培养通译,遍译佛经典籍。晚年致力于唐蕃和好,是为文殊菩萨化身;赤热巴金,在位时唐蕃和盟,于823年在拉萨大昭寺前立唐蕃会盟碑,永志汉藏友好团结。开设译场,集中人力物力译经,统一译名,藏文由此而趋规范。崇佛之至,僧人任王朝高官,主持朝政,故而遭致反佛大臣暗杀,吐蕃王朝即陷崩溃瓦解之深渊。是为金刚手菩萨化身。”“上师引经据典,据实以论,果然是识见非凡。适才上师所言当为王者之谋,那么,吐蕃之地武勇男子又当为谁?”忽必烈对吐蕃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问道。八思巴呷了一口青稞酒,心中默念,这醇香的青稞美酒,即是文成公主教授中原文化之滥殇。“男子以酒壮胆,勇士以胄扶威。我们吐蕃地方的武勇之士应首推一位名叫米拉日巴的噶举派祖师。他出生于后藏之地,精通佛法,兼善诗歌,年轻时性情刚烈,行侠仗义,为报家仇用咒术杀人,后自悔罪孽,改宗佛教,投师于玛尔巴译师门下学习佛法,以刻苦修炼闻名遐迩,著有《道歌集》留于后世。”“如此说来,他究竟算怎样一个人?”“前半生以摧毁仇敌为快,后半生参悟佛法,成就斐然。”八思巴扬起僧袍,重新摆正自己的坐姿。忽必烈见八思巴对答如流,欣悦之余,谈兴愈浓:“那么吐蕃以学识功德论何人为尊?”“若以学识功德论自然是法主萨迦班智达为尊。”“上师曾追随萨迦班法主多年,想必从他那里学得不少佛经大义?”八思巴除佛学之外,史学造诣也相当深厚,这一方面与他在凉州期间萨迦班对他的悉心教诲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自己的潜心修持。此刻听到忽必烈这样问他,不觉想起两年前他与忽必烈初次会晤时忽必烈也曾问过类似的问题,回答不由脱口而出:“法主学识功德犹如大海,我所学到的只不过是一掬之水。”一席长谈,忽必烈与八思巴都觉受益匪浅。最为可贵的是,八思巴既表达了萨迦派的学识功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又表现出自己谦逊朴实的优良品格。忽必烈不由得从心底认可了这位藏族青年。柒正午时分,子聪和尚、姚枢等一干文臣武将应召来到帐殿。宿卫禀报:午宴安顿便宜,请王爷及贵客入席!在这偏远之地,忽必烈命王府御膳房准备了一桌极尽豪奢的筵席。御膳房官员可谓挖空心思,不仅将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煎炒烹炸,弄得色香味俱全,甚至还弄来鹿、獐、山鸡、野兔等许多野味,最难得的是那些深海鱼贝,在这藏边之地更是难得一见,还有各色的四时菜蔬瓜果,红红绿绿,莫不鲜嫩欲滴。至于酒,什么马奶酒、青稞酒、葡萄酒、果酒、米酒、白酒……更是罗尽珍品,应有尽有。如此铺排,皆为欢迎来自藏区的上师八思巴。子聪微笑着道:“这些都是王爷带在身边一直舍不得享用的珍馐,料定会有贵客来,不想就是上师。”“来,让我们为王爷和上师的健康及知己重逢干杯!”姚枢率先端起面前的酒杯,双手作揖恭祝。忽必烈神采奕奕,轻舒须髯,笑逐颜开:“不如说,为我们蒙、汉、藏等各族永结同好、亲善和睦干杯!”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将杯底亮给大家,畅声大笑起来。众人起身齐声道:“谢王爷鸿恩!祝王爷万寿无疆!”各自干了杯中酒,方才落座。忽必烈夹起一块芙蓉果脯放在八思巴的盘子里,不无歉意地解释:“上师慢用。征伐大事在身,未能很好款待上师,尚乞见谅。待将来返回汉地,本王再用纯粹的宫廷御膳招待上师吧。”“唔——”八思巴一边品尝芙蓉果脯,一边奇怪地问:“听王爷话意,宫廷御膳难道比现在这桌筵席还要奢华吗?”忽必烈笑而不答,又往八思巴的盘子里夹了一块素烧山芋:“你尝尝这个。厨师的手艺不错,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他用毛巾擦了擦嘴角,环顾了一下左右追随自己的文臣武将:“你们也随意享用吧。这阵子都在行军打仗,饥饱无定,大家受苦了。”“愿为王爷效犬马之劳!”众人深受感动,异口同声地回答。“你们今天哪来的这么多客套话?是不是因为上师在座,让你们拘谨住了?”忽必烈转头对八思巴笑道,“这些人虽为我臣属,却与我相熟,平素插科打诨,鲜有拘礼。依我说,咱们今天索性开怀一饮,大家海阔天空,驰骋想象,畅谈一回佛经典故如何?”众人轰然应是。“如此甚妙。但不知子聪先生可有兴趣?”八思巴亦兴致勃勃,侧头望向子聪先生。“当然。王命不可违,况贫僧正有一些疑惑想向上师讨教呢,还望上师不吝赐教。”“不敢!子聪先生何必自谦!”八思巴微微一笑,“倒是我想请教先生:据说佛陀释迦牟尼幼年时曾经接受过印度婆罗门教的严格教育,可有这么回事?”子聪知八思巴有意考他,于是放下筷箸,沉稳地答道:“释迦牟尼佛陀是1700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君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贤者’之意。他幼年时的确接受过婆罗门教的教育,但成年后便与婆罗门教渐行渐远,终至分道扬镳,据传他于29岁时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侍者又端上烧雁、攒熊掌,并在每个人的桌前放上一小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野鸡羹,只在子聪面前放了一碗莲子羹,子聪自幼出家,笃守戒规,“斋居蔬食,终日淡然”。忽必烈端起斟满马奶酒的酒杯:“来,来,让我们为子聪和上师这两位汉藏名僧今日能在这里磋砌佛法干杯!三杯之后,你们不妨尽兴攀谈,本王和在座各位先生和将军们洗耳恭听。”众人应和地饮尽了杯中酒。放下杯盏,八思巴顾不上谦让,迫不及待地向子聪提出了他的第二个问题:“当时印度宗教界里,风行禅定和苦行的修持方法,意在获得神秘的宗教经验,达到所谓‘非想非非想’之定境,认为此即为解脱境界。子聪先生是否也这样认为?”“佛陀释迦牟尼先从数论派修习禅定,据说已达高深之定境,却仍不能认为已得解脱。”子聪跟随海云法师习法多年,掌握着博大精深的佛学经典,此刻全都派上了用场。“后来,他又改从苦行外道禁欲苦修6年,更觉无益。尽管这些说法难免有故意贬低婆罗门教和外道之意,但在当时印度那种宗教环境下,佛陀释迦牟尼曾尝试过这一宗教修持方法是完全可能的。直到他35岁时,有一次坐于菩提树下苦思解脱之道。经过7天7夜冥思苦想,方自觉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觉’。”“这就是说,他发现了宇宙人生之奥秘,找到了解救众生脱离苦海之途径。”八思巴插言。“是的,一点不错。”子聪的语气渐渐转入沉厚,“此后40余年,他把悟到的道理到处宣传,争取信众,形成教义,组成僧迦教团,建立了佛教世界。应该说,他的创教传道活动进行得相当成功,因为他拥有众多的信徒,其中既有国君、贵族和富商大贾,也有奴隶、乞丐之类下层民众。”侍者递上一块毛巾,子聪擦了擦额上的汗珠,转问八思巴:“佛法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我对‘四圣谛’的内容总有些许模糊之处,上师可否不吝赐教?”忽必烈含笑目视八思巴。八思巴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四圣谛’是佛陀所创教理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最早证语并向信众宣讲的道理。谛是‘实在’和‘真理’之意。‘四圣谛’即是佛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理,教徒将它称为‘四谛法轮’。轮是一种兵器,喻四谛为转法轮,象征佛法可以摧毁一切邪知邪见。”八思巴侃侃而谈,从“四圣谛”到“三法印”,娓娓道来,口若悬河。子聪和尚由衷赞道:“上师不愧为吐蕃高僧,叙述引经据典,解释鞭辟入里,子聪佩服。但上师也不能光顾说话,请稍事休息,吃点酒菜。”他亲自往八思巴盘中夹了一箸烤土豆片,又为他斟满一杯葡萄酒。“二位高僧,今日论法到此为止。”忽必烈见武官们已经听得兴味索然,不觉含笑打断了八思巴与子聪间的佛法切磋,提议道,“上师、子聪、姚枢,等吃过宴席,你们三人不如陪本王去领略一番松潘草原迷人的风光,享受享受秋日的高远和宁静。”说着他举起酒杯,朗朗一笑,“下面的佛法大义,还是留着以后再作讨论吧。”子聪与八思巴意犹未尽,彼此相视,心底皆生惺惺相惜之意。“谨遵王爷之命!”大帐中觥筹交错,笑语重起,一扫方才的沉闷。

包丽英-蒙古帝国(礼盒) 作者简介

包丽英,1968年,蒙古族乞颜部孛儿只斤后裔。因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血脉相承,从小就痴迷于祖先的丰功伟业。就读于北京大学期间,即开始投入蒙元史的研究与《蒙古帝国》的写作。工作后更是多方收集历史资料,四处考察古代遗迹,力图用成吉思汗后裔的独特目光,重新审视祖先光耀千古的生命历程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历经20载,完成描写祖先成吉思汗、拔都和忽必烈的长篇历史小说《蒙古帝国》。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最后一本有些水渍了

    最后一本被水渍了!第三次中枪了!

    2015/11/13 11:30:14
    小编回复:
    抱歉,请在帐户里申请退换,或联系客服办理。
    读者:yyj***(购买过本书)
  • 主题:值得一读的关于成吉思汗的书

    第一册写成吉思汗,写成吉思汗的书很多,直系后代写的好像就这一本,值得一读。

    2014/4/25 11:01:57
    读者:nxg***(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