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西汉故事

作者:林汉达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138
读者评分:4.5分4条评论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8.6(3.8折) 定价  ¥22.5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汉故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789086
  • 条形码:9787500789086 ; 978-7-5007-8908-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汉故事 本书特色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这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西汉故事 内容简介

这次与读者见面的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前三种问世已有四十多年,后两种也有三十年了。2002年,曾经出版了新的合卷本。这次以美绘本出版,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阅读这部传世名著。除了内容上未作任何修改以外,林先生在语言上的一些独特用法和处理,也都保持原貌,显的是让大家原原本本地领略其特有的风格。不同的是,原来的刘继卣先生等画的黑白插图这回换成了彩色插图,版式上也做了新的设计,作为一次尝试。

西汉故事 目录

张良拜师
学万人敌
揭竿而起
天下响应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鸿门忍辱
火烧阿房
韩信拜将
暗渡陈仓
鸿沟为界
四面楚歌
汉王登基
制订朝仪
缇萦救父
晁错削地
李广射虎
张骞探险
再通西域
通神求仙
苏武牧羊
大雁带信
霍光辅政
昭君出塞
王莽称帝
展开全部

西汉故事 节选

张良拜师
  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中原以后,经常到各地方去视察。公元前218年(218+1949=2167,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167年)春天, 他带着大队人马到了博浪沙(在河南省)。车队正在拐弯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不知道打哪儿飞来个大铁椎(Chui),把一辆车打得粉碎。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车上,半截车档迸(beng)到他的跟前,差点儿打着他。好险哪!一下子车队全停下来。武士们四面授查,没费多大工夫就把那个刺客逮(dai)住了。
  秦始皇一定要手下的人把主使刺客的人查出来。主使的人当然是有的,可是那个刺客就是不说。他骂着,骂着,不知不觉地露了点儿口风,又怕他们追问下去,就自己碰死了。
  从刺客的话语中,他们推想那个主使刺客的人是从前韩相国的儿子。秦始皇立刻下了命令,捉拿那个韩国的公子,韩国(在河南省)一带更加搜得紧。那位韩国的公子只好更名改姓叫张良,又叫张子房。
  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就是后来的宰相)。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决心替韩国报仇,就变卖家产,推说到外边去求学,离开了家。其实他是到外边去找机会暗杀秦始皇。果然,他交上了一个大力士,情愿替他拚命。那个大力士使的一个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秦汉时候的一斤,只有现在的半斤)。
  他们到处探听秦始皇的行动。这会儿探听到秦始皇到东边来,就在博浪沙埋伏着,给了他一大椎。哪儿知道打错了一辆车,刺客自杀了。张良逃哇逃哇,一直逃到下邳(在江苏省;邳PT),躲了起来。他虽然逃难出来,好在身边有钱,就在那边结交了不少朋友,还想替韩国报仇。不到一年工夫,他在下邳出了名。临近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可不知道他就是跟大力士在博浪沙行刺的韩国的公子。
  有一天清早,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下,瞧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土黄色的大褂,搭着腿坐在桥头上,一只脚一上一下地晃荡着,那只鞋拍着脚底心,象在那儿哼歌儿打板眼。真怪!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跟往里一缩,那只鞋就掉到桥下去了。老头儿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拣上来。”张良听了,不由得火儿了。可是再一看那个老头儿,哪儿还能生气呐?人家连眉毛带胡子全都白了,额上的皱纹好几层,七老八十的,就是叫他一声爷爷也不过份。他就走到桥下,拣起那只鞋来,上来递给他。谁知道老头儿不用手去接,只是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张良一楞(leng) ,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可是他已经把鞋拣上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索性跪着恭恭敬敬地拿着鞋给他穿上。那老头儿这才理了理胡子,微微一笑,慢吞吞地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了。这一下可又把张良楞住了,天底下会有这号老头子,人家替他做了事,连声“谢谢”都不说,真太说不过去了。
  张良盯着他的背影望着,见他走起路来又快又有劲,心想这老头儿一定有点来历。他赶紧走下桥去,跟在后头,看他往哪儿去。约摸走了半里地,老头儿知道张良还跟着,就回过身来,对他说:“你这小子有出息。我倒乐意教导教导你。”张良是个聪明人,知道这老头儿有学问,就赶紧跪下,向他拜了几拜,说:“我这儿拜老师了。”那老头儿说:“好!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张良连忙说:“是!”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匆匆忙忙地洗了脸,就到桥上去了。谁知道一到那边,那老头儿正生着气呐。他说:“小子,你跟老人家定了约会,就该早点儿来,怎么还要叫我等着你?”张良跪在桥上,向老师磕头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点儿来。”说着就走了。张良楞楞瞌瞌地站了一会儿,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脸也不洗,就跑到大桥那边去。他还没走上桥呐,就恨恨地直打自己的后脑勺儿(勺Shao),自言自语地说:“怎么又晚了一步!”那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你愿意的话,过五天再来!”说着就走了。张良闷闷不乐地憋了(bie-le)半天,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来,只怪自己不够诚心。”
  这五天的日子可比前十天更不好挨。到了第四天晚上,他翻过来掉过去,怎么也睡不着。半夜里,他就到大桥上去,静静地等着。
  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那老头儿可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张良赶紧迎上去。他一见张良,脸上显出慈祥的笑来,说:“这样才对。”说着,拿出一部书来交给张良,说:“你把这书好好地读,将来能够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张良挺小心地把书接过来,恭恭敬敬地道了谢,接着说:“请问老师尊姓大名。”老头儿笑着说:“你问这个干么?”张良还想再问个明白,那老头儿可不理他,连头也不回地走了。
  等到天亮了,张良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周文王的军师姜太公)。张良白天读,晚上读,把它读得滚瓜烂熟。他一面钻研《太公兵法》,一面还留心着秦始皇的行动。
  学万人敌
  博浪沙的大铁椎并没把秦始皇吓唬住,他还是经常到各地去视察。国内还算平静,可是北方的匈奴很强,老是侵犯中原。公元前215 年,秦始皇拜蒙恬(tian)为大将,发兵三十万去打匈奴。匈奴是北方的游牧部族,经济、文化都比中原地区差。他们老到河套一带进行掠夺,还把那些地区的青年男女抓去当奴隶。这会儿中原大兵一到,他们纷纷逃去。蒙恬就这么收复了河套地区,建立了四十四个县,把内地的囚犯大批地送到那边,让他们住下来开荒耕种。
  为了秦朝边防的长远打算,秦始皇下了决心,除了三十万大军以外,又送去几十万民夫,把过去秦、赵、燕三国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边从临洮(在甘肃省;洮tao)起,翻山越岭一直到东边的辽东,造一道万里长城。因为大儿子扶苏反对他焚书坑儒,秦始皇就派他到北方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中原的大批士兵和民夫正在北方造长城的时候,南方岭南一带的部族又向中原打过来了。岭南在那时候又叫南越(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那些地区的部族,生产很落后,文化还不发达,老向中原地区掠夺财物和青年男女。秦始皇把中原的囚犯全都免了罪,作为防守南方的军人,又叫民间的奴仆和一些小贩商人一起去服役。将军、士兵、囚犯、奴仆、小贩商人等合在一起,一共有二十来万人,终于把南方的部族打败了。他就在那边建立郡县,把那二十来万人留在那儿防守,又从中原迁移了五十万贫民到那边去居住,开荒。为了运输粮草,秦始皇叫水工开了一条水道叫灵渠,沟通湘江和桂江之间的交通,使长江流域的粮草物资等可以由水道运到南方去。这许多中原的军民长住在那儿,修建水利,改进农具,发展生产,岭南一带就初步安定下来了。
  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又到东南去视察。这回跟着他出去的,除了丞相李斯、宦官(宦官,相当于后世的太监;宦huan)赵高以外,还有他的小儿子胡亥。那时候,胡亥也有二十岁了,他要求跟他父亲一块儿去,好开开眼界。秦始皇挺喜欢他,答应了。他们到了江南,越过浙江,到了会稽郡的吴中(会稽郡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吴中,就是江苏省吴县;会稽gui-ji)城里。街道两旁挤满了人。车队过来了。秦朝的旗子多用黑色,马车一辆接着一辆地连着,正象一条大乌龙在陆地上游。拿着长戟的卫士和带着各种刀枪的武士在马前车后一批一批地过来,真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老百姓一听说皇上来了,大伙儿踮着(踮dian)脚尖要瞧一瞧这位灭六国、统一中原的大皇帝。秦始皇干脆打开车上的帷子(帷Wei),让老百姓瞧个够。
  正在这时候,人群里忽然挤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后面跟着一个年过半百的大汉。两个人分开人群,要把秦始皇看个明白。一会儿,车队到了跟前,只见秦始皇端端正正地坐在车里,果然十分威严。街道两旁的老百姓都静静地站着。这个小伙子可一点儿不害怕,两个眼珠子闪闪发光,看着看着,嘴里还嘀咕起来。他说:“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代他!”背后的大汉听见了,连忙捂住他的嘴,咬着耳朵说:“你不要命啦!”说着赶紧拉着小伙子从人群里溜了。
  这个小伙子是中国历史上很出名的一个人物,叫项羽。他背后的大汉是他的叔父项梁。项羽是下相县人(下相,在江苏省),从小死了父亲,全仗他叔父项梁把他养大成人。他祖父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项家祖祖辈辈都做楚国的大将,曾经封在项城(在河南省),就姓了项。公元前223 年,秦始皇派王剪攻打楚国,项燕打了败仗,自杀了。楚国给秦国灭了以后,项梁老想恢复楚国,替父亲报仇,可是秦国这么强,自己又没有力量,只好忍气吞声地等候机会。
  项梁瞧见侄儿项羽挺聪明,亲自教他念书。项羽学了几天,就不愿意再学下去了。项梁看项羽学文的不行,就教他练武。他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点儿,又扔下了。这可把项梁气坏了,直骂他没出息。项羽可有他的想头。他说:“念书有多大的用处呐?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姓名。剑学好了,也不过跟别人对打对打,有什么了不起的?要学就学一种真本领,能敌得过上千上万的人(文言叫“学万人敌”),那才有意思。”
  项梁觉得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心里也实在喜欢,就说:“你有这种志向也不坏。我教你兵法,好不好?”项羽高兴得连连说:“好,好!请叔叔教给我吧。”项梁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一篇一篇地讲给他听。项羽才学了几天,只略略懂得了一个大意,又不肯再深入钻研了。项梁见他这个样儿简直没法治,只好由他去。
  后来项梁被人诬告,关在监狱里,气极了。他一出监狱,就去找那个仇人,三拳两脚把仇人揍死了。这下子可闯了祸了。他就带着项羽逃到吴中,隐姓埋名躲避他的仇家。可是他又不愿意安安静静地躲在家里,没有多少日子,就跟吴中人士结交起来。吴中人士见他能文能武,才干比他们都强,大家伙儿把他当作老大哥看待。每回吴中碰到有大的官差或者丧事喜事,总请他做总管,大家愿意听他的。项梁趁着机会暗暗教他们兵法。一班青年子弟见项梁的侄儿项羽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个儿又高,力气比谁都大,连千斤重的大鼎(鼎,一种器具,有三条腿、两个耳朵,用铜或铁铸成)他也举得起来,都很佩服他,喜欢跟他来往。这次他在吴中街上信口乱说,急得项梁连忙把他拉到家里,还怕他再出岔(Cha)子,一连多少天不让他出去。直到他听说秦始皇巳经离开了会稽,才放了心。
  秦始皇离开会稽,在路上身子很不舒服,到了平原津(在山东省平原县南)就病倒了。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全不见效。七月里,他到了沙丘(在河北省),病势越来越重。他嘱咐李斯和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立刻动身回咸阳。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
  李斯和赵高写好了信,给秦始皇看。他迷迷糊糊地看了看,叫他们盖上印,打发使者送去。他们正商量着派谁去的时候,秦始皇巳经晏驾了(皇上死了,从前叫“晏驾”)。
  丞相李斯出了个主意,他说:“这儿离咸阳还有一千六百多里,不是一两天就能赶到的,要是皇上晏驾的消息传了出去,里里外外可能引起不安。不如暂时保守秘密,赶回京城再作道理。”他们就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和车窗,放下帷子,外面的人什么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了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宦官赵高和几个近身的内侍以外,别的人全不知道秦始皇巳经死了。文武百官照常在车外上朝,每天的饮食也象平日一样由内侍端到车里去。
  李斯叫赵高把信送出去,请长公子扶苏赶回咸阳来。赵高藏着秦始皇给扶苏的信,偷偷地先跟胡亥商议篡夺(篡cuan)皇位的事。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跟扶苏和蒙恬都有怨仇。扶苏要是即位,一定重用蒙恬,他必然吃亏。为这个,他要帮着胡亥夺取扶苏的地位。不用说,胡亥是求之不得,完全同意。他们逼着李斯参加到他们里面来。李斯一来怕死,二来怕将来不能再做丞相,也同意了。这么着,三个人就假造遗嘱,立胡亥为太子。另外又写了一封信给扶苏,说他在外怨恨父皇,蒙恬和他是同党,都该自杀,兵权交给副将王离,不得违命。当时就派心服把信送去,还逼着他们二人自杀了事。
  赵高和李斯催着人马日夜赶路。可是一千多里路程,一时怎么赶得到?再说夏末秋初的天气,尸首搁不住,没有多少日子,车里发出臭味来了。赵高派士兵去收购鲍鱼,叫大臣们在自己的车上各载上一筐。鲍鱼的味儿本来挺冲,现在每一辆车都载上一筐,沿路臭气难闻,秦始皇车里的臭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到了咸阳,还不敢把秦始皇的死信传出去,直到扶苏和蒙恬都被逼死了,才给秦始皇出丧,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朝廷上别的大臣只知道这是秦始皇生前的命令,谁也不敢反对。丞相以下的大臣一律照旧,只有赵高升了官职,特别得到二世的信任。实际上,赵高的权比李斯还大。他就跟二世两个人商量着要按照他们的意思管理天下,首先是杀害老臣,大兴土木,加重税捐,屠杀人民。那还不把国家弄成一团糟才怪呐!
  揭竿而起
  赵高要大规模地安葬秦始皇。二世听了他的话,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奴隶和民夫,把秦始皇的坟墓修理一下。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已经在骊山(在陕西省;骊li)下开了一块很大的平地作为坟地。这坟地不但开得大,而且挖得深,然后把铜化了灌下去,铸成了一大片十分结实的地基。在这上面修盖了石室、墓道和安放棺材的墓穴。地上挖出江河大海的样子,灌上水银,还有别的花样说也说不完。这许多建筑物合成了一座大坟,把秦始皇葬在这儿。大坟里面不但埋着无数的珍珠、玉石、黄金,还埋了不少宫女。为了防备将来可能有人盗坟,墓穴里安了好些杀人的机关,不让别人知道。一切安葬的工作完了以后,二世把所有做坟的工匠全都封在墓道里,没有一个能出来。*后在大坟上堆上土,种上花草、树木,这座大坟就成了一座山。
  二世胡亥葬了他父亲以后,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来,别人去跟他争,就开始屠杀自己的哥哥和大臣。大哥扶苏死了,二世可还有十多个哥哥。这些公子们,还有一些大臣暗地里免不了说些抱怨的话,二世和赵高就布置爪牙,鸡子儿里挑骨头,捏造证据,把十多个公子和十来个公主,还有一些比较难对付的大臣一股脑儿都定了死罪,杀个精光。二世以为这么一来,没有人抢他的皇位,从此可以享乐一辈子了。他想起秦始皇曾经盖了一个阿房前殿,太小,他就下了一道命令,大规模地建造阿房宫。

西汉故事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年-1972年,浙江省慈溪市人,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曾化名林涛。 生平 1900年2月17日出生。 1908年,入读家乡私塾。1914年,入读上虞崇仁小学。1915年,转学入读宁波崇信中学高小班。毕业后任观城约翰小学助教。 1917年,入读崇信中学。毕业后在上虞、宁波任教。 1921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 1924年,毕业,任宁波四明中学教师。 1928年,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后出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编辑部主任、出版部主任。 1937年,赴美国留学,考入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民众教育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华东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出任教育系主任,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等职。 1945年底,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常务理事。曾任关东文协理事长,大连市新文字协会主任,光华书店总编辑,辽北省教育厅长,辽北学院副院长等职。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会议筹备工作,后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 解放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58年,被错划“右派”,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 1972年7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1979年7月23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大会,恢复名誉,平反昭雪。 林汉达先生从上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著作丰富,涉及面广,颇有影响。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等;文字改革方面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等,共达六十余种,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的通俗历史读物,深受几代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教育类: 《向传统教育挑战》 《西洋教育史讲话》 文字改革类: 《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 《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 通俗历史读物类: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前后汉故事新编》 《三国故事》 《上下五千年》(与曹余章合著) 《秉笔直书》 找到了一篇他的学生追忆他的文章,读下来,发现此人果然是民国文人的风骨。 记得有一次他讲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大口号,就曾发了一通感叹。他说,这三大口号非常美好,但在中国现在还行不通,中国还是大地主、大官僚们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还有帝国主义当“太上皇”,号称“民国”,老百姓连基本人权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其他的政治权利! 他先后请陶行知、邓初民、翦伯赞、胡子婴、李平心等民主人士、民主教授到学校来讲演。他们讲的几乎都是同一主题:只有政治民主化,教育事业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只有停止内战,恢复和平,让人民安居乐业,教育也才有光明的前途;大学生不能埋头读书,要走出校门去,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 在上海北火车站广场举行的欢送各界和平代表去南京请愿的大会上,他说:“中国人民没有人愿意打内战。中国的主权属于全国人民,政府的官吏只是主人的仆人。但是今天不是主人当政,而是仆人当政。我们要恢复主人的权力。我们的代表就是要吩咐仆人立刻放下武器。我们不能让仆人把主权送给外国人。现在我们的代表到曹京请愿,假如不成功,我们就第二次再去全上海的人都去,我们步行去非达到目的不可!” 1946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反动派对汉达师的迫害加紧了。敌人说他拿共产党的津贴,替共产党宣传;学校当局也开始散布喊嘁喳喳的流言蜚语,目的是将这位深孚众望的教授排挤出学校。汉达师光明磊落,面对着逆流恶浪,一笑置之。他来学校的次数更加少了,一半是由于社会活动忙,一半也由于防避特务分子的纠缠。我们在学校里见不到他,就更多地到他的住所去请教。他的家在建国中路一幢弄堂房子里,两间屋住了八九口人。中外书籍堆得到处都是,没有多少空隙。就在这点空隙处,常坐满了专程来向他求教、同他商量问题的来访者。这就是他在《漏室铭》那首诗中写到的:屋子尽管漏,往来无白丁。不是职员女工,就是教师学生;不是民国耆老,就是文化先进。我们无所不谈,谈无不尽:从教育谈到政治,从天文谈到月经;从话剧谈到申曲,从甲骨谈到壮丁。“搭”的一声,漏水滴到头顶……作者在诗中还愤怒地斥责:“住着这样的漏室,还有人瞎了眼睛,说我被人'收买'了。当然还有'背景,……”然而,所有进出于他这间“漏'室”的人,却都能从这间普通的住室里吸取到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无穷的战斗力量,感受到贤师良友的温暖。

商品评论(4条)
  • 主题:性价比不错

    买书多了就强调性价比,中图网的性价比不错。

    2015/1/15 15:40:34
    读者:zjx***(购买过本书)
  • 主题:历史普及书

    看林汉达先生的历史书,在网上那么受追捧,跟风买的。
        首先,还是要说这个书的品相非常棒。开本,纸张,装订,拿在手里就是舒服。而且,页面也非常好。
        但,只是一个历史普及读物,小学生看,还是不错的。我个人觉得,这书和教科书太近了。比如,对王莽,对农民起义,观点太CCTV了。没有提出两方面的观点,让人自己做判断。

    2010/6/23 14:49:59
    读者:shu***(购买过本书)
  • 主题:好书

    林汉达的经典历史故事书,这套单行本比合订精装本更装祯更精美,且易于翻阅,值得收藏。期待其它几本降价...

    2010/6/21 18:05:03
    读者:xia***(购买过本书)
  • 主题:推荐

    书的内容,品相都好,推荐

    2010/6/18 16:02:26
    读者:jx9***(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