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北京自然环境与都城变迁

北京自然环境与都城变迁

作者:高善明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读者评分:4.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2.3(4.9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北京自然环境与都城变迁 版权信息

北京自然环境与都城变迁 本书特色

本书从北京的地理环境、古人类生存环境和北京的形成和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其中地理环境部分包括地质构造、山川地貌、气候与灾害、河湖水系、水资源、土地和森林植被等。古人类生存环境部分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讲述。形成和发展部分介绍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可以说本书对北京的过去和现在做了很好的阐述。 本书适合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国家公务员,区划、规划设计人员,开发商务人员阅读参考。来此旅游的人和当地居民,茶余饭后看看此书,也能增加对首都的认识和了解。

北京自然环境与都城变迁 内容简介

从北京的地理环境、古人类环境和北京的形成和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

北京自然环境与都城变迁 节选

bsp; 前言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是

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从一个诸侯国的都城,发展为几代

王朝的国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保留下不同时代,尤其明清朝以

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优越的

自然环境,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密不可分。早在50多万年前,北

京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繁衍后代。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西北隅。西、北、东北三面环山,东南方

是面临渤海的北京平原。山区出露地球形成初期的变质岩,以及

其后不同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系,表明北京地壳经

历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构造变动过程。水流将山区风化泥沙搬运

到山前地区沉积下来,建造出由山麓向外延伸的洪积锥、冲积扇、

冲积平原等堆积体系,共同组成北京平原。堆积层主要是距今

29000—12000年前,晚更新世晚期玉木冰期环境下,河湖相沉积

物。地处永定河冲积扇轴部的北京城,土层深厚、水资源优质、开

发历史悠久,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

    北京有五大水系,在市域内可利用的地表(径流)水资源,每年

约有20多亿m。。山前冲积层储存的地下水资源,在现今技术条件

和社会经济状况下,平原区每年可提供优质地下水约在20亿~

24.5亿m。。到2008年,全市尚有5.7亿m。非食用的中水资源。

对于中国一个北方城市是非常难得的资源优势。目前正在施工的

南水北调工程,到2010年将有10亿m。长江水系的水输入北京。

随着外来人口增多,城市的扩大,北京必须建立节约型社会。

    北京西南郊房山区周口店,是北京西部多雨区。大面积石灰

岩低山丘陵,发育多个喀斯特溶洞。大石河水系多条支流在这里

流过,湖沼、溪流、泉水纵横,取水十分方便。森林草原植被,有丰

 富而多样的动物种群栖息。如此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和

繁衍后代*理想的场所。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以北京猿人(距今50

万~23万年)、新洞人(距今20万~1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4

万~1万年)为代表,在龙骨山洞穴中,居住数十万年至百万年,过

着狩猎、采集、捕捞为主的原始生活。

    距今11000年或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属全新世冰后期。

期间,冰川消融,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地表植被逐渐恢复。以东

胡林人为代表的先民们,勇敢地走出山洞,开始向阳光普照的山前

台区或河流阶地上迁移,建立原始聚落,过着游牧到农耕为主的定

居生活。距今约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气候由温湿多雨环境

逐渐趋向温干,河流排浊加快,沼泽湿地减少。以雪山文化为代表

的北京人,又从高亢的台地上走到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的大平原

上,过着农耕定居生活。雪山文化晚期,相当于青铜文化时代,已

建立夏商朝奴隶制国家,北京人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周武王克商反殷,封黄帝之后于蓟,至今已有3000多年。蓟

是周朝一个诸侯国的都城,北京*早的名称。春秋中期,随着燕国

疆域不断向东北扩大,燕襄公时代(公元前657—618年),燕灭了

蓟国并将国都迁到蓟城。从此,这个背倚群山面朝大平原的南北

交通枢纽,成为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秦汉时代,蓟是广

阳郡治所,帝国的边城,军事重镇。隋唐,蓟城复称幽州,是北方农

业与游牧民族的物资、文化交流中心,称“幽州市”。公元938年,

辽在幽州建立陪都叫南京,又称燕京。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号“金”。天

德元年(公元1149年),海陵王即位,下诏迁都,改辽南京为中都

城,北京正式成为一代王朝的国都。

    公元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被各民族尊称为成吉思

汗。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建国号“大元”,国都为“大都

城”。从此,北京正式成为国家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永定

河到了金代称卢沟河,已是“水性混浊”,每逢水涨则“奔流漩洄,啮

 岸善崩”,水缓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河水含沙量很高,经常决

口泛滥,对都城胁威很大。到了元初卢沟河称“浑河”又叫“小黄

河”。为防止洪水对都城危害,解决城内和宫苑用水,忽必烈决定

放弃中都城原在洗马沟附近的旧城址,到东北郊高梁河下游,太液

池两岸建新都。大都的建成,奠定了现代北京城的基础,而明清北

京城则是保留至今的古都。

    作者编写本书,出于让更多人了解北京的天地、山水、森林植

被等自然环境与古都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介绍北京可持续发展

的潜力,为自然资源更合理、更科学地利用和开发,提供一些基础

资料和科学依据。书中所用前人资料、数据、图件,尽量在参考文

献中列出,如有遗漏,请各位见谅。虽然作者已经尽力,但因知识

有限,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第六章北京的土地和森林植被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基本的生产资

料和宝贵的自然资源[1]。北京市土地面积164.27万hm2(2464万

亩),其中已利用的土地142.72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86.88%;未利用的土地面积21.54万hm2,占13.12%。1995年全

市总人口10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64.6%,农业人口占

35.4%。全市人口密度651人/km2,城区26000人/km2,郊区

360人/km2。2000年全市人口1300万,房地产业和道路建设占

用大片土地,人多地少形势十分明显。珍惜和合理使用每一寸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已引起人们重视。

6.1北京土地开发历史和利用现状

    北京有悠久的文化和漫长的土地开发历史。早在新石器时

代,就有了原始农业和聚落。以后,经历古蓟城、辽南京、金中都、

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新中国的首都,3000多年土地开发与水利建

设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土地利用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6.1.1  土地开发历史

    战国时代,农业在燕国已占重要地位,山区种黍谷,平原种水

稻。铁质农具普遍使用,促使生产力较快发展。到了东汉,北方匈

奴势力受到削弱,蓟城政局已经稳定,当时东郊的通州、顺义地区,

河渠纵横、水源丰富,适宜发展水稻。牛栏山附近辟稻田6000余

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三国魏晋时期,为抵御异族,大力推行

“驻兵屯田”政策,兴水利,开土地,发展农业。驻兵蓟城的征北将

军刘靖,在郊外屯田种稻,选梁山(今石景山)附近漯水,建“戾陵

遏”,开车箱渠,解决农业灌溉水源。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通航,

加强了经济、文化和农业技术的交流,幽州农业大发展。元朝鼓励

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引水济漕,水利专家郭守敬亲自调

 查测量,将昌平神山下的白浮泉水西引至瓮山泊,再人大都城,开

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源。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大量移民

入京,设民屯、开荒地,永乐元年耕地面积达63343顷。明朝中后

期,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大地主,兼并土地严重,皇庄、官庄、内监庄

田、勋戚庄田遍于京畿,北京地区土地利用和农业经济受到一定

影响。

    清初实行大规模圈地运动,尤以顺治初年圈地规模*大。据

统计,清初顺天府原额土地约81598顷,其中圈地约75070顷,占

82.2%。清内务府在玉泉山、房山、涿州、玉田等地有稻田,专门生

产宫廷食用的上等稻米。城外还有官菜园,种植佳菜,专供内廷食

用。康熙年间,停止圈占土地,改设旗地制度,减免赋税,鼓励农村

大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雍正年间,加

强对北京水利的开发和管理,京东局在平谷县置闸疏渠,引洵河及

山泉灌田;京西局在宛平县的卢沟桥西北的修家庄、三家店等处引

浑河水灌田。乾隆十四年,对海淀一带的水系进行整治,疏浚昆明

湖增加湖水容量。疏浚右安门外凉水河,置闸引水灌溉,对发展丰

台、大兴、通州的农业生产起重要作用。

6.1.2  行政区划与土地利用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北京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进入一个新时期。

    (1)行政区范围

    1949年3月,东到通州、西至门头沟、南到黄村、西南至长辛

店、北达沙河镇的范围划为北京市管辖区,土地总面积707 km2,人

口150万人。1949年6月,南郊黄村等40个村,丰台南高家堡等4

个村,昌平县西北旺5个村划人北京市,土地面积增至1255 kmz,

人口200万人。

    1952年7月,将宛平县、房山县和良乡县的78个村划人北京

市,土地面积3216 km2,人口248万。同年9月,北京市划分为东

单、西单、东四、西四、前门、崇文、宣武7个城区;东郊、丰台、南苑、

 海淀、石景山、京西矿区6个郊区。1956年3月,昌平县划入北京

市改名昌平区,通县金盏等7个乡划入北京市,全市土地总面积为

4820 km2。

    1958年3月,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5个县和通州划归

北京市,分别改名为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周口店区,全市土地

总面积8860 km2,人口532万。5月,全市重新划分为崇文区、宣

武区、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大兴区、门头沟区、朝阳区、海淀区。

10月将怀柔、密云、平谷、延庆4县划入北京市。至此北京市土地

总面积为16427 km2。1960年,原昌平、通州、顺义、大兴、周口店5

个区分别改为昌平区、通县、顺义县、大兴县、房山县。1967年正式

成立石景山区。1986年11月撤销房山县和燕山区,设立房山区,

形成今日北京所辖的18区(县)行政建制,其中东城、西城、宣武、

崇文为城(市)区,海淀、丰台、朝阳、石景山为近郊区,其余属远郊

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21世纪开始市

政府决定,海淀、丰台、石景山和城四区,划为北京市区,其余10区

(县)为郊区,城区面积由62 km2扩大到1048 km2。

    (2)土地利用

    全市土地总面积164.27万hm2,包括农用土地、非农用土地和

未利用土地三部分。1976年全市农用地109.88万hm2,占总面积

66.89%,农业人均占地4.32亩;1981年农用土地1904.81万亩

(126.99万hm2),占总面积77.31%,农业人均占地O.34 hm2

(5.08亩);1992年农用地下降为119.91万hm2(1798.61万亩),

占总面积73.O%,农业人均占O.32 hmz(4.86亩)。

    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等五类,以耕地

和林地为主。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远郊区,比重高达94.93%。其中

远郊平原占19.49%(主要是耕地),半山区占25.82%,山区*高占

54.69%。

    非农用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

迹、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北京自然环境与都城变迁

    自然环境与历史演变

    2021/2/1 9:18:08
    读者:202***(购买过本书)
  • 主题:一本非常专业的书

    一本非常专业的书,从北京的地理环境古人类生存环境和北京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

    2015/8/19 15:46:08
    读者:lt_***(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