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一辑)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一辑)

作者:陈惇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335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0(4.3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一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7039709
  • 条形码:9787227039709 ; 978-7-227-0397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一辑) 本书特色

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所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本书共收录了29篇关于研究比较文学的论文,具体内容包括《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及其教材管窥》《世界文学:学科整合与历史承担》《〈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刍议》《本科生“比较诗学”教学研究与探索》《比较文学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刍议》等。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一辑) 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所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本书共收录了29篇关于研究比较文学的论文,具体内容包括《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及其教材管窥》《世界文学:学科整合与历史承担》《〈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刍议》《本科生“比较诗学”教学研究与探索》《比较文学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刍议》等。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一辑) 目录

出版说明
差别与对话
大国和大国学术——中国学术的现状与发展
再论比较文学史上的“恒常危机”
对新世纪比较文学教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想法——与老友新朋沟通对话
探索比较文学教材的新类型——以《译介学导论》和《比较文学学科地图》为例
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及其教材管窥
关于提高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世界文学:学科整合与历史承担
“宏观比较文学”与本科生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
王向远教授的“宏观比较文学”课程改革——以学生评价与反馈为中心
本科比较文学教学目的、内容与观念急需关注
对接: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之举
论比较文学教学规范化及其面临的困境
从定义的多元性看教学规范的迫切性——关于比较文学本科生教学的再思考
回归原典与本科“比较文学概论”课的教学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新论
本科比较文学教学中的困惑与解决对策
《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刍议
试论比较文学“普及性”教学目标的完成
通过考试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习惯
本科生“比较诗学”教学研究与探索
我指导比较文艺学博士生的体会
比较文学教学三级模式及不可重复性
从学生角度看比较文学本、硕、博三级教学的若干问题与出路
浅议本科生与硕士生比较文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比较文学学科硕士阶段教学的几点思考
比较文学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刍议
比较文学原理的创新型建构——评曹顺庆教授主编《比较文学教程》
百年铸新篇,十年磨一剑——评王向远《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
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
后记
展开全部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一辑) 节选

差别与对话 乐黛云 (北京大学)
 一、三次中西相遇
  近世以来,中国与西方三次相遇。
 16世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在传教的同时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当时的重点主要是寻找西方与中国的共同点和可能的融合点,如利玛窦(Matteo Rieci,1552~1610)的《天主实义》、皈依天主教的儒士严谟所著的《天帝考》。严谟在中国儒家古代经典中找出65处有“天”和“帝”的段落,论证天主教的上帝与中国天、帝的异同,并推断中国古代的“天”和“帝”就是西方的上帝。这种寻找相同性的努力*后因为罗马教会颁布禁止中国天主教信徒祭祖的法令和“礼仪之争”而中断。本来可以建立的对话成为不可能。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成为西方“自我”认同与扩张的对象。第二次中西相遇在不平等和中国几乎否定自己的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进行。20世纪50年代的“全盘苏化”更使这一强制性认同过程发展到极端。尽管这一过程延续了百余年,直到60年代才以全面闭关锁国而告结束,然而,中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从不接受殖民。百余年来,中国文化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种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归化他种文明而完全丢失自我。
  ……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