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作者:胡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69
读者评分:4.8分5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7.2(4.9折) 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版权信息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本书特色

作进对中国网络数字信息传播的特殊发展路径及其对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特殊影响方式所作的分析,显示出作者观察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视角和对中国社会未来命运的高度关注。
     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者提出了共有媒体的概念,认为这种集制作者与消费者于一体的本新传播工具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对于推进中国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尤其是促进并不发达的公共领域的成长,可能具有唯一重要性。当初互联网发轫之时,西方不少学者和技术专家作就了相关预言,但是基于中国的特殊政治与媒介环境,在互联网利弊互见十多年之后,作者持论的理性色彩浓重而鲜明。
    展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教授
  作者强调数学技术是被植入预先确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在技术的动态趋势和保持现状的惯性作用之间存在很大的互动力量,两者是相互用用的。论文据此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对共有媒体的限制,应该明显有相当强的张力,既具有灵感式的亮点,又具有极强的思辨力量。
    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通过共有媒体这一中介,作者为我们理解公域和私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考虑到高科技发展的迅猛速度和共有媒体的扩张潜力,我们有理由认为,对公域和私域的这一新观察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景跃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历史上的哲人怎样划分私领域?如何对待公共领域?作者用了大量力气研究历史上的公私理论,从古代到当代,从黑格尔到葛兰西、哈贝马斯、阿伦特……各自的态度和理论都得到了清楚的梳理。这份梳理具有新意,在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如此清晰严密的探究还较少。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内容简介

本书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众声喧哗》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
作者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它涵盖了新闻和舆论、政治话语和叙事、社会交往和个人心理等多个领域。本书指出,公域与私域不能看作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的一定的自主性。在中国这样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唯一出口。为此,对这种*具参与性的传播媒介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目录

导论
**节 研究的缘起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信息社会理论
二、网络政治学
三、新媒体理论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基本框架
**章 公私之辨
**节 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野
第二节 阿伦特:公共空间与人类行动
第三节 市民社会:从黑格尔到葛兰西
第四节 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
第五节 重思公与私
第二章 共有媒体
**节 电控空间
一、场所的变幻不居
二、在场和缺场
第二节 共有媒体
一、互联网的媒体特性
二、共有媒体
第三节 共有媒体的种类
一、电子邮件列表
二、讨论组
三、聊天
四、博客
五、播客
六、维基系统
七、社会性软件与虚拟社区
八、协同出版
九、XML联合
十、对等传播
十一、视频分享
十二、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
第四节 共有媒体同大众媒体的关系
一、新闻组织
二、新闻记者
三、新闻产品
四、新闻受众
第三章 共有媒体中的个人表达
**节 网上的自我
一、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
二、认同的多重性
三、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
四、真实的自我?
第二节 裸露的人群
一、比特城里的陌生人
二、自恋的文化
三、获取看客的注意力
四、迷失在人群中
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隐私
一、从敞视、单视到全视
二、三种隐私权
三、隐私的概念
第四节 重建隐私
一、没有秘密的社会
二、生活在暗影中
第四章 共有媒体中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
**节 公共领域理论对新媒体的适用性
一、会场的衰落
二、从原子公共领域到比特公共领域
第二节 网络讨论的参与者
一、统计学肖像
二、发言者和潜水者
第三节 网络讨论的代表性
一、网络讨论者能否代表公众
二、网络讨论的话题是否符合公众兴趣
第四节 网络讨论的品质
一、匿名
二、责任感
三、平等性
四、男性主导的文化
五、话语方式
第五章 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
**节 两个平行的过程
一、公共空间的私人化
二、私人空间的公共化
第二节 共有媒体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一、博客的双重特性
二、公私混杂的网络环境
三、矛盾的组合
第三节 生产者与消费者合
一、产消合一者
二、内容经济学
三、参与式新闻
四、观众进场了
第四节 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
一、营造社区归属感
二、灵活决定匿名政策
三、保持平等
四、鼓励慎议
五、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
第六章 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节 公私领域与中国社会
一、近现代中国私域与公域的分化
二、“伟大让位于魅力”
三、建设中国的公共领域
第二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第三节 网络“舆论场”的兴起
第四节 博客在中国
第五节 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
第六节 互联网改变中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节选

**章 公私之辨
**节 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野
公与私的对立在西方的政治和社会思想史上源远流长,意大利政治思想家诺伯托•博比奥称其为“大对立”(great dichotomy)。所谓“大对立”描述这样的区分:(1)把世界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加在一起是涵盖一切的,因为它们包括世界上的每一个因素;两部分又是彼此互斥的,因为**个部分包含的因素不可能同时包含在第二个部分当中。(2)这种显明的区分压倒其他的区分,使后者成为从属性的。
博比奥指出公与私的原始区分有一种等级秩序,公优于私。但在自由主义传统中,这种秩序遭到质疑,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私”的概念是由拉丁语的“privates”(意即私人的)和希腊语对应词“idion”的意义揭示出来的。拉丁语的“privates”意思是“失去”(来自动词“privare”,剥夺),用以表示一种同社会的关系不健全和有缺陷的生活方式。而希腊语的“idion”(私人的)与“koinon”(公共事务)比起来,甚至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失去和匮乏之义。相应的,“idiots”是个贬义词,意指非公民,是粗俗的、没有价值的愚人,他只管他自己。乔•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中指出,很说明问题的是,“idiots”*初的贬义仍然保留在今天的“白痴”(idiot)中,但它与“私人的”之联系则被完全切断了。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私”的概念在西方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原有的贬义完全消失了。汉娜•阿伦特说:“按字面意思理解,隐私意味着一种被剥夺的状态,甚至是被剥夺了人类能力中*高级、*具人陸的部分。一个人如果仅仅过着个人生活(像奴隶一样,不被允许进入公共领域,或者像野蛮人那样不愿建立这样一个领域),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今天,我们使用‘隐私’一词时,首先不会想到它有被剥夺的含义,这部分是因为现代个人主义使私有领域变得极为丰富。”
  阿伦特把自己有关“公共/私人”领域的二分法追溯到古希腊人对“城邦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区分。“城邦国家的兴起意味着人们获得了除其私人生活之外的第二种生活……这样每一个公民都有了两个生存层次;在他的生活中,他自己的(idion)东西与公有的(koinon)东西有了一个明确的区分。”然而这两种东西的价值并不等同。在阿伦特看来,古人对隐私表现出极大的蔑视,她认为这种隐私观念与现代观点有着霄壤之别:
我们不仅不同意希腊人的这一观点:即在公共世界之外的“自我”(idion)圈子内生活从定义上讲是“很愚蠢的”;而且也不同意罗马人的看法,对他们来说,可以独自生活,但这只是对公共事务的暂时逃避。今天,我们将隐私列入个人领域,它的肇始可以追溯至罗马晚期,虽然我们很难再追溯至古希腊的任何时期,但在摩登时代以前的任何时期,它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肯定是不为人所知的。 也就是说,私生活只有到了现代时期才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实,在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学派就曾致力于寻找各种手段以获取个人的满足和一种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他们提倡个人从社会生活和政治领域中退避出来。“伊壁鸠鲁主义的宗旨,是在一个政治压力遥远但邪恶、社会压力切近而龌龊的世界里寻找一种放松。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世界的现实,但厌恶这世界对私人存在的侵扰。这种立场在罗马有其重要的政治含意。在罗马,家庭生活向来被视为共和国生活的具体而微。家庭生活是公共领域的镜子,公共领域则应该是私人生活一切*佳部分的反映,而两者都是罗马美德的学校。”
正如阿伦特本人所认识到的,在罗马人当中也曾出现过“家庭生活*终充分发展至一个内在的私人空间”的情况,而这一时期的艺术和科学都非常繁荣。“罗马人与希腊人不同,他们从不为了公共领域而牺牲私有领域,相反,他们懂得只有在两者共存的形式中,这两种领域才能生存下去。”
不论如何,当希腊人和罗马人说到“人”的时候,他们指的是他们城邦里的公民。阿伦特在另一处说得直截了当:“自由意志……(是)古代人一无所知的一种特权……在古罗马和古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以塞亚。伯林从稍稍不同的角度说了同样的意思:“在古代世界,似乎很少有对作为政治理想(与它的实际存在相对立)的个人自由的讨论。孔多塞已经指出,在罗马人与希腊人的法律概念中,不存在个人权利的观念。这种说法似乎也同样适用于犹太、中国以及所有其他存在过的古代文明。”产生明确的个人观念,认识到个人作为一个人,同时作为一个“私生活中的自我”,理应受到尊重,这是在个人主义兴起之后才发生的事情。
基督教强调每个人应该照管好自己的事情,由此推动了个人的独立,经由文艺复兴,个人主义开始高扬。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中心主题就是“个人主义”的发展。在概括“那个时代意大利性格的主要特点”时,布克哈特强调了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在中世纪,布克哈特说:“人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社团的一员…只是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个人首先从内心里摆脱了一个国家的权威,这种权威事实上是专制的和非法的……在一切客观的事实、法律和无论哪一类约束面前,他保留着由他自己做主的感情,而在每一个个别事件上,则要看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仇或自制哪一个在他自己的心里占上风而独立地作出他的决定。
  个人主义经过意大利文化的传递,注入欧洲其他民族:
这种个人的发展并不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而发生在他的身上,而是更多地由于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发展并不是只发生在意大利人的身上,而且也发生在欧洲的其他民族身上,这主要是意大利文明的影响所使然,并且从那时起已经成了他们所呼吸的比较浓的空气。它本身无所谓好坏而只是一种必要的东西;在它的内部产生了善与恶的近代标准一一一种道德上的责任感一一这种标准和中世纪所熟知的根本不同。
关于隐私,布克哈特谈到了“私生活的不同旨趣和不同表现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对政治漠不关心,一边忙于他自己的正当事业,一边对于文学艺术有极大的兴趣,这样的私人,似乎已经在14世纪的这些暴君专制制度下初次完整地形成了”。
个人主义在西方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路易,布兰克说:“在实现巨大进步的过程中,个人主义是举足轻重的。它为遭受长期压迫的人类思想提供了呼吸的空间和活动的范围,使人类思想恢复了自豪和胆略,使每一个人都能对全部的传统、时代、他们的成就以及他们的信念进行评判;有时把人置于充满着焦虑、危险的孤立境地,但有时却又使他满怀尊严,而且还使他在无穷尽的斗争中,在普遍争论的骚动中,能够亲自解决自己的幸福与命运问题……这绝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成就,而这就是个人主义的成就,因此,人们应当怀着敬意去谈论它,把它看作一种必然的过渡。”
而个人主义的基本观念之一就是隐私的概念,即与公共领域相对的私生活概念。在私人领域中,个人不受或不应受到他人的干涉,能够做和想自己所中意的任何事情。这种不受干涉的自我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思想,它构成了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自由主义就是一种关于这个私人领域的边界在哪里、依据什么原则来划定这种边界、干涉从何而来、如何加以制止的学说。它预先假定人是这样的:他有着自己的生活,隐私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神圣的。”
当代自由主义大师伯林将这种思想同“消极自由”联系起来,所谓消极自由,就是“免于……”的自由,它回答的是如下问题:“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伯林指出,“私人感本身、私人关系领域本、身就是某种神圣之物的意识”,就起源于“消极自由”的观念。
“消极自由”的价值观念也可以在洛克、潘恩、伯克、杰斐逊和阿克顿那里找到(他们对不受干涉的私人领域使用了不同的概念)。我们尤其可以在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和邦雅曼。贡斯当的著作中发现这种思想,其中包含了对维护私生活自由所做的古典自由主义的说明。
对于密尔(又译穆勒)来说,“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高主权者”。
密尔把“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分为三大块,指出:
**,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着*广义的良心的自由;要求着思想和感想的自由;要求着在不论是实践的或思考的、是科学的、道德的或神学的等等一切题目上的意见和情操的绝对自由。说到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因为它属于个人涉及他人那部分行为,看来像是归在另一原则之下;但是由于它和思想自由本身几乎同样重要,所依据的理由又大部分相同,所以在实践上是和思想自由分不开的。第二,这个原则还要求趣味和志趣的自由;要求有自由订定自己的生活计划以顺应自己的性格;要求有自由照自己喜欢去做,当然也不规避会随之而来的后果。这种自由,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并无害于我们的同胞,就不应遭到他们的妨碍,即使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愚蠢、背谬或错误的。第三,随着各个人的这种自由而来的,在同样的限度之内,还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这就是说,人们有自由为着任何无害于他人的目的而彼此联合,只要参加联合的是成年人,又不是出于被迫或受骗。
总而言之,密尔认为:“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
  在此,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第二种领域,即表现“个体性”的自由。密尔宣称,除非个体被允许“各照自己所认为好的样子去生活”,否则文明就不会进步,真理也不会显现,也将没有自发性、首创性与天才的余地。社会的同化作用“趋向把低的提高而把高的降低”,这种整齐划一的摧残,把一切个人性的东西都磨成一律,可能将人类生活变成一池死水。
  受德国自由主义思想家洪堡的影响,密尔强调个性(individuality)的崇高价值,要求抵御已经存在的种种对个人个性或私人生活自由的侵犯,力图防止“每人都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规定他人道德上的、智力上的甚至躯体上的完善”。他指出:“扩展所谓道德警察的界限不到侵及*无疑义的个人合法自由不止,这乃是整个人类*普遍的自然倾向之一。” 密尔非常警惕“得势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这种社会暴虐一一即社会本身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它的个别个人一一的危害比国家权力造成的危害还大,“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不以极端性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们有更少的逃避办法,这是由于它透人生活细节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
贡斯当被伯林视为“自由的所有捍卫者中*雄辩者”,他在《文学与政治杂论集》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在四十年中,我为维护同一原则而战,那就是各个领域的自由,即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实业的、政治的自由。所谓的自由意味着个性相对于权威与大众的胜利一一这里的权威指的是以专制主义方式统治的权威,而大众指的是要求少数服从多数权利的大众。”贡斯当认为:“所有不扰乱秩序的行为领域,所有只属于一个人内在世界的领域(诸如意见),所有表达不会引发暴力而伤害他人的意见的领域,所有允许竞争者自由竞争的实业领域,都属于个人,社会力量无权合法地干预。”
贡斯当的自由主义理论,*富特色的是对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启示者,贡斯当认为,古代人所理解的自由主要是一种公民资格,即参与公共事务辩论与决策的权利。与此并存的是,在古代人那里,没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私人领域,没有任何个人权利,公民个人的独立与自由是付之阙如的。在古代,政治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到了现代,当政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下降之后,个人独立成为现代人的**需求,因而,现代自由“是由和平的享受与私人的独立构成的”。两种自由的分野由此出现:“古代人的目标是在有共同祖国的公民中间分享社会权力:这就是他们所称谓的自由。而现代人的目标则是享受有保障的私人快乐;他们把对这些私人快乐的制度保障称作自由。”
这种隐私观念导致了一个与古代人生活截然不同的现象: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个人的生活领域,“现代人的几乎所有享受都存在于他们的私生活之中,因为绝大多数人可能永远被排斥在权力这外,所以,他们对于公共生活必定只有转瞬即逝的兴趣”。
随之而来的是,必须划定私人生活的领域与公共生活的领域间的界线。这条界线应该划在哪里,是一个有争议甚至是讨价还价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孤立的存在;社会的与个人的方面在实践上往往难以截然分开。于是,焦点转向社会同个人的关系。用密尔的设问来说就是:“人类生活中有多少应当派归个性,有多少应当派归社会呢?”
以密尔为代表的现代自由主义者主张公私领域必须区分。他说:“凡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性,凡主要关涉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社会。”在密尔身处的那个时代,个体与国家、民族、工业组织、社会或政治群体相对立的困境,开始成为尖锐的个人与公共问题,密尔所言谈的主题当时处于讨论的*前沿。他所提出的原则绝非空穴来风,相反,“这一原则正是为了要抵御已经存在的种种对个人个性或者私人生活自由的侵犯,在这些侵犯中,有的是以道德的名义,有的是以法律的名义,有的是以舆论的力量,这种侵犯不仅是要干涉他们认为是错误,的事情,而且还要防止他们所认为的错误,不要发生”。密尔敏锐地观察到,这种侵犯和干涉正在变成社会的一种倾向。应当说,密尔的这种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到20世纪,在很多地方,这种社会的暴政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恶化了。
 密尔看到了问题所在,可他所作的公私区分仍然模糊难辨。“只要不伤害他人,就可以随心所欲”,是密尔的原则的精髓。但事实上,密尔的所有批评者都指出,“我”生活在社会之中,就此而言,“我”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别人,同时也受其影响。“更有甚者,我是一个社会的存在,其意义之深刻远甚于我是一个与别人互动的存在。”
  ……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作者简介

胡泳,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2005年被搜狐评为“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之一。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包括《网络为王》《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另类空间》等,译作包括《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等,其中《网络为王》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商品评论(5条)
  • 主题:互联网+时代的众生相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众声喧哗,却乱成一片,这本书恰可解释很多这个时代的问题

    2020/8/25 20:51:38
    读者:lry***(购买过本书)
  • 主题:现在看一点不过时

    现在的互联网也是众声喧哗啊,这本书也适合现在看

    2020/8/25 20:47:14
    读者:lry***(购买过本书)
  • 主题:有借鉴意义

    作者的政治学博士论文,提供了这一话题详实的文献综述。尽管成书时间在十多年前,但论述的问题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

    2020/8/24 21:41:40
    读者:wan***(购买过本书)
  • 主题:

    这类书对网络时代的自媒,公共舆论等现象作了探讨!

    2020/6/2 20:25:51
    读者:shq***(购买过本书)
  • 主题:asdsadsdasdasd

    dassadsa

    2017/6/1 9:53:20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