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梨园往事

作者:周简段 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读者评分:3.9分14条评论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2.3(4.9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梨园往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2254336
  • 条形码:9787802254336 ; 978-7-80225-43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梨园往事 本书特色

《梨园旧事》是专谈戏曲、曲艺及话剧的,伶人趣事极多,令人眼花缭乱。书中写梨园、曲艺界艺人的故事,介绍、述说他们的绝活,可以说篇篇都写得生动,可读性与趣味性兼有。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 读者好好看看这本《梨园旧事》,它不但会发您怀旧之幽情,更会引人深思:为什么今之戏曲曲艺不景气 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变了 是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淡漠了 还是欣赏水平、民族文化素养降低了 是别的艺术品种兴起而夺走了观众 还是没有吸引观众的好角儿和好戏、好曲艺段子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 ——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 ——香港《大公报》 此书诸篇择精要而述之,篇幅虽小,却汇集成丛,篇篇写得生动。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 ——钱世明

梨园往事 内容简介

梨园往事几多精彩,伶人命运令人感慨!北京是戏剧的丛薮,京剧生于此,昆曲、评戏、评书、话剧也莫不活跃于此。数十年前的北京,戏园茶馆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多见矣!本书回忆当年梨园往事和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娓娓到来,令人追怀。

梨园往事 目录

总序一梁漱溟
总序二 冰 心
序 钱世明
名伶旧事
 程长庚“大老板”
 “单刀叫天”谭鑫培
 “老乡亲”孙菊仙
 知县名伶汪笑侬
 “关戏泰斗”李洪春
 “德艺双馨”盖叫天
 名丑萧长华的念白
 “活曹操”侯喜瑞
 “戏篓子”赵松樵
 “猴王”李万春
 程砚秋三请俞振飞
 花脸宗师郝寿臣
 老旦首座李多奎
 当代名丑马富禄
 北昆老艺人侯玉山
 “四大须牛”之一奚啸伯
 杨宝森别名“杨失伍”
 一代名旦荀慧生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须生泰斗马连良
 著名武旦宋德珠
 “铁嗓青衣”王玉蓉
 “金霸王”的癖好
 梅派青衣陆素娟
 吴素秋早年二三事
 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
 “舞台飞人”张德俊
 李世芳青岛罹难前后
 梅派高足魏莲芳
 拜“梅”唱“程”新艳秋
 艺苑双菊名坤伶
 评剧名伶喜彩莲
 白玉霜与小白玉霜
 魏喜奎名噪京华
 豫剧名伶常香玉
 豫剧泰斗陈素真
 越剧开山者姚水娟
梨园趣闻
 同光名伶十三绝
 梅巧玲生死见交情
 谭鑫培随机应变
 梨园世家说叶氏
 京剧文人齐如山
 梅兰芳与卓别林的交往
 名伶争演三国戏
 四大须生说“谭派”
 盖叫天拒唱堂会
 名净金少山说隐情
 汪笑侬、李洪春联袂演出
 四大名旦的竞争
 “四小名旦”与“四白蛇传”
 琐忆京剧女武生
 名家救戏佳话
 裘盛戎误场赏肉记
 京剧男旦艺术的兴衰
 京剧名伶“四大怪”
 有趣的“对台戏”
 用京剧唱外国戏
 京城何处“戏子坟”
 梨园名流助学义举
 一柄锣槌传三代
 戏曲演出中的“忌讳”
 “鬼戏”面面观
 《大劈棺》和《纺棉花》
 名伶关德咸之死
 成兆才与《杨三姐告状》
戏迷逸事
 北京的戏迷
 张伯驹与余叔岩
 痴迷戏曲的张大干
 慈禧太后看京剧
 大清国的戏迷王爷
 名人客串京剧
 粉墨登场老报人
 谭派名票韩慎先
 近云馆主女名票
 “票界之王”王庾生
 天津老票友王君直
 票友票房探源
生肖入戏
 十二生肖入戏文
 “鼠戏”中多有案情 
 文武兼演说“牛戏”
 “虎戏”撷趣
 从《嫦娥奔月》说到“兔戏”
 历史悠久的“龙戏”
 惩恶扬善说“蛇戏”
 有趣的“马戏”
 慈禧忌“羊戏”
 久演不衰的“猴戏”
 不多见的“鸡戏”
 别出心裁的真狗上台
乙亥年谈“猪戏”
戏事杂陈
 京剧科班富连成
 中华戏校和“四块玉”
 天津稽古社子弟班
 旧时戏班话“班规”
 旧京老戏园子
 京都会馆三戏楼
 老街深处古戏楼
 哈尔飞戏院话沧桑
 天津大舞台戏园
 漫话昔日堂会戏
 马派琴师李慕良
 京胡大师杨宝忠
 制琴高手史善朋
 急管繁弦忆偶虹
 京剧的脸谱
 梅兰芳的**部彩色戏曲片
 石挥的生死情结
 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黄宗江在南开和燕京
 孙道临从艺前后
 白杨拍《十字街头》
 “电影皇帝”金焰
 王莹饰演赛金花
 一代影星阮玲玉
 出于书香门第的梅熹与梅阡
 话剧、电影和小说《秋海棠》
 《唐伯虎点秋香》五上银幕
 “杨乃武冤案”入戏来
 曲艺内外
 漫话相声《关公战秦琼》
 金喉歌王小彩舞
 相声世家常连安、常宝坤
 鼓界大王刘宝全
 评书大家连阔如
 双簧艺人孙宝才
 云里飞与大金牙
 天桥艺人“穷不怕”
 相声艺人“老万人迷”
 曹宝禄和他的单弦
 王毓宝与“天津时调”
 白派京韵忆云鹏
 滑稽大鼓艺人富少舫
 扬州评话说《水浒》
 评书名家陈士和
 说书人钟晓帆
后记
 从“京华感旧录”到“神州轶闻录 冯大彪
展开全部

梨园往事 节选

名伶旧事
  一代名旦荀慧生
  荀慧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号留香,河北省东光县人,1900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八岁被送进“义顺和”这个“梆子、二黄两下锅”的科班,学的是“梆子花旦”。十三岁即用“白牡丹”艺名,登上了戏曲舞台,活跃在京、津一带。
  出科后,拜吴菱仙学京剧“青衣”戏,拜路三宝学京剧“花旦”戏,同时又向陈德霖请教,*后正式拜王瑶卿为师。并经杨小楼、余叔岩等指点,功底深厚,吸收梆子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对京剧传统技法有所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在京剧界影响很大。以扮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角色见长。表演上敢于突破程式的限制,善于掌握人物身份、性格、气度。能戏颇多,代表作有《全部玉堂春》、《大英杰烈》、《钗头凤》、《红楼二尤》、《红娘》、《金玉奴》、《荀灌娘》、《霍小玉》、《杜十娘》等。
  荀慧生喜读书,好绘画,文学修养颇深。他做任何事情皆有韧性,从不浅尝辄止。他从一九二五年开始写艺术日记以来,不论酷暑严寒,不论在京、外出,每天必写,坚持四十余年从未间断,十年浩劫中被迫告一段落。
  “荀派”艺术形成后,弟子遍天下,大有十“旦”九“荀”之势。荀慧生教学一视同仁,对童芷苓怎样教,对李玉茹也是同样传授,没有亲疏厚薄之分。教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登门求艺者,皆尽心指点,倾囊相授。一九五九年,荀剧团重排《荀灌娘》,准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荀慧生借排戏之便,将此戏传授给他的弟子孙毓敏。某日,在宣武门外山西街荀家大院里,荀慧生正向孙毓敏传艺,有记者来访,此时正排练荀灌娘改扮男装“趟马”一场,荀慧生满头大汗地在给孙毓敏当马童,记者目睹荀慧生课徒严谨之精神,非常钦佩,提出要求,要给荀灌娘勒马的姿势拍一张照片。荀灌娘勒马亮相,要把左脚蹬在马童的右腿上,才能塑造出一个“美”的形态。孙毓敏有点踌躇,荀慧生察觉后,一拍自己的右腿,和颜悦色地说:“来吧,孩子!假戏要真做,我汗都出了,蹬一下腿有什么呀!”此情此景,非常感人!
  1949年以后,荀慧生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论著编为《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论》等。
  1966年8月23日,荀慧生被强行押到了“孔庙”,“红卫兵”将他几十箱珍贵的戏装点燃后,勒令荀慧生跪在烈火旁。这位鬓发斑白的老艺术家被火烤烟熏得汗如雨下,背后还时有皮鞭的抽打,衣服破碎,血肉模糊,继而被押送到昌平县沙河镇劳动改造。
  年近古稀的荀慧生,精神受尽凌辱,肉体受尽摧残,致使患了严重的心脏病,1968年12月下旬病逝。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享名是早于程、荀的。
尚小云(1899—1976)字绮霞,河北冀州人,三乐班坐科,原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曾问号称“老夫子”的青衣名角陈德霖学艺,专攻青衣,如《三娘教子》,《祭塔》,《彩楼配》,《二度梅》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戏,而且始终保留传统唱法。由于他嗓子好,有真工夫,在四大名旦中属他的“本钱”*足。
  尚小云初露头角时曾搭杨小楼的班,标排演全部《楚汉相争》中的《霸王别姬》一折,*早扮演虞姬的就是尚小云。后来他自己组织“重庆社”,积极排演新戏,早期演出的有《秦良玉》,《五龙祚》。还有一出大胆改革、以穿时装上场而风靡一时的新戏《摩登伽女》。那时尚小云班里的配角也很整齐,有老生王又宸,小生朱素云,武生茹富兰,小丑云富远、慈瑞泉等,都是杰出的演员。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尚小云还约小翠花(于连泉)合作,排演了一些整本的传统剧目,如《乾坤福寿镜》、《八本梅玉配》、《全部得意缘》,一个演青衣,一个演花旦,相得益彰,颇受观众欢迎。
  在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武工底子*厚,有一段时间他就专演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这一类着重武功的戏。如《梁红玉》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七七事变”后,尚小云在北平创办了“荣春社”科戏班,虽然只有几年工夫,也培养了一些人才,如杨荣环,孙荣蕙,徐荣奎,景荣庆等,都是荣春社出来的。当今著名旦角男演员张君秋也曾是荣春社的学生。尚小云的长子尚长春,7岁就进了富连成科班学武生,是“元”字辈的学生,在科时叫尚元荪;后来他父亲自己办了“荣春社”科班,他又由富连成转入荣春社;出科前,又拜了武生前辈尚和玉为师,所以他的武生戏很有造诣,更擅长演武生开脸的戏,出科后就和他父亲同台演出。“功夫不亏人”,尚长春现在已届老年,演起武生戏还是生龙活虎般,非常精彩。
  尚长麟是老二,荣春社科班二科毕业,学的是旦角,从小就得到他父亲的熏陶,是尚派艺术的继承人。
  尚长荣是尚小云的小儿子,他原从赵荣鹏(荣春社毕业生)学铜锤花脸,后来又拜老艺人侯喜瑞为师学架子花脸,现在已是一位净角全才。
  尚小云晚年住在西安,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含冤而死,享年七十七岁,是四大名旦中寿命*长的一人。
  须生泰斗马连良
现代的新闻传媒极善为演员吹嘘,动辄便是“大师”、“著名表演艺术家”云云;殊不知那些被冠之以“大师”或“艺术家”者,比起昔日名副其实的大师,则退避无地矣。
以京剧老生论,流派纷呈,其中有墨守成规的“旧谭派”,有刚柔相济的“余派”(新谭派),有朴实大方的“后谭派”,有苍劲古朴的“言派”,有清新典雅的“奚派”,有圆润甘甜的“杨派”,有激越悲壮的“高派”,更有号称“南麒北马”的“麒派”和“马派”。
马连良先生作为“马派”的创始者,早在1930年即被著名报人邵飘萍誉为“须生泰斗,独树一帜”,此绝非溢美之词。
须生泰斗马连良字温如,回族人。幼入喜连成科班学艺,先学武生,后改老生,*后归工文武老生,艺宗“谭派”(谭鑫培),出科后所演之剧目亦为谭派戏。其后他在唱工上吸收了“内廷供奉”孙菊如唱法的精华,在念工和做工上又向贾洪林、刘景然等名家学到不少技艺,经揣摩、钻研,由演唱工戏逐步改为演出唱、念、做三者并重的剧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于学“谭”之基础上,发展革新,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在京剧界老生行中创出了“马派”,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马派”的表演艺术特点甚多,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巧”和“帅”两个字。
马连良的唱腔,自然流畅、细腻婉转,以“巧”取胜。不但腔儿好听,而且韵味十足,虽“巧”而不流于“油”。唱与剧情结合,绝不乱耍花腔,流于形式。妙在“巧”中见“俏”、“花俏”而不越“规矩”。
马连良的念白,发音准确、咬字清楚,字字送进观众耳中,令人听得明明白白。尤具特色的是,马连良的话白无论长短皆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富于音乐性,并能巧妙地把“声”和“情”融合起来。他在《审头刺汤》中指责汤勤的大段念白,把个狗仗人势、卑鄙无耻的小人嘲笑得体无完肤。每次演出此剧,观众听到这里无不拍手称快!足见表演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马连良的做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飘逸潇洒,突出一个“帅”字。他的身段帅,动作美,“髯口”、“甩发”,“水袖”、“脚步”基本功硬,而且是以生活为依据进行艺术表演,不是单纯地卖弄技巧。
马连良前期的演出,基本上是以唱为主的剧目,如《失空斩》、《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等戏。到了后期,由于本身的条件问题,演出多为唱、念、做并重的剧目,如《清风亭》、《四进士》、《一捧雪》、《问樵闹府》等戏。另外,还排演了不少“马派”本戏,如《春秋笔》、《串龙珠》、《十老安刘》、《胭脂宝褶》、《要离刺庆忌》、《赵氏孤儿》等等。
1936年初,上海向来放映电影的新光大戏院的老板芮庆荣,决定改新光大戏院为演京剧的场所。他怕头一炮打哑,特意首聘“红透半边天”的京剧名伶马连良和他的“扶风社”全班人马,另加华慧麟、刘奎官等名角,唱开场戏。
时间定在农历大年初一晚上,凭马连良和“扶风社”的声望,在各报刊登出巨幅广告后,仅仅几天戏票就争购一空。马连良见此情景,忽想到一个“怪主意”:大年初一登台,固然可造成轰动,但如在除夕的晚上,先演一场“守岁戏”,倒也不失是一件非常别致的事。当他兴冲冲地与院主芮庆荣商量时,芮却连连摇头说:“你不要开玩笑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老少都在家中守岁,吃团圆年夜饭。那些店家则忙着盘点、算账,哪有工夫来听你唱戏?不要说卖票,我看送票都不会有人来!”马连良闻此言,笑了笑,仍信心十足地说:“芮老伯,你不要管,不要你付包银,只要把场子借给我们用,花些电费,而前后台的一切开支,由我马连良负责。卖下银来,给大家分红,作为过年红封利钱,希望你能支持。”芮庆荣听后觉得与己无损,便同意了。
老板首肯,马连良立即跑到后台,向管事说明这一设想和具体办法,大小角色、班底、场面、衣箱、龙套等,一致深表赞成。他们感动地说:“马老板肯这样热心出力,使大家能分到一些过年红封利钱,真是再好也没有了!”于是排出戏码,先是刘奎官、刘连荣、杜富隆、马春樵、马四立的《英雄会庆贺黄马褂》;大轴由马连良、华慧麟、叶盛兰、马富禄、李洪福演出全本《御碑亭》、《金榜乐》。结果广告一刊出,不到一个下午,戏票全部售光。乐得芮庆荣逢人便说:“马老板真有一套,年三十晚上,先卖一个满堂彩!”
说也真巧。马连良在上海新光戏院唱红之际,喜剧泰斗卓别林恰来上海游历。这天,卓别林由梅兰芳等人陪同,驱车来到新光大戏院,欣赏马连良演出的《法门寺》。进场时,正赶上马连良扮演的赵廉在唱“行路”一段,台下静寂无声,观众聚精会神地在倾听马连良的大段西皮“郿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卓别林等一行在包厢悄悄地坐了下来,他侧耳细听演员的唱腔和胡琴的过门。当时,为马连良操琴的琴师是杨宝忠,琴艺非常高超。卓别林一面倾听,一面不由自主地用右手轻轻地试打节拍。
剧终后,卓别林上台,同马连良见面,两人紧紧握手并互表敬佩之意。当时,马连良扮的知县赵廉,头戴乌纱帽。身着蓝袍,一副明代的装束;卓别林则穿一套西装,强烈的时代反差,令人捧腹大笑。次日,上海各家报纸均以醒目位置刊登了两人握手、拱手的两张照片,现在这照片已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遗憾的是,1966年12月13日,马连良在中和戏院接受批斗时,一头跌倒,时隔三天,便像他在《清风亭》一剧中扮演的张元秀一样,凄凄而终,享年六十六岁。
  著名武旦宋德珠
  20世纪40年代初,予旅居北京时,广大京剧观众推选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为“四小名旦”。这是继20年代《顺天时报》专栏作家石听花倡议推选梅、尚、程、荀为“四大名旦”后的又一次梨园盛举。
李世芳、毛世来二位都是素负盛名的科班“富连成”第五种的学员,李世芳早在未出科前,即已名声大噪,博得“小梅兰芳”的称号。但不幸于1945年赴青岛演出因飞机失事而殒命。毛世来师承著名花旦筱翠花,他也和李世芳一样,在十二三岁未出科前,就已被广大顾曲者交口称赞。张君秋初拜李凌枫为师,李为王瑶卿高足,故张自幼深得王派青衣真传。宋德珠则是程砚秋、焦菊隐创办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科学员,他在戏校刚毕业时,即如新笋破土而出,被众多京剧观众所肯定和推崇。宋德珠的启蒙老师是张善亭(艺名“十阵风”),在武功方面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宋德珠继续受到著名武旦朱桂芳、阎岚秋(即“九阵风”)的教授和指点,技艺更加精进。连谢绝舞台多年的清末著名武旦老艺人余玉琴都教过他。所以,宋德珠在幼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投师访贤,多方求教,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舞台上过硬本领。有的行家说,在京剧界学武旦、刀马旦的,能得余、阎、朱、张四位名家教导,真可算得天独厚的机遇了。
宋德珠毕业后成婚,娶著名杨(小楼)派武生孙毓坤(艺名小振庭)之女为妻,在武功技艺方面又得其岳父的启迪和传授,舞台艺术又跃进了一步。
德珠能戏很多,武旦戏如《扈家庄》、《泗州城》、《青石山》、《盗仙草》、《打韩昌》、《打焦赞》、《打瓜园》、《打店》、《取金陵》等都是他经常上演的剧目。刀马旦戏,他也会得很多,《儿女英雄传》(即《能仁寺》、《悦来店》)是余玉琴老伶工亲传的,自不必说,其他如《穆柯寨》、《樊江关》、《战金山》、《小放牛》等戏,他演来也能得心应手。德珠在舞台上腰工极佳,跷工稳健,武功出手迅疾,深受观众爱重。
后传来宋德珠病逝的消息,回首前尘,令人感到无限惆怅。
忆四十余年前,德珠正是风华正茂,予在北京宣武门外,校场六条其岳父孙毓坤寓邸得见其庐山真面,曾几何时,伊已步黄泉路上。
甚堪告慰的是,听说宋君的掌珠宋丹菊也是京剧武旦演员中的后起之秀,武旦一行,后继有人,亦可以慰德珠在天之灵矣!
  “铁嗓青衣”王玉蓉
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明星周璇,歌声轻柔甜润,她唱的《拷红》、《四季歌》等,至今仍在流传,人们称她为“金嗓子”。可是不知为什么,京剧界的旦角演员,凡嗓子高亢响亮的,人们都称之为“铁嗓子”,而不称“金嗓子”。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嗓子冲、武功好,常常在剧中连唱带舞,人们赞誉他是“铁嗓钢喉”。女演员王玉蓉,能在一个晚上从《彩楼配》唱到《大登殿》,她一人饰演王宝钏到底,整整演足四小时,因而获得“铁嗓青衣”的称号。
 ……

梨园往事 相关资料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
          ——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
         ——香港《大公报》
  此书诸篇择精要而述之,篇幅虽小,却汇集成丛,篇篇写得生动。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
            ——钱世明

梨园往事 作者简介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
  1986年,其专栏结集“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等多种,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之后,大陆又先后以“神州轶闻录”出版他德望文史专栏文字多种,都深受读者喜爱。本次出版,仍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陆续出版,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

商品评论(14条)
  • 主题:梨园岁月长

    看看从前的故事,逝去的都成为言传和历史。

    2016/7/14 9:16:19
    读者:arb***(购买过本书)
  • 主题:梨园的老故事

    著名文史作家关于北京及神州大地文化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文玩珍宝的……

    2016/6/16 17:33:34
    读者:132***(购买过本书)
  • 主题:梨园往事,很好

    关于戏曲的回忆,很不错!

    2015/1/9 8:20:16
    读者:328***(购买过本书)
  • 主题:记述梨园往事

    记述梨园往事,慎终追远,铭记历史,还不错哦

    2014/11/30 22:56:05
    读者:lij***(购买过本书)
  • 主题:还没细看。

    都是关于戏方面的事,其实自己不太喜欢戏,只是想稍做了解其故事。

    2014/8/28 9:55:37
  • 主题:印刷有点粗糙

    内容好,但纸张印刷一般般。

    2014/6/20 13:24:33
    读者:sss***(购买过本书)
  • 主题:梨园的往事

    梨园的故事很多,禁忌和秘密也很多。看看这本书,了解一下个中滋味。书品相一般,封面磨损严重。

    2014/1/21 21:32:21
  • 主题:还好,书略微受潮

    不影响阅读。里面是一些千字小文,整体普通,扔洗手间看正好,反正本身就潮

    2013/10/21 15:18:26
    读者:mor***(购买过本书)
  • 主题:大失所望!

    又脏又旧,书页有折损,不知咋搞的,大失所望,最好别买!

    2013/4/1 18:26:00
    读者:161***(购买过本书)
  • 主题:可以啊,不成套!!!

    很有意思的一套书,可惜暂时收不全!!!

    2012/5/11 0:29:29
    读者:cow***(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