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明帝实说

作者:凌冰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读者评分:3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6.5(5.5折) 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明帝实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6030724
  • 条形码:9787506030724 ; 978-7-5060-3072-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明帝实说 内容简介

皇帝毕竟也是一个人,应该允许他具有他的优点和成功,缺点和失败。只是我们总希望前者多些后者少些。时在数百年之后,我们读史还是能够捉摸到他们的思想感情的脉络;他们的言行也颇有值得我们回过头来品味、思索、借鉴和警醒的地方。因此我就产生了一种愿望,想摸清明代各位皇帝的思想和性格,成功和失误。我在阅读中主要关注的是皇帝个人的作为,尤其是思想品格方面的表现。我觉得渐渐加深了对这16位皇帝的了解,对他们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所写出的这一些,并不是对史实做出延伸、添加、演绎或改编的“戏说”,也不是史料丰富的“正说”或“细说”。只是就我所认知的这些皇帝的主要表现方面力求实话实说,因此也就采用了《明帝实说》之名。
  主观上的确是想要实话实说,不去故意捧高或贬低。但是,作为一个在20世纪饱受时代的洗礼,又已经步入21世纪的自由民,对数百年前封建皇帝的每一位,实在难说都能够做到毫无成见的客观冷静,褒贬恰如其分;还难免多少掺进个人的爱恶。有关明代的史料和学人著作卷帙浩繁,史实的选用和转述有的地方也可能失之偏颇。不当之处不该也不敢要求学友认同,而只是提供参考或探讨。

明帝实说 目录

前言
洪武皇帝朱元璋
建文皇帝朱允炆
永乐皇帝朱棣
洪熙皇帝朱高炽
宣德皇帝朱瞻基
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
景泰皇帝朱祁钰
成化皇帝朱见深
弘治皇帝朱祐樘
正德皇帝朱厚照
嘉靖皇帝朱厚熄
隆庆皇帝朱载重
万历皇帝朱翊钧
泰昌皇帝朱常洛
天启皇帝朱由校
崇祯皇帝朱由检
后语
附录
一、明帝简表
二、明职官简表
展开全部

明帝实说 节选

洪武皇帝朱元璋
  精明一世未安枕 封子传孙起祸端
  大明皇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享年71岁,是明帝中*长寿者。洪武朝(1368-1398)在皇帝位上31年。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之家,从小给地主放过牛。17岁那年,父母、长兄和幼弟在瘟疫流行中相继身亡。此后他也曾多年出家当过和尚。元末乱世的和尚也吃不饱,他在江淮一带云游乞食,饱尝生活之艰苦。
  1352年春,时年25岁的朱元璋,投奔到占据濠州的反元红巾军中颇有实力的郭子兴部下,被郭子兴收为亲兵。他在军中表现智勇兼具,每次出战都能取胜,受到郭子兴的器重,把养女马氏嫁给他为妻,很快就成为一位得力的部将。他在军中注意学习,有了一点粗浅的文化基础。1355年郭子兴死后,他和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妻弟张天韦祐同为郭军的主将。在三人中他虽然被排在末位,因善于运筹指挥,征战主要是由他主持的。不久后郭、张二人战死,他得独为大军的主帅,郭家的队伍也就成为朱家军了。
  朱元璋养兵有方,用兵纪律严明,不许扰民,禁止士兵掠夺财富和女子。因此他的队伍受到百姓的欢迎,纷纷有人投奔而来,军事实力壮大很快。
  为扩充地盘征战不止
  此时他驻兵于江北一隅的和州(今安徽和县),虽然顶住了元军的围攻,却不利于更大更快的发展。他感到壮志难酬,乃在1356年东进渡江,进驻南京(当时称集庆,朱元璋改名应天),并且很快就在实际上建立起自己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机构,俨然已是颇具规模的独立政权。
  朱元璋深知:进了南京并不能松心,必须确保在南京站稳脚跟,然后才谈得上继续发展。当时在南京的四周,除了元代的臣下还占有一些州县之外,张士诚早在1353年就已经起义,攻占了高邮、泰州、兴化(今江苏同名地)等地,已于1354年自称诚王。他先于朱元璋渡江,占领了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今已划归上海市区)、常州(今江苏常州)等地,而且在朱元璋进入南京的同年(1356年)定都苏州。朱元璋却是在这之后才进入南京的。朱元璋到了南京,西、北两面都比较安全,但东面的张士诚时时都有可能西向取得镇江再进攻南京。因此朱元璋到南京后,便立即派出得力的大将徐达率兵从元将的手下攻占了镇江,以便守住南京东边的门户。
  在南京的西、北、东三面尚称安全的情况下,朱元璋派出邓愈攻下了南京南面的门户广德(今安徽广德)。但广德西邻的宁国(今安徽宁国)有元将的重兵把守,朱元璋派出的徐达、常遇春当年(1356年)未能攻下。一直待到次年朱元璋亲率大军南下,才得以逼降朱亮祖,攻占了宁国。至此南京四面的门户已是相当的严紧。
  朱元璋在南京安置儒士名流,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兴修水利,垦田种粮,认真备战,以求再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当时的形势是各路反元的豪强纷起,彼此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相让。他们不谈联合,各人心中所想的,都是并吞别人壮大自己,准备建国为帝。朱元璋首先避开强大而取弱小,从1357年到1359年先后攻占了抵抗力量比较薄弱而又各自分散的浙江富庶地区,使他的军事和后备力量都得以进一步加强。
  陈友谅(1320-1363)占有湖广等广大富庶地区,并即皇位,自称汉帝。他自恃强大,于1360年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逼近南京。他的计划是要消灭朱元璋的势力,夺取他的地盘,而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帝国。他东进的队伍强大,声势逼人,志在必得。朱元璋自知硬拼是难以和陈友谅对阵的,于是就施展他的特长,使用与陈友谅有旧的部将康茂才诈降的办法,诱敌深入,一举大败得意洋洋赶来的陈友谅大军的主力于长江之上。朱军俘得陈汉的官兵2万多人,舰舸百余艘,陈友谅本人仅得乘小船逃命。他的实力大为削弱而西退。
  随着战败的陈友谅西退,朱元璋从此逐步西进。到1362年,朱军已经占领了如今江西省内包括南昌在内的众多州县。1363年陈友谅发兵进攻南昌,围攻八十多天而不能下。战场转移到鄱阳湖上。延续一月有余的鄱阳湖大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在激烈的混战中陈友谅身中流矢而死才告结束。他的儿子陈理继汉帝位。陈汉的实力从此大见衰减,再难和朱元璋相抗衡了。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出兵围攻武昌。陈理无力抵抗,只得投降。至此陈汉灭亡。
  陈汉既灭,朱元璋就可以回过头来对付前几年无暇也无力对付的张士诚了。他于1365年派出徐达率兵出击,1366年攻占了张士诚在淮河流域的大片据点,使他的势力大见削弱。随后把征伐转向江南地区,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20万攻湖州(今浙江湖州),同时派朱文忠进攻杭州。他们先扫清了平江(今苏州)的外围,终于在1367年攻破了孤立固守达十个月之久的苏州。而这位张士诚却是一个硬汉,他坚决拒绝投降,战败后自缢而死。
  朱元璋随后出兵攻打割据在庆元(今浙江宁波)的方国珍。方国珍有心抵抗而军力不足,可望的外援不至。他逃至海岛,又被朱元璋得力的水师部将廖永忠击败,*后被逼请降。
  为准备称帝沉韩灭宋
  随着实力和声势的日渐壮大,朱元璋已经不能满足于吴王的尊号了。建国称帝之举已经提上了他的议事日程,箭在弦上,势在必行。这时他就考虑到,有必要抹去浮游在他头顶之上的一片阴云。这片阴云不是别的,而是朱元璋曾经在他的朝堂称臣,使用过他的“龙凤”年号的皇帝韩林儿和他的宋帝国。
  原来,当1355年郭子兴死后,当时龙凤政权的实力还相当强大,远在郭军之上。因此郭军三将领曾接受宋帝韩林儿所加的都元帅和左右副元帅的封号。朱元璋到南京之后也还使用过韩宋的龙凤年号。
  但实际上朱元璋并不满意韩宋的封号,加以韩宋的实力后来大见衰减,他根本就没有接受过韩林儿的节制。渡江扫定南京之后,更是成为实际上独立在韩宋之外的实力,已与韩林儿没有多大的关系了。对韩宋后来又曾加给他的封号也没有放在心上。他一直都是在自己干自己的,从来没有真心臣服过韩林儿,也没有接受过韩林儿指派的什么任务。但是在名义上他却还是韩林儿的臣下。
  心胸狭窄而又日益强大的朱元璋对此耿耿于怀,竟然认为韩宋的存在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当他的实力马上就要强大得可以称帝的时候,便决定要除掉他头顶上的这位韩林儿皇帝。于是他在1366年密派廖永忠前去当时韩林儿所驻的滁州,诱迎“皇上”韩林儿临幸南京来享福。
  韩林儿大喜过望,欣然起驾。而廖永忠的任务却是在渡江的中途沉船,把欣喜异常、兴高采烈的韩林儿溺死在长江中流的巨浪之中。朱元璋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杀死了韩林儿,从而灭亡了宋政权。韩宋,这是朱元璋继陈友谅的汉之后,亲手灭亡的第二个政权。
  我们现在看起来,朱元璋溺韩灭宋之举实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你只管称你的皇帝,建立你自己的皇朝,同别的皇帝无关。当时的韩宋早已不是朱元璋称帝的阻力了。帝王可以并存,也可以对拼。韩林儿如果和你对抗,显然并不是对手,就让他拼死在两军对垒的战阵之中,岂不是韩林儿名正言顺的归宿?他若软下来请降为臣,你朱元璋收留他,岂不是历史上的千古奇事和美事!又何必一定要用计杀死一个并没有亏待过自己的人呢?
  我们从此也可以知道朱元璋的为人,不但善于在战场上用强力或用计谋杀伤敌人,而且在战场之外也可以用计谋杀伤不一定是敌人的人。
这在战场之外的用计杀人,实在也就可以说是阴谋杀人吧!
  然而,朱元璋的阴谋杀人,而且杀的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敌人,反而可以是自己的友人、功臣,却远远不止这一回。大概这也不一定就是开的一回。
  当朱元璋把他头顶上的这一缕阴云扫除之后,再到1367年击败了张士诚,逼降了方国珍,于是他就在这年之末称帝于南京,国号明。以明年(1368年)为洪武元年。
  从此,朱元璋也就更加彻底地背叛了他所出身的农民阶级和当初参加农民起义的初衷。他把农民翻身当家做主的问题完全抛诸脑后,成为统治农民、镇压农民起义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为巩固帝位继续征战
  如今虽然有了国号、年号、国都和满朝的文武大臣,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精明的朱元璋却还是一点也没有松下心来。他清楚地知道,宣布为帝并不等于就能够长期为帝;迅即土崩瓦解或不几年就被别人并吞灭亡的朝廷有的是。他自己就亲手灭亡过陈友谅的汉和韩林儿的宋。
  当时他建立起来的大明,直接统辖的地盘还只有中原、江南和闽、粤等腹地,此外大片的国土仍然掌握在元代臣下或自称帝王的地方豪强的手上。他深知留下任何一个没有臣服的省份或地区,都是大明朝廷的心腹之患。所以现在的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必须抓紧时机,马不停蹄地迅速完成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他的龙椅才能够坐稳,而不被别人夺走。
  因此,建国之后的朱元璋,还是同建国以前一样,一直并没有安枕过。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余年的长时期之内,为了占领更多的地盘,扩充大明皇朝的国土,他还是一直在为出兵征战而操劳不休。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出他的得力武将徐达率师西进出征秦晋。适逢元臣扩廓带兵出居庸关东进。徐达乘其无备而直奔太原。扩廓闻讯急忙返师向西,却在中途遭到明军的夜袭而大败。扩廓仅以身免,向西外逃亡而去。由此山西得以顺利平定。洪武二年(1369年)初,徐达派副将常遇春、冯胜西渡黄河先行入陕,随后他也赶到。元将不战而率众归降。大明因此得于当年设立陕西、山西二行省,任命汪广洋为陕西参政,杨宪为山西参政。
  朱元璋一生的工作量巨大,总是把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山陕归顺了,他马上就派常遇春出师蒙古,于洪武二年(1369年)攻占元称之为上都的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之东),把从大都(北平)逃亡到此地的元顺帝妥懂贴睦尔赶往更北的应昌(今内蒙克自治区什克腾旗境)。次年(1370年)又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邓愈和冯胜、汤和为左右副将军北征沙漠。其时元顺帝已死,新接班的元主及后妃官员等被俘获,迫使元代的残余势力更向北方撤退。此后明代与蒙古虽屡有接触和胜负,但北境防线可称相对稳固。
  北方的形势稳定下来了,朱元璋马上就在洪武四年(1371年)从南北两路发动对四川明玉珍政权的进攻。南路汤和、周德兴、廖永忠率舟师逆江西上重庆,北路傅友德、顾时、何文辉,由秦陇南下成都。
  明玉珍于1362年称帝于重庆,国号夏。1366年明玉珍病死,其子明舁继位。明舁仗着川江有利的地理条件扼守瞿塘峡抵抗,使南路明军西进失利,只得退守归州(今湖北秭归)。但北军进展顺利,连克州县,使夏军斗志衰落,明军士气高涨。
  精明干练的水军将领廖永忠,选水师精兵数百人,扛抬着小舟,艰苦地翻山越岭前进到夏军的上游,然后乘舟顺流而下向夏军进击。上下夹攻,大败夏军。明军攻陷夔州(在今重庆之东的奉节、巫山一带),明舁只得乞降。明氏的夏是朱元璋亲手灭亡的第三家政权。待到傅友德军围成都,守将闻说明舁已降,也就不再抵抗而率众投明。两路明军随后顺利攻克其他众多的州县,四川即得以平定。
  四川的统一把平定云南提上了朱元璋的工作日程,此后又忙于平定东北。这些任务也都在后来顺利地完成了,不再细说。
  为预防篡夺滥杀功臣
  精明的朱元璋马上就要统一全国,按说可以松心了。其实不然,他还是不能安枕。当全国尚有其他政权存在的时候,他担心的是,这些异己的政权中的某一家会壮大起来而消灭自己。他自己不是就亲手灭亡过3家政权吗!而今当全国既已统一,并没有其他独立皇朝存在的时候,他又要担心的是,朝臣中有人会阴谋反叛。这种反叛不同于外敌的进攻,而是从内部一下子就能够全盘夺走他的天下。
  此时的大明皇帝朱元璋,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朱元璋了。以前他所思考的,主要是如何从别人手里夺取东西。而现在他所焦虑的,主要是如何防着别人从他的手里夺取东西。这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整个的天下;失去了它就失去了一切。朱元璋立志不仅不能让朱家大明的天下丢失在他的手上,也绝对不能丢失在将来接他的班的朱家子孙的手上。
  什么人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反叛,而篡夺朱氏手中的皇权呢?
  那当然不会是一般的臣民,而只可能是握有雄厚的实力、身居高位的大臣。因此,以武力夺得天下而又杀害了韩林儿的朱元璋,在登上帝位之后,对辅佐他打天下的有功之臣心怀深深的疑虑。
  *牢靠的办法当然是把这些人一律除掉。但是他在称帝之后并没有能够马上就着手去办理这件大事。那是因为当时还很需要他们效力去继续扩充地盘,继续为他拼杀。
  但是,随着武将们忠心的杀伐和艰苦的征战,四面疆土的统一,境内朱家皇朝的统治日见安稳和巩固,朱元璋就逐渐把大杀功臣的行动列上了他的办事日程。
  这个日程开始于洪武八年(1375年)。
  朱元璋在这一年动手杀死的**位大功臣不是别人,而是廖永忠(1323-1375)。他是在早年带着巢湖水军投向朱元璋的,在渡江进军南京的行动中就曾颇有作为。他对朱元璋一贯忠心耿耿,表现了惊人的勇敢忘死的精神,真可以说是行如其名。在建国前后的多次战斗,特别是在水上的拼杀中,他不避艰险,奋勇向前,屡屡建立显赫的功勋。鄱阳湖的惊险,川江的艰辛,*足以证明这位水上战将难得的智勇。他因此有功,而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朱元璋封为德庆侯。
  可是没有几年,时到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却突然下令赐死廖永忠。而他所能够加给廖的罪名却是微不足道的:只不过是说他穿过绘有龙凤图样的袍子,而超越了制度的规定。
  ……

明帝实说 作者简介

凌冰,已离休多年,一直还在写作的老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解放前编辑《中建》半月刊,解放初期编辑《北京教师》、《教师月报》。此后长期在机关从事文秘工作,同时参与集体编写。有中小学语文教材(汉语部分)、教育论说、荀子选注、外国文学介绍等。
  个人编写,成书已出版的有《语法知识提要》、《常用反义词典》、《实用汉语词通》、《实用新词汇》:《唐诗短章绝唱》、《诗律概说》、《乾隆御笔长沟诗帖》注译、《红叶与晚霞》(自选格律诗集);传记《徐云》,《末代皇父载津》、《末代皇妹韫欢》,《校花回忆录》:长篇小说《风雨潇潇》、《无怨无悔》等。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写的很一般

    没有什么新内容,泛泛而谈。

    2015/3/16 13:37:20
    读者:zha***(购买过本书)
  • 主题:老报人写的历史书

    老报人写的历史书,总结明代统治的经验教训。有时未免突发异想,如认为朱高炽之死是朱瞻基弑父之类,莫名其妙。

    2011/12/22 9:18:33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