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15.5(4.3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1808288
  • 条形码:9787801808288 ; 978-7-80180-828-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当今世界经济热点的书,但它却是写给大众的。书中描述了产业在世界上的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它还更多地注意到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和影响:为了让穷人买得起房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房地产商、银行一起努力的结果却制造出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灾难;又如,世界的财富是怎样进行国际转移,这种转移的机制又是怎样让世界上有的人发财,有的人沦为赤贫。
本书试图以例、以论、以理来贯穿,行文深入浅出,以朴实的大众语言来解释人们所关心的世界经济热点问题,也表达了笔者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使它们尽量能够为更广大的读者所理解,讲的事情和道理能够让大家所接受。为此,本书既没有大量使用那些令读者望而生畏的术语、符号,更没有各种复杂模型的堆砌和高深数学方法的推导,而是力图将复杂的世界经济现象以口语化的讲法娓娓道来,使它简明扼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易于使人们对于所讲述的内容看得见、摸得着、读得懂。

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目录

第1部分 “看不见的手”为何伸向全球?
第1章 “看不见的手”到底是只什么样的手?
第2章 “看不见的手”会不会变成一只肮脏的手?
第3章 全球化的利益制高点在哪里?
 第1节 金融领域
 第2节 高技术领域
 第3节 物流领域
 第4节 商业领域
第2部分 全球产业转移挑战中国
第4章 **产业,美国挥舞粮食大棒
第1节 美国农业战略打造粮食武器
第2节 美国是世界粮价飙升的推动者
第3节 食品安全关乎中国未来
第5章 第二产业,中国喜忧参半
第1节 中国迈向世界汽车产业中心
第2节 中国建成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的整体优势
第3节 世界汽车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第6章 第三产业,跨国公司压挤中国生存空间
第1节 流通产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
第2节 跨国零售企业蚕食中国,悄然形成垄断
第3节 中国零售业泰山压顶
第4节 物流业绝地反攻刻不容缓
第3部分 美元贬值和油价上涨背后的全球财富转移
第7章 为什么就有人敢公然从你兜里掏钱?
第8章 全球主要产品价格暴涨背后的推手
第9章 美元为什么跌跌不休?
第10章 全球财富怎样转移?
第1节 财富转移的内在原因
第2节 财富转移的外部条件
第4部分 美国有病,为什么让全世界吃药?
第11章 谁制造出次贷危机?
  第1节 借梯上房,穷人圆了美国梦
第2节 泡沫崩塌,次贷危机
第3节 梦醒时分,一枕黄粱
第4节 转嫁危机,美国再次洗劫世界
第12章 次贷危机更在考验中国
第1节 危机带来人才机遇
第2节 中国从容应对挑战
第13章 中国防范危机之道
第1节 警惕美国借中国股市转嫁危机
第2节 警惕外资大量涌入形成新的流动性风险
第3节 警惕通货膨胀风险
第4节 警惕汇率风险
  第5节 警惕企业并购的估值陷阱
 第14章 次贷危机远未结束,更大风暴正在到来
第5部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缘战略
第15章 全球经济的地缘化趋势
  第1节 广泛建立自由贸易区
第2节 加速组建*优货币区
第3节 积极参与全球性规则制定
第16章 中国——化有形为无形,悄然布局
第1节 中国融人世界,绕不开全球战略思考
第2节 中国发展离不开资源通道安全
第3节 与邻为善,携手发展
后记
展开全部

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节选

第1部分 “看不见的手”为何伸向全球?
  人类面临着永恒的命题:其一财富怎么增加,其二财富怎么分配。今天,这两个命题是在全球化环境中展开的。因此,思考全球化战略是一个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许多人天真地以为,只要积极参与了全球化,就理应分享国际协作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经济学先驱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也分别以绝对利益论和比较利益论教导别人:开放并参与国际贸易一定有好处。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等国的发展实践,也都充分检验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但这里想要告诉大家的是,钱币有两面,剑锋为双刃: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必须审视度势,时时权衡自己的行为和政策,否则全球化带来的也可能是巨额财富损失。尤其当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并且虚拟经济异常繁荣甚至居主导地位的时候,更是如此。当年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现身东南亚,结果东亚国家经济水平一夜跌回起飞前。被一拨西方人卷走了巨款,还要忍气吞声听另一拨西方人指责,老师欺负学生,还不许你叫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后也会层出不穷。
在全球化达到虚拟经济的今天,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优势,来顺应、调整和驾驭全球经济,企图占据利益制高点。以确保本国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大战”中能立于不败之地。虽然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市场化,但全球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竞争性市场,而是有许多因素在共同作用和博弈,因此,经济全球化很有可能对一个国家是灾难,而对另一个国家是利好。我们应该认真去思考,既然全球化暗藏危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要融人全球化?既然全球化不可避免,那有没有趋利避害的方法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拉帮结伙”搞经济区域化?世界经济为什么要全球化?全球经济为什么要市场化?
 第1章 “看不见的手”到底是只什么样的手?
经济为什么增长?经济为什么在增长中变成了全球经济?我们先从一个小例子说起。村里有两个农户,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他们一直沿袭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两户人家为了有粮食吃,都各自种植小麦;为了有肉吃,都各自喂猪。就这样,他们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得很宁静。如果这个村庄是在18世纪的英国,并且正巧亚当-斯密去那里考察,他就会把张三和李四叫到办公室去分别问话,问他们想不想获得更多的粮食和猪肉?他们当然说想。斯密继续问,就种粮食而言,你们两家谁的能力强?两人都承认,种田张三没说的,喂猪李四厉害。好了,斯密当即对他们讲,从明年开始,张三专门种粮,李四专门养猪,然后各自交换部分产品,保证你们会得到更多的粮食和猪肉。第二年,他们真的这样做了,的确有了更多的粮食和猪肉。作为农民,他们感到非常困惑:田还是那亩田,猪圈还是那问猪圈,什么都没有变,怎么产量就增加了呢?他们必须找斯密去问个明白。斯密很爽快地回答了他们:要想增加产量。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分工。分工就是将复杂的事情分解,使之简单化,干简单的事情效率必然高。两个农民问,怎么分工呢?很简单,按照绝对优势分工。绝对优势就是自己和对方比,专业化生产效率绝对比对方强的产品,再交换就双方都受益。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思想,这个思想反映在他1776年出版的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当中,为此斯密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从书名就能看出来,斯密一直在思索:什么是财富?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样增加的?
如果这个村庄是在20世纪50一70年代的中国,那么农民的土地和猪圈就要全部收归集体所有,然后按照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指令性计划参加农业生产,*后按照劳动量(工分)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做法一直到1979年才改变,而这一变就持续到现在,并仍将继续下去。如果说中国过去的做法是计划经济,那么英国的做法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真正起作用的那个核心部分,斯密称之为“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到底是只什么样的手?我们回到刚才的故事中去。劳动分工的依据是绝对优势,所谓绝对优势就是自己和对方比,能力比对方强,效率比对方高。可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能力比对方强呢?如果能找到一个让人一目了然的方法,那么分工就变得容易操作了。在斯密的基础上,后人在不断探索。直到有一天,经济学家告诉这两位农户,方法找到了。他叫两位农民每天去集市上看猪肉和粮食的价格是多少,它们怎样变动。经济学家告诉他们,只要把你们各自家中粮食与猪肉生产成本的比例和市场上粮食与猪肉的价格比例算出来,然后比较这两组数据的大小,就可以找到绝对优势。如果说张三家的粮食与猪肉生产成本的比例小于市场价格比,那么张三家的优势就是粮食,否则就是猪肉。李四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市场价格是衡量生产者绝对优势的一个指标,而且随着价格变动,生产者的优势也在变动,它时而增强,时而减弱,有时甚至从优势变成劣势。这样,生产者就必须相应调整其生产结构。这种生产结构变动的背后,意味着生产要素的流向变动,也就是说,生产要素会随着市场价格变化而改变流向。这就是要素的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怎样流动,完全受制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市场价格机制。斯密就把这种机制叫做“看不见的手”。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有个缺陷,这个缺陷不解决,就难以说清楚我们的问题:“看不见的手”为何伸向全球?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故事中来。张三和李四之所以能够分工,是因为张三种粮食强于李四,而李四正好相反。如果现实不是这样,而是另外的情况,也就是说张三在种粮食和喂猪两方面都不如李四,当然也可以都强于李四,这时斯密便会哑口无言,给不出答案。这个问题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给出了答案,给出答案的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深受斯密影响,可以看成是斯密的传人。李嘉图给出了什么答案呢?他的回答是:张三和李四仍然可以参与分工,并且分工同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分工的方法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也就是在对比优势时,不去和别人比,而是自己与自己比,专门生产自己和自己比较相对更具有优势的产品,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操作方法同样是上面讲的两种价格之比,这里不再重复。因此,从确定优势的方法来讲,绝对优势可以看成是比较优势的一个特例,并且可以从数学上给出严格证明,这里就不讲了。
不要小看李嘉图的这一点进步,其实贡献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设想,如果只是依照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去指导实践分工的话,那分工的范围就太有限了,因为参与分工的人个个身怀绝技,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更多的人其实是“凡夫俗子”,技不如人。如果这些人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不能参与分工,这个市场就成了精英市场,哪里还有经济的全球化?因此,李嘉图从理论上告诉了所有“技不如人”者,只要自己和自己比,有相对生产率更高的产品,就可以参与市场分工,专业化生产自己与自己比生产率更高的产品,放弃自己和自己比生产率较低的产品,进而与他国交换,必然获益。因此,在国际市场中用不着害怕,应该大胆地往前走。
斯密在他的著作里把上面的故事稍微一改,就应用到国际市场上了。也就是说,如果把张三看成是一个国家,把李四看成是另外一个国家,这时候他的绝对优势理论同样可以用来指导国家之间的分工。也就是说,用来指导个人的分工思想。同样可以用来指导国家间的分工,原理是一样的。为了说清楚“看不见的手”是如何抓住全球经济的,下面再做一些理论上的分析。
人们可能会问,从不分工到分工,实现了一次财富的增加,但是分工一旦形成,财富就只能在现有的分工基础上循环,不会增加了,而现实是经济都处在增长中。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斯密给出了答案,还有一个经济学家阿林·杨格也作出了贡献,因此就有了斯密一杨格定理。
  正如上面所说的,分工一次,财富就增加一次;分工停止,财富就停止增加。因此,在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经济要不断增长,就必须促使分工不停地进行下去,这是不二法门。接下来的问题就成了分工怎样持续下去?斯密给出了答案:分工要进行下去。就要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也就要不断地扩大市场版图。在这个基础上,杨格有一个观点:分工持续下去。就一定会导致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好了,现在把两者的思想结合起来,就会清楚地发现,分工和市场规模、范围处在一种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关系中。商品生产和交换一旦在世界上产生,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在全球扩散,将冲破一切壁垒深壑,直到将所有国家纳人其支配之下。“看不见的手”就这样伸向了全球。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在全球蔓延,撇开世界政治、军事因素不谈,卡尔·马克思指出了真正的原动力:分工演进,财富增加。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在它诞生的两百年时间里,所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人类历史所创造的财富之和。
 第2章 “看不见的手”会不会变成一只肮脏的手?
分工深化导致财富增加,财富增加导致市场规模和范围扩大,市场扩大进一步导致分工深化,正是一轮又一轮的循环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在这个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参与各方是不是和谐?有没有利益冲突?换句话说,分工的确把财富的蛋糕做大了,然而这些增加的利益蛋糕又是怎样在创造财富的各方中分配的呢?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因为它很重要。斯密和李嘉图都没有谈及这个问题,他们也许是故意避开这个敏感的话题。“看不见的手”使人类财富增加,从这一点来看,它是一只推动历史进步的手。在分配中它能否做到公平,从而成为一只正义的手?还是相反,导致一方肆意侵犯另一方的利益,变成一只肮脏的手呢?对于这个问题,即便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它,而是以纯正的西方经济学去认识它,我们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实的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是一只有缺陷的手,当它的缺陷被人有效利用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变成一只肮脏的手。
先来谈谈西方经济学是怎样分析财富的分配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认为,财富应当在参与创造财富的要素间分配,分配的标准就是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什么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呢?它是指投入到生产中*后一个单位要素所创造出的财富。例如,生产粮食时投入的劳动力为10个人,那么第十个人所创造的财富就是边际生产率,并且作为所有动力获得财富的标准。因为如果只有9个人生产,市场会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第十个人便有利可图,必然进人生产;而第十一个人进人生产,市场义会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便无利可图,他就要退出去。这是生产者内部财富分配的论断.但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之处在于,作为专业化生产粮食的劳动者,如张三,能够在市场上用粮食换回多少其他产品,5月,劳尔·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一外围”理论。在这份报告中,他指出生产制造品的工业化国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而为中心生产粮食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是外围。两者在交换的时候,外围国家的利益受到中心国家的侵犯,利益从外围流向中心,他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了这一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两大飞机制造巨头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 Bus)争夺国际民航机市场。他们是如何争夺世界市场的呢?美国经济学家斯潘塞给出了答案:只要政府对本国的飞机公司提供大量补贴,然后飞机公司再以低价向外倾销,将对手挤出市场后再抬价,不仅可以收回政府当初的补贴,而且能赚取更高的垄断利润。“看不见的手”于是被“看得见的手”攥住了袖口。
上面讲的只是实物产品交换的例子,而在非实物交换的金融领域,一旦市场机制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所导致的利益损失则更加严重,也更加隐蔽。
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化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市场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金融领域。随着各国金融领域的陆续开放,加快实行自由化、深化以及金融产品的不断衍生,各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网络。在这个网络作用下,全球金融产品的交易额遥遥领先于物质产品的交易额。
在这个全球性网络中,金融产品的交易是全天候的。相对物质产品而言,金融产品的数量是极少的,然而它聚集了几十如猪肉。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张三,他不仅关心分工后能够多打多少粮食,而且更加关心多打下的粮食*终是如何在他与生产猪肉的李四之间分配的,是多得还足少得,甚至是绝对少得。李四同样关心这个问题。印度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瓦蒂曾经研究过“贫困增长”的现象。所谓贫困增长,是指虽然分工增加了生产。但是增加的产品在进入市场后造成供大于求,使价格下降了,所换回的财富数量变得比分工前还少,大部分的好处被别人拿走了。当然,出现这种现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理论也告诉我们,“看不见的手”确实足有缺陷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有可能变成一只肮脏的手,尤其是这些条件如果可以人为制造出来的话,“看不见的手”就成了攫取他人财富之手。当世界从实物经济过渡到虚拟经济,尤其是虚拟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这些损人利己的条件往往更容易制造出来。当下正是这样一种环境,因此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保护经济运行安全就变得极其重要。
  ……

看不懂的世界经济 作者简介

黄卫平,经济学博士。1951年生于北京,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1978年入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学习,1985年赴欧留学。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经作为富布赖特高级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研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内外数家高校兼职和客座教授,并任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评委员会(国际片)成员,国务院体改委高评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亚太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美国经济学会以及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欧盟经济研究会理事, 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执行主任,太平洋经济合作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若干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曾任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成员、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罗兰投资公司、美国信安金融集团北京代表处、亚洲开发银行项目顾问。
代表作:《GATT与走向开放的中国经济》(主编,1994)、《亚洲经济中的龙》(合著,1998)、《走向全球化》(合著,2000)等。学术成果曾多次获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商务、经济发展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