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智慧的禅公案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读者评分:4.1分8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8.2(6.5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智慧的禅公案 版权信息

智慧的禅公案 内容简介

“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人文价值和真理价值的字眼,它所包含的大智慧是见闻觉知不能到、思维智识不能通、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超越心智的境界,为一代代文化精英所追寻。
 本书作者杜松柏先生,以其禅学修为,于1700则流传的公案中,拈出百则,分为十类,注明出处。向上明其慧识,向下照烛世俗事理,于人生的困惑、苦难颇具破暗启明的作用。

智慧的禅公案 目录

代序 开悟、智慧、禅公案
**部分 论开悟
 壹 禅宗的特性
 贰 佛性的阐明
 叁 禅宗的公案
 肆 公案的拈解
 伍 公案的参法
 一、参公案前的准备
 (一)体用不二
 (二)事理不二
 (三)因果相关
 (四)重重否定
 二、公案参释的进行
 三、禅公案参法的取用
  (一)信念的引导
 (二)凝住与用功
 (三)游方与广参
 (四)怀疑与决疑
 (五)机缘与开悟
 (六)保任与起用
 陆 禅公案选释
  一、公案选释的着眼
 二、参得*多的公案——狗子无佛性——“无”
 三、不必参究的公案
 四、显示悟境的诗偈公案
  (一)洞山涉水开悟
 (二)香严击竹开悟
 (三)觉海何山见桃开悟
 (四)昭觉闻诗而开悟
 (五)祥符一喝而悟
 (六)越山师鼐赴斋开悟
第二部分 百则公案分类选释
 壹 潜符至道类
(1)至道无难的公案
(2)一代时教的公案
(3)三界无法的公案
(4)即心即佛的公案
(5)独坐大雄峰的公案
(6)凡夫法的公案
(7)日日是好日的公案
(8)竿头进步的公案
(9)不得住的公案
(10)云门两种病的公案
 贰 祖师机缘类
(1)廓然无圣的公案
(2)世尊升座的公案
(3)世尊拈花的公案
(4)达摩安心的公案
(5)良马鞭影的公案
(6)祖师西来意公案
(7)六祖心动的公案
(8)祖师心印的公案
(9)“祖”“教”同别的公案
(10)真弥勒的公案
 叁 呵佛骂祖类
(1)呵佛骂祖的公案
(2)佛是干屎橛的公案
(3)银碗盛雪的公案
(4)不合得衣钵的公案
(5)曹溪无“这个”的公案
(6)佛不如曹山的公案
(7)洞山的非佛公案
(8)他是阿谁的公案
(9)女子出定的公案
(10)转如是经的公案
 肆 机锋互逞类
(1)雪峰的古镜公案
(2)逢人即出的公案
(3)智不到处的公案
(4)洞山尊贵的公案
(5)乌臼的曲棒公案
(6)三圣的透网金鳞公案
(7)庞居士好雪片片的公案
(8)啐啄之机的公案
(9)不说法的公案
(10)南山鳖鼻蛇的公案
 伍 肢体呈机类
(1)翠岩的眉毛公案
(2)一喝再喝的公案
(3)闻有言便倒卧的公案
(4)投子凡圣的公案
(5)一踏大悟的公案
(6)大随竖拂的公案
(7)岩头的拜喝公案
(8)云岩扫地的公案
(9)药山升座的公案
(10)仰山插锹的公案
 陆 理趣盎然类
(1)有佛无佛的公案
(2)见过于师的公案
(3)洞山的宾主公案
(4)临济的宾主公案
(5)百丈打散的公案
(6)法眼的质名公案
(7)瑞岩的常理公案
(8)严阳的一物公案
(9)韶山的是非公案
 柒 反常合道类
(1)丹霞烧木佛的公案
(2)芭蕉的拄杖公案
(3)洞山的无寒暑处公案
(4)石霜的遍界不藏的公案
(5)洞山的不病公案
(6)马大师不安的公案
(7)洞山的万里无寸草公案
(8)赵州的布衫公案
(9)赵州的大死底人公案
(10)南泉一株花的公案
(11)重云的归根得旨公案
(12)雪峰的古涧寒泉公案
 捌 奇特神异类
(1)百丈的野狐公案
(2)南泉与土地神的公案
(3)或庵的胡子无须公案
(4)曹山的孝满公案
(5)五祖的倩女离魂公案
(6)投子的劫火洞然公案
(7)风穴的古曲公案
(8)一口吸尽西江水的公案
(9)广德的灵利人公案
(10)香严上树的苛严公案
 玖 答在问处类
(1)法眼的毫厘有差公案
(2)玄则与丙丁童子来求火公案
(3)慧超问如何是佛的公案
(4)琅琊的清净本然公案
(5)仰山问三圣的公案
(6)玄沙亲传底事的公案
(7)踪山的答佛师公案
(8)云门的回互公案
(9)道吾的看病公案
(10)道吾的不道不道公案
 拾 随流得妙类
(1)赵州的吃茶去公案
(2)赵州的城外底公案
(3)高沙弥的我国晏然公案
(4)石梯问处去的公案
(5)首山的新妇公案
(6)风穴的通不犯公案
(7)地藏的不知*亲切公案
(8)赵和尚的平地望山坡的公案
(9)南泉的玩月公案
(10)云门的药病相治公案
 拾壹 结论
展开全部

智慧的禅公案 节选

壹 禅宗的特性
禅宗是佛教的一宗派,也是世界宗教中的特殊教派,简单地说,它是凭借个人的自力,发挥本具的潜能,以求开悟,“悟解心开”之后,立地成佛,成为与佛陀无差异的大觉者,得到无欠无缺的大智慧。在基本的区隔上,悟与迷是相对立的,迷如迷梦,悟则脱出迷梦,得见真实;经由悟而得到的大智慧,正如照透黑暗的灯光,又如破除迷雾的烈日,消除了所有的遮蔽,一切真实和本来,如实地呈现;同系一人,迷的前一刻是凡夫,悟后的一刻则是圣者、是佛;迷与悟之间,又无明显界限,而界限却又如“铁围山”,无数的人终生限隔在这无有形迹的铁围山中,不能超越脱出,一生一世都是凡夫,如庄子所说的:“大愚者终身不灵。”
佛教的许多宗派,都以开悟为目的,唯有方法和修行的方式不同。各宗基本上都遵守佛陀的教法,以戒、定、慧的修持之道,而形成各自的修行之法,并由僧侣加以护持、传授,由此形成了同中有异的各大宗派。各宗所主张的开悟大致分为解悟和证悟:解悟为解知佛陀宣示之理,证悟为依其修行之法,而体达其理。
以开悟的目的而言,禅宗是开悟成佛,正如众所周知的四句偈语所云: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乃指经“明心见性”而达成佛教*高境界即成为佛。佛乃佛陀梵文之汉语音译的简称,基本的意是觉者、智者,也指诸佛和已证悟成佛者的总称。禅宗的成佛强调觉悟,而不重佛的果位。因为由原始佛教至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教的各教派,大都崇拜释迦牟尼;认为佛陀只有他才能当之,而不敢僭越,僭越了便是大不敬;禅宗有呵佛骂祖的习气,“圣谛亦不为”的“不落阶级”,即不分凡分圣。而把佛认为是*高的果位,不是落在阶级上了吗?而且开悟之后,所得的是与释迦牟尼同样圆满的智慧,也不必以佛为*高果位了。简而言之,禅宗的开悟成佛,是得到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大智慧,其形象化的形容词为“大圆镜智”,在人与道合这一宗教层次上,是无欠无余,如大圆镜的圆满。
解悟是解知佛陀宣示的教理,如原始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及以后的大乘经典。这些经典很多玄奥难解,如唯识论;有的卷秩繁浩,一部论有达一亿多字的。求解悟因而非常困难,纵然解悟了,也只是言语议论所能了解的知识层面,而不是自己的开悟,所得的不是无上的智慧。禅宗不太看重解悟,认为“依经解义,三世佛冤”。但也不许悖离经义,故而又说:“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似乎两相矛盾,其实不然:首先开悟要有形而上的理念引导,需要佛陀基本的教法作为导向或意念,以知有向上事;禅宗很多的宗师,也精研经典,例如先期依《楞伽经》和后期依《金刚经》;只是禅宗大多数宗师认为依经解义,会成为一种理障或“陷溺”,往往影响开悟,即所谓“思而知,虑而解,鬼窟里做活计”。曾有一位未开悟的祖师在看经,已开悟的弟子作偈语开导道:
蝇爱光明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信平生被眼迷。
  意谓看经求义,反而迷失了自己的开悟,障蔽了“道眼”。临济创派的临济大师便说:“经是拭不净的纸”。即系此意,因为只从经义上求悟,而忘记了向自己求,乃舍本而逐末,反而“可怜无补费精神。”此也是禅宗“不立文字”之意。
  证悟乃由佛陀宣示的修行方法而得开悟,这当然是具体的、经验的,甚至是佛教世代传承的共法,其基本的法门便是戒、定、慧,由此入门、修持而至开悟,是为证悟。其实际的意义是依照这一修持的共法,修行者以自己的用功、实践,形成突破,加上佛陀的福庇,僧师的加持,即自力结合了他力,得到开悟。禅宗基本上不废此法,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此法,所以也多受戒、打坐。承认这是基本法,但不以为是究竟法。因为上述的修持功夫,是有为有作,其效用是有限的,悟与不悟的究竟不在此处。临济大师见门徒打坐修定,便用拄杖打起并指斥道:“打什么瞌睡?”纵然不足打瞌睡,也会有东想西想,意念纷驰;或一念不起,心如枯木死灰的两种情况,这都在反对之例,故云:“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又临济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悟道之后而言,悟道是悟的结果,“本来现成事,何必待商量”。修持与开悟没有必然的关系,修道的人如恒河沙数,悟道的却如凤毛麟角,一部《景德传灯录》的开悟禅人,算一算真是屈指可数。再就临济本人的开悟经过而言,《景德传灯录》卷十二的记载如下:
……初在黄蘗,随众参待,时堂中**座勉令问话,师(临济义玄)乃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黄蘖便打,如是三问三遭打。遂告辞**座云:早承激劝问话,唯蒙和尚赐棒,所恨愚鲁,且往诸方行脚去。上座遂告黄蘖云:义玄虽是后生,却甚奇特,来辞时,愿和尚垂提诱。来日,师辞黄蘖,黄蘖指往大愚。遂参大愚,愚问曰:什么处来?曰:黄蘖来!曰:黄蘖有何言教?曰:义玄亲问西来的的意,蒙和尚便打,如是三问三被打,不知过在什么处?愚日:黄蘖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佛法无多子。愚乃掐师衣领云: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叉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愚肋下打一拳,愚托开云:汝师黄蘖,非干我事。师却返黄蘖,黄蘖问云:汝回太速生!师云:只为老婆心切。黄蘖云:遮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师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蘖一掌。黄蘗呤呤大笑。
  这是临济的开悟经过,真见不到修持的功夫何在?又与开悟有何关涉?黄蘖问“西来意”,乃问达摩西来中土,明确的意义何在?并非问高深的佛家奥义;黄蘖于这一明白简单的问题,不予言语解释,反而三问竟三次棒打;临济不解何以被打,只寻觅自己提此问的过失何在,失望之余,辞别去作参访的行脚僧。往参大愚时,大愚指点黄蘖的三次捧打,乃是如此的老婆心——大慈大悲,为的是要令临济的得“彻困”——彻底的开悟,还觅什么过失?临济竟然在如此情况下大悟了,竟然说“佛法无多子”——佛法没有什么、并没有多少。昔迷今悟的巨大差别遂显示出来:向大愚肋下打一拳,表示所悟得的不可落于言说之意;鼓黄蘖一掌,是泯除了大愚、黄蘖二人的差别,且寓有佩服感激。黄蘖被鼓一掌,不以为是冒犯,呤呤大笑,乃已知其开悟而高兴。
这种开悟的情况,是解悟还是证悟?似乎都扯不上关系。在佛教中却分立了这一类,名之为“缘觉乘”或“独觉乘”。《显扬论》卷三云:“独觉乘,谓住独觉法性,为令自身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己,修行方便。”简单地说是无师自通。既然可以无师自通,有了师资的激扬,岂不更为容易?很显然,禅宗的开悟,大多像临济一样,不能说没有“解悟”、“证悟”的基础或努力,但开悟的关键都不在二者之间,正如足球比赛的临门一脚,自然神妙,令对方无法防守。这为“直指人心”,作了*好的诠释。显出了禅宗求悟的特别方式。临济除了因自己此一开悟经验,而主张“道不用修”之外,更以用棒用喝接引禅人,使其开悟及验其悟境。禅宗师的语录常见“放子二十棒”、“吃棒有份”、“道得也打、道不得也打”。甚至将用棒分成八大类,其中仅有一类近于“朴作教刑”,属责打痴顽,其他各类都是接引学人和勘验悟境之用。一般的门徒,尚不具备吃棒的资格,宗师不屑于棒打,棒打也不起作用——不是奇异而特别吗?佛教的其他宗派,决无此法。禅宗自六祖慧能已全然超越了佛教的方法求悟,暨其后的五宗二派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不主一定方法以求悟的“活法”,例如见桃树开花、闻衙役喝道、晒太阳、见青蛙入水、闻雷、嗅如厕臭味等等,能形成开悟,与临济因遭棒打而导致开悟,实属异曲而同工。所以一位禅宗老宿说:“我宗无言句,实无一法以与人。”
禅宗的主张无定法或活法以求悟,其简单而明白的道理是:禅人具有悟道的意念作为引导,有成道的潜能——佛心、佛性的本具;于是“个事挂心头”而气机具于内,只待外缘——外在机缘事物的引发,如春暖花开、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开悟了。这种无定法或活法,正如艺术创作时突然而来的灵感。沩仰宗的沩山灵佑称之为“从缘悟达”——外在机缘引发了开悟,而达于道。其背景是其弟子灵云志勤见桃树开花而悟道,并作了下面的偈语: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这是禅宗著名的见桃悟道的证例,而且经过了沩山灵佑大师的勘验,与他所悟得的相符契,而加印可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以勉励志勤。笔者曾以专文探讨道:
由见桃悟道的可能性而言,桃花的开落,是现象界的“有”和本体界的“空”的显示,“空”“有”一如,由“空”而“有”,由“有”而“空”,不断地交替或一体地进行,故灵云能见“色”明“心”——由现象界的“有”,证悟本体界的“空”;但是这一现象,不限于桃花,任何花卉均有此可能。而且在灵云的看桃花的三十年过程之中,年年均有可能,何必待三十年之后呢?当然这是一种偶然性和哭发性,一方面是“时至自悟”,一方面是“可遇而不可求”,这是从缘悟达的外层意义;就灵云的开悟过程而言,是经过三十年的寻求过程,气机具于内,是为开悟的主因,见桃花而悟道,桃花只是引发的外缘,这与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水的浮力定理,其原因相同,洞山良价的因过水睹影而开悟,正系“从缘悟达”一类的例证。(知止斋禅学论文集·禅宗的从缘悟达)
禅宗的无定法或活法求悟,实以这一类为主,临济和诸多禅人的行脚参访,也是希求这种机缘,其方法有别于佛教的“理解”、“证悟”,而且大有成效。大约北宋以后,这类“从缘悟达”的活法消沉,参公案(谓之“参禅”)代之而起,是禅宗的又一大变革,乃另一种求悟方法的兴起。简而言之,是由活法回到了定法,以打坐的坐禅为基本,又加入了公案的参究。在以后禅宗的典籍中,禅公案占了重要的部分和地位。其影响波及很广,例如,诗人以参禅之法参诗论诗,理学家以学案讲学立派,小说中的彭公案、施公案,沿袭其名,可见其影响之大。然而可悲叹的是,此后禅公案受到了许多不应有的贬抑,又几成难解的绝学,使这种求悟的方法暗而不彰。
  为令公案与禅宗的宗师耆宿的关系能见其大略,附六祖慧能以下的法系图如下。
  贰 佛性的阐明
禅宗秉承于佛教的“佛性”、“佛心”,是开悟的根本。有了这种内因,开悟的外缘和方法才能产生神奇的开悟作用。六祖慧能阐明开悟与此“心”“性”的重要云: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坛经·般若品)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知真性……这一说法,是禅人共同的认定。所谓“自心”、“自性”、“本性”,都指的是“佛心”、“佛性”。我们由名词求其意义时,常陷于“名同而实异”的错误中,尤其佛教经典经由翻译,依用了汉语中的名词,误惑尤大尤多。《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九云:
云何性?谓诸法体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等。
  这一“性”的意义,包括事物的“体”——“本体”和“相”一现象。显然为汉语“性”的字义、词义所无。同理“佛性”、“佛心”的心性意义,也与我们所习知的大有差别。例如六祖慧能论自性云: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坛经·忏悟品)
  这是六祖开悟后对自性所作的颂赞,其意义与《瑜伽师地论》无大的歧异。“本不生灭”是此自性的体,“能生万法”是自性的用。所谓的“佛心”,有时亦简称心,是“自性”的同义语,如黄蘖断际所云:
诸佛与一切众生,便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自无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为,不计新旧,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当体便是,动念即差,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是佛。(传心法要·景德传灯录·卷九)
  综其所言,是阐明了本体的超越的存在。求道之人与此“性”“心”的关系如何?六祖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与黄蘖所云的“诸佛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性”此“心”,求道人均自具足,而且一切众生与诸佛相同,是人人佛性本具,而又“当体便是,动念即差”;此“心”“性”发露,当下便能开悟;而如果起了如何是佛?如何得悟?何法可悟等等的念头,便错失了。所以只有内求自悟,不能着相外求。黄蘖明明白白地宣示道:
但是众生着相,外求转失。使佛捉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同上)什么是“着相”?如分别什么是佛?什么是凡?佛是圣位,无一切烦恼缚系等等;什么是外求?如求佛陀的佑庇,师尊的传授或加持等等;都不能得开悟,因为这种种都不能“当体便是”;在不着相、不外求的前提下,“息念忘虑”了,“佛白现前”便自然而然地开悟了,而“当体便是”。这些体认和没有形式的法则,是贯通在禅宗的求悟过程的种种活法之中,即使参公案和默照禅,上焉者都没违背这些法则。然而依此以求开悟,诚然如临济所云:“佛法无多子”——简单得很;可是实际上却如禅人所形容:“蚊子上铁牛,无下嘴处。”单以不“着相”而言,已难做到,谁不愿成佛呢?谁不知道佛法无边,佛陀是圣者呢?再以“息念忘虑”而论,杂念杂虑的“忘”“息”,也许在禅人不难,如果求悟作佛也或“息”或“忘”,不就失去目标的指引了吗?可是禅人的开悟过程又大多相符合,但也有相反的法要,如六祖慧能所开示:“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量。”显然是他开悟后说法,针对卧龙禅师的“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量”而言。一个宗派的宗主,要处理事物、说法导众,不能息念忘虑;但所针对的是卧龙的能断百思量,是在暗示他仍在息念忘虑的求悟阶段呢?还是借此开示其他的禅人,“能断百思量”不能也不必呢?这些迷思,自有宗教上的神秘性和难解者在,但必然要从“佛性”、“佛心”的正确了解入手。
佛性、佛心是能开悟的根本,但自古以来,因心、性字义的混同,以为佛法所指的性、心,即是人性、人心,孰不知佛性、佛心是形而上的、本体的;人性、人心是形而下的、物质的,*易外界制约。开悟后,人与道合,虽心性无所增减,但本质已大有不同,恰如黄蘖所云: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佛即是心。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同前)

商品评论(8条)
  • 主题:禅宗公案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禅宗公案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2016/5/8 13:39:06
    读者:ybi***(购买过本书)
  • 主题:向上明其慧识,向下照烛世俗事理

    向上明其慧识,向下照烛世俗事理

    2015/10/24 15:55:31
    读者:sky***(购买过本书)
  • 主题:内容不错,有参考价值

    内容不错,有参考价值

    2015/6/8 2:14:15
    读者:hek***(购买过本书)
  • 主题:整体不错,可以看看

    可以看看,长些知识,对禅宗挺感兴趣。

    2015/5/15 11:44:32
  • 主题:禅宗一直感兴趣。

    禅宗一直感兴趣。

    2015/5/4 16:25:48
    读者:wan***(购买过本书)
  • 主题:全新入手。

    内容也还可以,看看公案没坏处。

    2015/1/15 12:52:38
    读者:******(购买过本书)
  • 主题:世界太热闹

    世界太热闹了,所以就兴读禅。书内有百余则禅公案小品,有作者点评及解释。但读禅的妙处是自悟,所以作者的周密导读可能减弱了读书的乐趣了。

    2015/1/14 13:27:49
    读者:yon***(购买过本书)
  • 主题:看这种书,要有慧根才行

    书本品相不错,价格公道。内容要看个人理解,要达到作者的水平难,所以普通人看着会觉得累。当下参野狐禅的人多,其实没看过几本佛教典籍,要想看公案参公案,别真以为个个都见性成佛了。

    2012/11/3 21:32:49
    读者:xc5***(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