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收藏史

作者:蓝翔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本类榜单:收藏/鉴赏销量榜
中 图 价:¥23.0(4.9折) 定价  ¥47.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收藏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33352
  • 条形码:9787532133352 ; 978-7-5321-3335-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收藏史 内容简介

泱泱中华古国历史悠久,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已有意识地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佩带和收藏。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已发现了陶器。如果从考古学家发现北京周口店山顶人遗存的骨针和穿孔小石珠算起,那么在一万八千年前后,茹毛饮血的祖先已有了收藏品。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收藏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现象。全书语言流畅,图片丰富,是一本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书。

收藏史 目录

**章 青铜器
 **节 青铜文化概述
 第二节 夏禹铸九鼎 宋徽宗重铸九鼎
 第三节 重器传承与收藏家
第二章 陶瓷器
 **节 古陶文化
 第二节 坛罐壶俑
 第三节 秦砖汉瓦
 第四节 唐三彩
 第五节 瓷器概述
 第六节 宋代五大名窑
 第七节 藏瓷名家
 第八节 供春与紫砂供春壶
 第九节 明清紫砂四大师
第三章 书画
 **节 书画鉴藏简述
 第二节 争藏国宝《游春图》
 第三节 半卷《富春山居图》
 第四节 少帅奇遇张大千
 第五节 失而复得《八十七神仙卷》
 第六节 收藏《蛙声十里出山泉》
 第七节 白石赠画毛泽东
第四章 文房四宝
 **节 毛笔源流与收藏
 第二节 古墨源流与收藏
 第三节 古纸源流与收藏
 第四节 石砚源流与收藏
 第五节 文房第五宝
 第六节 印章收藏鉴赏
 第七节 毛泽东收藏藏书印
 第八节 墨盒也是宝
第五章 钱币
 **节 钱币文化简
 第二节 中国泉币学社
 第三节 “南张北方”三大家
 第四节 中外铸币收藏施嘉干
 第五节 纸币收藏家吴筹中
 第六节 杜维善捐赠丝路珍宝
第六章 美玉与奇石
 **节 玉文化概述
 第二节 崇玉、佩玉
 第三节 藏玉、玩玉
 第四节 奇石文化简述
 第五节 宋代藏石家
 第六节 米氏巨石传乾隆
 第七节 “与石居”沈老藏石
 第八节 绚丽灵洁雨花石
第七章 织绣女红
 **节 苏粤湘蜀四大名绣
 第二节 明清顾绣与收藏
 第三节 神针沈寿与收藏
 第四节 戏服制作与收藏
 第五节 三寸金莲起源与收藏
 第六节 清代服装收藏
 第七节 女红文化收藏
第八章 古玩收藏
 **节 折扇收藏
 第二节 鼻烟壶收藏
 第三节 象棋围棋收藏
 第四节 古铜器收藏
 第五节 钟表收藏
后记
展开全部

收藏史 节选

**章 青铜器
  **节 青铜文化概述
青铜是红铜与锡,铜与铅的合金,因其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国的祖先就发现了铜。1975年甘肃东乡出土一件青铜刀,经考古鉴定为三千多年前马家窑文化遗址之物。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又出土了青铜爵、锥等。这说明我国中原地区在夏代已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发展到完美的顶峰阶段。
据《中国美术史》载:“青铜器的造型在数千年文化发展及艺术创造中,居于显要的地位,而成为古代文化的标志。”这一论述绝非夸张。我国的青铜器开始多为小件实用工具,到了商代青铜器物不但逐步向大型发展,青铜器上还出现不同花纹的平雕、浮雕和半浮雕的各种装饰。其图形壮美,构思奇妙,使之原为朴素的工具或生活用品上升为一种表现这一时代的具有鲜明特征工艺品,同时也初步成为人们喜爱的收藏品。
青铜器之所以产生收藏价值,除了本身的铸造精良工艺难度高,还有一点在于它的纹饰精美奇特。殷代的青铜器的纹饰,已具有相当的艺术技艺,其表现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动物形图案、几何形图案、人事活动图案三大类。
动物图案:当年我们的祖先早已具有浪漫思维,殷代青铜器的动物纹饰,并非真实的禽兽,其创造的图案是一种非真实性的动物,我们今天欣赏殷商前后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几乎无法辨识其原形到底是哪一种物象?这类纹饰,主要来源于先民的图腾崇拜,现在推测它可能产生于原始祖先相传的某些对大自然的幻觉。殷商时代的青铜器动物纹饰可分为兽面纹,也称饕餮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龟纹、鱼纹、贝纹、凤鸟纹、蚕纹、蝉纹和蟠虺纹,其他还有牛、鹿、犀、马纹等等。
几何图案:几何图纹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青铜器在兽面纹、龙夔纹盛行的时代里,几何纹只作主纹的陪衬使用,后来逐渐发展为主图纹饰。春秋、战国时代,几何纹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具有春秋青铜器的时代特征。几何图纹大致可分为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连珠纹、乳丁纹、云雷纹、三角纹、环带纹等等。
人事图案:这是一种写实手法的纹饰,它出现于青铜器上时代较晚,这也是艺术的发展规律,任何艺术都忌讳老一套,创新才有生命力。由于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的贵族已登上历史的舞台,于是描绘当时贵族生活的画面也随之出现槿青铜器上。其内容有饮宴图,图纹中表现宾主飨饮、奴仆奉豆献菜或饮宴歌舞。钟鼓演奏的欢乐图景。竞技图场面更生动,有的持矛、有的弯弓、有的挥刀,纹饰充满动感。狩猎图中,猎手搏兽、弓箭射兔、鹰飞豕奔,场面十分壮观。而采桑图,则是一派田园风光,有的爬上树干采桑、有的妇女在树下接应,画面显示了古代生活情趣。还有的水战图反映了船上水手划桨、浪里勇士捕鱼的纹饰,总之,青铜人事图饰,画面生动,内容丰富,给人以原始艺术的美感。总的来说青铜器纹饰能产生一种令人收藏鉴赏的无穷魅力。
铭文乃青铜器主要的特征,所谓铭文是一种铸于青铜器上的古老文字,非专家几乎无法辨识。这种称之为钟鼎文或金文的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早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比较原始,连纹饰也极为简单,更找不到铭文。到了商代中期,铭文逐渐增多。开始器上铭文也仅仅只有几个字,这主要记录制器者的氏族或名姓,*早出现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亘”;另一件为“父甲”。我国现存重达875公斤的*大的双耳方鼎。在其腹内壁也只铸铭文三字——司母戊。直至殷商末期铭文大多不超过50字。
西周是青铜器铸造铭文的鼎盛期,不仅字数大增,铭文的种类也大增,总的来说商周青铜器铭文格式计有器主标记、祭辞、册命、训诰、记事、追孝、约剂、律令、诏忆、媵辞、乐律、铸造标铭等十二类。其铭文内容非常广泛,当时的政治、历史、经济、军事、法典、婚姻、赏赐、战功表彰等几乎无所不包。
其铭文书体,商周青铜器上所书为大篆或称籀书,秦汉时期则转为小篆或隶书,也称金文。其铭文是按照书法家所写,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再翻范铸造出来的。凡收藏青铜器的藏家,必须研究铭文书体,如果面对铭文一窍不通,这样对青铜器也就无法鉴赏,玩也玩不出名堂。一般来说,商代青铜器铭文字体比较长方,笔法雄劲,锋首遒美,每件皆为书法艺术的杰作。
收藏青铜器,首先要研究铭文,弄通弄懂铭文后,方知其器为何人所铸?为何事所造?为何年所造?只有知其来龙去脉后,收藏鉴赏之才会产生无穷的乐趣,不然只是收藏一件懵懵懂懂的古铜器而已。正因为收藏探讨青铜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宋代由此而出现了“金石学”。
现在所知我国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传世收藏约有八千多种。铭文*长的《毛公鼎》计497字,其次《齐侯镈》492字,《舀鼎》403字,明清时代收藏青铜器以铭文字数论价,铭文字数越多,其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越高。
古代收藏青铜器者皆是皇亲国戚,高官富豪,因为青铜器少说几千两白银,有的上万两也难收一件,一般小官员也根本玩不起。有些文人雅士连看一眼毛公鼎、散氏盘的机会都没有,于是想出玩拓本的点子。所谓拓本就是将青铜器上的铭文,用宣纸拓下来。一些金石家以此为宝,日夜鉴赏如痴如醉。
如清道光年间,翰林院有位编修人称江翰林,从琉璃厂博古斋买进一件西周盘,盘底有铭文19行,每行19字,后有4字锈蚀,实为357字。江翰林如获至宝,将西周盘运回扬州老家收藏,秘不示人。后走漏消息,经著名学者阮元考证将此盘定名为散氏盘。青铜器收藏者因见不到原件,只好纷纷求购其铭文拓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两江总督金石学家端方欲求散氏盘铭文拓本,琉璃厂式古斋经理孙秋飘特赶到扬州,好说歹说才以三百两白银从江翰林手中求到散氏盘拓本。由此可知当年青铜器的收藏简直是价值连城,一件357字的铭文拓本侨码三百两白银,那么散氏盘原件会开价多少?所以说古代收藏青铜器乃可望而不可求也。
  第二节 夏禹铸九鼎宋徽宗重铸九鼎
青铜器起先原是生活用品,后因铸造艰难,造型威严雄伟,重器极少等因素,青铜器重器渐渐发展成一种特殊的珍藏品,奴隶主为了维护和加强贵族世袭统制,将青铜大鼎等尊为祭天、敬祖的礼器,后又赋予国家权力的象征。
据《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墨子•耕柱篇》也说:“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这就是说,夏朝大禹传九州,州牧贡铜铸九鼎象征九州。从此九鼎成了夏商周三代传国重宝。夏亡九鼎迁于商,商亡鼎又迁于周朝,周成王正式将鼎迁至今河南洛阳境内之古都郏鄏,史称定鼎。《春秋左传正义》卷五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率兵讨伐陆浑之戎,路过洛邑,摆开阵势对周天子示威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问,楚庄王虎视眈眈,询问九鼎大小轻重,大有取而代之意图,周共王玄孙王孙满答日:“治理国家在于德行而不重鼎之大小轻重。从前夏朝政治贤明、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使百姓能辨明神奸,夏桀无德使鼎迁于商,商纣暴虐使鼎又归于周朝,王孙满进而指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从《史记•楚世家》所记“问鼎”,知楚庄王十分尴尬,无奈只得率师而返。
到了东周末年,九鼎不知去向,一说为秦国所得,又传说九鼎沉于泗水。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出巡泰山,在返回途经彭城(今徐州)时,曾派了千余人下泗水打捞九鼎,可是一无所获。总之,九鼎从此失传于天下。正因为九鼎去向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之谜,所以历代帝王和收藏家对青铜器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
汉武帝元狩年间,在陕西汾阴出土一只大鼎,汉武帝刘彻闻讯欣喜万分,认为这是国运昌盛的征兆,不但派官兵护送宝鼎,并亲驾前往甘泉迎鼎,然后将宝鼎迎至长安,供奉上天。年皇族认为宝鼎突然出现,定会喜降祥瑞,随汉武帝将年号改为元鼎元年(前116)。《汉书•武帝记》载:“元鼎元年夏五月,赦天下,大醮五日,得鼎汾水上。”
汉宣帝时又在扶风发现美阳鼎,铭文39字。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等,曾记述了美阳鼎出土故事。东汉和帝时,窦宪率大军出征,勒燕然而返,从南单于处获得一宝鼎,鼎上铭文款识日:“钟山甫鼎,其万万子子孙孙永保用。”明清以来有很多收藏名家,将书画、瓷器、玉器等,作为传家宝时,多铸字题书“子孙永保”等字样,这种思维和观念大概皆受这件钟山甫鼎铭文的影响。
大禹铸九鼎其影响极为深刻,近现代考古发现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随州侯乙墓、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河南辉县魏国墓等均陪葬有九鼎。据有关资料记载,随葬和窖藏的青铜器数量大得惊人。1976年安阳小屯发掘的商代武丁王配偶妇好其随葬铜器竞有460件之多。仅礼器就有210件,包括方鼎、圆鼎、偶方彝、簋、尊、三联甗等等。现今收藏在各大省市博物馆的饕餮乳丁纹方鼎、象尊、妇好鹗尊、圆鼎、龙纹五耳鼎等等国宝青铜器皆是出土文物。
到了宋代,由于皇帝大兴好古之风形成了一股金石收藏和探讨的热潮,宋徽宗赵佶是有名嗜古藏宝的风雅帝王,他利用皇权在全国广泛搜集各种古物,可谓全国*大的古玩收藏大家,他除了命令宫中文臣学士编撰了《宣和博古图》等三部,并于崇宁三年(1104)听了方士魏汉律之言,竞开炉重新铸造九鼎。一年后九鼎铸成,赵估特专门造了一座宫殿,命名“九成宫”珍藏九鼎。到了政和六年(1116)又建了一座“圆象徽词阁”把九鼎从九成宫迁于阁中一年后,宋徽宗又命能工巧匠铸造了“神霄九鼎”,并苦思冥想把九鼎取了九个充满道家色彩的怪名。神霄九鼎至重和元年(1118)铸成后,即收藏于上清宝箓宫神霄殿。赵佶重铸九鼎已失去了收藏古物的风雅情趣,玩来玩去陷入迷信怪圈不能自拔。*后宋徽宗玩物丧志,不但自己成了敌人俘虏,千方百计收藏的上万珍贵文物,也全部落入金人之手。相反一些文人雅士,收藏探讨金石学,虽然步履维艰,到是脚踏实地向前迈进,给后人留下不少宝贵的著作。
我国*早的一部著录青铜器的著作,为宋嘉祜年间刘敞所写的《先秦古器记》。随后元祐七年(1092)吕大临的《考古图》问世,全书共10卷,1—6卷实收143件商周鼎、鬲、爵等青铜器。其中私家藏器*多者为庐江李伯时,计62件。书中著录出土可考者多达90余件。宣和年间王黼等奉敕编撰的《宣和博古图》共30卷。该书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件。绍兴十四年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共收录了商周至秦汉青铜器504件。此类著作宋代出版了约三十多种。对后世金石学者和收藏家问鼎青铜古器起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金石家也不少,王惟俭爱好收藏饕餮周鼎、夔龙夏彝,可是命运多舛,在罢官回乡后,即以鉴藏古器度日,到也优者乐也。
清代受康熙、乾隆嗜古敏求的影响,收藏探讨青铜古器再兴热潮,这期间梁诗正、王杰等奉乾隆敕旨,编著了《西清古鉴》。全书共40卷,收录商周至唐代铜器1592件。书中著录的青铜器除部分佚失外,大部分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之后,有关青铜器收藏研究的重要著述,计有: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曹载奎《怀米山房吉金图》、吴云《两罍轩彝器图释》、阮元《识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潋《意斋集古录》等。
  据《国宝大观•青铜器》载:“至今见诸于著录的商周青铜器,据统计单是作为礼器的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类总数就有两万多件以上,其中鼎数量*多,簋其次,酒器爵占第三位。”
总之,青铜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问鼎向幽,成了历代文人一大风雅享受。
  第三节 重器传承与收藏家
 一司母戊独耳鼎王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珍贵文物。它之所以享誉中外,在我国收藏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之鼎中体积*大、分量*重,可称“鼎王”也。说来也是趣闻,司母戊鼎出土后,一度还成为蒋介石的藏品。
司母戊鼎,宽边、立耳、方口、耳郭饰双虎噬人头。外观雄健浑厚、纹饰庄重、气势雄伟,是已知商代青铜器中*大的方鼎,乃当今稀有的国宝。说来鲜为人知,这只四周饰云雷纹的艺术珍品,双耳中却有一只是“三于年后补配的现代品”。关于失耳原因,真令人啼笑皆非。
1939年3月,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武官村。村民吴玉瑶在耕地时,意外地挖出一只半人高的四足大方鼎。此鼎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高133厘米。吴玉瑶不识这件无价之宝,心想弄回家当马槽倒也很合适,但双耳高出槽口,骡马吃料不方便,就决定把鼎耳锯掉,搬起来也可轻点,于是动手锯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只锯掉一只铜耳,再锯实在费劲,心想把鼎搬回家再锯,但此鼎重达875公斤,四个大汉也无法抬动,吴玉瑶万般无奈,只好将铜鼎又在原地埋好。
此事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当时正拼命掠夺中国文物的日本占领军闻讯忙派人下乡找鼎。吴玉瑶等村民虽然心惊肉跳,但不露声色。日军见搜索无望,又想出一个花招:高价收买。日军当时出价七十万伪币企图诱骗司母戊鼎,可当地农民虽然又穷又饿,却无人出卖自己的良心,他们知道把老祖宗遗留下来韵珍宝出卖给日本鬼子就是汉奸卖国贼,所以村里人人守口如瓶。可是日军并不善罢甘休,不断派兵搜寻。安阳当局怕事情闹大,只得丢卒保车;送出一只小鼎,这才骗过日本侵略军。不过从此谁也不敢独自挖出此鼎私自收藏,只好将它继续留在地下。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