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作者:储昭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5-12-01
开本: 21cm 页数: 364 页
读者评分:4.5分2条评论
排名:文化销量榜 72
中 图 价:¥11.9(5.4折) 定价  ¥2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版权信息

  • ISBN:7100045517
  • 条形码:9787100045513 ; 978-7-100-04551-3
  • 装帧:6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本书特色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了问题的层次之别与民主政道的实质、荀子思想的多元性与矛盾性、“明分”方法论、天与人的由分而合等内容。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目录

序导言荀子:另一种选择及其可能性**节 问题的缘起一、“否定”思潮的理路与教训二、“融合”思潮的进路与启示三、牟宗三的总结、突破及所面临的难题第二节 荀子何以可能一、解释方法的选择二、如何认识荀子思想及其意义**章 问题的层次之别与民主政道的实质**节 民主政道的前提与基础一、世俗化浪潮:民主政道诞生的氛围二、民主政道的人学基础三、实证分析的方法:现代民主政道的方法论基础第二节 时间视域下的人的多重内涵透视一、两种时间视域二、自我的深层内涵第三节 自由与权利的层次辨析一、自由的敞开与权利的延异二、作为民主政道主体的人的时间归属三、自由的层次辨析对荀子研究的借鉴意义第二章 荀于思想的多元性与矛盾性**节 解蔽方法及其意义一、解蔽方法的含义二、解蔽方法的意义分析第二节 对各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一、道家思想的反向促动二、对墨家求实精神和方法论的吸收三、对法家思想的批判借鉴第三节 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苟于思想的性质判别二、对儒家文化的发展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及其积极意义一、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二、荀于思想中矛盾的层次及积极意义第三章 “明分”方法论**节 “分”的多重含义及其内在逻辑联系一、“分”的多层面含义二、具有互释意义的其他概念三、各层次含义构成的整体:“明分”方法论第二节 “明分”的脉络一、“明分”方法论的普遍意义二、对人的分析第三节 “明分”精神的深层体现一、对确定性的追求二、以逻辑求明晰三、概念分析的实质:第四节 “明分”方法与儒家文化的另一重内涵及趋势一、儒家文化的另一重内涵二、“明分”方法对于儒家文化的意义第四章 天与人的由分而合**节 天人之分与天人之合一、天人之分的含义二、天人之合第二节 天人关系的深层意蕴一、至上而超越之天及其创始和奠基作用二、形下之天与人的能动作用第三节 天道与人道一、道的两重性二、天道与人道的统第四节 “从道不从君”: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义一、对儒家天人关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二、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第五章 人的概念的政治哲学意义**节 与“群”相对的个人概念萌芽一、“个人”之争的核心二、“群”的涵义三、“一而成群”的“个人四、“人”与“群”相分相对的意义第二节 人与角色之分一、从社群主义的批评看民主政道的个人之特质二、性同而“积”异:先于欲望、目的的人第三节 分析之下的人的实质一、作为分析对象的空间性的人二、荀子的人的概念的两面性第四节 由分而外的趋向一、由分而外趋向的形成二、明分方法与制度的设计建构第六章 立足当前的人性论**节 “性”的涵义的多重性一、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各种表述二、人的本质特征与自然本性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性恶论的实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
展开全部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节选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即是昭华君贯通中西哲学的结晶。作者以荀子为个案,意在透过荀子探讨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合的可能性。作为《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的**位读者,我认真通读了全部书稿,非常高兴地向读书界推荐这一硕果。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相关资料

人们之所以往往将荀子的包括天人之分在内的各种关于“分”的表述与礼义层面上的“分”分割开来,以致忽视其中所蕴涵的共同的方法论基础,根本原因在于,当荀子将分的方法从天人之间、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转向人与人之间,即从单纯的本体论、认识论层面转向社会历史和道德伦理层面时,尽管能指相似,但所谓名分之“分’’与作为方法的“分”,无论在读音上是在涵义上都确实发生了一定的转化。二者之间的差异当然不容否认。但二者之间并不像人们所误认为的那样,可以截然分割开来,而是本质上有着清晰的语义延伸的逻辑脉络贯穿于其中。正如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上,先辨物后制名一样,所谓名分也是基于对人伦上的贵贱、亲疏的区分或分辨而确立的对人与人之间差异与每个人的特殊地位、身份的贞定,总是在分别的基础上确立名分,因而本质上乃是分的方法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贯彻,是人运用“分”辨的能力加以分辨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提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在《正名》中,荀子对此有一段集中的论述:“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制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获,此所以有名也。”(《荀子·正名》)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荀子明确地将对事物的辨别、命名和对人的辨别、名分的确立联系在一起,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同一种方法在不同领域的运用、贯彻和体现,即所谓“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还不错的书

    扎实的学术文,小开本,没有什么特别讲究的排版,字号也还行,就是看内容的

    2023/10/16 16:08:25
  • 主题:好书,推荐一下

    人们之所以往往将荀子的包括天人之分在内的各种关于“分”的表述与礼义层面上的“分”分割开来,以致忽视其中所蕴涵的共同的方法论基础,根本原因在于,当荀子将分的方法从天人之间、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转向人与人之间,即从单纯的本体论、认识论层面转向社会历史和道德伦理层面时,尽管能指相似,但所谓名分之“分’’与作为方法的“分”,无论在读音上是在涵义上都确实发生了一定的转化。二者之间的差异当然不容否认。但二者之间并不像人们所误认为的那样,可以截然分割开来,而是本质上有着清晰的语义延伸的逻辑脉络贯穿于其中。正如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上,先辨物后制名一样,所谓名分也是基于对人伦上的贵贱、亲疏的区分或分辨而确立的对人与人之间差异与每个人的特殊地位、身份的贞定,总是在分别的基础上确立名分,因而本质上乃是分的方法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贯彻,是人运用“分”辨的能力加以分辨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提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在《正名》中,荀子对此有一段集中的论述:“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制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获,此所以有名也。”(《荀子·正名》)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荀子明确地将对事物的辨别、命名和对人的辨别、名分的确立联系在一起,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同一种方法在不同领域的运用、贯彻和体现,即所谓“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2015/1/21 18:36:21
    读者:hyl***(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