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公共产品供给与建设和谐社会

公共产品供给与建设和谐社会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5-01
所属丛书: 和谐社会建设丛书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9.8(4.9折) 定价  ¥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公共产品供给与建设和谐社会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8725499
  • 条形码:9787508725499 ; 978-7-5087-254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公共产品供给与建设和谐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平分享公共产品、和谐社会的公共需求增长、社会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等。

公共产品供给与建设和谐社会 目录

导言 公共产品,维系和谐社会的纲绳
**章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平分享公共产品
一、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共产品供给
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无法回避的现实
三、摆脱政府失灵,走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
第二章 和谐社会的公共需求增长
 一、公共产品需求上升与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创新
 二、在公共产品需求上升情况下的政府作为
 三、摆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再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社会再分配的重点: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
 二、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第四章 改进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
一、政府对公共产品供给责无旁贷
二、拓宽公共产品供给的途径
三、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
四、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的原则
第五章 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与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化改革,如箭在弦
二、全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三、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公共产品供给与建设和谐社会 节选

**章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平分享公共产品
构建和谐社会有一个*基本、*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社会失衡,加大公共产品供给的力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既抓住了社会失衡的主要矛盾,也找到了解决公共产品短缺问题的关键。由于公平分享公共产品对于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作为农村改革2020年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实际上是对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作出了郑重承诺。而这一目标任务的确立,必将有助于增加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全社会长期、直接受益。
  一、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共产品供给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跨越GDP人均1000美元大关时,有专家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发出预警。他们认为,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既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为,这一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由社会公共需求迅速扩张而拉动的,如果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供给滞后,或者未能公平提供公共产品,就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凸显,矛盾积累多了,就有可能因一个小小的事件成为社会失衡的导火线。
  1.中国步入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期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一般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挺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已开始形成全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局面。迟福林撰文阐述了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几点特征:①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并将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市场需求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多年间,中国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需求的比重大幅上升。据估计,十多年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公共需求比重的总体增幅。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相当快,并逐渐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十多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衣食支出的年均增长普遍低于总消费的增长,而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年均增幅则大大高于总消费的增幅。③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公共需求的主体进一步分化,并由此使社会矛盾复杂化。④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就业、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和问题显现,并使公共需求的供给面临不足。⑤农民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潜在的公共需求开始转化为现实需求。尤其是上亿农民工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各个方面的征兆显示,在中国社会公共需求增长时期,人们的公共需求,已开始由满足温饱需求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但是,面对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公共产品供给却大大滞后。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在刺激公民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快速拉大了公民的收入差距,并造成社会公平缺失——造成对新的公共产品的享有的不公平。例如,有的人能够享受*好的医疗、教育与文化娱乐,而有的人在这些方面则连*基本的要求都难以满足。一些富裕家庭的子女可以漂洋过海去当留学生,而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却因凑不够学费而无可奈何地放弃已经到手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提供滞后,已经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诸如就业问题、收入差距拉大、教育问题、卫生问题,等等。而据专家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不够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会持续地困扰着全社会。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不同群体享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基本需要,不利于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特别是在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加快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导致社会冲突,进而影响社会和谐。
应该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一定社会差距下的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直接和平相处也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就是收入差距不能过大——不能超过社会成员心理承受限度,而缩小收入差距则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说,解决社会公平缺失,要求政府尽快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提供公共服务,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这种再分配的方式,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近年来,尽管中国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加大了投入,但由于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重视不够,遗留下来大量历史欠账,一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而这已经开始影响社会稳定,并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障碍。
加大加快公共产品提供的呼声,在社会变得越来越响亮起来!
  资料链接
  新时期我国发展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24日新华社)
  2.SARS在公共领域亮起红灯
坦率地讲,我们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新认识,是从迎战SARS危机开始的。
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暴发的SARS疫情,一度成为了人类在新世纪遭遇的*严重的来自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这一场挑战,促使人们认识到公共卫生形势的严峻性和建立完善应急机制的迫切性。以往,我们似乎只沉醉于GDP的高歌猛进,只看到经济领域的捷报频传,却没有太多地意识到公共产品提供的不足,也没有更深层次地考虑到社会建设的跛腿会成为导致社会失衡的直接原因。SARS的突然暴发,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严重缺陷,也给我们敲响了公共产品失衡的警钟。
当时,有权威人士就事论事地总结了因SARS而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的五大缺陷:一是卫生投入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二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不健全,临阵磨枪难免迎战仓皇;三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应对挑战显得捉襟见肘;四是公共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不到位,不能把危机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农村卫生工作相对薄弱,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农村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尤其是村卫生室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这些使得农村有可能成为公共卫生危机*容易突破的防线。
经历了那一次SARS危机之后,人们也开始审视除卫生之外的其他方面。其他公共产品供给上存在的问题也进入公众的视线,如辽宁海城豆奶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火车相撞事故、各种煤矿灾难和突发性安全事故……社会所承担的太多的“血的教训”,让社会多了一种忧患意识;公共危机意识已成为各级政府的行政底线,公共危机中的信息公开逐渐成为社会常态。
公共领域出现的事件为什么会演变成危机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对公共危机的公共产品不够,或者是公共产品提供滞后,*后导致公共危机蔓延扩大,造成更大的社会恐慌与损失。例如,出现SARS疫情之后,一些预防与治疗的药物不能及时到位,就导致了预防与治疗药物的价格猛涨,一些地方就出现抬高药价和哄抢药物的情况。
从SARS对公共领域发出的警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公共产品短缺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