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老子重编

作者:萧民元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16 页数: 175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0.3(4.3折) 定价  ¥2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老子重编 版权信息

老子重编 本书特色

《老子》在充分说明了“道体、道德”后,直以“道用”开发展现出了极高的、几乎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睿智。这是中国文化了不起的瑰宝。
萧民元先生客寓友邦,醉心老学,考校帛书本、竹简本、几种不同流通古版《老子》的异同,斟酌损益,编撰成此“重编”。对开启后学智慧、启迪玄思多有教益。

老子重编 内容简介

《老子》一书堪称我国古代文化瑰宝。它在充分说明了“道体、道德”后,以“道用”之阐发展现了极高的、完全不同于配方的哲学睿智。但是由于中国两三千年前,著作都是写在“竹简”上,再以绳子串连,一旦绳子断裂,竹简就会散落失序,难以复原。而具有八十一章的流通古版《老子》,虽然几乎句句精彩,但音节文义却多错杂。因此,作者以为,《老子》一书,必定发生过类似编绳断裂,竹简散落的劫运。这种情形,使得读者在理解上超乎原本应有的难度。此外,作者还发现,《老子》书中,有些文句,与老子的冲和慈爱精神,大相径庭,怀疑是后人有意无意加进去的。有鉴于此,作者根据自己对老子的理解,另外参考了帛书《老子》、竹简《老子》、几种不同的流通古版《老子》与数十篇有关老子的论文,撰写了《老子重编》,目的在于“还《老子》思想本来面貌”。

老子重编 目录


前言
**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六章 天地之间其犹龠乎
第七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第八章 天长地久
第九章 上善若水
第十章 居善地
第十一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二章 载形抱一能无篱乎
第十三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四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五章 宠辱若惊
第十六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第十七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八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第十九章 太上不知有之
第二十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二十一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第二十二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二十三章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第二十四章 曲则全
第二十五章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第二十六章 美言可以市信
第二十七章 不自见故明
第二十八章 飘风不终朝
第二十九章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第三十章 跂者不立
第三十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第三十二章 静胜躁
第三十三章 善建者不拔 
第三十四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三十五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六章 天下有道走马以粪
第三十七章 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八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九章 知人者智
第四十章 道生之
第四十一章 大道泛兮
第四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第四十三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四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四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六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七章 道生一
第四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九章 名与身孰亲
第五十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五十一章 为学日益
第五十二章 圣人无常心
第五十三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四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五章 子孙以祭祀不辍者
第五十六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七章 祸兮福之所倚
第五十八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五十九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牝常以静胜牡
第六十一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二章 为无为
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四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五章 道之在天下
第六十六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七章 善为士者不武
第六十八章 勇于敢则杀
第六十九章 言有宗
第七十章 知不知
第七十一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二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第七十三章 民之饥
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五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第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七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
第七十八章 有德如司契
第七十九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第八十一章 虚章
竹简《老子》与通行本《老子》比较研究
小结
附录 流通版《老子》全文
展开全部

老子重编 节选

**章 道可道非常道
  重编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浅释
  “道”的存在是属于形上的,属于高次元或多维度的,而高次元或多维度的存在,则是超乎我们感官能力之外的。所以,只要形容得出来、讲得出来的道,就绝对不是那个真常之道。同理,既然高次元的东西不可能被我们概念化、定义化,那么,一旦有了名称,这名称的内涵,也就不可能实质性地代表那个真常之道的本来面目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很要紧。如果开始不把它弄明白而继续读《老子》,就很容易只能了解到它的皮相,得不到它的精髓。这大概就是从前的编者,要把它列为首章的原因吧!
  其次,谓“有”,谓“无”,是从不同观点来说的。在老子的体证中,“有、无”是“玄”的一体两面,是统一于玄的。这种情形很像佛家的“有、空”同摄于“中”。
“徼”:音嗷,古人有解为“边”,而后引申为“广大无边”之意。但“边”与“无边”意义相反,如何引申?故而笔者认为不如从语气中寻找它的意义较为实际。那么,“徼”或可解为“作用、效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老子常从“无”的方面去体会“道”的奥妙;常从“有”的方面去观察“道”的作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重编正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浅释
  这里的“美”不是美丽的美,而是美好的美;“恶”不是丑恶的恶,而是不美好的意思。“天下皆知美知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可从两个观点来讲。
  从哲理上说:美、善等艺术感和价值观,皆建立在相对性和时空性上。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相对性和时空性,则美者不但不够美,也有可能未必成其为美;善者不但不够善,也有可能未必成其为善了。
从实际的生活态度来说:老子是不赞成过分极端化相对性中的任何一端的,哪怕是美、善,也是如此。否则,美好将成为不美好,而善也将成为不善了。为什么?事物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失去活力而趋向僵化之故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说世上很多东西都是相对存在而非绝对的,所以做人不要迷于其中,过于执著而自寻烦恼。
“声音相和”的“声”与“音”有不同的涵义。大凡低沉的为声,清越的为音;物质性强的为声,精神性强的为音(例如观世音就不好说成观世声);对修者而言,凡间所发的为声,天界所发的为音。不过,目前多已混用不分了,例如杂音、噪音等。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重编正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浅释
  本章充分表现出老子的“朴实思想”,“朴实”有什么价值呢?
 首先,我们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人类生存的意义何在”,但是,既然已经活着,至少可以站在“已经活着”的基础上说:“生活(虽然不一定是生命)是在追求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呢?幸福感是一种满足性的愉快感觉。那么,到底是过着无知、寡欲和朴实生活的人比较愉快呢?还是充满知识和欲望,过着现代繁华式生活的人比较快乐?实在难说得很。
  其次,从生命的本质来说。如果生命的本然实质并非像现在大多数人所以为的那样,只有物质(包括能量)的存在;如果生命的本然实质,正像佛、道两家都强调的,是“虚灵不昧”,而与万物在*根本处同一“大体(道)”,那么,人类的进化是不是应该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不是正如我们现在所走的,努力发展思考性的智能,所谓“为学日益”的道路?另一条是不是去发展能直接体认“大一体”的直觉性的智能,所谓“为道日损”的朴实回归道路?
显然,老子所主张的是“为道日损”的朴实回归道路。对于这条“回归大一体”的道路而言,够不够朴实,虽然关系到生活的表象,但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生命的归属。我们要理解本章的含义,应该先要有此认知。有了这个认知,然后从这一认知的角度去理解老子的话,就不难明白了。
由于有些学者似乎未事先意识到上面所说的认知,看到本章的字句,就直觉地说老子在搞愚民政策。殊不知,说此话者,必须实质上先有能力,有证据,去否定掉“为道日损”这条发展路径才行。但是,谁有这个能力?庄子曾说:“此也一是非,彼也一是非。”既然两者不在同一认知的路线上,说老子搞愚民政策,就等于是乱扣帽子了。不过,主张无知、无识和搞愚民看起来的确很像,其间的微妙差别,笔者想在此地举个例子来表明:有个洋人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看到中国人祭祖,尊敬已经去世的人,就回去对他的国人说:“中国人很崇拜死人。”这话对吗?表面上看起来不就是这样吗?但笔者相信大家都知道,这话是不对的。同理,不了解老子的真精神,而说老子在搞愚民政策,就像说“中国人很崇拜死人”一样,是不对的。但是很遗憾的是,笔者还看到有的学人不但说老子搞愚民政策,而且还进一步说,老子在帮奴隶主剥削人民。恕我无礼地要说一声“莫名其妙”!
总之,本章所说,是老子在他生命哲学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政治主张。这主张我称之为“朴的政治哲学”。这哲学与一般政治哲学不在同一个平台上。
*后,“不尚贤,使民不争”是一句值得细品的话。例如说:儒家思想好不好?好,很好。孔子伟不伟大?伟大,很伟大。但中国两千年来把儒家思想推崇了又推崇,把孔子圣化了又圣化,结果怎样?结果人民的活力几乎都僵化了。所以,老子的睿智之言,有时候实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重编正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其(注)谁之子,象帝之先。
  浅释
  注:“其”为作者补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冲”,有两个意思。一是“道”之运行;二是强调能生、能显用的“虚”。  “湛”字有“水深隐没”的意思,例如“湛蓝”就是深水之蓝。
  “象帝”指“有形世界之肇始”。
  此章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皆说出或强烈地暗示出:
  一、“道”在有形世界生成之前就有了。
  二、“道”的存在,不是被生成性的,而是本然性的。
  三、“道”有生生之德,而为万物之母。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重编正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之道(注),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浅释
  注:“天之道”为作者补加。
 “刍狗”为古时以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用后即丢弃(无心理负担)。本段是说天地与圣人都是大公无私,没有偏爱之情。
  本章含有重要概念。但以笔者之见,一般解老子的人,尤其对于本章后段,似乎错误的多,正确的少。为了要表明此点,且容笔者慢慢道来。
笔者在第三章的浅释中曾提到“生活的表象”和“生命的归属”两个不同意义的名词,与“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老子所走的是“为道日损”的路线,老子所关注的是生命的归属问题。所以,世间的荣辱、得失,乃至福呀,禄呀,寿呀,对老子来说,皆非生活的重点,重点端在“归根复命”。此
其一。
其次,“天之道,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是说:天道是大公无私的。你想与它亲近,它不会理你;你想疏远它,你也办不到;你想从它那儿捞点好处,你是捞不到的;你也不必怕它,它是不会害你的;你想让它把你变成贵人,它是不会这样做的,但是你也不必担心,它不会特意让你变成贫贱之辈。
以上这些话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天道是不管你生活的表象的。然而,很多人在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句子时,却又不自觉地回到世俗的窠臼。以为天道虽然无亲,但只要你行善,做一个善人,天道就会给你回报。什么回报?当然是世俗的回报。 这是种误解,连大史学家司马迁也因此而感到困惑。在他的《伯夷列传》中曾这样写道:“或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竞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佘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是真的误解,或故意误解,借此以发其不平之鸣,笔者不得而知,但世间存有此一误解者却比比皆是。那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究竟应作何解?就笔者的知见,“常与善人”的这个“与”不是给予的意思,而是“与之同在”,所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流通版二十三章)的意思。
什么是“善”呢?在此,我们或者应该提高我们的意识层次来做理解:善就是“无私”。小无私就小善,中无私就中善,大无私就大善,全无私就超凡入圣,而止于至善了。
总结本章的意思:天道是无私情的,能体乎此而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第六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重编正文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实(注一),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冲(注二)。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浅释
  注一:原文为“屈”,今改为“实”。
  注二:原文为“中”,今改为“冲”。
天地之间的作用犹如橐龠(风箱),橐龠中空,因不断鼓动而能不断送风,以此比喻做人如能保持“中虚”,则能不断从虚入实,从实入虚地适应各种环境,并有利于应付各种状况。
  从理论上说,“无”包含了无限“有”的可能性。在这无限的可能性中,如果其中之一一旦显露成为实质之有,此有的性就固定了。东西一旦固定,就不可能再变到哪里去,其数也就有穷了。故而,走在“道”上的人,内心冲虚是紧要的。若要做到内心冲虚,则个性的锐角、情感的纠结、虚名的光彩皆应适当地予以挫、解、和,而后才能入于玄,同于玄。
  “挫”、“解”好理解,笔者谈一下“和其光”。“和其光”是要和人相同,不要个人风头太健。个人风头太健,对俗世人而言,固然将付出代价,而且常常不胜其烦;更重要的是,修道者如果出风头,搞虚荣,就很难朴实得起来。不能朴实,当然就不利于修道了。(声明:本文中的“修道”是广泛性地指向生活的全体,请勿误会成后世修炼家修道的意思。以后皆同于此。)
  第七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重编正文
  浅释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堇(注)。
  注:“堇”流通版作“勤”,帛书作堇。“堇”音谨,“少”的意思。“用之不堇”即“用之不少、用之不竭”的意思。因“勤”字在此章不好解,而“勤、堇”字形很像,可能“勤”就是“堇”的借形字,或通用字,甚或误抄字,故今从帛书。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不管老子的想法是怎样来的,他说出了这样的话,真的了不起。因为,直到两千五六百年后,当天文物理学提出大爆炸的宇宙发生论时,才有相同的概念产生。如从近代的天文物理学去理解,“玄牝之门”,实在很像宇宙创生瞬间的奇点。
  另外,对修炼家而言,“玄牝之门”也有被理解成虚灵不昧中所显露的玄关(即谷神)。
  第八章 天长地久
  重编正文
  浅释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与众生皆本于道,但众生有追求自我生存之欲(私),天地则无。不过,在中国的文化概念中,天地虽然无欲,却存在着一种类乎宇宙意志的势能。
本段暗示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道理:返归大道而同于玄者,是没有私我或欲的。而欲很像私我的影子。有私我就有欲;私我也很像欲的影子,有欲就有私我。且不管谁是谁的影子,只要去掉其中之一,同时就可去掉了其中之二。但方法上则只能在欲上着力,所以老子主张要“朴”,要“知足”等等。
  第九章 上善若水
  重编正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浅释
  文义清晰,笔者无语。
  第十章 居善地
  重编正文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浅释
  文义清晰,笔者无语。
  第十一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重编正文
  浅释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与其装满了洒出来,不如当初就不要装太满。“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揣”为捶打之意,被弄得很尖锐的东西,它的尖锐是不能长保的。
  本章是说,凡事不可过欲。太自满、太尖锐、太会捞钱、太骄傲等等,都是会出问题的。凡事都想到保留变化的余地,就是“不欲盈”,“不欲盈”而后才能“敝而新成”,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从这哲理衍生出来的。

老子重编 作者简介

萧民元,生于1938年,四川重庆市人,为抗日名将萧毅肃将军第三子,1949年迁居台湾。大学毕业后,决定在台自行创业,为时数年,终于在1971年创立华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一度鼎盛,曾赴香港及泰国设厂。1991年,领悟到人生不能无止境地在商场上发展,人生应当还有其他意义才对,于是将部分股份分给长期为公司尽心尽力的员工,由他们代为运作,移居美国,便于重新出发。而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和幸福的“文化”工作,就成了他的目标,先后撰写《佛性的开展》、《论语辨惑》与《老子重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