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作者:李德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69
读者评分:4.4分11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7.4折) 定价  ¥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版权信息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本书特色

所谓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球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段约半个月时间,分在十二个月里面。节气,是我国历学家的一个杰出创造和对农学的一大贡献,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代表气象、农业代表意义等。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内容简介

所谓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球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段约半个月时间,分在十二个月里面。节气,是我国历学家的一个杰出创造和对农学的一大贡献,《新农村: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详细介绍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代表气象、农业代表意义等。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目录

1.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2.万象更新是“立春” 3.草木萌动“雨水”到 4.雷声一响齐“惊蛰” 5.阴阳相半是“春分” 6.桃李尽笑是“清明” 7.雨生百谷是“谷雨” 8.物茂色绿到“立夏” 9.小得盈满为“小满” 10.菱放榴红是“芒种” 11.日长至极到“夏至” 12.蝉噪高阳要“小暑” 13.酷热之极是“大暑” 14.蝉声渐断“立秋”至 15.暑止风凉到“处暑” 16.露凝而白“白露”降 17.凉风碧空是“秋分” 18.露气冷凝谓“寒露” 19.风萧萧兮要“霜降” 20.万物收藏迎“立冬” 21.乱玉碎琼是“小雪” 22.雪花纷纷降“大雪” 23.日南至极而“冬至” 24.出门见冰“小寒”到 25.天寒地冻“大寒”临 26.农历与阴历 27.节气的歌与联 28.伏的早晚与长短 29.夏九九 30.冬九九 附录:古农书上的一些常见词语解释
展开全部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节选

br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和人口都占有相当大的

比例,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社会的发

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六

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光

荣而又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

农业安天下,气象保农业。新中国气象事业始终坚持为农业

服务,几代气象工作者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努力做好

气象保障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

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赞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明确提出,要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

财产安全。《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

发[2006]3号)也要求,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立气象灾

害预警应急体系、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努力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为此,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贯彻

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要

求全国气象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按照“公

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做好气

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工作。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力度,编写并发放气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教材;要积极开

展新型农民气象科技知识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运用气象

 科技防御灾害、发展生产的能力;要开办气象知识课堂,定期、

不定期对农民开展科普培训;要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和趋利避

害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对学校开展义务气象知识讲座,印制

与“三农”相关的气象宣传材料、科普文章和制作电视短片等。

    气象出版社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气象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要求,结合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

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并

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精心编撰了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系列丛书》。该套丛书以广大农民和

气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气象工作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的能力为目的,行文通俗易懂,既是一套农民读得懂、买得起、

用得上的“三农”好书,又是气象工作者查得着、用得上的实用

服务手册。

  中国气象局局长

2007年5月


1.日长至极到“夏至”    、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交“夏

至”节气。这个节气*早在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81年的春

秋时代就已确立了。科学地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

置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7分),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口市这天的日

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

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

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素有“吃过夏至

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以后,除青藏高原、东北和内蒙古大部、云南部分

地区等常年无夏区外,我国各地日平均气温一般都升至22℃

以上,为物候学上真正的夏季。在民间,人们把夏至后的15

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此时较

高的气温与充足的光照使得水稻等夏作物生长十分旺盛,使

得作物对水肥的需求量也高。“稻谷要喝夏至水”、“夏至有

雨,仓里有米”,“夏至雨点值千金”,“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

了举”等农谚,正说明了这时充足的水分对作物生长的极端重

要性。《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

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一千多年前的先人,对“夏至”降雨

的重要性已有清楚的认识。

    此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正常年份正处于“梅天下梅

雨”的梅雨期,黄淮平原则处于“云来常带雨”的雨季,这就为

此季作物创造一个水热同季的有利环境。农谚所言“夏至不

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表明的

就是光和热对庄稼的重要作用。但有的年份,也会遇降雨过

 少的“空梅”、“少梅”,以及“迟梅”现象,常给作物造成旱灾。

但多雨致涝或长期阴雨寡照,对庄稼的生长发育也不利,尤其

是暴雨还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其危害就更大了。所以,在古

代,完全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对“夏至”这个节气一直就很重

视,尤其十分关心“夏至”期间的天气。他们从千百年的生产

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具有实用意义的谚语,用于指导农事活

动,如“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等。

    就农事而言,“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

水分管理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

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子粒重。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

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

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也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

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抓紧中耕

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

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权,中耕培

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渍涝和暴风

雨的危害。

    另据记载,远在中秋、重阳两个大节尚未出现以前,人们

就已开始过“夏至”了。其风俗有祭祀、贴门饰、食百家饭等。

如汉人崔囗在《四民月令》中云:“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

其祭祀的目的,是感谢神灵保佑已获得了夏粮的收成,并祈求

神灵、祖宗保佑获取秋作物的丰产丰收。而食百家饭之俗,意

为体内可集百家之正气,足以抵抗就要来到的暑邪。

    俗语又云:“不过夏至不热”。盖因“夏至”以后,虽太阳直

射点逐渐南移,但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仍比地面反辐射放

出的热量多,气温仍会继续升高,故“夏至”并不是*热的时

 节。而是自“夏至”起,暑热就一天天的到来了。所以,在我国

许多古书中,记载着一些大同小异的“夏九九歌”,描述了“夏

至”后从开始热到*热,再逐渐转凉这一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

般规律。   

    因此,“夏至”之时,不仪农事繁忙,而f{I还应考虑盛夏季

节的防暑降温1二作。

12.蝉噪高阳要“小暑”

    每年7月7门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 05度时,交“小暑”节

气。《月令乞十二候集解》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

中分为大小,川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可见“小

暑”是反映天气炎热程度的节气。说的是“小暑”为小热,还不

十分热。节令至此,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在25-C

上下,进入人们常说的“伏天”。“伏天”分为头(初)伏、中伏、

末伏,是二十四节气之外的杂节气,也是古时为利于安排农事

活动而对炎热季节的一种划分。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正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

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夏秋作物,得益于此时节较高的气温、

丰沛的雨水、充足的光照,都进入生长*为旺盛的时期,此时

的农田管理的也进入了较为繁忙的时期。这从各地流行的农

事谚语可窥一斑。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白菜”,

“小暑大暑,抢插红薯”,“小暑前大暑后,庄稼老头种绿豆”。





商品评论(11条)
  • 主题:

    节气是一门大学问,气象也非常有意思

    2020/1/1 13:38:26
    读者:yan***(购买过本书)
  • 主题:民俗读本书

    资料收藏,我是民俗研究者

    2014/9/13 23:26:58
    读者:xix***(购买过本书)
  • 主题:物超所值呀

    越是薄的书越有味。

    2012/7/9 18:34:14
    读者:zhu***(购买过本书)
  • 主题:薄薄的一本书

    科普小书,价格小贵。

    2011/12/8 10:40:04
    读者:lao***(购买过本书)
  • 主题:最早学习看云识天气的时候,那个时候在农村,挺天真的,觉得一篇...

    进了城里,反倒喜欢,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2011/11/5 17:01:43
    读者:sha***(购买过本书)
  • 主题:节气因安排农时而确立

    现在再看又可养生参考也

    2011/11/3 7:32:18
  • 主题:便宜,买来长知识

    看了看“大暑”的介绍,和现在的天气正好相符……

    2011/7/24 19:21:39
    读者:ful***(购买过本书)
  • 主题:这书里面的知识现在人大部分都不知道了.值得一看哦.

    这书里面的知识现在人大部分都不知道了,应该补一补课,看一看,老一辈人,不识字的都知道.

    2010/12/20 9:07:31
    读者:yyx***(购买过本书)
  • 主题:性价比不错

    性价比不错, 很好的气节常识书籍

    2010/10/17 14:22:00
    读者:cat***(购买过本书)
  • 主题:增长知识

    楼上这位说得极是。作为城市人,要想了解节气还真得下点功夫。

    2010/9/14 9:55:01
    读者:sar***(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