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1900-195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1900-195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作者:王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2-01
开本: 20开 页数: 507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1.3(7.0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1900-195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712498
  • 条形码:9787509712498 ; 978-7-5097-1249-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1900-195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本书特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近世中国

1900-195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1900-195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引子——早茶
 第1章 导言——城市、茶馆与日常文化
  城市和茶馆
  茶馆的攻击者与捍卫者
  城市史视野中的茶馆
  茶馆叙事中的地域论
  茶馆的生态与环境因素
  资料与文本解读
**部 茶馆与社会
 第2章 闲茶——悠闲与休闲
  坐茶馆与吃闲茶
  社交——一个社区和信息中心
  茶馆文化——茶馆中的语言和惯习
  茶馆休闲的多重角色
 第3章 娱乐——戏园与观众
  茶馆——民间艺人之谋生地
  剧目与地方戏改良
  茶馆戏园——新的公共舞台
  观众
  娱乐控制
  大众娱乐与休闲政治
 第4章 群体——阶级与性别
  商人和小贩
  人以群分
  阶级畛域
  性别歧视
  公共生活的集体选择
第二部 茶馆与经济
 第5章 经营——小本生意的管理和竞争
  数据分析
  资金和财务
  经营和管理
  税务负担
  环境和卫生
  小本生意的生命力
 第6章 公会——周旋在行业与国家之间
  组织结构
  价格控制
  组织抗税
  协调关系
  限制数量
  国家控制与行业利益
 第7章 堂倌——艰难环境中的挣扎生存
  “茶博士”
  在男人的世界讨生活
  茶社业工会
  艺人工会
  性别冲突与性骚扰
  男女茶房的社会形象
  性别、劳工与国家
第三部 茶馆与政治
 第8章 讲茶——超越国家的控制
  袍哥大爷
  摆茶碗阵
  茶馆讲理
  国家权力之外的社会力量
 第9章 混乱——日常生活的冲突
  日常纠纷
  为生计而挣扎
  “借刀杀人”
  茶馆与邻里的矛盾
  暴力阴影下的茶馆生活
  军人和战时混乱
  公共生活的末日?
 第10章 秩序——公共空间的政治
  从改良到革命(1900~1916)——重新打造茶馆
  军阀统治(1917~1936)——政治动乱中的茶馆
  抵抗的政治(1937~1945)——“吃茶与国运”
  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
  一个时代的结束(1945~1950)——严密控制茶馆
  千变万化的政治万花筒
 第11章 结论——地方文化与国家权力
  一个微观世界
  日益增强的国家干预
  比较视野中公共领域与公私关系
  时空转换中的公共生活
  茶与酒的对话
  小商业和日常文化的凯旋
尾声——寻梦
附表
征引资料目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1900-195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节选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内容简介:近年来对近代欧洲咖啡馆以及类似的公共消费空间之研究有很大进步,但关于中国茶馆则成果甚少,王笛的书大大改变了这种不平衡状况。这项研究意味着对中国茶馆以及它们在城市现代化中所扮演角色学术探索的一大发展。《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写作上乘,清晰明快,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范例。

1900-195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相关资料

插图:第1章 导言城市和茶馆成都地处相对封闭的长江上游地区,成都平原被众山环抱,被认为是“整个中国最富裕、土地最肥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北方,人们聚居在村庄里,但成都平原的农民则是散居的,如果从空中俯瞰,可见独立的农舍点缀在田野上一丛丛竹林之中。成都历史悠久,不少西方人对她不吝赞美之词,如“最好的城市之一”、“一个小北京”、“像京都一样的古典风情”等等。直至19世纪末,当沿海城市由于西方冲击经历剧烈变化之时,成都得以保留其传统,到成都的西方人惊奇地发现,“西方对成都的影响微乎其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都是中国内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从清末到1920年代,成都人口为34万-35万人;1930年代到40年代,为44万-45万人,1945年其人口规模达到74万人的顶峰,1949年降至65万人。成都有城墙环绕,整个清代只有四个城门与外界相通。从辛亥革命到1930年代,又开凿了三个城门。在城墙之内,成都还有两个被城墙包围的小城,即少城(又称“满城”)和皇城。少城位于城西,清代为旗人居住,一堵城墙把其同大城分离开来,但辛亥革命后这个城墙被拆除,少城和大城合而为一。皇城为汉代遗址,明代重修,位于成都城中心,周围御河环绕,内称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便在此举行。虽然清廷覆没后其不断遭到破坏,但幸存到20世纪60年代,直至“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摧毁(见地图1)。喝茶作为中国日常生活重要部分有着漫长的历史,正如民谚所称:“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今日世界饮茶之习源于四川,远可追溯到西周,秦统一中国后,方传到其他地区,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在古代中国,人们追求在幽雅的环境中饮茶,文人骚客经常描写他们一边品茗一边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清代画家郑板桥据称是“茶竹双痴”,作画时茶与竹不可或缺,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渗绿色”,然后“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显然郑板桥试图远离世俗的尘嚣,在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茶馆不可能营造这样一种心境。在成都,虽然茶馆具备了茶竹两者(使用竹椅,很多茶馆即坐落在竹林中),但通常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人们去那里不仅是喝茶,也追求济济一堂、熙熙攘攘的那种公共生活之氛围,这或许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大众与精英文人的不同品味和

1900-195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作者简介

王笛,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同时兼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2003和2004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CHUS)会长。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霍普金斯-南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全国人文科学中心(NHC)、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任研究员。1993年出版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代表作。英文著作Street Culture in cheng du: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1itics,1870~1930获2005年“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其中译本《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6年十佳图书。目前正在撰写其成都茶馆研究的第二卷(即1950~2000年部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