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读者评分:4.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成功/励志销量榜
中 图 价:¥7.7(4.3折) 定价  ¥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6816403
  • 条形码:9787506816403 ; 978-7-5068-1640-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内容简介

从普及的层次上来说,这套丛书是通过文化纠错来提升文化形象。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有文化形象的问题。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有损个人文化形象的口误、笔误,除了公众人物会被媒体曝光进而吸取教训外,很多人可能没有自我纠正的机会。这套丛书的推出,正是因应现实的需要和改善与提高大众文化形象而产生的。
  从教育层次来说,这套丛书是对仍然活在我们身边的传统通识进行一次普及与推广。这是对不恰当地否认和摒弃传统文化从现实角度进行的一次反动,是对仍然活着的文化进行梳理。而其更深层次的隐喻是,我们要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对于不了解或不懂的文化的无知而口无遮拦其实际是一种虚伪,一种作秀。我们时代的浮躁正在于我们很多人不好学习而好表现。所以强调学习的精神,对于当下的国人尤其重要。同时,对本国传统文化通识的学习,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起码的文化标识。所以当有人把国外著作中提到的孟子翻译成“孟修斯”的时候,我们虽觉可笑,更觉可悲。
 对于文化纠错和提升文化形象来说,这套丛书中是一个开端。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目录

一、言语的背后是涵养,更有观念
说称呼:直呼其名不礼貌吗
说招呼:外国人打招呼明知故问为哪般
说致谢:频繁致谢太见外吗
说告别:送到门口就分手不受欢迎真纳闷
说介绍:介绍别人用名字还是用头衔
说谦辞:谦虚是必要还是不诚实
说敬称和谦称:使用谦称不当会使机遇擦肩而过
说闲聊:闲聊中哪些不能问
说赞美和反应:赞美的作用在哪里
说脱帽礼:帽子要不要摘下来
二、交往的举止是礼貌,更是礼俗
说送礼:送小刀给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会生气
说拜访:不同国家见面礼仪也不同
说隐私:外国人重视隐私
说亲情:中国人重亲情还是外国人冷漠
说姓名:外国人的名字是名在前还是姓在前
说约会:约会还要预定
说赴宴:赴宴不是小事情
说做客:做客的时候是否可以抽烟
说握手:什么时候该握手
对女性的态度:对女性尊敬该怎样做
谈尊老爱幼:不给老人让座就不尊重老人吗
对待法律的态度:情大还是法大
说欢乐:东西方欢乐文化有差异
电话用语:打电话要怎样说话
目光接触:盯着对方看不礼貌
说微笑:对别人微笑不都是受欢迎
戏院和音乐厅礼仪:在戏院里应该怎么做
注意形象:形象也是对别人尊重
说收礼:收到礼物要不要马上打开
等级观念:西方并不注重等级观念
说着装:穿着也是一种礼仪
三、无声的语言,丰富的蕴味
说表情:目光的交流是*重要的
说手势:点头是否都表示“是”
说姿态:此时无声胜有声
说接触:人需要触摸吗
说距离:同性手拉手就是同性恋吗
四、餐桌上的文化品味
座次: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何时开始用餐
中西方用餐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喝酒的不同方法
 祝酒有技巧
 吃西餐时不必喝酒
 中西方酒与菜的搭配也不同
 为别人夹菜很恶心
 西方宴会中忌喧哗
 参加宴会时应该怎样打扮自己
 怎样使用餐巾
 中西喝汤的方法有差异
 宴会礼仪知多少
 不同国家菜式有讲究
 外国人饮食气氛有讲究
 中西食物搭配观不同
 中西方饮食文化反差大
 中西餐具面面观
 中西上菜次序之不同
 外国人停餐方式也有讲究
 外国人“吃什么”、“喝什么”有讲究
 中西饮食方式有差异
 应怎样拒绝邀请
 西方人的小费礼仪
 宴会上的水果
 “牢丸”“扁食”皆为饺子
 中西茶道有别
 外国人喝咖啡有讲究
 中西请客付账有差异
 进餐速度太快不利于身体健康
五、爱的天堂,到达的路径不一
 中西婚庆仪式差异
 服装:婚纱并非都是白色
 中外婚俗习惯有差异
 中西婚礼气氛有差异
 外国人也闹洞房
 穿什么衣服参加婚礼
 新娘的花束有讲究
 并非所有的西方婚礼都铺张
 蜜月来源于西方
 戒指来源于东方
 中西婚宴差异大
 中美婚俗的差异
六、灵魂归处,表达的都是祝福
 丧葬仪式中的异与同
 中西葬礼中服装的差别
 中西方不同的丧葬传统
 西方丧礼中也有“迷信”
七、商务细节中的文化个性
早到5分钟才是守时
中西谈判中的差异
商业场合中的服饰
八、生活观念,归源文化深处
说颜色
  红色是否代表吉祥
  白色是否代表不吉
 黑色是否代表神秘
 黄色是否代表富贵
 绿色是否代表邪恶
 蓝色是否代表忧郁
 粉红色是否代表女性
 说教育
  教师的作用有多大
 学生作业差别有多少
 中西家庭教育不同  
 中西消费观念差异
 中西对待宠物不同
 蝉噪林欲静
 数字吉凶认识不同
展开全部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 节选

一、言语的背后是涵养,更有观念
  说称呼:直呼其名不礼貌吗
  数年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在参观一个社区时,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组织地用英文高声欢呼“热烈欢迎克林顿爷爷”。克林顿微笑示谢,但多少有一点儿迟疑。就在此刻,一个三岁的男孩却直呼“克林顿,克林顿”。备感亲切的克林顿抱起了这个孩子……
国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感到十分诧异,那个三岁的男孩竟敢直呼贵为总统的克林顿的名字,按照中国的礼仪,这显然是大不敬的行为。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长幼有序,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者邻居,往往用“二哥”、“四姐”、“赵叔”、“李大爷”等,以显示对话双方的亲密关系。要是直呼爷爷、奶奶、姥姥、爸爸、妈妈、老师的名字,肯定会被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但奇怪的是,电视镜头告诉我们,克林顿更喜欢的不是那些尊敬地称呼其为克林顿爷爷的小朋友,而是那个“不礼貌”的小男孩。
实际上,克林顿的态度恰恰反映了西方人在称呼上的礼仪习俗。与在称呼上过于讲究的中国人相比,西方在称谓上显然更加随意,更加“不拘礼节”。他们所习惯的是对等式的称呼,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It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同辈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其中并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家庭成员之间,只要彼此尊重,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如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对于中国“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侄”、“外甥”“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师傅”、“警察叔叔”等这些汉语的称呼西方人也往往倾向于用名字相称。老外尤其不喜欢别人用grand-(爷爷奶奶)之类的称呼,因为这样的称呼表明自己老了,上了年纪,而西方人*忌讳的就是“老”。一位德国老太太,就曾抱怨说:“我爱北京,但不喜欢被称为奶奶。”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说招呼:外国人打招呼明知故问为哪般
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一幕:
有一天,刚到美国不久的北京音乐家王起明遇到了一位美国朋友,两人热情地寒暄起来:“你好,王起明,近来还好吗?”“还不错,谢谢。你呢?”“很好。今天天气很好!”“是的,可惜我得上班去。”……第二天,王起明再次遇到了这位美国朋友,他的招呼开场白又是“今天天气真不错啊!”这下王起明纳闷了,为什么美国人见面打招呼总是从谈论天气开始,难道就不能换个话题开始吗?在中国,人们见面*习惯的招呼就是:您吃过了吗?您上哪去?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显然,尽管两人是朋友,王起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误解了美国朋友的招呼礼节。英美人见面时如果是上午则说:Good moming.下午则说:Good afternoon,在傍晚就说:Good evening.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ow are you?或How's life?如果是与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则说:Hello,或Hi。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因为“Have you eaten?”在英语里不是打招呼用语,而是“an invitation”即“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Where are you going?”对英美人来说则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rate”,“干涉别人的私事。”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人、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谈论天气显然不存在干涉他人隐私这一问题,因此,英美人寒暄*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raining hard,isn't it?”“It's fine,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
说致谢:频繁致谢太见外吗
初到西方国家的中国人*常听到的一个词可能就是“谢谢!”:
当妻子为丈夫倒一杯水,丈夫会说:谢谢!
同样,当丈夫给妻子搬好椅子,请她就座,妻子会说:谢谢!
当朋友给对方挂电话,谈话结束时,对方会说:谢谢!
在餐馆里,离开时客人对老板说:谢谢!老板同样会对客人说:谢谢!
你付了账,收款员会对你说:谢谢!
听到对方对自己的赞美或恭维,你要说:谢谢!
接收到别人送的礼品,一般是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向对方说:谢谢!
别人应邀参加了你的宴请,你要说:谢谢!
如果说朋友、同事之间帮个忙说声谢谢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为什么*亲密的爱人之间也这么见外呢?在中国,人们更经常看到的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即使是在接受比较大的帮助时,中国人遵循的原则也常常是“大恩不言谢”!尤其在父母子女间,夫妻间,兄弟姐妹间,以及亲朋好友之间,更少说客气话“谢谢!”。如果在家里以及亲朋好友之间不断地道谢,中国人听起来会很怪,反而觉得相互之间有了距离,有点见外,甚至是关系开始疏远的征兆。
然而“说谢谢”却是西方人*常见的礼仪习惯。在以个体主义为导向的西方文化里,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从经济上的资助等大事到准备一桌美餐,送上一瓶饮料,借块橡皮擦,问个路,传个话,找钱,叫人来接电话,总之,只要接受哪怕是举手之劳的一丁点的帮助都会说“谢谢”。“Thank you.”在西方文化中是使用频率*高的礼貌用语之一,这两个字可以说一天到晚都挂在他们的嘴边,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甚至夫妻之间等关系密切的成员之间也不例外。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因此,如果你到了国外,不妨学着对帮过你的任何人说声“谢谢!”
 说告别:送到门口就分手不受欢迎真纳闷
一位中国人在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吃完晚饭后告辞,主人在门口就与客人说“拜拜”了,这位中国客人好生纳闷,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或说错了什么,不受欢迎呢?
众所周知,在中国,客人告辞时,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手续”繁杂。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常对客人说:“慢走!”“路上小心点!”“再见,走好啊!”,如果主人希望表现得更殷勤一些,会陪同客人从楼上走到楼下,甚至把客人送到街尽头,或车站,看着客人上了车,车开走了,主人才转身回去。如果是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更是体贴备至,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然而,这些礼仪在西方未必受欢迎。因为相对于中国人在告别时的复杂程序,西方人要简洁得多。他们在告别时,往往简单一句“拜拜”,“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中国人在告别时的热情,英美人会视为“繁琐”。西方人在告别时的简洁原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间就是金钱”,在他们看来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因为如果你对一个病人说“多喝水”之类的话,那与指手画脚没什么区别。相反,他们一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同样,当一位美国人在你告别时说:“我会和你保持联系”时,千万别太当真。否则你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会抱怨他不讲信用。当他说“我会和你保持联系”这句话时,我们必须明白那仅仅是一种告别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
  说介绍:介绍别人用名字还是用头衔
  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是这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需要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在社交场合中,如何称呼他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若称呼不妥当则很容易让他人马上产生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以Mr.Ms.或Mrs.等加在姓氏之前称呼,如Mr.Chang,Ms.Tsing,Mrs.Huang等,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例如:称呼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人们一定称其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这是他的姓。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保证会震惊全场,因为在美国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这一点我们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让别人特别惊讶乃至气愤。当然有时也有例外,例如:对于重要人物*好加上他的头衔,如校长、大使、参议员、教授……,以示尊重,当然也如前述是以头衔之后加上其人之全名或姓氏称呼,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也别接上名字。一般而言有二种人在名片上和头衔上是终身适用的,这三种人是:大使、博士以及公侯伯爵。在称呼他们时一定要加头衔,否则表示十分不敬,甚至视为羞辱,务必谨慎小心。对于不认识之人可以用Mr、Madam称呼他们,我们国家有不少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对于年轻人可以称之为Young man,年轻女孩则称为Young Lady,小孩子可以昵称为Kid(s),较礼貌地称之为Young Master。在此Master并非主人之意,有点类似汉语中的的“小王子”之类的称呼。
在国际交往场合,如想结识朋友,是有一定规矩的,一般应由第三者介绍。如当时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你又确实想结交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作自我介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介绍完后不可先伸手,也不可以问对方的名字。对方若不作自我介绍,你可道声谢离开,这在西方并不算失礼。在互相介绍时,应用句型“This is x,and this is x。”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士给女士,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老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如果是同性之间,介绍完毕后应先伸手相握,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Nice to meet you!),没有必要说“久仰”或“希望以后常联系”之类的话,在有些国家会将“常联系”理解为有事要相求于你,这样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说谦辞:谦虚是必要还是不诚实
中西方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容易引起误会和笑话的是谦辞的使用。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人喜欢使用谦辞,以表示谦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韬光养晦”,而西方人讲究“实事求是”,把别人的赞美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大大方方的接受。于是当西方人遇到中国人时,就容易引起误会了。
  记得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位外国元首来中国访问时,中国一位官员携夫人一起去迎接。见面后,外国元首表示礼貌说:“您的夫人真美丽!”当翻译官翻译给中国官员时,这位中国官员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这位乌龙翻译官给外国元首时竟然翻译为:“where?where?”这位元首一脸惊讶,连忙说:“angwhere,anywhere.(任何地方都漂亮)”就是在不经意间引起了异常的尴尬。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并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也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一般在社交场合中,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经常会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真的是太虚伪、太不诚实了。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ty good job。” “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也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西方人在请客吃饭时,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说敬称和谦称:使用谦称不当会使机遇擦肩而过
外国企业刚进人中国时,在应聘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很多尴尬的事情。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到外企中应聘,为了表示谦虚,不狂妄自大,不自觉间使用了一些谦虚的话,例如当别人称赞他时说“过奖了”,当夸奖他时,虽然心中窃喜但嘴上仍然说“没有,没有。”*后,尽管他的条件和成绩是*较优秀的,但是他仍然没有被录取。于是他百思不得其解。在他用于被一家国有企业相中上班以后,才弄明白,原来是文化的差异使他与前一份工作失之交臂:外商们认为他的谦虚是不自信的表现!他们需要的是自信的员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份自信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在清楚背后的原因后,他哭笑不得,也感慨万千。
汉语有敬称和谦称,而英语没有。英汉社交称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差异,就是敬称与谦称的使用。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绝少有谦称,因为西方人崇尚平等,提倡自信,对人有礼但绝不过分自谦。而在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无疑也源于中国传统礼教。“夫礼者,自卑而尊”(《礼记·典礼》),因而汉语谦称有许多,如: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辈、未学、后生、卑职、下官等等。汉语中不仅有表示自谦的词,而且还有代为亲属谦虚的词,如:小儿、犬子、内子、拙荆、小女、小婿等等。汉语里用敬称直接表示敬意,旧时常用,如尊称: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又用谦称间接表示恭敬,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消除压力。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

    这本品相一般 内容很好 基本收全了这个系列

    2019/7/2 17:44:49
    读者:Rub***(购买过本书)
  • 主题:礼仪纠错提升形象

    通过礼仪纠错提升形象,看了此书增长了见识

    2014/8/29 22:20:35
    读者:jty***(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