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作者:雷颐 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读者评分:4.3分7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6.4(5.5折) 定价  ¥2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版权信息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内容简介

官场“李鸿章模式”:当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奏折是*危险也*神奇的应用文,可以因之高官厚禄,也可以人头落地。奏折是台面上的东西,本书透过“台面”看“台下”,透过奏折的“说什么”,看其真正目的“要什么”。方寸之间,有被忽略了的历史。
  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者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目录

自序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
为官:大臣何以成为大臣
 从曾氏门生到方面大员——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做官须用自己人——空降巡抚的用人之道
 该抗旨时就抗旨
 升任两江总督——李、曾的政治命运初现端倪
 首次严重政治危机
 该敷衍时且敷衍——从吴棠案看李氏的做官经
 痞子手段与曾李政治命运——接近权力中枢的关键一跃
 **总督——妥处与“老首长”关系
 晚清时局中的曾李关系
 出国欧游
 维新变法中的李鸿章
 老臣厄运与再起
外交:一生秋风糊裱匠
 1861:朝廷的新国策——从“仇夷”到“联夷制乱”
 巡抚曾经心狠手辣——杀降事件和戈登辞赏
 “常胜军”的终结
 太平天国洋兄弟之死
 从理藩到外交——外交对清政府的重大意义
 近代中日外交的开端——中日外交一
 台湾事端初次交锋——中日外交二
 一次难得的强硬外交——保护秘鲁华工案
 马嘉理案:中国边疆危机的大爆发
 马嘉理案的“威八条”——弱国外交家的两难处境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琉球——中日外交三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朝鲜——中日外交四
 中国边疆危机之新疆——中俄外交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越南——中法外交
洋务:被打出来的近代化
 亦开风气之先——请设上海广方言馆
 “发威马齐”: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阿思本舰队”事件——中国的近代海军梦
 穷则变,变则通——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一
 从求强到求富——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二
 开天辟地**页
 后发国家的困境——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三
 在洋商与华商之间——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四
 “戴红帽”企业的困境
 电报与“忠”“孝”
 铁路贵姓——晚清建造铁路的大争论
 挨打之后的进步:海军建设
 遇到红灯绕道走:近代铁路海军造
备忘:晚清政局中的象征性事件
 曾李联手:“地方”派的崛起
 *高的文化接轨——跪拜礼仪之争
 一桩官场丑闻:大工程里好赚钱
 海防塞防战略大讨论
 外交史上的荒唐一页——郭嵩焘刘锡鸿之争
 太后嘴上的传统
 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
 臣子都是替罪羊
附录 李鸿章大事简表
展开全部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节选

为官:大臣何以成为大臣
1862年初,由于曾国荃昧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执意要夺得攻克“天京”的头功,因而拒不接受其兄要他率兵缓解被太平军围困的上海之命,李鸿章得以离开曾国藩回乡组建“淮军”援沪,稍后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宦海生涯,*终成为晚清“**重臣”。
  用今天的话说,他是“空降”当官的。面对当时混乱腐朽的江苏官场,他用种种方法、种种机会大力整顿,任命廉洁、开明、能干的郭嵩焘、冯桂棻等一干人马在关键岗位取代原来官员。事实证明,他看人眼光确实老辣,所选得当,郭、冯不仅成为他的得力帮手,后来也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值得纪念的重要人物。
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有些官员敢于做事,但疏于自保,结果“成就”有限;更多的官员则是精于自保,而不敢或不愿做事。在新旧交替、社会深刻变化的时代,更需要官员敢于创新“做大事”;但这种矛盾交织、新旧冲突剧烈的时代,“做事者”往往更易受到种种强烈的抨击和指责。更难自保。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白保,擅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他才能在云谲波诡的时代成为朝廷不得不深倚的重臣。从新官上任大力整顿地方起到后来大办洋务、权倾一时,李鸿章经常受到各种指责、抨击,有时甚至“弹章蜂起”,但他大都能想方设法、有惊无险地度过一次次政治危机。*严重的一次危机,是在晚年甲午大败之后他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朝廷正好让他成为“替罪羊”而实际剥夺了他的一切职务;在随后的“维新变法”中,他因同情维新派而在年近八十高龄之际、在隆冬腊月被慈禧严命去黄河入海口“勘河”。他深明守时待变之道,不辱使命,兢兢业业完成勘河任务,同时又静观局变,抓住时机,终于东山再起,又被任命为两广总督。
在紧接而来至为惨烈的“庚子巨变”之中,他又被委以与列强议和、挽救清王朝的重任。此时此刻,一个腐朽透顶的王朝的存亡几乎系其一身,责任与权势之大,均为空前。他颇以此得意自豪,然而对他而言,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从曾氏门生到方面大员——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初到上海覆陈防剿事宜折
  同治元年四月十八日(1862年5月16日)
奏为钦奉叠次谕旨,恭折覆陈,仰祈圣鉴事。
窃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准通商大臣薛焕咨开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三月二十七日奉上谕:本日已明降谕旨,令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松沪兵勇众多,而纪律不明,于剿匪未能得力。即著将各兵勇详加简阅,汰去老弱,挑选精锐,遴派得力将弁管带,以资防剿。李鸿章务当体察洋人之性,设法笼络。上海洋枪队颇资得力,外国人时常夸耀其力。该署抚不妨多为教演,以鼓舞洋人。至华尔等名利兼图,亦当遇事牢笼,毋惜小费。
镇江一城为大江南北关键,地属紧要。前据曾国藩奏称,该处系进兵形胜之区,拟令该署抚带兵前往驻扎,为规复各城之计。现在扬防万分吃紧,都兴阿之军不教分布。如该署抚能扎镇城,则大江南北均资联络。该署抚既膺疆寄,苏省之地均所管辖。如将上海事宜布置稍定,可以分身赴镇。其赴沪各营应留上海若干之处,均著酌量办理。再据毛鸿宾奏,臬司陈士杰请在籍养亲,已明降谕旨,准其开缺。江苏按察使以刘郇膏署理矣。刘郇膏深得民心,叠经中外保奏,并著曾国藩、李鸿章察看。如该员于军务可期得力,则李鸿章往镇江后,所有上海军务即可责成该员接办。倘该员不能驾驭楚军,即著该署抚另简得力之员管带,并将上海附近失陷各城,会同洋人相机进兵,节节攻复,以顾饷源,并为将来夹攻之计。等因。钦此。
又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三月二十八日奉上谕:昨据曾国藩奏李鸿章到沪布置粗定,仍亲赴镇江察看情形,分兵防守。所统水师即由梁山贼营冲过以达于镇。已谕令都兴阿分饬各路将弁严密驻守,一俟李鸿章回镇后,即饬各军会同剿洗。李鸿章身膺疆寄,大江南北均归统辖,务当与都兴阿和衷共济,以期水陆夹攻,将鼠踞扬属逆氛克期扫荡,方为不负委任。等因。钦此。
又四月十三日,准薛焕咨开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四月初二日奉上谕:据吴棠奏,发逆窜扑扬城,都兴阿兵勇未满两万,贼众兵单,情形万紧。现在逆匪蔓延至扬城北路司徒庙等处,请饬水陆兵分道接应等语。李鸿章所部兵勇,前据曾国藩奏称分三起下驶,业经谕令该署抚将上海事宜布置稍定,带兵驻扎镇江,俾都兴阿得资联络。现在扬防吃紧,恐难旷日待援。著李鸿章即令后起赴防兵勇,于行抵瓜、仪时,先其所急,会合都兴阿之军迅将扑扬逆匪奋力剿击,毋误事机。倘李鸿章能先赴镇江一带相机应援,尤属妥善。等因。钦此。
仰蒙圣训周详,力筹兼顾,伏读之下,感悚莫名。臣于三月初八日带陆勇二千人搭轮舟由皖启行,初十日抵沪,续到兵勇至四月初四日止,其计五千五百人,俱扎营上海城南。现尚有楚勇两营未至,总兵黄翼升所带淮扬水师四千余人协剿东西梁山一带,尚无下驶准期。屡接督臣曾国藩来函,以兵勇训练未熟,人数未齐,目下断不宜出仗。臣亲驻营盘督率操演,未敢少懈。近来洋人助剿,连复嘉定、青浦二城。英国水师提督何伯叠次与臣会商,谆催派兵会剿浦东之川沙、南汇、奉贤、金山等厅县,急不可待。臣之兵力何足以云会剿,惟外国兵将为我出力,岂可重拂其意。臣于十五日接受抚篆,即派所部四千人进扎南汇县之周浦镇,由北路相机攻剿。英法各自松江进金山卫,由南路相机攻剿。两路分进,相距百数十里。既可掣贼匪之势,亦不至绝洋人之欢。如浦东厅县乘势肃清,当屯重兵于金山卫,以堵浙江全省踞贼东窜之路。此臣谨遵谕旨,体察洋人之性,设法笼络之微意也。
松沪水陆各军人数虽众,纪律不明,久邀圣明洞鉴。若逐加挑汰,择换将领,束以楚军规制,训练整顿,必须数月,乃有眉目。署臬司刘郇膏朴实廉正,深得民心。现委办臣军营务,藉资练习,亦须数月后,察看能否接办。臣从曾国藩讨论军事数年,见其选将练兵,艰苦经营,不期旦夕之速效。到沪后两晤英提督何伯,谓外国募兵之法须操练六个月,乃使出仗。其战胜攻取固由枪炮之精,亦由纪律之严。江南大营平素绝不操练,故兵勇习气*深,收拾颇难。镇沪各防,皆沿此弊。臣在上海恐未即有化弱为强之效。臣往镇江,亦未必无一傅众咻之虞。但臣职分所在,不敢畏难,当遵旨详加简阅,悉心选汰。如能将上海水陆各军两三月间整理就绪,付托有人,然后周历北岸以达于镇,可无内顾之忧。容臣随时察度奏明办理。此臣筹划兵事,次第布置之大略也。镇江为南北关键,自古用兵必争之地,今日进兵形胜之区。臣亟思移驻彼问,与上游诸军及都兴阿之师就近联络。况扬防吃紧,屡奉谕旨饬援,复何敢稍存推诿。惟臣既在上海,甫经接任,一切尚未措手,固未容舍之他去。其后起未到者仅有两营,新募之勇,实不足自当一路。洋船又不肯中道停泊,势难令其于行抵瓜、仪时上岸援剿。顷据乔松年禀报,都兴阿督军严守,贼已向西北撤退。如果镇扬再警,俟臣处水师下驶酌留数营于里下河各口,以固江防。若臣移驻镇江,则当会同都兴阿互相援应,合力扫荡。臣才力庸弱,本不敢居统辖南北之名,兵数单寡,暂且无以备分援各路之用。伏乞皇上鉴臣愚悃,期以岁时,俾练成劲旅。或上游另有续拨之师,庶近防远剿稍有可恃。此臣目前力量不能赴救扬州之实情也。所有叠奉谕旨据实覆陈缘由,恭折由六百里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1862年4月到上海参与“协防”,可说是李鸿章摆脱曾国藩、真正“自立门户”的开始,李鸿章以后的“宏伟事业”实皆由此奠基。为何如此,还须细细从头说起。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的“国家军队”绿营兵腐朽不堪,简直是不堪一击,相反,倒是曾国藩办的团练、组建的湘军这种“民间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却屡建奇功。于是朝廷开始鼓励地主豪绅大办团练。
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汉顺江东下,攻占安徽省城,杀死安徽巡抚。这时,安徽地方当局一片混乱,犹如惊弓之鸟,也开始纷纷兴办团练自保。此时李鸿章还在京城当翰林院编修,据说某天他正在琉璃厂海王村书肆访书时,听说省城被太平军攻占,于是“感念桑梓之祸”,同时认为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时机到来,于是赶回家乡参与兴办团练。李鸿章以一介书生从戎,无权无兵无饷,更无丝毫军旅知识,所以徒有雄心壮志而一败再败,一事无成,曾作诗以“书剑飘零旧酒徒”自嘲,足见其潦倒悲凉的心境。
1859年初,几乎走投无路的李鸿章,在其兄李瀚章的引荐下入曾国藩幕。在曾国藩幕中,经过几年戎马历练的李鸿章,显示出过人的办事能力,深得曾的器重。不过,心志甚高的李鸿章并非对幕主唯唯诺诺,而是主见甚强,曾因某些建议不为曾所用而负气离开曾幕。不久曾国藩念其才干出众,修书力劝他重回己幕。而李也认识到离开曾国藩自己很难成大事,于是“好马也吃回头草”,并不固执己见,欣欣然重回曾幕。由此亦可见曾、李二人处世之道的圆熟。
1861年下半年,太平军在浙东、浙西战场连获大捷,直逼杭州、上海。此时上海早已开埠,“十里洋场”中外杂处,富庶繁华,有“天下膏腴”之称。上海受到太平军威胁,官绅自然惊恐万状,于是派代表到已经克复安庆的曾国藩处乞师求援。此时正在倾全力围攻“天京”的曾国藩感到手下无兵可分,于是拒绝了上海官绅的乞求。不过来者知道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器重,于是私下找到李鸿章, “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详陈上海的繁华盛况:“商货骈集,税厘充羡,饷源之富,虽数千里腴壤财赋所入不足当之”,如果上海被太平军占领,如此巨大的财源,“若弃之资贼可惋也”。此说利害明显,自然打动了李鸿章,于是他力劝曾国藩援救上海。在他的劝说下,曾国藩亦认识到上海对兵饷的重要,同时想藉此争得江苏巡抚的重要职位,于是决定派兵沪上。经过慎重考虑,曾国藩决定派他的胞弟曾国荃前往,不过考虑到此时湘军兵勇严重不足,又改派曾国荃为主帅,得意门生李鸿章为辅,领兵援沪。
之所以要派李鸿章前去辅佐曾国荃,并非因为曾国荃能力不行,而是湘军素来只征召湖南人,无论在何处作战,都要经常返湘募兵,长期作战在外,兵源终愈来愈紧,此时很难大量分兵援沪。而曾国藩早就认为徐、淮一带民风强悍,可招募成军以补湘军之兵源不足。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又是他久经历练的“门生”,自然是回籍募兵援沪的*佳人选。早就想“自立门户”的李鸿章立即抓住这一机会,急忙赶回家乡。要在短期内组建一支军队殊非易事,于是他通过种种渠道,将家乡一带旧有的团练头领招集起来,迅速募兵招勇,加紧训练,短短两月之内就组建起一支有几千人之众、以湘军为“蓝本”的自己的私人军队——淮军。
不料,曾国荃对率兵援沪却是百般不满,因为他一心要争夺攻克“天京”的头功,于是采取种种办法违抗兄命,拒不放弃进攻“天京”而援兵上海。无论老兄曾国藩如何三番五次再三再四地催了又催,老弟曾国荃就是迟不动身,无奈之中,只得改变计划,仅派李鸿章率淮军前往。这样,李鸿章就由“辅”变“主”,对他来说,这可是改变一生命运的关键一步。
1862年4月初,在曾国藩湘军的支持下,李鸿章率刚刚练成的淮军乘船东下抵达上海;这月底,就奉命署理江苏巡抚,几个月后便实授江苏巡抚。之所以能如此一帆风顺,端赖曾国藩保举。就在李鸿章于1861年12月赶回家乡办理团练时,曾国藩接到谕旨,奉命调查江苏、浙江两省巡抚是否称职胜任。曾国藩在覆奏中称这两省巡抚均不称职,指责江苏巡抚“偷安一隅,物论滋繁”,“不能胜此重任”,并附片奏保李鸿章不仅“精力过人”,而且“劲气内敛,才大心细,若蒙圣恩将该员擢署江苏巡抚,臣再拨给陆军,便可驰赴下游,保卫一方”。以曾氏当时的地位,他的意见不能不为朝廷重视。因此迅速任命李鸿章为巡抚,同时身兼通商大臣。
对曾国藩而言,此事是将地位重要的江苏行政权力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当地的“军政”和“民政”实际统归自己,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军队”与“地方”的矛盾。对年近四十的李鸿章而言,此事使他成为朝廷的一员大臣,虽然从官制上说仍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属下,但已摆脱了曾氏“幕员”身份,顿时豪情万丈,其一生事业“由此隆隆直上”。当然,李鸿章也知道这完全是曾国藩对自己的“栽培”,所以立即致书曾氏深表感谢:这都是您对我多年训练栽培的结果,真不知如何报答,“伏乞远赐箴砭,免丛愆咎”。
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证明,“华洋杂处”的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洋人”在中国政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谁掌控上海,谁就财大气粗;谁能与“洋人”打交道,谁就举足轻重。正是在保卫上海的过程中,李鸿章开始了具体与“洋人”打交道的漫长生涯,也因此他后来才能在政坛上超过“湘系”,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权臣。事实上,就个人权势隆替而言,当时“保卫上海”要比争得“克复天京”的“头功”重要得多。而且,曾国荃没有看到,攻下天京的“头功”将使清廷对曾氏湘军力量过强而大为担心。攻下天京,他连夜上奏报捷,本想得到奖赏,没料到得到的却是朝廷一顿痛斥,指责他不应当立即返回雨花台大本营,致命千条太平军突围。稍后又以追查天京金银下落为名,指责曾国荃部军纪败坏,公开点名要曾国藩管束曾国荃:“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进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曾国荃拒下赴沪,失此“良机”,足见其昧于历史大势,而此正成就了李鸿章以后的那一番事业。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作者简介

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后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编,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著有《取静集》、《经典与人文》、《雷颐自选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被延误的现代化》、《萨特》、《图中日月》、《历史的裂缝》,译有《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商品评论(7条)
  • 主题:

    这本书很好,李鸿章一般都认为是卖国贼,本书用史实告诉了大家,任何个人在国家实力面前都是苍白无力

    2019/3/26 18:41:02
    读者:201***(购买过本书)
  • 主题:版次不同,书封皮和封面的图片不一样

    版次不同,书封皮和封面的图片不一样

    2018/7/30 20:50:44
    读者:201***(购买过本书)
  • 主题:奏章合集的研究

    这本书通过研究奏章,探寻李鸿章在晚清时期的经历,对近代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2018/7/19 14:55:37
    读者:kou***(购买过本书)
  • 主题:雷颐老师的代表作!!

    雷颐老师的代表作!!好看!!有水平!!!

    2013/5/14 14:43:54
    读者:yif***(购买过本书)
  • 主题: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的沉浮,晚晴的缩影

    2013/3/30 22:47:56
    读者:lon***(购买过本书)
  • 主题:品相八成,后书皮少了一块,不过内容还不错!

    品相八成,后书皮少了一块,不过内容还不错!

    2013/3/15 13:45:13
    读者:xu.***(购买过本书)
  • 主题:不错,正在读

    不错正在读

    2011/10/27 9:12:12
    读者:858***(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