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外资技术扩散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

外资技术扩散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

作者:张海洋
出版社:巴蜀书社出版时间:2007-10-01
开本: 01 页数: 216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7.7(4.3折) 定价  ¥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外资技术扩散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7520580
  • 条形码:9787807520580 ; 978-7-80752-058-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外资技术扩散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 节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商直接
投资快速增长。大量外资的流人积极地促进了中国的资本存量增
加、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有力支撑点。然而,引进了外资并不
意味着一定能够掌握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成功地掌握内含在外资
中的先进技术有一个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技术扩散过程。那么,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消化、吸收外资先进技术,外资技术扩散对中国
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怎样?这一问题构成了本书的研究主题。
    首先,本书就研究的背景、目的和问题进行了阐述,界定了技
术与技术扩散的概念,指出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技术溢出的区
别,并且介绍了技术扩散的动态和静态路径及其分类,明确了以外
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技术扩散与其他形式技术扩散的区别。
    然后,本书对技术扩散理论以及技术扩散的机制、证据和方法
等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并详细地介绍和评述了以领导者——跟随
者模型等为代表的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技术扩散模型。接下来,本书
给出了一个跨国公司、人才流动与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形式化了
人才流动对外资技术扩散的作用机制以及跨国公司技术扩散发生的

条件。研究认为:一旦跨国公司对东道国进行投资,为了防止人才
流失造成向本地企业的技术扩散,将支付给本地工人较高的工资。
这样,即使跨国公司对本地企业的技术扩散没发生,东道国的福利
也得到了改进;技术扩散是有条件的,技术难度越小,本地企业吸
收能力越强,技术扩散程度就越强。
    第三,本书对中国区域和工业部门的外资技术扩散程度进行了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包括五部分内容:一是利用前人的分析框架,
检验了中国全国和区域外资技术扩散的程度,并比较东部、中部和
西部外资技术扩散程度的差异。由于中国外资流人在1992年以后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还对中国外资技术扩散程度在时域上的变
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各个时段上,中国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
还是在各区域范围内都不存在显著的外资技术扩散;二是对中国外
商直接投资地区选择因素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各地区的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选择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别,并且这些因素随时间
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在1991年以前,广东和福建地区吸引的外商
直接投资绝大多数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理毗邻和相同文化
背景是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沿海地区,当
地的劳动力质量和本地市场大小是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
素。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中西部地区地点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大小
和劳动力质量。1992年以后,在沿海地区,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开
放,竞争加剧,外商直接投资更愿意选择竞争对手较少、竞争相对
不激烈、基础设施较好、劳动成本较低的地区。而外商直接投资在
中西部地区地点选择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当地市场大小和市场需求;
三是对中国行业外资技术扩散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提出了一
个衡量行业外资技术扩散程度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行业外资技
术扩散程度用内资R&D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项来衡量。研

究发现,外资对中国整个内资工业部门和高技术行业没有明显的技
术扩散效应,而对一般传统行业有显著的技术扩散效应;四是通过
建立分析框架,运用平行数据模型方法,以广东为例分析了外资溢
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以及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
影响。研究发现,外资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和
负向的竞争效应,而负向的竞争效应超过正向的溢出效应,外资对
内资工业部门的净效应是为负的。这说明至少在短期,外资对内资
工业部门冲击很大。研究还发现,外资对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溢
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是不同的:对国有工业企业冲击*大,有不显著
的正向溢出效应和显著负向的竞争效应;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
业有不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和显著的正向竞争效应;对集体工业企
业有显著正向的溢出效应和不显著负向的竞争效应;私营、三资经
济为主的其他工业企业受益*大,外资的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都显
著为正;五是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内资
工业部门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了测算,然后检验了在
控制自主R&D的情况下,外资活动对内资工业部门生产率增长的
影响。通过考察R&D的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我们将外资外部性
区分为外资技术扩散效应与竞争效应,进而检验了外资促进内资工
业部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途径。我们发现,在控制自主R&D
的情况下,外资活动对内资工业部门生产率提高没有显著影响,主
要原因是内资部门较低的R&D吸收能力抑制了生产率的增长;外
资活动产生的负向竞争效应抑制了内资部门技术效率的增长;
R&D和外资活动都推动了内资工业部门技术进步,但来源分别为
R&D创新能力和正向竞争效应,而不是技术扩散;由于高科技行
业R&D吸收能力较低,内资部门不仅没能吸收外资先进技术,反
而呈现显著的逆向技术扩散。一般行业吸收能力比高科技行业强,

但外资技术扩散也不显著。
    第四,既然R&D吸收能力不是决定外资技术溢出的因素,那
么是什么因素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成功发生?我们认为,不仅金融
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外资技术溢出,而且其他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变
迁内容,比如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素和
产品市场的发展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和法律制度环境的改善等等
都将促进外资技术溢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低效率企业要么提
高效率,要么被淘汰出局。在这种“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相
对技术水平较低的内资企业必须尽*大努力去学习、模仿、吸收消
化外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而
相对技术水平较高的外资企业也将时刻面临可能被追上的危险,所
以,不得不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或改进现有技术来保持领先地位。因
此,市场机制不仅促进静态的外资技术溢出,而且将推动外资技术
溢出的动态发展。在这部分,我们计量检验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对外
资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不仅促进了中国工业生
产率的增长,而且是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决定性因素。市场化进程
的各项制度变迁内容都显著地促进了外资技术溢出。要素市场发育
将在推动中国生产率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地区比较后,研究进
一步发现,东部地区外资技术溢出的决定因素是市场化进程,要素
市场发育是决定外资技术溢出的*重要的制度变迁内容;由于市场
化进程缓慢,中西部地区R&D吸收能力相对更重要一些,非国有
经济的发展是该地区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主要制度变迁因素。
    *后,在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有关中
国外资的总体政策、制度政策、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建议,主要
包括:外资政策不宜优惠、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投资环境、给中西
部地区更多的倾斜政策、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等等。并且通过回

顾外资技术扩散途径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给出了一个外资技术
扩散与武汉光通信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从技术扩散行为主体的角
度,即技术的供给方、需求方和中间渠道三个方面分析了外资技术
扩散的主要制约因素,并结合对武汉光通信产业链的分析,提出了
促进外资技术扩散,加快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
中国外资的引进、贡献与不足
    本章回顾和分析了中国外资的引进历程、地区分布、贡献以及
若干不足,以此作为后两章计量分析的起点。外资的大量流入,毫
无疑问,积极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引进了外资并不等于就掌
握了内含在外资中的先进技术。由于中国外资的非缺口性质、效率
逐年下降、技术含量低以及多数属于偏向劳动力寻找型投资,我们
有理由怀疑中国外资是否存在显著的技术扩散。本章实际上是为后
两章实证分析做准备的。通过对中国外资主要经济指标的描述性分
析,为我们对中国是否存在外资技术扩散这一本书研究主题作直觉
判断提供了依据。
    4.1  外资的引进历程和地区分布
    中国吸引外资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见图4.1)。**个阶
段是从1979年至1983年的引资起始阶段。1979年7月,国务院
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同时批准设立了

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个经济特区。这段时期中国FDI还处
于从从无到有的起始阶段,总量还很低。从1979年到1983年.中
国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30亿美元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广东和福
建等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个阶段是1984年至1991年的准备阶段。
1986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规定》标志
着中国的引资步伐向前迈了一大步。在这段时期,不但总量从
1984年的16.58亿美元上升到1991年的43.66亿美元,有了较大
的增加,而且内地也开始有外国直接投资流人,外国直接投资开始
逐渐向内地扩展;第三阶段是1992年至1995年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给中国经济注人了新的活力,中国对外
引资进入了一个由沿海向内地再向全国扩展的飞速发展时期。这段
时期外国直接投资流人急速增加,1992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为
1991年的2.5倍以上,达110亿美元。到1995年,中国吸引的外
国直接投资已达到了375.21亿美元,为1991年的3.5倍。实际
上,在199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国直接
投资东道国;第四个阶段是1995年至2001年的调整型增长阶段。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以及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政府引资政策由地区优惠政策向产业优
惠政策过渡。这段时期,尽管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人受到亚洲金
融危机的影响有较大的波动,但亚洲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的外国直接
投资结构调整带来了机会,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分布进行了调
整。*后一阶段是2002年至今的全面开放时期。随着2001年12
月11日中国加人WTO,金融、保险、电讯、旅游等服务行业的
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得到了更快的增长。在2002年
中国加入WTO后**年里,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为527.4
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大外国直接投资东道国。

中国FDI一个显著特征是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巨大的差异。



外资技术扩散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张海洋,男,湖南湘潭人,1971年8月生,浙江财经学院经
贸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重点为外资技术扩散效应和机
制、生产率拆分理论和测量、经济增长理论和计量经济学。近年
来,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国际贸易问题》、《科学学研
究》等各类一级与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
省社科和校级重点课题各一项,主编著作一部。曾获首届“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
奖、华中科技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优秀论
文奖等荣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