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月宫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319
读者评分:3分3条评论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10.8(4.3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月宫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8077706
  • 条形码:9787208077706 ; 978-7-208-0777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月宫 本书特色

从喧闹的纽约漂泊至荒凉的犹他州沙漠,获得救赎的机会总是擦身而过,一份*深刻的孤独即将开始。 马可的母亲早逝又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只好跟着舅舅巡回演唱。进入大学之后,为赚取生活费,担任曼哈顿的有钱瞎眼老人托马斯·埃奉的看护,为他念书报。但当自认死期将届的埃奉,要马可为他写下传记时,一个横跨美国东西两岸的惊人故事也随之展开…… 台湾作家朱天文说,好的小说家就像一台自动取款机,你可以不断从他那里提出巨额现金。保罗·奥斯特就是这样一台提款机。假使一切不出闪失,我愿斗胆预言:2008年将是一个让文学小资们欢悦无比的“奥斯特年”。 ——黄集伟

月宫 内容简介

马可的母亲早逝又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只好跟着舅舅巡回演唱。进入大学之后,为赚取生活费,担任曼哈顿的有钱瞎眼老人托马斯·埃奉的看护,为他念书报。但当自认死期将届的埃奉,要马可为他写下传记时,一个横跨美国东西两岸的惊人故事也随之展开……随着埃奉的叙述,马可从曼哈顿繁华的都市街道前进到犹他州月光下的沙漠,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接二连三的事件,情节丰富精彩,更出人意料。

月宫 节选

**章
那是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夏天。当时我还很年轻,却不相信会有什么未来。我想活得危险,把自己逼到极限,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事实证明,我差点没挨过来。一点一点地,我看着自己的钱化成零,没了住的地方,*后流落街头。要不是一个名叫吴凯蒂的女孩,我也许早就饿死了。在快饿死的时候,我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遇到了她,但后来我发现那次机缘是一种准备,一种借由他人的心灵拯救自我的方式。这只是开端而已。从那时候开始,怪事接二连三地发生。我替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头工作。我找到我爸。我穿越沙漠,从犹他州走到加州。当然,那都是陈年往事了,但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段日子犹如人生初始般铭记在心。
1965年秋,我来到纽约。我当时才十八岁,刚开始的九个月住在大学宿合里。哥伦比亚的大一外地生都规定住校,但大一学年一结束,我马上搬到西112街的公寓去。往后三年都在那度过,直到我穷途末路的时候。想我一生命运如此乖违,竞能撑那么久,还真是个奇迹。
我和一千多本书一起住在公寓里头。它们本来是维克托舅舅的,是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慢慢搜集来的。在我要进大学时,他冲动地要我收下那些书,当做是离家的礼物。我拼命回绝,但多愁善感又慷慨大方的维克托舅舅,不让我拒绝他。“我没钱好给你,”他说,“也没啥话好指点你。把书收下,让我高兴吧。”书是收下了,但接下来一年半的时间里,我连装书的纸箱都没拆开过。我还打算劝舅舅把书收回去,可不想有什么闪失。
不过,那些纸箱还蛮有用的。112街的公寓没附家具,与其浪费钱去买不想要又负担不起的东西,我索性将那些纸箱变成“假想的家具”。有些像在玩拼图游戏:先把纸箱分组,然后排列、相叠,反复调整再调整,到*后,家具的样子就出来了。十六个箱子,充当床脚支撑床垫。十二个箱子变成桌子,其余七个则变成椅子,还有两两一组的床头柜,以此类推。整体色彩其实很单调,满屋子都是灰扑扑的浅棕色,但我还是忍不住为自己的想像力得意。朋友觉得有些怪异,不过对我这些怪事,他们早就习惯了。我是这么跟他们解释的:想想看,窝在床上,连做梦都是枕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上的那种满足感;坐在餐桌前,垫在食物底下的可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精华荟萃,又是何等的愉悦。说实在的,哪些箱子里装的是哪些书,我哪知道,但我当时是编故事的高手,我喜欢这些话讲出时的语调声响,即使是假话我也不在意。
这批假想家具大概有一整年的时间都维持原状。到了1967年的春天,维克托舅舅撒手人寰。他的死对我来说是个可怕的打击;就很多层面来说,都是有生以来*重大的打击。维克托舅舅不单是这世上我*爱的人,也是我惟一的亲人,是我和自己以外的世界间的联系。失去他,我举目无亲,从此任凭命运摆布。要是能对他的死稍微有点心理准备,也许比较能坦然面对。但谁会料到一个才五十二岁、身体状况一直不错的人竟然会说走就走?舅舅在4月中的一个晴朗午后暴毙身亡,就从那一刻起,我的生命开始转变,开始遁入另一个世界。
我家没什么好谈的。家里头人丁单薄,大部分的人也活得不久。十一岁前都跟我妈住,后来她死于车祸,被一辆因波士顿大雪而打滑的公交车给撞死。印象中没有爸爸,只有我们俩,我妈跟我。她还冠着娘家姓,这证明她没结过婚。不过,我一直到我妈死掉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个私生子。我当时还小,没想到要过问这些事。我叫马可.佛格,我妈叫艾米莉•佛格,而芝加哥的舅舅叫维克托.佛格。我们都是佛格家的人,来自相同家族的人当然拥有相同的姓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后来维克托舅舅告诉我,他父亲本来的姓是佛鹫曼(Fogelman),但被埃利斯岛移民局的某官员截去字尾,于是只有一个g的佛格变成我们家族的美国姓氏,第二个g则是到了1907年才加入。舅舅说佛鹫(Foge)是一种鸟,我喜欢自己的姓氏嵌入一只鸟的那种感觉。想像某个英勇的祖先真的能飞翔。划破迷雾的飞鸟,我常这么想,一只大鸟,飞越海洋,不曾停歇,直抵美洲。
我一张姆妈的照片也没有,所以很难记住她的样子。不管什么时候想到她,我总是看到一个深色头发、矮矮的女人,手腕细瘦得跟小孩子一样,手指秀气又白皙,常常突然间,我会想起被那些手指触摸的感觉有多好。她看上去总是很年轻而且美丽,也许她就是那个样子,因为她死的时候也不过二十九岁。我们在波士顿和剑桥的许多小公寓住过,我想她应该是在某个教科书公司工作,虽然当时年纪还很小,搞不清楚她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记忆里*鲜明的画面是两人一块儿去看电影(兰道夫•斯科特的西部片和《世界大战》、《木偶奇遇记》),坐在戏院的黑暗中,想办法一边手拉着手一边吃爆米花。她讲的笑话总让我咯咯发笑,但这情况很罕见,只有黄道吉日才会出现。她多半是恍恍惚惚、自个儿生着闷气。有好几次,我可以感觉到她真正的忧伤,感觉像是她正和某种庞大的内在混乱搏斗。等我比较大了,她更常把我留在家里让保姆带。不过,我到她死了很多年以后才了解,她的神秘离家意味着什么。但不管是生前死后,关于我爸的那部分都是一片空白。那是我妈惟一不谈的事,不管是哪个时候提起来,她都没松过口。“他早死啦”她是这么说的,“在你出生以前就死了。”家里没半点爸爸存在过的证据,没有照片,连名字也不知道。因为少了借以想像的东西,我干脆把我爸想成黑头发的巴克•罗杰斯,一个跑进第四空间却找不到回头路的太空旅行者。
妈妈葬在西坪公墓,埋在她父母亲隔壁。丧礼一过我就搬到芝加哥西区和维克托舅舅住。刚开始的情形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我显然常蔫蔫地四处闲晃,一到晚上就跟19世纪小说里那种可怜兮兮、无父无母的主人翁一样,吸着鼻涕,抽抽噎噎地入睡。有次,维克托认识的某个蠢女人在街上遇到我们,介绍我的时候,她哭了起来,用手帕轻揩眼睛哽咽着说,我一定是那个不幸的艾米莉的爱情结晶。尽管没听过这词,但我分辨得出来它暗示着什么可怕倒霉的事。我问维克托舅舅那是什么意思,他发明了一个我这辈子都忘不掉的答案。“所有的小孩都是爱情结晶呢,”他说,“不过,只有*棒的才够资格这么叫。”
我妈的哥哥是个四十三岁的单身汉,瘦瘦长长的,有个鹰钩鼻,是一位竖笛演奏家。他跟佛格家的所有成员一样,也有漫不经心、爱做白日梦的倾向,还有突如其来的糊涂行为以及无止尽的迟钝懒散。刚成为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团员时,他本来前途似锦,但终究没能克服这些特性。睡过头错过排练,没打领带就上台表演,还有一次肆无忌惮地大讲黄色笑话,给保加利亚籍的乐团首席听到。被炒鱿鱼后,他待过好几个次级的交响乐团,每况愈下。1953年回到芝加哥,他学会接受自己职业的平庸。1958年2月,我搬去跟他住时,他正开班授课教新手吹竖笛,还同时在何威•唐恩的“月光心情”里演奏,那是个小爵士乐团,在婚礼、坚信礼和毕业派对上巡回演出。维克托知道自己没有雄心壮志,也知道这世上不是只有音乐而已。实际上,他经常被许多事冲昏了头,他往往淹没其中而不知所措。他就是那种老在做事的时候想着其他事的人,所以没办法好好坐着练习吹一小节的竖笛而不去思考破解棋局的招数,下棋的时候又不能不去想芝加哥小熊队的失误,看球赛时他心里头琢磨着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小角色,回到家后安心读书不超过二十分钟,又开始按捺不住想吹竖笛。无论身在哪里,无论到哪个地方,他就是会留下一盘乱七八糟的烂棋、没填完的记分表,还有读到一半的书。
可是你很难不去爱维克托舅舅。虽然比起跟我妈在一起的时候,吃的东西要更糟糕,住的地方要更破更窄,但*终这些一点都不重要。维克托不想装样子,他知道要当一个父亲远非自己能力所及,所以也没把我当孩子看,反而是当做好朋友,因此我就成了一个备受宠爱的小伙伴。这安排对我俩都好。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合力发明出一种创造国家的游戏,那是个颠覆自然法则的虚构世界。好一点的国家得花上好几个礼拜才能达到完美,我画的地图就挂在餐桌上方以示褒扬。比方说有散光国,还有独眼国。想到现实世界为我俩制造的困境,我们会老想着远离这世界也不无道理。
到芝加哥后不久,维克托舅舅带我去看电影《环游世界八十天》。没错,故事里的英雄也姓佛格。从那天起,维克托舅舅呢称我为菲利亚——这个神秘的称呼代表那奇妙的时刻,他是这么说的:“那个奇妙的时刻,就是我们和银幕上的自己正眼相对的时刻。”维克托舅舅喜欢对一切事物编出详尽复杂又荒谬可笑的理论,同时不厌其烦地阐述我名字所隐含的荣耀。“马可•史丹利•佛格”,根据他的说法,这名字证明我天生流着旅行的血液•证明我将被生命带到无人曾及之地。马可,当然是代表马可‘波罗,首位到访中国的欧洲人;史丹利则是追随李文斯顿足迹深入黑暗非洲之心的美国记者;而佛格指的是菲利亚,三个月内狂奔地球一周的人。虽然马可只是我妈因个人喜好而取的名字,那不重要;虽然史丹利是爷爷的名字,那不重要;虽然佛格是误载的姓氏,是没啥文化修养的美国公务员的心血来潮,那也不重要。维克托舅舅老是能在无人发觉意义处找出意义,再转换成一种神秘的支持力量。其实我很喜欢他把这些精神投注在我身上,就算明知那全是胡吹大气,某部分的我依旧相信他说的每个字。维克托舅舅的唯名论在当时确实助我度过新学校头几周的难关。姓名是*容易被攻击的部分,“佛格”很自然就衍生出许多毁谤的名号:像是“男同性恋”(Fag)和“青蛙”(Frog),还有不计其数的气象名词:“雪球大头”(Snowball Head)、“融雪泥人”(Slush Man)、“毛毛雨嘴”(Drizzle Mouth)等等。姓氏玩腻了,就把注意力转到名字上。马可结尾的“O”就够了,直接就可以变出“傻瓜”(Dumbo)、“蠢蛋”(Jerko)、“怪里怪气”(Mumbo Jumbo)等绰号。不过,他们用的方法却完全出人意料。“马可”变成“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变成“波罗衫”(Polo Shirt),“波罗衫”变成“衬衫脸”(Shirrt Face),然后“衬衫脸”变成“大便脸”(Shit Face)——**次听见时,我被这种让人头昏眼花的恶毒给吓住了。虽然总算熬过求学的启蒙时期,我却因此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姓名不堪一击的脆弱。这姓名和我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如此息息相关,所以我不愿再让它受到任何伤害。十五岁起,我开始在文件上签下“M.S.佛格”,一面自命不凡地呼应现代文学巨擘,同时又很高兴这个缩写其实也是“原稿”(manuscript)的意思。维克托舅舅衷心赞成这个改变,他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你的这本书还没完成,所以这就是份原稿。还有啥比这更恰当的?”于是马可逐渐从我对外沟通的系统中消失。我对舅舅来说是菲利亚;进大学时,我对其他人来说是M.S.。几个幽默大师还指出那些字母也是某种疾病的缩写,但当时我很欢迎任何能牵扯到自身的穿凿附会或冷嘲热讽。认识吴凯蒂后,她用好几个名字来叫我。不过,可以这么说吧,那些全都是她的个人财产,而我也蛮喜欢那些称呼的,例如,“小佛”是用在特定场合;还有“西哈诺”,这个由来我稍后会交代。如果维克托舅舅还活着,依他的思考模式,一定很高兴知道马可终于抵达中国的事实。
竖笛课进行得很不顺(我的呼吸不愿配合、两片嘴唇没什么耐心),所以我千方百计地快快闪人。*后还是棒球比较吸引我。十一岁时,我变成那种瘦巴巴的美国小孩,棒球手套不离身,右拳每天要捶打手套一千次。在渡过学校某些难关时,棒球确实助上一臂之力。**个春季加入当地小联盟的时候,维克托舅舅几乎每次都到场为我加油。1958年7月,我们突然搬到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千载难逢的机会。”维克托舅舅说,指的是他找到教音乐的工作),但次年又回到芝加哥。10月,维克托买下电视机,让我逃课在家看白袜队打了六场之后还是输掉的世界大赛。那正是厄利•韦恩(Eady Wynn)和go—go白袜队的年代,也是瓦力。月亮(Wally Moon)和他的射月全垒打的年代。当然,我们两人都支持芝加哥队,但当那位浓眉男人在终场挥棒击出时,却都暗自窃喜。下个球季开打时,两人又回头声援小熊队——那个常出乱子、不中用的小熊队,那个占据我们全部灵魂的球队。维克托是日间球赛的死忠支持者,他觉得口香糖大王没屈服于人工灯光的滥用是有道德的表现。他是这么说的:“我去看球的时候,惟一想看到的星星是内野的明星。这是阳光闪耀、汗如雨下的运动。阿波罗的马车在天顶盘旋!伟大的球体在美国上空燃烧!”我们在那些年头耗在一起讨论恩尼•班克、乔治•阿特曼和葛蓝•哈比等人。哈比虽然是舅舅的*爱,但为了符合自己的世界观,他只好宣称哈比当不成好投手,因为哈比这名字意味着不专业。诸如此类的古怪说词是维克托式幽默的精华所在。从那时起,我就爱死了舅舅的笑话,我完全理解为什么说这些话时必须面无表情才行。
   刚满十四岁的时候,家里人口扩充到三个。多拉•夏姆斯基,本姓卡兹,是个身材结实,四十几岁的寡妇,一头浓密的淡金色头发,臀部紧紧裹在紧身裙里。六年前夏姆斯基先生去世后,她就在中美人寿保险部门担任秘书。她和舅舅相识于羽石旅馆的舞会,当时“月光心情”正在那里替人寿公司的新年聚餐演奏音乐。一阵天旋地转的追求后,这对情侣在3月共结连理。这事本身没问题,我也很荣幸能在婚礼中当伴郎。不过,等万事俱备后,我才发觉新舅妈对维克托的玩笑总是笑得很勉强,这让我很难受。我怀疑这是不是表示她有点儿迟钝而不够聪敏,是不是也暗示了两人的结合难有善终?没过多久,我发现原来有两个多拉。一是板着脸孔的男人婆,忙碌能干、信心十足,她具备警官办案的高效率,利落地巡遍房屋上下,她是脆弱的勇气的守护神,是个万事通,是个掌控全局的大老板。第二个多拉则是个醉醺醺、卖弄风情的女人,是个泪眼汪汪、自怜自艾的纵欲主义者,她会穿着粉红色浴袍在客厅里头跌跌撞撞,晃来晃去,把大吃大喝的东西一股脑儿吐在地板上。这两个嘛,我比较喜欢第二个她,因为似乎只有那时候她才会对我比较温柔。可是沉溺杯中物的多拉造成一个让我困惑不解的难题:她的崩溃行径让维克托绷着一张脸,而在这世上我*不愿见到的就是我舅舅受折磨。维克托可以忍受脑筋清醒、哕哕唆唆的多拉,她的醉态却引发他的严苛专横跟焦躁不耐,在我看来,他的反应太不合理了,正好和他的本性相反。就这样,好坏持续争战。多拉好,维克托就坏;多拉坏,维克托就好。好多拉创造出坏维克托;只有多拉变坏,好的维克托才会出现。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就这样被囚禁在如炼狱的反复状态之中。
  ……

月宫 作者简介

保罗·奥斯特,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系,并获同校硕士学位。
奥斯特于1990年获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所颁发“奠顿·道文·萨伯奖”,1991年以《机缘乐章》获国际笔会福克纳文学奖提名,1993年以《巨兽》获法国麦迪西文学大奖,2006年10月获颁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除了小说《月宫》、《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神谕之夜》、《密室中的旅行》等,还包括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评论集《饥渴的艺术》及诗集《烟灭》。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国语文。
在文学创作之外,奥斯特也热衷于电影剧本写作并曾独立执导电影。目前与妻儿定居于纽约布鲁克林区。

商品评论(3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