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作者:陈敦德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2-01
开本: 03 页数: 303
读者评分: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7.6(5.5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版权信息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内容简介

毛泽东和尼克松在1972历史性的握手,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然而关于中美建交的详细经过和内幕却鲜为人知。本书作者多年研究国内外大量的**手文献资料,采访许多亲历者,写出这部气势恢宏、材料翔实的纪实文学。文中如实披露了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秘密接触、起伏波折,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等人物的个性及心理状态都栩栩如生。
本书荣获全国优秀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一等奖,畅销多年。作者多年从国内外收集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于2009年隆重推出图文珍藏版,为广大读者奉献一部丰富的视觉盛宴。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目录

引子关于年在日内瓦,杜勒斯不和周恩来握手
毛泽东要到密西西比河去游泳,要看艾森豪威尔总统打高尔夫球,再去医院探望一下杜勒斯先生。
周恩来亲自过问两名美国旅游者误入广东海域事件
尼克松去环球旅行,以寻求通往北京的渠道。他找了叶海亚总统,找了齐奥塞斯库总统。
参加了胡志明的葬礼后,柯西金突然要求从河内路过北京,会晤周恩来
柯西金与周恩来的会晤,把尼克松的神经触动了
出奇制胜,尼克松重用反对过自己的基辛格
周恩来后来对基辛格说,你如果要让我们的外交官得心脏病,就在社交场合找他们接触。
从“两个半战争”到“一个半战争”;美国战略理论的重大调整。
周恩来说,中美会谈多次尽管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但是要回了一个钱学森也是值得的。
苏联的神经被触痛了。华沙会谈恢复后的第二天,多勃雷宁要基辛格介绍情况。
华沙会谈又夭折了。毛泽东再次声讨“美帝”。尼克松暴跳如雷。基辛格却笑得意味深长
毛泽东让斯诺上天安门与他站在一起,是放个试探气球,要触动触动美国人的感觉神经。
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美两国首脑却通过巴基斯坦渠道用古老的方式传递信件
毛泽东说:我在和尼克松吊膀子,要找红娘呵。毛泽东找的红娘是斯诺,和斯诺一谈就是个小时
在尼克松为即将面临的外交突破而受到鼓舞时,华盛顿掀起了一股倒基辛格之风。
毛泽东为什么在刚刚圈阅了不同意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之后,只一天工夫,又改变了决定?
中国人邀请美国球队访华,把美国惊呆了,把世界轰动了,基辛格这才感到面对的是一个外交巨擘。
美国嬉皮士科恩诘难周恩来,反而使周恩来赢得来自大洋那边加州一个母亲送予的一束深红色的玫瑰
派谁去北京呢?尼克松说:一个能够进出巴黎而不被人发现的人,也一定能够进出北京而不让人觉察
周恩来已经在准备跟基辛格较量。毛泽东同意成立一个对美工作小组,由叶剑英负责。
基辛格在加利福尼亚的棕榈泉秘密约见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法兰,精心安排本世纪*神秘的外交飞行
毛家湾的主人感到毛泽东张开的网已经越收越紧,并对周恩来怀恨在。心,说:哼,跟美国人勾搭要栽跟斗的
周恩来的复信来了。基辛格如释重负,欣喜异常,认为这是二次大战后美国总统所收到的*重要的信件。
钓鱼台,这个往日十分寂静的乾隆皇帝的旧行宫忙碌起来了。周恩来亲自掌握的工作小组住进了号楼
洛德就要启程随基辛格去秘密访问自己妻子的祖国,尽管有严格的规定,他还是以十分高超的语言技巧泄了密。
基辛格秘密访华动身那天,台湾驻美“大使”沈剑虹登门求见。基辛格说,这是他平生经历的十分痛苦的一次会晤。
叶海亚总统亲自安排了世界现代外交史上*有名的一次遁身术,为这个复杂而冒险的计划绞尽了脑汁
基辛格按计划要装病,想不到真的肚子疼了。他说,我这个凡人竟然如此放肆,天神决意要惩罚我一下。
基辛格出发前戴上墨镜与大沿帽,以防被人认出,还是被一记者认了出来。美国特工人员见了中国人,如临大敌
尼克松月日在堪萨斯城发表关于“五极中心”的演说,由周恩来在会谈中端出来,基辛格不免尴尬
为什么毛泽东不急于听周恩来汇报基辛格来访的要事,首先向熊向晖询问“参谋总长”黄永胜的检讨情况?
巴基斯坦外交国务秘书舒尔坦说,基辛格去的时候忧心忡忡,回来时喜气洋洋,前后相比简直像两个人
“七·一五”公告发表。全美国都发愣了。全世界都吃惊了。几乎所有的电波都在载送这个消息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来信表示反对我国的对美政策,戴墨镜的李作鹏竞忘了掩饰自己,说这封信写得多么好呵
周恩来对符浩说,你到巴黎后,将林彪叛逃的事,转告黄镇大使,并告诉中央已决定逮捕黄、吴、李、邱等人,只告诉他一个人。
一架中国飞机坠毁在蒙古。中国所有的领导人好几天都没露
面。所有机场关闭。尼克松担心有变
美国驻法武官沃尔特斯将军的秘密使命;半夜营救基辛格;你告诉他们,这件事涉及一个女人
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毛泽东不问意美方提出的公报初稿。周恩来高明地提出了中国的方案。
台湾问题使会谈陷入僵局。周恩来说,中国关于台湾的立场不会变。基辛格说,美国不会抛弃老朋友。
命运在周恩来和基辛格之间开了一个玩笑;基辛格在谈判桌上说这次中国进不了联合国的时候,联大已经通过恢复中国席位。
毛泽东给周恩来打电话:马上组团去纽约,让“乔老爷”作团长,这是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黑格带着很大的遗憾离开:怎么能够想象作为历史上**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与新中国的*高领导人不会见呢!
马尔罗对尼克松说,你将会晤的毛泽东是一个命运奇特的人,他正在演出自己一生中的*后一幕
离尼克松抵京还有九天了,毛泽东突然休克,心脏停止了跳动。周恩来赶去。医疗组在大力抢救
长长的舷梯为什么只有总统和夫人俩人走下来?机场上没有红地毯,没有雀跃的群众,天安门广场也空荡荡
毛泽东和尼克松的历史性会晤,在幽默、戏谑与玩笑的气氛中进行;毛泽东诙谐随意地驾驭着整个会晤。
茅台酒。大熊猫。尼克松为周恩来脱大衣。逆境是一个好教员。我唯一的希望是胜利的次数比失败的次数多一次
尼克松访华的种种感受:关于周恩来,关于叶剑英,关于江青,关于长城,关于体育比赛
在尼克松、罗杰斯一行参观游览的时候,基辛格和乔冠华躲在钓鱼台的一幢楼里讨论台湾问题。
大功告成之后又生波澜,美方又提出修改公报。毛泽东说,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尼克松说,周恩来是本世纪罕见的一个伟人,但是,他生活在巨人的阴影中,他总是小心翼翼地让聚光灯照在毛泽东身上
毛泽东说,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么?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
主要采访目录
参考书籍及资料目录
展开全部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节选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6月的武汉,已经酷热难耐了,下半夜才凉下来。东湖旁一个静谧的别墅的一间卧室里,在柔和的床头灯下,有一个人靠着高垫的枕头,半躺在床上把卷夜读。这是一本线装书,当他读到魏以40余万兵马据城死守,陈庆之以精兵3千大破之,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忍不住执卷下床站了起身,在屋里踱了两圈,走到窗前站着。扔掉烟头,又点了一支烟吸着,遥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他身材高大,魁梧,只是背有一点驼了。
  他就是毛泽东。
 北边的大国大兵压境,发射架上的导弹,瞄准着我国境内的要地,咄咄逼人呵!每当在这种时候,他都爱读史。这个晚上,他读的是二十四史。
这是他平生*爱读的一部书。这个版本还是刚进京城没几年的时候购得的,是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大字本,读起来舒畅悦目。这是他盼之已久的一部书,几乎每年都要花时间读它。每次外出巡视,他所带的一大堆书中,都有这套书。他已经在许多册列传、纪的封面,用他那雄浑苍遒的笔迹标出传、纪的人名,书中大都作了圈点断句,有的封面的天头上还画着几个圈圈的标记,有的还有圈点勾画。还有的地方,他细心地改正 了版本中的错字。
这天晚上,毛泽东读的是二十四史第61卷的列传第51《南史•陈庆之传》。陈庆之是梁武帝时名将,受封武威将军,指挥对魏作战。他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曾在半年之内,鏖战数十百次。
魏以7万人分筑9垒抗拒,陈庆之半天时间便攻下3垒,魏兵败退。后来他又在14天内连克32城,作战47次。从一千多年前叱咤风云鏖战疆场的陈庆之,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无数惊心动魄、威武雄壮、艰辛卓绝的战争场面,毛泽东忍不住从窗前走至书桌边坐下,执笔在书的天头上写了“再读此传,为之神往”8个字。
兴奋之中,他又联想起当前的现实来。他刚得到报告,5月底、6月上旬,苏联军队又在新疆边境挑衅,引起了流血冲突,外电也报道,苏联军队在漫长的中苏边境已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勃列日涅夫子6月8日在莫斯科的国际共产党会议上谴责了毛泽东,并且鼓吹建立针对中国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还有消息说,有苏联人在某种外交场合试图与台湾接触;还有苏联外交官暗示,苏联避免恶化同美国的关系,为的是便于孤立中国……
形势当然是严峻的。
不久前,珍宝岛的战斗打起来后,他曾经同意周恩来的提议,让陈毅、叶剑英、徐向前与聂荣臻4个老帅,每星期六在中南海紫光阁五承殿开一次国际形势座谈会,将意见上报中央供决策参考。在3月份的报告中,4个老帅对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苏联会不会大打的分析,吸引了他的注意。4个老帅认为,苏联在边境搞点紧张局势、制造点冲突是可能的,但是要跟中国大打,目前还不可能。老帅们的理由是去年苏联入侵捷克,就动员了20多个师50万军队。目前苏联在我边境有40个师号称陈兵百万,真要进犯中国打大仗,至少要有100多个师约300万兵力。这又谈何容易?
中苏两国,同以马克思为老祖宗,为什么要刀兵相见?这绝对是马克思老祖宗没有预见到的,但毛泽东却很清楚,中苏两党的分歧,由来已久。
他知道,斯大林一直不相信他,把他当作“农民领袖”,从抗战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斯大林因不相信中国共产党人会夺取胜利而讨好蒋介石。抗战时期,为了苏联本身的战略需要,斯大林只援助蒋介石,拒绝缓助中国共产党,不肯考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斯大林认为,在中国,只有国民党有力量,它又能得到英美两大盟国的同情和援助;当中国共产党人在贫瘠的西北黄土高原上艰苦抗战,正需要援助的时候,斯大林担心援助会引起蒋介石和英美盟国的不满。“西安事变”发生后,苏联竞认为张学良是在“帮助瓦解中国并制造混乱”,《消息报》还发了社论谴责张学良。斯大林还通过共产国际和王明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放弃独立发展,放弃争取领导权的斗争原则。毛泽东早就在党内讲过,抗战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政治、军事形势都很好,正准备南下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斯大林却对此有看法,1949年1月,他派米高扬来到西柏坡,要求我们“停止内战”,搞“南北朝”,南北分治。南京解放前夕,苏联同国民党政府仍保持着外交关系。蒋介石在南京呆不住了,迁都广州,苏联大使罗申奉命随同蒋介石政府迁馆到广州;而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则未走,留在南京观察形势发展。苏联领导人的做法同他们对当时的整个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有关,他们担心中国内战会打乱雅尔塔会谈划定的势力范围,导致美国卷入,危及苏联利益。斯大林也害怕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他的总出发点是要从战略上稳住美国,赢得和平建设的时间。苏联对我们能否解放全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持悲观态度。当时,我们对国际形势的估计和是否能解放全中国的看法同苏联是有分歧的。当然,我们打赢了,苏联背靠新中国还是高兴的。
毛泽东还记得,1949年底,他率代表团乘专列抵莫斯科的时候,正是中午12点整,专列一停靠月台,克里姆林宫的大钟就“当当”地敲响了。除斯大林以外的苏联*高党政军领导人,几乎全部到车站迎接。当天下午6时,斯大林率领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会见毛泽东。他记得刚一见面,斯大林不等介绍,就走上前来握住他的手,高兴地说:“想不到你是这样的年轻和健壮。”还说过:“你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他在苏联呆了很久,很费了一番力。斯大林害怕违犯雅尔塔协定,但后来还是同意签订这个条约,这是好的。往后好几年,是两党两国关系*好的时期。苏联援助143项工业项目,还派了大批顾问和专家帮助我们建设,培训我们的技术干部和接受我们的留学生、进修生。
苏共二十大以后,随着中苏大论战的开展,两党之间又有了裂痕,他和赫鲁晓夫当面争论过两次。**次是1958年,赫鲁晓夫来北京强行要求在中国建立海军基地。他拒绝了,赫鲁晓夫施加了压力。他冷冰冰地回答:“你*好全部接管中国海岸。”赫鲁晓夫问他,如果真是这样,主席怎么办?他说,他将重新上山打游击。赫鲁晓夫反唇相讥:“游击战在现代世界里已经没有市场了。”他也回敬说:“如果你一定要捏住中国人的鼻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
第二次,1959年,赫鲁晓夫在戴维营结束与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会谈后,飞来北京。他要求中国释放8名在朝鲜战争期间和之后在东北俘获的美国空降特务。毛泽东回答说:“这很难做到,你知道,中国有自己的法律。”赫鲁晓夫当场就红了脸,坚持说这几个人一定要释放,因为在戴维营会谈中,赫鲁晓夫已经答应了艾森豪威尔。赫鲁晓夫碰了钉子,又接着为尼赫鲁当说客,要中国答应给尼赫鲁一片领土,说“那不过是一块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毛泽东回答说,根本的问题是印度武装有预谋地入侵中国领土,他本人以及驻西藏的边防军的领导也都没有觉察,直至边民和巡逻兵多次报告之后,中国政府才不得不发出正式抗议,采取了自卫反击步骤。此后,苏联撤退专家,撕毁协议,两国关系就恶化了,一直发展到珍宝岛战斗。
以前是笔墨战场不伤人体,现在刀枪相见毛泽东也不怕。中国革命本来就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打出来的,打垮了蒋介石王朝,又与美国军队在朝鲜作了较量,面对苏联,何惧之有?大不了打开国门,让你进来,到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由不得你了……
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好几代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了上百年,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牺牲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才推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统治,结束了动乱的局面,在1949年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可是,苏美两大国根本不把新中国放在眼里,动则欺侮挑衅,在50年代与60年代,先后将战火燃到新中国的家门口。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深深地刺痛了毛泽东内心深处:
他咽不下这口气!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黑云压城城欲摧,毛泽东从来没有在任何高压与威逼下低过头。如今既要对付正面的敌人,还要防止背后射来的冷箭。一手对付苏联,一手对付美国。真像鲁迅说的,得横过身来,才能有效地两面作战。否则久而久之,十分不利!
他深谙辩证法,两害当头取其轻;何不利用苏美两国之间的矛盾,使新中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呢?
远处隐约传来一声鸡啼,天快亮了。毛泽东还没有睡意。他的思绪又回到了4个老帅身上。
  ……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作者简介

陈敦德:作家、电影艺术家。荣获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夏衍文学奖等各种奖项,其电影力作有《芙蓉镇》、《血战台儿庄》、《法庭内外》、《铁血昆仑关》、《周恩来万隆之行》等,擅长通过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着力表现首脑外交。 广西桂林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为广西电影制片厂一级编剧,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影协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归根——李宗仁与毛泽东、周恩来握手》、《周恩来飞往万隆》、《探路之行——周恩来飞往非洲》、《中法建交实录》、中篇小说选集《女工牛仔》等。长篇纪实文学《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获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一等奖,并译有英文、日文等版本;《毛泽东与蒋介石》获1992年全军优秀读物奖;《电话选官记》获全国1978年-1999年短篇小说奖。日本《读卖新闻》称其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外交题材文学作家”。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中美关系在抗战中属于蜜月期,二战后长期敌对

    中美关系在抗战中属于蜜月期,二战后长期敌对

    2012/3/27 15:42:01
    读者:yqb***(购买过本书)
  • 主题:中美关系在抗战中属于蜜月期,二战后长期敌对

    中美关系在抗战中属于蜜月期,二战后长期敌对

    2012/3/27 15:35:24
    读者:yqb***(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