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

作者:徐海波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读者评分:4分3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6.3(7.3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 版权信息

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 目录

**篇 从虚假性到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超越
 引言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研究与今日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概念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揭露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整体性特征
二、意识形态与社会控制
(一)控制自然与控制社会: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二)从自然系统到社会系统:从系统论的视角看社会控制
(三)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实现机制: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观点辨析
三、传统意识形态研究的困境与超越之路
(一)阶级性与历史性定性标准的片面性
(二)意识形态研究的认识论误区
(三)意识形态研究的语言学悖论
(四)传统意识形态研究的超越之路
四、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一)从虚假的意识形态到科学的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篇 解读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内涵:国外大众文化理论的逻辑转向
 引言 从批判到辩护——大众文化理论的逻辑转向
 一、大众文化批判的圭臬: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的思想渊源
(二)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基本内容
(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意义与局限
 二、消费社会的符号学解析: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批判
(一)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的缘起
(二)从经济现象到文化现象: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时尚与广告:消费文化视域中的传媒批判
(四)传承与终结: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三、弱者抵抗的政治学: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一)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转向
(二)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资源
(三)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四、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景观: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一)文化分期理论与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生发基础
(二)平庸琐碎的后现代文化: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
(三)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辩护
(四)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第三篇 意识形态与文化商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途径
 引言 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
一、中国“大众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和社会条件
  (一)当代中国本土化的“大众文化”概念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生成条件
(三)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一)大众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与负面效应
(二)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三)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矛盾的解决途径
三、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中的消费文化
(一)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与运作分析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
四、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机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渗透一
(二)西方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机制给予我们的启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引导机制的建构策略
五、深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四)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后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3条)
  • 主题:不推荐啊啊

    我是纯为了看看这帮玩意儿怎么研究愚民术的,不值得购买。

    2018/12/15 22:56:43
    读者:******(购买过本书)
  • 主题:很好的一本书

    写的深刻,具有参考价值。很好的一本书,概念准备,可借鉴分析,阐释准确,值得一看的书,装帧精美,没有瑕疵读完后,很受启发,到货及时,内容具有新意, 提 交 (限2000字) 查看书评 注意事项:

    2018/1/19 18:22:00
    读者:sun***(购买过本书)
  • 主题:好书,推荐一下!

    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中国特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途径问题。中中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问题;执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以“太众文化”为载体,有效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问题;重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结台方式问题等,成为了一个重要西窗领域。

    2017/12/18 12:51:30
    读者:hyl***(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