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正说军师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读者评分:4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1.2(4.9折) 定价  ¥22.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正说军师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1428646
  • 条形码:9787801428646 ; 978-7-80142-86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正说军师 本书特色

本书从“在军事上为君主出主意”的角度筛选了历史上十多位足智多谋的人物,作为军师的典范加以“正说”。而且每一位军师的神奇故事均截取其*精彩和*重要的片断,以生动形象的手法集中展现*精彩的思想内涵。书本力求生动形象地展现他们谋略思维的独到特色,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正说军师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的军师,往往是智慧的化身,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令一支军队丢盔卸甲、让一个国家土崩瓦解。历史上许多金戈铁马的战场,都有着军师的足迹,许多成功君王的背后,都有着军师的身影。尽管所处职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人物都曾经以自身超凡脱俗的智慧在军事上筹划奇谋妙计,决胜于千里之外。
  战争缘于生存竞争,而且是人类生活中*激烈、*残酷、*复杂的竞争。那么兵家智慧无疑也是*微妙、*精彩、*鲜活的竞争智慧。尽管这种智慧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逾千年而不朽,仍可灵活地运用于当代军事斗争与生存竞争之中。所以,当代人仍然可以学习古代兵法、研究古代军师,从中汲取克敌制胜的智慧。即使拥有当今世界*先进武器装备和*强大军事力量的美军,也习惯于“言必孙子”,有意识地在战争实践中灵活运用孙子兵法。如此看来,正说古代军师,展现兵家智慧,是一件有益于增进各方面人士谋略水平和竞争艺术的事情。
  本书有别于当下流行的“戏说”、“大话”、“水煮”之类的写作方法,作者从“在军事上为君主出主意”的角度筛选了历史上十余位足智多谋的人物,作为军师的典范加以“正说”。而且每一位军师的神奇故事均截取其*精彩和*重要的片断,以生动形象的手法集中展现*精彩的思想内涵。历代军师巧出奇计、斗智斗勇的故事正史、野史多有记载,老百姓喜闻乐见。然而,这又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挑战,因为军师往往是幕后英雄,其谋略运用的戏剧化过程往往不为常人所知,鲜见于正史。因此,“正说”两字说起来简单,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幸好本书作者——国防大学教授薛国安先生研究兵法和战争多年,因而能够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细说端详。书中的“正说”,一要以正史为依据,二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历史资料中尽可能分析提炼出人物鲜活的战争谋略智慧。基于这种思路,作者精心研究了十余位著名军师“所以制胜之形”,力求生动形象地展现他们谋略思维的独到特色,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兵家智慧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或固定的物理定律,而是一种鲜活的思路,往往可喻而不可言。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既可以熟悉和了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面貌,同时也可以汲取有益的智慧营养,艺术化地提升我们的生存之道。

正说军师 目录

序言
兵家鼻祖——姜太公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命运多舛,人生坎坷
 渭水钓鱼,时来运转
 国师献计,韬光养晦
 孟津观兵,巧结联盟
 牧野誓师,直取朝歌
 齐国始祖,百家宗师
天下大智——管仲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管鲍之谊,孕生齐相
 富国强兵,尊王攘夷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频繁攘夷,深得人心
 病榻论相,举贤唯才
刚烈丈夫——伍子胥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父兄屈死,逃亡吴国
 吴国军师,助王称霸
 举荐专诸,扶助阖闾
 举荐孙武,大败楚国
 屡番忠谏,力主灭越
 奸佞陷害,含冤钱塘
华夏武圣——孙武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弃齐奔吴,隐居著书
 吴宫教战,拜为将军
 制定战略,三师肄敌
 远程奔袭,两破强楚
 辞归山林,再度隐居
柔武大师——范蠡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文种识贤,弃楚赴越
 兵败会稽,吴因为奴
 卧薪尝胆,壮已实力
 迷惑对手,削其实力
 创造战机,终成霸业
 兵法经营,一代商神
兵学亚圣——孙膑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名师指路,奸雄设陷
 潜回齐国,拜为军师
 围魏救赵,大败庞涓
 马陵设伏,再败庞涓
 功成身退,兵书传世
汉初首杰——张良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猛士学兵,渐成谋士
 “忍小忿而就大谋”
 “外示柔而内实刚”
 功成身退,专心学道
天下奇才——郭嘉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智谋超群,慧眼识君
 果敢献计,缚诛吕布
 神机妙算,击溃刘备
 打败袁绍,奠定基础
 虚国远征,大战乌丸
三国智圣——诸葛亮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少年艰辛,南阳耕读
 隆中对策,三分天下
 大战赤壁,占领荆州
 攻占益洲,刘备称帝
 临危受命,悉心辅政
 治理蜀汉,半定南中
 五次北伐,星殒五丈原
帝王之师——李泌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京兆神懂,哿惊玄宗
 热衷道学,身柄山林
 危时出山,计平叛乱
 屡遭排挤,两度外放
 智解危难,终为宰相
佐国智臣——赵普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少学吏术,结识同宗
 陈桥兵变,创建赵宋
 征伐二李,杯酒释兵
 坚持原则,秉公举荐
 雪夜决策,先南后北
 学识不足太祖涂脸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千古人豪——刘伯温
 画龙点睛 后人评价
 出生名门,仕途坎坷
 幸遇明主,半百出山
 高瞻远瞩,智取天下
 巧出奇计,连败强敌
 性刚嫉恶,忧愤而亡
后记
展开全部

正说军师 节选

兵家鼻祖——姜太公
  命运多舛,人生坎坷
姜太公的称谓比较复杂。他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其祖先曾被封于吕地。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紧邻东海的莒县。所以,《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可见他是古代的山东人,家住海边。古人曾有以封地为姓氏的习惯,于是,他也姓吕,叫吕尚。**次遇见周文王时,文王如获至宝,激动地说:“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此后便称其为太公望。周武王对他更为尊敬,称之为师尚父。所以,姜尚、姜望、姜子牙、吕尚、太公望、师尚父等称谓都指的是姜太公。
据《史记》、《战国策》、《孟子》等书记载,姜太公是个“博闻”之人。从小就聪颖好学,喜欢研究礼仪和阵法。成年之后又精通数术之学和天文地理,通晓人事成败的奥妙。其中,他*擅长的是兵法,通过研究前人的战争战法,并经过自己实际演练排兵布阵,逐渐认识了战争的规律和制胜的韬略。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满腹韬略的人,在商纣王执政时却长期怀才不遇,前半生很不顺利。
据《战国策》记载,姜太公年轻时家道贫寒,没钱娶妻,只好到一个姓马的家里当上门女婿。当上门女婿是当时齐地的一种婚俗。上门女婿需要玩命干活、使劲挣钱、置产理家,才有立足之地,否则就要被弃置和逐出家门。姜太公有治国安邦之志,热衷于琢磨天下大事,而无意于家务劳作,因而“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说苑》),马氏一怒之下将他逐出了家门。
离开马家之后,到哪去呢?《史记》记载了一种说法,姜太公去衙门里当了一个小官,但没干多长时间,就深感商王朝官场腐败,纣王昏庸无道,因而不愿意与之为伍,辞官而去,云游四方。游到棘津这个军事重镇时候,他住了下来,在这里观察风云,研究时势。为了维持生计,他在街头摆摊卖饭,但因老百姓十分穷困很少有人光顾他的小饭摊,只得停业。他不得不靠打短工、卖苦力为生。干了一段时间后,姜太公又来到了孟津。这是一个靠近商朝首都朝歌的大城市,人来人往,消息灵通。他干起了老本行,在市区里开了一个小饭店,生意还不错。到他这里来的顾客大多是平民小贩,只求廉价吃饱,不求精细好吃,所以只能挣点小钱。加之他开店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结交俊杰之士,自然是重义轻利,经常赊账、免单,这就使得收入越来越少,亏空越来越大,*后不得不关门歇业,改以帮人宰牛卖肉为生。
姜太公就这样一路艰辛、坎坷,饱受生活的磨砺,一直到70岁时遇到周文王,才时来运转,登上历史舞台,展现其雄韬大略。
  渭水钓鱼,时来运转
 那么,姜太公是如何遇到周文王的呢?民间有多种说法,流传*广的是“钓鱼说”。“钓鱼说”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
  据说,姜太公游历了七十余个方国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堪称天下明主,周国必兴。于是,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今陕西宝鸡东北),以求获得西伯的重用。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磴溪(今陕西宝鸡县)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太公的钓法奇特,短竿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竿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太公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太公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土与侯。”
不久之后,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演化出来两句俗语。一句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另一句是“姜太公钓鱼,直来直去”。这两句俗语生动地说明,姜太公钓鱼,其意并不在鱼,而在于以正直之心等待有雄才大略的君王前来赏识。
有人说,姜太公这种做法纯粹是炒作,以怪异的举动造成影响,吸引周文王的注意。“炒作”是21世纪的今天才有的新谋略,姜太公那个时候恐怕还想不到这种绝招,而且也不具备炒作的客观条件。那时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没有电视、电话等传播工具,坐在偏僻的渭水边静静地钓上一千年恐怕也无人知晓。其实,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姜太公长时间用直钩钓鱼,更主要的日的恐怕还是为了修炼性情和意志,静心领悟谋略奥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这天西伯姬昌乘车外出打猎,路过姜太公钓鱼之处,发现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上钓鱼的这位老者气度不凡,便下车与姜太公聊两句。这一聊不要紧,姜太公开口**句话就让姬昌大吃一惊。姬昌走近时问到:“你喜欢钓鱼吗?”姜太公回答说:“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意思是我在这里钓鱼也是这个道理,为的是做一番事业,并不是喜欢钓鱼。接着,他又给姬昌讲了一番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经略天下的话,话里话外隐含着鼓励姬昌与商纣王争夺天下的意思。姬昌如获至宝,心中大喜,立即请姜太公上车,同车而归,然后拜为国师,专门掌管军事。从此,他的满腹韬略就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了。
  国师献计,韬光养晦
姜太公游历大半生,一路艰辛,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饱受生活磨炼,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形成了能屈能伸、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自从被姬昌拜为国师之后,他心中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帮助姬昌出谋划策,推翻商王朝。然而,商王朝已经经营几百年,控制着几百个方国,实力远远超国周氏方国。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要推翻商王朝谈何容易。如果用战争手段直接与商朝一争高低,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如何是好?这是一个考验姜太公智慧的难题。
《六韬》这本兵书中记录了姜太公的一个谋略思想主张,那就是“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即要想获得完全、完美的胜利,*好的办法是不直接相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却没有造成多大的创伤。那么,“不斗”又如何赢得胜利,“无创”又如何打败敌人呢?其实,这一主张中隐含的真实思想是“巧斗”和“软斗”。用巧妙的谋略迷惑敌人、误导敌人,乃至削弱敌人,*终用不着死打硬拼便可征服敌人,没有多少损失便可赢得天下。当然,敌对的一方并非思维简单的傻子,他们很可能睡着觉也睁着一只眼睛,要想让他们闭上眼睛踏实睡觉,就必须采用一系列谋略措施。
基于这种思想,姜太公为姬昌提出的一条基本谋略思路是“韬光养晦”。韬,本为剑套,比喻隐藏。光,光芒。晦,阴暗,不清晰。养晦,暂且隐退之意。比喻把锋芒收藏起来,隐蔽地发展力量,等待时机。这是一个要有很大耐心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步步实施。接着,姜太公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谋略措施。
  一个方面是“韬光”,恭顺事商,麻痹纣王。他根据商强周弱的形势,建议姬昌:“鸷鸟将击,卑身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鸷鸟,就是凶猛的鸟,如山鹰之类的鸟。意思是说,凶猛的鸟要俯冲时,往往弓起身子收缩翅膀;猛兽要搏击时,往往先耷拉下耳朵匍匐下身子;那么圣明的人要采取行动时,必须要先装出傻乎乎的样子。实际上是说,要推翻殷纣,必须在开始行动之前,装作无所作为的样子,以免引起对方的注意。商纣王虽然是个暴君,但并不是一个酒囊饭袋,而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从小就有过人的才智,能言会道,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而且,他长得身材高大,力大无比,史书上说他能轻轻地将巨石举起,还能空手和野兽格斗,亲手杀死过许多豺狼虎豹。可谓是既有才智,又有武功。任何人一旦被他视为敌人,必定招来灭顶之灾。姬昌本身就曾经被商纣王视为威胁,而被关在菱里(今河南汤阴北)长达三年,多亏臣子们搜集大量奇珍异宝奉献给纣王,纣王才释放了姬昌。所以,当姜太公提出恭顺事商的策略时,姬昌立刻予以采纳。平时在表面上对纣王十分恭顺,率曾经背叛商政权的诸侯朝觐纣王,并在国都建造豪华的玉门和灵台,排列许多侍女,撞钟击鼓,装作享乐腐化的样子,以麻痹纣王。纣王因此对姬昌放松了警惕。
另一个方面就是“养晦”。“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并不是单纯运用谋略手段麻痹对方而不需要力量的拼搏。姜太公十分清楚,如何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推翻商王朝只能是一个空想。因此,在想方设法迷惑商纣王的同时,姜太公建议姬昌隐蔽地发展实力,以待时机成熟时展开决战。为此,他先后提出了三个具体策略。一是从政治上人手,与商纣王实施暴政相反,姜太公建议姬昌采取“修道行善,裕民富国”之策。一旦使老百姓富裕了,就必然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二是从实力上入手,广泛网罗人才,加速发展生产。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姬昌与纣王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姬昌尊重人才,重用人才,而纣王却自恃才智,亲一些人,远一些人,以致许多有才干的贵族大臣都相继投奔姬昌。收获人才的同时,姬昌高度重视发展生产,使物产资源越来越丰富。三是从军事上着手,翦除商王朝的羽翼,进逼商朝首都朝歌。姜太公建议姬昌趁纣王忙于对付东部方国反叛的机会,指挥军队,越出周境,对与周敌对的方国发动一系列军事进攻,把商王朝属下的方国一个个翦除掉,同时一步步向朝歌推进,形成对商都钳形包围,并且拥有的地盘比商的还大。史书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足见姜太公在整个兴周灭商过程中的作用之大。就这样,不知不觉之中,西伯姬昌的势力由弱变强,而商纣王的势力却由强变弱。姬昌已按照姜太公的谋略思路,基本上完成了推翻商朝的准备工作。然而,他未能完成*后的冲刺,便病死了。临死之前,拉着姜太公的手,把灭商重任交给了儿子姬发。
  孟津观兵,巧结联盟
姬发即周武王,他即位以后,进一步尊奉姜太公为文武师,周公姬旦为辅,继续完成文王未竞事业,武王灭商的大业已进入了*后实施阶段。
周国的发展还是引起了商纣王的警惕,于是他集中大量兵力在太行山区的黎(今山西长治西南)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显示军威。显然这是为了威慑周人。但是,东南方面的兵力空虚了,东夷各部乘机起来叛离,纣王不得不把全部兵力转调东线,全力进攻东夷各部。这时,周武王打算乘机全面进攻朝歌,推翻商朝。但是,姜太公认为不能孤军奋战,要团结天下诸侯共同作战。那么,天下诸侯是否愿意跟随武王一起作战呢?姜太公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搞一次“观兵”活动,以测验各方国部落对讨伐商纣的态度以及检阅军队完成作战准备的程度。
  观兵,就是军事演习。武王九年,武王依计而行,首先举行祭祀文王姬昌的仪式,然后利用文王在诸侯中的崇高威信,载着文王“木主”于车中,与姜太公一起,率军东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进行渡河演习。姜太公左手举起铜钺,右手挥着白旗,高喊誓词,命军渡河。一时间,四方诸侯纷纷响应,传说共有800诸侯前来会盟,结成同心灭商的联合阵线。周武王集中800诸侯,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发表声讨殷纣王的檄文,严厉谴责商纣王的各种暴行。
商纣王确实暴行累累。据史书记载,他好酒淫乐,大量建造离宫别馆,收罗了珍宝奇物,终日和贵族们饮酒作乐。为了满足他的贪欲,极力加强搜刮民财。对于反抗的民众,他竟然滥施炮烙之刑。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在上面行走,然后掉人炭中活活烧死。他频繁对外用兵,对四方诸侯国动不动就大行攻伐。武王声讨纣王的这一系列恶行激起了诸侯军队的愤怒之情。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可伐!”就在诸侯摩拳擦掌,纷纷要求进攻朝歌之时,姜太公却认为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再等更有利的机会。于是,他找了一个借口,说“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便命令各诸侯首领率军各归本国,等候命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观兵孟津。
姜太公通过军事演习,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既检验周军的作战准备情况,又展示了周武王的赫赫军威,扩大了反商军事同盟,使周武王成为诸侯公认的共主。
  牧野誓师,直取朝歌
 孟津观兵之后两年,殷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比干被杀,箕子被打入大牢,微子启担心受到迫害而出逃,太师疵、少师强则投降周武王。武王问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太公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武王闻言,决意举兵伐纣,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于是,这年十二月间,以姜太公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取商都。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部队行至汜水牛头山,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军旗吹折了,军鼓吹跑了,诸侯首领多有恐惧,有人甚至请求还师。只有姜太公坚持出兵,他厉声说到:“今纣刳比干,囚箕予,伐之有何不可?”并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不过是枯草朽骨,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打仗*重要的是抓住战机,现在战机就在眼前,还说什么凶吉。于是,姜太公亲自拿起鼓锤击鼓,并率将士们先渡河,武王*终听从了姜太公的意见,率领各方国的军队渡过黄河,向朝歌进发。于二月初四夜到达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南)。
纣土闻讯大惊,慌忙率17万大军前来阻击。两军在牧野战场上摆开大战一场的阵势。纣王把17万大军编成梯阵,把奴隶和战俘配置在前阵,将奴隶主贵族的部队配置在后阵,以为督战之用。

正说军师 作者简介

薛国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大校,军事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智胜韬略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比较研究》、《孙子兵法通论》、《战争论教本》、《世界新军事变革热点问题解答》、《驾驭信息化战争》等十余部学术著作,2006年在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主讲系列节目“名战名将与孙子兵法”,在中央电视台数字频道“国防观察”栏目主讲系列节目“战争谜中谜”。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杂七杂八的书

    通俗读物,想要了解什么是军师,就不要买这本书

    2012/7/1 14:10:22
    读者:aok***(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