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各自的朝圣路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周国平 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09-01-01
所属丛书: 周国平作品
开本: NULL 页数: 423
读者评分:5分3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5(4.3折) 定价  ¥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各自的朝圣路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7595632
  • 条形码:9787807595632 ; 978-7-80759-563-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各自的朝圣路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1995年4月至1998年散文的结集,在与原出版社合同到期后重新出版。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自成一个系列,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收入了到2002年8月为止将近二十年间我所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现在,这三种书均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方便了读者的选取和配套。

各自的朝圣路 目录

第二版序
**版序
**辑 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精神生活的哲学
 孤独的价值
 勇气证明信仰
第二辑 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
 被废黜的国王
 在沉默中面对
 有所敬畏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哲学的命运
 名人和明星
 读书的癖好
 哲学与精神生活
 都市里的外乡人
 记住回家的路 
 愉快是基本标准
第三辑 文学的安静
 私人写作
 小说的智慧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第四辑 不时髦的读书
 人不只属于历史
 给成人读的童话
 也重读安徒生
 临终的苏格拉底
 《李白与杜甫》内外
 回到世界名著
 简洁的力量
 世上本无奇迹
第五辑 爱者的反恩
 爱:从痴迷到依恋
 婚姻反思录
 嫉妒的权利
 点与面
 男子汉形象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
 关于好男人
 生命中的无奈
 婚姻中的爱情
 人人都是孤儿
 爱的反义词
 情人节
第六辑 科学与人文
 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
 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人是地球的客人
 我反对克隆人
 医学的人文品格
第七辑 闲文或时文
 五十自嘲
 奢侈品的不便
 侯家路
 启蒙的契机
 录音电话
 朋友
 小散文模式
 报应
 “已所欲,勿施于人”
 不敢善良
 生病与觉悟
 老同学相聚
 另一个韩愈
 树下的老人
 论自卑
 人生话题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议论家
第八辑 序评无类
 《思想者文丛》编者的话
 心理史的写法
 纯真的心性
 自由的灵魂
 纯粹的写作
 都市生活与爱情
 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
 不寻常的《遗弃》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
 散文这一种作物
 为了孩子的平安
第九辑 准学术谈
 圈外人的臆想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
 辩论与真理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
第十辑 并非争鸣
 作伪的逻辑
 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评《心香泪酒祭吴宓》
 纪实、虚构和伪造
 莫须有的“尼采版本之争”
第十一辑 自叙和访谈
 自由的写作心态
 一次采访的摘录
 写作·童心·气质——答《婚姻与家庭》杂志读者问
 我的命运之作——答《新民晚报》记者问
 周国平和他的散文——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题节目
 为孩子们写书
 答《时代青年》杂志
 我的北大岁月
 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
 哲学与时代——在中央电视台答大学生问
第十二辑 精神的故乡
 开场白
 灵魂是一个游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梦并不虚幻
 精神栖身于茅屋
 生命树上的果子
 人所能及的神圣
 信仰之光
 谁是*智慧的人
 智慧和童心
 成为你自己
 独处的充实
 自己的园地
 幸福是灵魂的事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
 **重要的是做人
 面对苦难
 真·善·美
 怀念土地
 读永恒的书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第十三辑 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世界究竟是什么?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时间之谜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什么是自由意志?
 感觉可靠吗?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贝克莱的是与非
 庄周梦蝶的故事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你的“自我”在哪里?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
展开全部

各自的朝圣路 节选

**辑 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做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对于各种不杀生、动物保护、素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过去我都不甚看重,不承认它们具有真正的伦理意义,只承认有生态的意义。在我眼里,凡是把这些东西当做一种道德信念遵奉的人都未免小题大做,不适当地扩大了伦理的范围。我认为伦理仅仅与人类有关,在人类对自然界其他物种的态度上不存在精神性的伦理问题,只存在利益问题,生态保护也无非是要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罢了。我还认为若把这类理论伦理学化,在实践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彻底不杀生只会导致人类灭绝。可是,在了解了史怀泽所创立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
史怀泽是本世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也是动物保护运动的早期倡导者。他明确地提出:“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他的出发点不是简单的恻隐之心,而是由生命的神圣性所唤起的敬畏之心。何以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呢?对此他并未加以论证,事实上也是无法论证的。他承认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是一种“伦理神秘主义”,也就是说,它基于我们的内心体验,而非对世界过程的完整认识。世界的精神本质是神秘的,我们不能认识它,只能怀着敬畏之心爱它、相信它。一切生命都源自它,“敬畏生命”的命题因此而成立。这是一个基本的信念,也许可以从道教、印度教、基督教中寻求其思想资源,对于史怀泽来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基本的信念。人就可以与世界建立一种精神关系。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_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它简洁地说明了信仰的实质。任何人活在世上,总是和世界建立了某种关系。但是,认真说来,人的物质活动、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仅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非与世界整体的关系。在每一个人身上,随着肉体以及作为肉体之一部分的大脑死亡,这类活动都将彻底终止。唯有人的信仰生活是指向世界整体的。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因为当他这样做时,他实际上对世界整体有所关切,相信它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本质,并且努力与这种本质建立联系。史怀泽非常欣赏罗马的斯多葛学派和中国的老子,因为他们都使人通过一种简单的思想而与世界建立了精神关系。的确,作为信仰生活的支点的那一个基本信念无须复杂,相反往往是简单的,但必须是真诚的。人活一世,有没有这样的支点,人生内涵便大不一样。当然,信仰生活也不能使人逃脱肉体的死亡,但它本身具有超越死亡的品格,因为世界整体的精神本质藉它而得到了显现。在这个意义上,史怀泽宣称,甚至将来必定会到来的人类毁灭也不能损害它的价值。
我的印象是,史怀泽是在为失去信仰的现代人重新寻找一种精神生活的支点。他的确说:真诚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而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真诚的信念,应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思想之路。他之所以创立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用意盖在于此。可以想象,一个敬畏一切生命的人对于人类的生命是会更珍惜,对于自己的生命是会更负责的。史怀泽本人就是怀着这一信念,几乎毕生圣徒般地在非洲一个小地方行医。相反,那种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医生,其冷酷的行径恰恰暴露了内心的毫无信仰。我相信人们可由不同的途径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并非现代人唯一可能的选择。但是,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尽头,它们殊途而同归。说到底,人们只是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同一个光源罢了,受此光源照耀的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着这些精彩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史怀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

商品评论(3条)
  • 主题:

    仅是看一个序就知道周先生文采之斐然,每一个观点有理有据且令人信服,我很喜欢这种像与人对话一般的文笔,封面的软皮恰达好处,内页也没有多少花里胡哨不搭噶的东西,想这就是我需要的吧

    2019/10/20 15:38:47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值得一看,强力推荐

    2019/10/2 17:08:47
    读者:113***(购买过本书)
  • 主题:各自的朝圣路

    《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自成体系,收藏。

    2019/7/20 7:48:11
    读者:xue***(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