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7卷

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7卷

作者:严陆光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660 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07.8(4.9折) 定价  ¥2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7卷 版权信息

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7卷 本书特色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第7卷)》: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编辑委员会。组编有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7卷 目录

序前言本卷前言第1篇 概论第1章 概述1.1 可再生能源1.2 可再生能源资源1.3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第2章 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2.1 风力发电2.2 光伏发电2.3 太阳热发电2.4 生物质能发电2.5 海洋能发电2.6 地热发电参考文献第2篇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第1章 太阳能辐射原理1 太阳辐射的基本定律1.1 直散分离原理1.2 布格一朗伯定律(Bouguer-LambertLow)1.3 余弦定律2 太阳电池方阵不同运行方式的数学模型2.1 辐射量计算的一般方法2.2 固定安装时的模型2.3 极轴跟踪时的模型2.4 全跟踪时的模型3 太阳电池方阵面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计算3.1 倾斜面上太阳辐射的软件辅助计算3.2 倾斜面上太阳辐射的估算4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第2章 晶体硅太阳电池1 硅的晶体结构1.1 化学键1.2 硅的晶体结构1.3 硅晶体的表面与界面2 晶体硅的基本物理与化学性质2.1 硅的电学性质2.2 硅的化学性质2.3 硅的光学性质2.4 硅的力学和热学性质2.5 硅的相图3 硅的半导体性质3.1 晶体硅的能带结构3.2 半导体的能带模型3.3 硅晶体的能带结构3.4 本征半导体硅与非本征半导体硅3.5 n型晶体硅和p型晶体硅3.6 掺杂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3.7 载流子的输运性质3.8 非平衡载流子4 晶体硅太阳电池物理基础4.1 半导体pn结4.2 非平衡状态下的pn结4.3 pn结电容4.4 浓度结4.5 硅太阳电池构造和工作原理5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性质5.1 光电流和光电压5.2 等效电路、输出功率和填充因子5.3 太阳电池的效率5.4 晶体硅太阳电池效率极限5.5 影响太阳电池效率的因素5.6 硅太阳电池的光谱特性5.7 硅太阳电池的温度特性和光照特性6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造6.1 硅材料的制备6.2 单晶硅锭的制备6.3 多晶硅锭的制备6.4 硅片的加工6.5 带硅的制备6.6 太阳电池的制造6.7 太阳电池组件的封装6.8 太阳电池和组件性能检测7 肖特基结太阳电池7.1 肖特基结7.2 肖特基结太阳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7.3 斜向蒸发电极(OECO)太阳电池8 异质结太阳电池8.1 异质结8.2 异质结太阳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8.3 a-Si/c_si异质结(HIT)太阳电池9 高效太阳电池9.1 发射极钝化及背面局部扩散(PERL)太阳电池9.2 刻槽埋栅太阳电池(BCSC)9.3 叉指式背接触电极太阳电池(IBC)9.4 双面太阳电池9.5 高效低阻硅太阳电池(RESC)9.6 背表面反射层(BSR)太阳电池9.7 黑硅太阳电池10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发展趋势第3章 薄膜太阳电池1 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1.1 概述1.2 多晶硅薄膜电池发展概况1.3 薄膜硅太阳电池设计概念2 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2.1 概述2.2 掺氢非晶硅的原子和电子结构2.3 非晶硅沉积2.4 pin结非晶硅电池物理基础2.5 多结太阳电池2.6 组件制造2.7 非晶硅电池未来展望3 CATe太阳电池3.1 概述3.2 CATe性能和薄膜制造方法3.3 CATe薄膜太阳电池3.4 CATe组件3.5 CATle电池未来发展趋势4 硒铟铜太阳电池4.1 引言4.2 材料性质4.3 沉积方法4.4 结和器件的形成4.5 器件运行4.6 制造问题4.7 CIGS电池未来展望第4章 其他太阳电池1 染料敏化电池1.1 概述1.2 基础与理论1.3 电池制造1.4 *近的研究动态1.5 DSSCs的商业化途径1.6 展望2 聚光太阳电池组件2.1 引言2.2 光伏聚光组件的基本概念2.3 光伏聚光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经验2.4 聚光器光学2.5 目前的聚光器开发活动第5章 光伏发电系统1 太阳电池组件及方阵1.1 太阳电池组件的I-V特性和相关参数1.2 温度和光强对太阳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1.3 太阳电池的热斑效应2 储能蓄电池2.1 铅酸蓄电池的分类、命名和一些常用术语2.2 VRIA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 充放电控制器3.1 充放电控制器的功能3.2 蓄电池过放电保护基本原理3.3 充放电控制器的基本技术参数3.4 充放电控制器的分类3.5 并联型和串联型控制器基本电路与工作原理3.6 脉宽调制(PWM)三阶段充电控制器3.7 多路控制器3.8 智能型控制器3.9 *大功率跟踪控制器4 直流一交流逆变器4.1 光伏发电系统对逆变器的技术要求4.2 逆变器的分类和电路结构4.3 逆变器的控制电路4.4 逆变器功率器件的选择4.5 逆变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4.6 并网逆变器4.7 PWM方波逆变器产品实例——JKFN——2430型方波逆变器4.8 SPWM正弦波逆变器产品实例——JKSN一1000型正弦波逆变器4.9 可调度型并网逆变器(3kW)5 光伏电站交流配电系统5.1 光伏电站交流配电装置基本原理结构5.2 对光伏电站交流配电装置的一般要习5.3 对光伏电站交流配电装置的技术要习第6章 光伏系统应用1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应用1.1 光伏直流照明系统1.2 光伏交流户用电源1.3 光伏卫星电视系统1.4 集中型光伏村落电站1.5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1.6 直流光伏水泵系统1.7 交流光伏水泵系统1.8 太阳能路灯1.9 与建筑结合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1.10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2 光伏发电应用系统的设计2.1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设计2.2 交流总线独立混合发电系统介绍2.3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2.4 光伏水泵系统设计2.5 太阳能路灯的设计参考文献第3篇 太阳热发电第1章 概述1 太阳热利用及发电2 太阳热发电系统的类型和特点3 太阳热发电进程第2章 太阳辐射能1 太阳能的源泉1.1 太阳的构造1.2 太阳辐射的起源1.3 太阳与地球2 地球上的太阳能2.1 地球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能2.2 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能3 斜面上的太阳辐射能3.1 斜面上的太阳总辐照度3.2 水平面上太阳辐射转化成斜面上太阳辐射4 太阳辐射的测量和资源计算4.1 太阳辐射测量和标准4.2 太阳能资源计算与分区第3章 太阳热发电基础1 聚光集热1.1 聚光基础1.2 集热理论1.3 聚光集热器及材料2 热力循环2.1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循环2.2 热力发电的基本循环2.3 现代热力发电循环2.4 新型动力循环3 太阳能储存3.1 蓄热储能3.2 化学储能3.3 浓度差蓄热第4章 太阳热发电系统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1.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1.2 典型槽式热发电系统1.3 槽式系统的设计要点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1 系统组成及相关术语2.2 典型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3 塔式系统的设计要点3 碟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3.1 碟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术语的定义3.2 碟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3.3 碟式系统关键组件的主要参数和方程4 其他太阳热发电方式4.1 太阳池系统4.2 CENICOM太阳热发电系统4.3 太阳热气流发电系统第5章 前景展望参考文献第4篇 风力发电第1章 概述1 风力发电原理2 风力发电特点3 风力发电现状3.1 风电产业现状3.2 风电技术现状4 风力发电趋势第2章 风特性与风能资源1 风特性1.1 大气边界层1.2 平均风特性1.3 脉动风特性1.4 极端风特性1.5 地貌、地形对风特性影响2 风特性测量2.1 测量系统2.2 测量方法2.3 数据处理3 风能资源3.1 风能资源计算3.2 风能资源评估3.3 风能资源分布第3章 风力发电机组1 风力发电机组分类1.1 按运行方式分类1.2 按风轮形式分类1.3 按功率调节方式分类2 风力发电机组总体布局2.1 风力发电机组基本方案2.2 风力发电机组总体参数3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基础3.1 风力发电机组空气动力基础3.2 风力发电机组气动力性能计算3.3 风力发电机组载荷计算3.4 风力发电机组安全系数3.5 风力发电机组结构强度分析3.6风力发电机组结构动力特性4 风力发电机组部件4.1 风轮系统4.2 传动系统4.3 电气系统4.4 偏航系统4.5 控制系统4.6 安全系统4.7 液压系统4.8 塔架4.9 底座与机舱第4章 离网型风力发电1 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1.1 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组成1.2 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设计1.3 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实例2 风一光互补发电系统2.1 风一光互补发电系统组成2.2 风一光互补发电系统设计2.3 风一光互补发电系统实例3 风一柴互补发电系统3.1 风一柴互补发电系统组成3.2 风一柴互补发电系统设计3.3 风一柴互补发电系统实例4 风力发电储能4.1 化学储能4.2 机电储能4.3 其他储能第5章 并网型风力发电1 风电并网系统1.1 风电并网系统组成1.2 风电场与电网1.3 风电并网前期工作2 风电与电网相互影响2.1 风电对电网频率和有功功率的影响2.2 风电对电网电压和无功功率的影响2.3 风电对电网谐波、闪变和电压波动的影响2.4 电网故障对风电的影响3 风电并网分析计算3.1 并网线路电压等级3.2 风电备用容量3.3 潮流及无功补偿计算3.4 短路电流计算3.5 暂态稳定计算3.6 谐波与闪变计算4 风电并网技术规定4.1 频率4.2 电压4.3 有功功率4.4 无功功率4.5 其他5 风力发电短期预测5.1 预测目的5.2 预测系统5.3 预测方法5.4 预测精度6 风电并网系统实例6.1 电网结构6.2 风电场布局6.3 风电机组的模型6.4 数值仿真第6章 风电场1 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1.1 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流程1.2 风能资源评估1.3 风电场项目规划1.4 风电场项目预可行性研究1.5 风电场项目可行性研究2 风电场选址2.1 风电场宏观选址2.2 风电场微观选址2.3 风电场选址软件3 风电场设计3.1 风电场电气系统设计3.2 风电场工程设计4 风电场建设4.1 风电场建设准备4.2 风电场工程施工4.3 风电场项目调试4.4 风电场工程验收5 风电场运行与维护5.1 风电场运行5.2 风电场维护6 风电场项目评估6.1 技术性能评估6.2 财务评价6.3 环境影响评价6.4 社会效益评估7 近海风电场7.1 近海风电场前期工作7.2 近海风电场建设7.3 近海风电场接入系统7.4 近海风电场运行和维护7.5 近海风电场项目投资8 风电场实例8.1 陆上风电场实例8.2 近海风电场实例第7章 风力发电标准、检测和认证1 风力发电标准1.1 风力发电标准化体系1.2 国际风力发电标准1.3 中国风力发电标准2 风力发电设备认证2.1 认证体系2.2 整机型式认证2.3 风电场项目认证2.4 认证证书3 风力发电设备检测3.1 检测体系3.2 安全与功能检测3.3 功率特性检测3.4 载荷检测3.5 噪声检测3.6 电能品质检测3.7 叶片特性检测参考文献第5篇 生物质能发电第1章 综述1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的地位1.1 国外生物质能发展趋势1.2 生物质能对我国的重要性2 生物质发电的意义2.1 较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2.2 发展接近终端用户的分布式电力系统2.3 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3 生物质发电的技术现状3.1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3.2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3.3 生物质气化发电3.4 生物质沼气发电3.5 生物质气化燃料电池一体化发电4 生物质发电面临的主要问题4.1 生物质供应成本较高4.2自 主核心技术严重缺乏4.3 投资渠道和投资资金缺乏5 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5.1 生物质发电利用模式多样化5.2 生物质发电技术多样性5.3 生物质发电投资主体多元化第2章 生物质资源1 生物质能的物质基础及特点1.1 生物质原料的分类1.2 生物质的主要化学组成与结构1.3 生物质燃料的热值2 中国的传统生物质资源现状及潜力预测2.1 农业生物质资源2.2 林业生物质资源2.3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2.4 传统生物质资源量的潜力预测3 中国的能源植物资源现状及潜力预测3.1 能源植物的概念及特点3.2 能源植物的种类3.3 能源植物的培育技术
展开全部

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7卷 节选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第7卷)》是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共同组织全国电气工程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编纂而成的。它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电气工程各领域*新成就和技术水平的综合性工具书。《中国电气工程大典》包括现代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材料及器件、火力发电工程、水力发电工程、核能发电工程、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电力系统工程、电机工程、输变电工程、配电工程、船舶电气工程、交通电气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电气传动自动化15卷。《中国电气工程大典: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为第7卷,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卷。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热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地热发电。《中国电气工程大典: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第7卷)》主要供电气工程领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7卷 相关资料

插图:1.1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利用消耗后可以自然得到不断补充的再生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六大类。可再生能源广泛存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可依赖的、可持续的初级能源。在化石能源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应用的19世纪以前,它作为主要能源支撑着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能源要求,生物质能、太阳能与地热能的热利用,水能与风能的动力利用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当化石能源已成为主要能源的今天,水力发电已成为电力的重要支柱,其总装机容量已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与应用,非商品的生物质能仍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耗量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化石能源出现日渐耗竭的迹象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研究发展与应用的工作开始起步,且得到了多方面的实际应用,经济性能大大改善,相关产业开始形成,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1世纪上半叶,化石能源虽仍是主要能源,但其份额明显下降,全球范围内能源结构调整,且向可持续能源系统过渡的过程已经开始,因此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供应中的份额将逐步提高,进而成为能源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支柱。可见,发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可以期望,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产业与应用将会出现快速蓬勃发展的局面。根据各类可再生能源自身的特点与对能源的多方需求,大规模发展形成了不同优势的应用领域。例如,水能与风能主要用于发电;地热能以热利用为主,辅之以发电;生物质能可用于热利用、发电和制造液体燃料,它是化石燃料耗竭后唯一能转化成液体燃料的初级能源;太阳能可用于发电、热利用、制氢,以及大规模能源植物的生长;海洋能用于发电已有多种尝试,但大规模前景尚有待进一步地研究与开发。由于本卷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从而只研究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有关问题。关于水力发电已是大规模产业化与应用的领域,在《中国电气工程大典》中,另有第六卷《水力发电工程》作专门研究,从而本卷仅涉及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即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商业应用和新兴产业的形式尚处于初级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我国以为边远无电地区提供电力为重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