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07-2008-水利学科发展报告

2007-2008-水利学科发展报告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6.6(5.2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07-2008-水利学科发展报告 版权信息

2007-2008-水利学科发展报告 本书特色

《水利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回顾与总结了近3年水利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研究与分析了学科的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以及国际比较和战略需求,展望了学科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对策意见和建议。

2007-2008-水利学科发展报告 内容简介

为了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部署,中国水利学会组织相关的专业委员会撰写了水利学科发展的专题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由资深水利专家组成的班子撰写了水利学科发展综合报告。 本报告回顾与总结了近3年水利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研究与分析了学科的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以及国际比较和战略需求,展望了学科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对策意见和建议。 本报告由水利学科综合和16个二级学科的专题报告组成。16个二级学科(含成长性三级学科)包括水力学、水文、水资源、河流泥沙工程、水旱灾害管理、农田水利。雨水集蓄利用、环境水利、水工混凝土结构与材料、岩土工程、水利工程勘测、水利工程施工、水力机械、小水电、水利工程管理、水利信息化。

2007-2008-水利学科发展报告 目录

序前言综合报告水利学科发展一、引言二、水利学科发展现状三、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四、水利学科发展的国内外比较五、水利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六、水利学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参考文献专题报告水力学学科发展水文学科发展水资源学科发展河流泥沙工程学科发展水旱灾害管理学科发展农田水利学科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学科发展环境水利学科发展水工混凝土结构与材料学科发展岩土工程学科发展水利工程勘测学科发展水利工程施工学科发展水力机械学科发展小水电学科发展水利工程管理学科发展水利信息化学科发展
展开全部

2007-2008-水利学科发展报告 节选

br />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社会竞争态势的客观要求,党中央、国务院
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学科创立、成长和发
展,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科学基础,是科学知识体系化的象征,是创新型国
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在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过程
中,传统的自然科学学科得以不断深入发展,新兴学科不断产生,学科间的相
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纷纷涌现,新的分支学
科不断衍生,科学与技术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及时总结、报告自然科学的学
科*新研究进展,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跟踪、了解、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深入开
展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
能力的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科协在连续4
年编制《学科发展蓝皮书》基础上,自2006年开始启动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
活动。
    继2006年中国科协组织中国力学学会等30个全国学会开展30个相应
一级学科发展研究,并编辑出版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之后,2007
年又组织了中国物理学会等22个全国学会,分别对物理学、天文学、海洋科
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航天科学技
术、核科学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能源科学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园艺学、
畜牧兽医科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城市科学、车辆工
程等20个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编辑出版了学科发展研究系
列报告(2007—2008)。在各分卷报告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全面反映
上述20个学科发展状况的综合报告——《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2007—
2008)二》。
    中国科协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
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
是其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及学科发展报告发布活动,是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学术思想,展
示学科发展风貌,拓宽学术交流渠道,更好地履行中国科协职责的一项重要举
措。这套由21卷、600多万字构成的系列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对本
学科近两年来国内外科学前沿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回顾总结,并科学评价近年
来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等,体现学科发展研
究的前沿性;报告根据本学科发展现状、动态、趋势以及国际比较和战略需求,
展望本学科的发展前景,提出本学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体现学科发展研究的
前瞻性;报告由本学科领域首席科学家牵头、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研
究,集中了本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突出学科发展研究的
学术性。这是参与这些研究的全国学会和科学家、科技专家劳动智慧的结晶,
也是他们学术风尚和科学责任的体现。
    希望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和发布活动,
持之以恒地出版学科发展报告,充分体现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
针,不断提升中国科协和全国学会的学术建设能力,增强其在推动学科发展、
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前  言
    为了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纲要(2006~2020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部署,中国水利学会组织相
关的专业委员会撰写了水利学科发展的专题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由资深水利
专家组成的班子撰写了水利学科发展综合报告。
    本报告回顾与总结了近3年水利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研究与分析了
学科的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以及国际比较和战略需求,展望了学科的发展前
景,并提出了对策意见和建议。
    本报告由水利学科综合报告和16个二级学科的专题报告组成。16个二
级学科(合成长性三级学科)包括:水力学、水文、水资源、河流泥沙工程、水旱
灾害管理、农田水利、雨水集蓄利用、环境水利、水工混凝土结构与材料、岩土
工程、水利工程勘测、水利工程施工、水力机械、小水电、水利工程管理、水利信
息化。
    在报告编写过程中,综合报告和各专题报告编写组认真调研,学习和吸收
了近几年同行专家的研究成果,在初稿完成后召开了“水利学科发展研讨会”,
广泛听取了同行专家的意见。报告力求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既体现已基
本形成共识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也尽可能地吸纳新理论和新技术,并
高度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其中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还有待在今后
的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不断完善;一些不同意见也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衷心感谢参加报告编写的各位专家的辛勤工作和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
见。杨小庆、朱星明对全文进行了审读,在此一并致谢。
    我们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水利学科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
的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水利学会
2008年1月

农田水利学科发展
一、弓I言
    农田水利学是一门以水文学、土壤学、农作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资源学、水环境学
等学科为基础,研究与农田水利有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转化运移过程和溶质迁
移转化规律,通过灌溉排水等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调节区域水情分布,促进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我国农田水利的学科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它继承了与灌溉和排水相关
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吸收了苏联水利土壤改良中紧密结合农业、土壤方面的科学知
识,增加灌排工程规划和地区治理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田水利学
科理论体系。目前,农田水利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研究与农业灌溉、农田排
水和农业水环境有关的水分、养分和盐分在土壤、作物和相邻环境之间的转化、迁移机理
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侧重于农田水分转化迁移过程和基本理论;二是研究增产、高效的灌
溉排水规划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措施,侧重于农田水利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法;三是研究
提高水分的农业高效利用和减少涝渍灾害影响的管理措施和调控对策,侧重于农田水利
的管理措施。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国民经济总用水量的70%左右,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城市和工
业用水日益增加,农业用水量相对减少。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产品的需求量和农
业用水量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开展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农田水利学科发展的理论和
技术研究,对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
有易涝耕地3.6亿亩,盐碱地1.2亿亩,渍害田1.2亿亩,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涝、改碱、治渍等农田水利措施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条
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
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维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
要内容。农田水利学科的发展将在解决我国面临的水危机和生态安全等重大问题上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学科的建设和科技进步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现状及主要成就
    近年来国内外农田水利学科在节水灌溉、农田排水、农业水环境、灌区现代化管理等
领域主要取得以下进展。
   (一)农田水分转换及水盐运移规律
  目前,农田水分研究逐步向多学科交叉延伸,如水、热、盐的耦合运移,冻融条件下土
壤中水分和盐分的运移,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中的水热运移,土壤水分运动的随机理
论等。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也更加深入,如优先流、土壤水参数确定及空间变异性等。将
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和作物水之间的转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目前水分
转化利用研究的热点。
    在灌溉对环境影响方面,由过去单纯研究灌溉条件下的水盐运动,逐步转向各种农业
化学物质在作物一土壤一地下水系统中运移规律的研究,探讨化肥、农药、污染物、细菌、
病毒在土壤中吸附、解吸、传输的过程和机理,区域地下水、土壤水和溶质运移的空间变异
性和随机理论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在地面灌溉中的水肥淋失规律及数值模
拟、污水灌溉对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
  (二)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国内外学者研究并提出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主要作物的灌溉制度、调亏灌溉指标、调
亏灌溉模式、作物调亏灌溉田间实施技术。建立了水分生产函数时空变异规律理论与方
法,提出了节水灌溉条件下农作物的灌溉制度、种植比例、灌溉水量分配、地区间灌溉水量
调配等。近年来,通过减小作物腾发量实现“真实节水”的理念得到广泛重视,根据这种理
念,在我国华北平原区开展了大量实际观测和应用,对于实施农业节水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种理论的可操作性受到密切关注。
    近年来农业节水新产品与新材料开发取得了新成果,研制出基于高分子材料的管材
与管件,开展了管网规划设计、配套建筑物结构形式、施工安装和管网输配水调控技术的
研究。一些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可提高抗堵能力和提高压力补偿能力的
新型灌水器、注肥均匀且浓度可调的注肥器、低价位和高性能的自洁高效过滤系统是微灌
设备开发的新趋势,高精度快速成型专用设备是目前重要发展方向。
    喷微灌灌水器的设计理论是目前我国应用基础研究的薄弱环节,需要研究微型流道
的水力学问题和数值模拟技术,加强非充分灌溉和设施农业条件下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规
律与预报模型研究,开发高效价廉的渠道防渗技术及渠道防渗护面的防冻胀技术。
    (三)农田排水和水盐调控
    控制排水指在排水暗管或明沟出口加设控制设施,按照农作物种类的不同或生长季
节的不同调控地下水位。控制排水已经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控制排
水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湿地、水塘相结合,能有效地处理排水中的氮、磷污染
物质。
    排水再利用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在我国南方山区、平原湖区、北方井渠结合区得到
应用。设施农业中,除了盐碱化问题之外,由于高强度的种植和施肥,排水中化学物质的
浓度远远高于常规种植,因此,排水再利用和控制盐碱化成为设施农业中要解决的两大主
要排水问题。
 排水指标研究由静态研究发展到动态,由涝、渍分开发展到涝渍兼治,由一次涝渍过
程的影响发展到多次涝渍过程,由主要考虑农作物生长和产量有关指标到考虑可耕性指
标、与肥料流失相关的指标等。
    由于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我国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得到初步控制。根据西北地
区盐碱地控制的研究,在规划盐分出路、旱排盐、不同灌溉期土壤盐分动态调节、膜下滴灌
的控盐措施等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由于对农田排水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资金投
入严重不足,相对于节水灌溉研究而言,我国的农田除涝防御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还很落
后,面l临大量的洪涝、渍害、盐碱带来的严重经济损失,暴露出我国目前农田排水研究的一
些薄弱环节。
  (四)农业用水效率研究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农业用水效率研究主要
从田间尺度、灌区尺度和区域尺度展开。
    在田间尺度上主要研究作物需水、渠道输水、田间灌水的管理与控制技术,充分合理
地利用引到田问的水量,提高农田用水效率。
    在灌区尺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灌区尺度的水循环模式和机理,兼顾田
间尺度上的微观循环与灌区尺度的宏观循环之间的结合,将大气水、土壤水、地下水、灌区
地表水之间的循环转化纳入到统一系统中进行研究;二是评价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建立了
针对不同渠系越级、不同的渠系布置方式、灌溉回归水利用的影响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修
正方法。提出了首尾测定法、综合测算分析法,并已应用于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的测量。灌
区级灌溉水利用率的尺度转化方法也在研究之中;三是探讨灌区节水对当地经济和生态
系统的影响;四是研究灌区节水潜力和节水标准,将灌区合理的需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水
循环、节水工程和管理措施下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分析、以水资源消耗为核心的效率评价
纳人统一的体系进行研究。
    在区域尺度上,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区域农业水资源
高效利用的研究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将地区或部门用水联系起来,从宏观
上研究如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总体看来,国内外在区域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方面多是停留在理论探讨
阶段,在定量计算和综合调控方面涉及较少,且研究对象局限于小尺度,宏观区域大尺度
尚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以水循环为基础的缺水地区高效用水机理研究与定量化计算仍
然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