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秋水无尘

秋水无尘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8-01
开本: 大32开 页数: 423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18.3(7.3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秋水无尘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935633
  • 条形码:9787503935633 ; 978-7-5039-356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秋水无尘 内容简介

李封出生在山东寿光县斟灌庄,官至湖北巡抚,与刘墉、纪晓岚为莫逆之效(李封的堂史李垌是刘墉的亲姐夫),有着传奇一生。本书就是以他的一生为线索,讲述李封、纪晓岚、刘墉这派清官与国泰、刘辉祖、和珅等贪官污吏斗争的故事。

秋水无尘 目录

**回 鼓乐鸣才子披花红 震京城义女闯刑场
第二回 质疑案文达被贬职 护姐姐世民遭冤狱
第三回 老御史苏州访冤情 新举人茶馆寻破绽
第四回 开棺验真相才大白 患难后真情结良缘
第五回 乾隆年京城遇会试 甲戌科金殿点翰林
第六回 小李鋐北京来投亲 李同知武昌理书院
第七回 旌烈女李封有独见 升郎中紫绶囊羞涩
第八回 李五郎义辞盐同升 李四哥听劝江宁城
第九回 重病归老父收雄心 破命案儿郎展抱负
第十回 李郎中初识董翰林 庐州府遭遇黑粮道
第十一回 新知府张榜改陋习 父母官安民擒贼首
第十二回 小和珅清贫度童年 乾隆爷缺钱换关督
第十三回 和大人初次担重任 李知府老谋助钦差
第十四回 建奇功李鋐揭迷团 做清官何需养廉银
第十五回 送灵柩李封回家乡 卖家产不留人情债
第十六回 李道台初到九江口 盐运同独霸盐码头
第十七回 巧设计李封断官秤 感厚恩盐商送程仪
第十八回 乾隆爷开恩许纳捐 王亶望趁机肥私囊
第十九回 平回教纳捐露马脚 当监军抢功遇难堪
第二十回 护朋党和珅藏奸情 为社稷李封捅破天
第二十一回 王亶望冒赈成死鬼 陈辉祖调包引祸根
第二十二回 顺水推舟关税照收 将计就计假货进宫
第二十三回 寻踪追迹撤查浙江 碍于职责李封贬职
第二十四回 加赋税国泰发横财 文字狱魏塾成冤鬼
第二十五回 好学生不忘启蒙师 恶巡抚偏遇铁御使
第二十六回 遇奸猾钱沣很无奈 借他手李封除老贼
第二十七回 报涌泉只为滴水恩 做恶人必当遭报应
第二十八回 造假案坑害老百姓 变花痴狱死劳知府
第二十九回 举贤良不避亲侄儿 再修谱千里请李鋐
第三十回 当主考不敢徇私情 救灾民早有好安排
第三十一回 抓老鼠智破无字案 申民冤不惧地头蛇
第三十二回 变又变湖广换总督 查又查江陵出奇案
第三十三回 倒霉人尽遇倒霉事 糊涂人偏遇糊涂官
第三十四回 齐宾才做恶归西天 蒋竺氏告状竞无门
第三十五回 摆排场舒常到武昌 扮游医李封探齐村
第三十六回 杀人灭口湮灭痕迹 官不作为十年沉冤
第三十七回 和中堂贪赃有玄机 乾隆爷传位很无奈
第三十八回 寻报复和坤贬李封 解君忧李鋐擒齐王
第三十九回 官场上贪廉两重天 青史河清浊也分流
附录1 主要人物介绍
附录1 清朝主要文官介绍
附录2 清朝的科举制度简介
展开全部

秋水无尘 节选

**回 鼓乐鸣才子披花红 震京城义女闯刑场
  乾隆十五年秋,九月中旬的一天,秋高气爽,蔚蓝色的天空,飘着薄薄的白云。在北京城的一条胡同里,黄土铺地,灰色的四合院墙一家连着一家。住家户的大门都对着街面。小户人家的大门只有一对门板,屋檐几乎和墙面相平。可大户人家就不一样了,不但有涂着黑漆的大门,门前还有石头台阶,高大的院墙将院子围起,院内大宅屋的雕花屋檐微微向上翘着,伸向街面。
胡同口大街上有小饭馆、杂货铺,还有菜市场和肉铺。胡同里来了个吹糖入的小贩,在一棵大槐树下支着熬糖稀的小铁锅,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吹糖人,招揽了一群看热闹的孩子,在嘻嘻哈哈闹着。树上一群喜鹊好像也在瞧个新鲜,叽叽喳喳叫着。除了这群欢快的孩子,树下还坐着几个乘凉的老人,他们摇着蒲扇,叼着烟袋在唠嗑,好像也说着高兴的事,不时地拿着烟杆指指点点。胡同里行人不多,几个出来采买的人,匆匆向街上走去,这是条不大的胡同嘛。
忽然,一个大户人家的家人模样的人,从胡同口飞跑回家报信,他是早就等在那里望风的。这个家人边跑边高声呼喊:“中了!中了!我家李公子中举了!……来了,顺天府报喜来了……”街上的行人、唠嗑的老人、看热闹的孩子都把眼睛转向胡同口,胡同口那边果然传来了“呜里哇啦……”的喇叭声,报喜队伍举着牌子从大街拐进了胡同。
胡同里有一家挂着红底黑字写有“李府”牌匾的府第,门口立着两个小石狮子,门槛下有着高大的石头台阶。已经斑驳掉漆的黑色大门“呼”的一声推开了,里面家人、丫鬟都涌了出来,翘首张望报喜的队伍。家人报来的消息,使李府上下立刻欢腾起来。不一会儿,公子李封扶着父亲李烈和母亲李孙氏,也来到大门口。
这个李家,原是山东寿光人,祖居斟灌村。据说这支斟灌李氏是明朝初年从江西过来的。那是一场大的政治动乱,江西丰城一官宦李家出了大事。这家人的一个中年夫人躲了出来,带着三个孩子渡过长江,来到山东地面。几经变故,这个逃难的夫人带着老三躲到了斟灌村。她再也跑不动了,在这里定居了。到底是官宦人家的后人,就这支独苗,几代以后,李家又发达起来,渐渐成为斟灌村的大家族。到明朝末年,李家又开始有人读书做官。满人人关,大清朝建立,斟灌李氏读书走仕已蔚然成风。清初,竟出了兄弟俩进士。**个是在清顺治三年,大清朝开科取士**科,大哥李适进京赶考,就中了进士,成为山东寿光大清朝**进士,连做了内黄、湘阴两任县令,后因病回归。大哥回家不久就病故了。已过不惑之年的二弟李逈,原来在家侍奉老父,可是要强的父亲,偏偏又催促他也去赶考。康熙三年他进京会试,结果也是金榜题名,中了进士。这个李迥可不同凡响,先入内阁当中书,后进六部当官,在朝中步步登高。当过通政寺参议、太仆寺卿、都察院副左都御使、顺天府府尹,也算九卿高官。平三番时又立下功勋,官封刑部右侍郎,成为六部堂官。李逈在朝为官几十年,他在京城住下了。
李逈先后娶了八房太太,生有十个儿子、三个女儿。八个儿子入仕做了官,老大李懋,进士出身,点了翰林,在翰林院供职当编修。父子俩先后做过江南、广东两任乡试大主考官,官场中门生不少。李逈又与曲阜孔夫子家联姻,把六女小玉儿嫁给了孔子后裔,成为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的正室。衍圣公是大宋朝皇帝给孔子家的封号,历朝皇帝都下诏承认。衍圣公是世袭一品公,小玉儿也就成了一品诰命夫人。
李家在京城也是显赫一时,可是李逈老爷偏不居高位,官升刑部右侍郎,授资政大臣后,辞别儿孙告老还乡。他离开了北京城,回到山东老家,又穿起粗布衣衫,头戴葛巾,撑着竹杖与老农为伍,这叫见好就收,为自己争得了一个平和的晚年,也为儿孙做了榜样。
李逈的四子李朴在湖北南漳县当知县,亲身带领百姓修复毁塌八十余年的长乐堰,自己滚一身泥巴,却惠及一方,使干亩贫瘠土地变为灌水良田。又在堤上引种果木、桑树,组织农民养蚕缲丝,改良农具,改变了当地贫穷面貌。离任时百姓攀着车辕,跪于道中恸哭不止,不让他走。朝廷为之感动,留了四任,破例提李朴为四品职衔,留下了四品知县的美谈。
如今的李府老爷李烈是李逈老爷的孙子,李朴老爷的儿子。李烈老爷兄弟五人,皆有功名,他是行四。大哥李轩早年出仕,当了山西孟武县知县。二哥李炎是四川龙安府知府。五弟李琬后来当了浙江温州知府、兵备道台。只有三哥李炳,拔为贡生后,不愿走仕途,也不愿在京城闲住,偏爱务农,回到斟灌老家种田为乐。
斟灌李氏从明末起,有数十人在官场做过官,因为李家人为官大多清廉,斟灌村被当地传为清官之乡,斟灌李氏也被誉为北海望族。   
  此时斟灌李氏虽有多人还在官场,可是这家李府却只住着李烈一家。李烈老爷天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族内为人淳厚,颇受人尊敬,平常仗义好施,邻里也都敬他为人。他在京中户部任职,虽不大,好歹是个京官。此时他也年过半百,虽然胸前飘着的胡须还是黑的,可头发已显出花白,今天是他的独子李封中举的日子,听到报喜,他穿着长衫与夫人在儿子李封的伴随下,来到大门口。
李封,字紫绶,号松崖,这年二十多岁。李公子高个宽肩,相貌端庄,不苟言笑,为人宽厚淳谨,气量宽宏。中举对读书人来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他有了参加京城会试的资格,来年春天可以进宫上殿考进士了。李封踏入仕途也只有一步之遥,今后也可以光宗耀祖,他当然也很兴奋。
顺天府的报喜队伍吹吹打打地过来了,前面一人举着木牌子,上写着“李封公子高中”,后面是鼓乐队,吹着喜庆的曲调。李封扶着父亲,迎上前来。一个公人,高呼:“李封公子高中举人!贺喜了!”过来两个公人给李封公子披上红、戴上花,家人立刻燃放鞭炮,鼓乐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李烈老爷笑嘻嘻给公人送上红包。街坊都来贺喜、看热闹,门口围了好多人。邻居都拱手对李烈老爷说:“恭喜李老爷!贺喜李老爷!”李烈老爷也是乐得合不拢嘴,频频给街坊还礼,叫道:“一会儿都来喝喜酒!”小家人李九,把一把铜钱撒空中,那群孩子高兴地你推我搡在地上捡着。
报喜队伍走了,街坊也开始散了,李烈带着李封还在拱手礼送四邻。
胡同口那边又传来“当!当!”的铜锣声,又有一个队伍走过,刚散开的街坊都涌到大街上去观看。李烈父子也跟着过去,看看怎么回事。
大街上,两个差人敲着大铜锣开道,队前面举着两块木牌,写着:“刑部”,“行刑”。接着是一队端着长矛的士兵,押着十几个木笼囚车,里面关着犯人。后面是身穿红衣、扛大刀的刽子手,*后面是监斩宫骑着高头大马,被公差拥着走在街上。
原来是刑部秋后处斩的行刑队伍过来了。
按大清律,犯重罪判死刑的犯人,分斩立决、斩监候、秋后处斩几种。判斩立决的,报刑部核准后,就可在当地行刑,叫立即执行,这就没救了。判斩监候的,相当于死缓,还可以再查,或有其他原因后来免了死罪,所以判斩监候的还有救。候到后来,不能免死的,就集中在秋天斩首示众,一般是在北京菜市口行刑,也是为了杀鸡给猴看,以警其余,叫秋后问斩。
兵士过后,囚车走来了。囚车是用木栅栏做的木笼子,有一人高,犯人站在里面,每一个木笼子放在一辆马车上。这十几个人处斩,也是长长的车队。路过一家酒馆,酒馆老板在门前放了一张木桌,上面有一个酒坛和几个大碗。几个伙计见囚车到了,就把盛满酒的大碗端过去,分送给笼内的犯人喝,这叫送行酒。
*后一辆囚车里面关了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接过大碗,点头向送酒的伙计答谢:“多谢大哥……”伙计应道:“走好,您那!”那个书生把碗端到嘴边,手哆哆嗦嗦拿不住碗,失手掉在地上,“啪”的一声,碗摔碎了。围看的百姓都吃了一惊,书生很失神地看着伙计,伙计倒很通融地说:“岁岁平安!明年今日是您周年,走好吧!”车走了。很多人指指点点。李烈问边上的人:“这个后生好生可怜……不知犯了何罪?”
  一个老者对他说:“这个年轻人叫郭世民,是前科举人,听说在市井斗殴,将苏州知府吴升普的儿子吴来打死,被判死刑,这就要去行刑了。”
“唉!真可怜,他还那么年轻,就要杀头了……”一个老婆婆说。
“这个文弱书生如此单薄,怎么会斗殴……将人打死呢?”李烈嘀咕着。
“是啊,是啊!”旁边的人纷纷附和着。
李封见了也有几分好奇,摘下披红大花,交给小家人李九,对父亲说:“我过去看看。”
  李烈说:“快去快回,家里还要摆席呢!”
  “哎,知道了。”李封随着队伍走向宣武门,也去看个究竟。
  去宣武门的大街两边站满了观看的百姓。队伍走过,市民们又都涌着跟在后面。
行刑的队伍出了宣武门,直奔菜市口。从宣武门到菜市口是一条很宽很直的大街。宣武门外居住的大多是平民百姓,行刑选在这里,就是为了示众。菜市口是个丁字路口,周围很宽阔,走到这里,正好是丁字路口的顶端。兵丁用白粉画出一块地,这就是刑场。路的顶端塔了个台子,是监斩台。监斩台和戏台一样,有前台和后台,后台用幔帐围着,前台放了两张官桌,在台子一边立着一个大鼓,台前站着一排兵丁。场子中间也有个木板搭的台子,是行刑台,上面是一排木墩子,就像肉铺剁排骨的木墩。台边有张桌子,上面放了个酒坛子和一摞大碗。
队伍到了,两名监斩宫登上监斩台,先进后台喝茶。差役将行刑的犯人从囚车里拉出来,排成一排,跪在监斩台前,后面站了一排刀斧手。
跟来看杀人的百姓入山人海,刑场周围挤满了围观的人群,还有不少人从丁字路口的三个方向,向这里涌来。场边只见人头攒动,挤来挤去。里面一圈持长枪的兵丁把百姓拦在场外,不准靠近行刑台。几个拿长鞭的差人,见哪个方向有人挤过白粉线,就朝那个方向“啪”的一甩鞭子,人们赶快后退,唯恐鞭子落在头上。李封费了很大的劲,出了一身大汗,才挤进了里圈。
一会儿,该验明正身了。一名差役高呼:“监斩宫落座!”监斩官喝完茶,从后台出来,到前面落座。大家才看清,正监斩官由刑部右侍郎王信担任,副监斩官由左副都御史刘统勋担任。两人分左右坐下。
一通鼓响,全场静了下来,几个拿鞭子的差人都退到行刑台前。
只听王侍郎大声命令:“来啊,把犯人押上来验明正身。”
死囚逐一被带上来,报名验身。郭世民被押上来时,虽身穿囚服,可看出身体柔弱,分明是一个白面书生。
刘御史看了案卷,感到疑惑,问:“你叫郭世民?”
那人犹豫了一下,说:“是。”
刘御史问:“你二十一岁?”
“是,大人。”
“你这般年轻,就中了举人,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后生,为何在市井斗殴?”
  那人流泪不语。
  刘御史更加怀疑了,又问:“我看你手无缚鸡之力,如何能在市井与数人搏斗?又将他人打死?”
那人不语。
王侍郎不耐烦,问:“刘大人,身份可验明?”
“嗯……验明了。”刘御史合上案宗。
“将犯人押上刑台候斩!”
又是一通鼓响,死囚都被架上行刑台,在木墩前跪下,刽子手扛着大刀列队上台,站在后面。百姓都摒着呼吸观看,静静等待行刑时刻!
“冤枉啊!”突然一声女子的尖叫,刺破天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女子从兵丁腋下穿过,冲入场内。只见她头扎白带子,身穿白衣裙,全身佩孝,冲到监斩台前,扑的一声!跪倒在地,双手高举状纸,连声高呼:“大人!郭世民冤枉啊!”全场立刻大哗,百姓骚动起来,都想争看究竟,兵丁横过长枪,拼命把百姓拦住,差人又上前向各方向甩起鞭子,防止百姓涌进场内。
  刘御史问:“你是何人?竟敢来闯法场?”
  女子回答:“民女是郭世民的姐姐郭玉兰,世民冤枉啊……”
  王侍郎站起来,气急地说:“不得干扰行刑,来人,将这女子叉出去!”
几个士兵上前把小女子架起,几步就拉到场边,摔向场外,人们“呼”的一下闪开,正好摔到李封身上。人群中响起一片不满声,李封心里也有气,拉着小女子又奋身冲进场里,挺身高呼:“大人!天子脚下有人喊冤,你们身为朝廷命官怎能袖手不管呢?”
王侍郎问:“你是何人?为何见官不跪?”
李封打一躬,答:“回大人,新科举人李封。”
王侍郎说:“新科举人?你好大胆!敢阻拦行刑,你不要功名了?”
李封答:“大人,我等考取功名就是为了今后与民做主,不然要功名何用?”
  王侍郎喊:“大胆!来人,把他抓起来!”
  刘御史对王侍郎一抱拳,说:“王大人,我看这个后生说得不错,天子脚下有人喊冤,我等为皇上办差,岂能不管?”
  “这……”王侍郎一时语塞。
  刘御史喊:“来来来,递上状子!”士兵将状子接下,递了上来。
  刘御史看了,又递给王侍郎,说:“王大人,我看这里另有隐隋!”
  “何以见得?”
“看这书生如此文弱,不像会动手打架的主。”
“人不可貌相,现有他画押的供词,还有何话可说?”
“这个郭世民遍体伤痕,有动刑的迹象,可能屈打成招!”
“这帮刁民,不动大刑哪有招供的?”
“可是这个民女的状子说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这……刘大入,依你看,该怎么办?”
“王大人,依本官看,这个郭世民斩不得,他的案子要重新审核。”
“刘大人,这个案子是刑部核审过,皇上批准行刑的,误了行刑时辰,你可要负责的!”王侍郎想把刘御史压下去。
“王大人,这个案子如是冤案,这一刀下去,你敢承担责任吗?”
“这……好好,刘大人,你说该如何处置?”
“立刻报请刑部停止行刑。”
  ……

秋水无尘 作者简介

李博生,山东寿光人,1970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长期在海军通信部工作,1982年担任海军通信部处长;1988年恢复军衔制,李博生被授予海军上校。
1993年转业,创建中外合资聚宝利电信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董事长。
2003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无悔年华》、《斟灌春秋》、《长空二号工程》等长篇小说和若干中短篇文章。
2005年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