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晋宋乐府诗研究

晋宋乐府诗研究

作者:王志清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342 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3(4.9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晋宋乐府诗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810971799
  • 条形码:9787810971799 ; 978-7-81097-17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晋宋乐府诗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贯彻乐府学的研究思路,注重从音乐背景、音乐发展的角度揭示影响乐府诗创作的原因,努力还原晋宋乐府诗的音乐形态,以此区别于传统的诗歌研究。本书以乐歌种类、重要作家结合的形式组织章节,既突出本时段代表性的乐歌类型,又兼顾乐府诗史上具有重大深远影响的作家的创作情况。 本书**次对晋宋乐府文学作断代专题研究,并运用乐府学的研究理念,努力展现晋宋乐府诗的音乐特点。晋宋乐府诗研究内容丰富,举凡文字校勘、词语注释、音乐体制、曲调特点、内容形式等均在论列。

晋宋乐府诗研究 内容简介

《晋宋乐府诗研究》贯彻乐府学的研究思路,注重从音乐背景、音乐发展的角度揭示影响乐府诗创作的原因,努力还原晋宋乐府诗的音乐形态,以此区别于传统的诗歌研究。本书以乐歌种类、重要作家结合的形式组织章节,既突出本时段代表性的乐歌类型,又兼顾乐府诗史上具有重大深远影响的作家的创作情况。本书一次对晋宋乐府文学作断代专题研究,并运用乐府学的研究理念,努力展现晋宋乐府诗的音乐特点。晋宋乐府诗研究内容丰富,举凡文字校勘、词语注释、音乐体制、曲调特点、内容形式等均在论列。

晋宋乐府诗研究 目录

绪论
一 “晋宋乐府诗”时段划分的音乐与文学依据
晋宋乐府诗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重要内容
**章 晋宋乐府诗的文献考察
第二章 晋宋时期的音乐环境与乐府诗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吴声的音乐学语文学研究
第四章 西曲的音乐学语文学研究
第五章 晋宋相合歌辞研究
第六章 鲍照乐府的传统性和新变性
附录 吴声、西曲词语列释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晋宋乐府诗研究 节选

章吴声的音乐学与
    文学研究
    传统的吴声研究采取社会学和诗歌研究的一般思路,关注
其思想内容、语言特点、艺术风格,未能立足乐歌的性质,深入乐
歌内部,因而距离事实较远,结论不得要领。王运熙先生《六朝
乐府与民歌》的问世改变了这一局面,开始注重吴声的音乐学研
究,他关于吴声曲调及“和送声”的考证不仅为后来者提供了研
究范式,且至今日,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几年,“吴声”研
究又有新的突破。这里要提到崔炼农的《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
系研究》、曾智安的《清商曲辞研究》两部博士论文。①崔文在
“六变诸曲”及“和送声”的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曾文指出清商
曲辞并存着清商民歌与清商雅歌两类形态,后者并非是前者雅
化、僵化的产物,这一认识对于研究乐歌与诗歌的互动关系意义
较大。但如果立足于乐府学的角度,吴声研究依然存在进一步
开掘的空间,比如吴声的音乐性质、产生方式,吴声的音乐渊源、
音乐风格,吴声的曲题来源及体式特征等方面,或存在模糊认
识,或基本未曾涉及。本章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以期从动态发
展的过程,重现吴声的乐歌形态。

 **节吴声的音乐性质与产生方式
    时至今日,部分文学史依然将吴声、西曲称之为“民歌”或
“乐府民歌”。这里面既有特定时期文学观念影响的遗存,也有
约定俗成的原因。“五四”以后,由于庸俗社会学介入文学研究,
《诗经》和南朝乐歌等均被视作“民歌”,这一观念和名称并不符
合古代音乐文学的实际情形。
    现代意义上的民歌特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①。笔者以
为,“民歌”的概念涉及创作主体与歌曲形态两个要素,这两个要
素的所指不能说明吴声艺术歌曲的音乐性质,也不能解释吴声
与上层社会具有多方面联系这一事实。
    作为东晋南朝主流的音乐形式,吴声(包括西曲)从本质上
讲,属于世俗化的娱乐乐歌。无论在它“始皆徒歌”的阶段,还是
“被之管弦”进入上层社会以后,这一特征从未改变。只有从这
一认识出发,才可能更好的理解吴声兴起于晋宋时代的历史必
然性,更好的理解吴声所承担的文体功能和艺术功能。
    本节通过解读《宋书·乐志》、《古今乐录》等相关文献,理清
“吴哥”和“吴声”两个概念,进而探讨吴声产生的具体方式,“吴
哥”演为吴声的途径、契机等问题。本节并对吴声作为世俗化乐
歌的特征、吴声的艺术功能予以分析,以此揭示吴声出现于晋宋
之时的必然原因。
    一、吴声非“吴哥”
    吴地的音乐渊源流长。《楚辞·招魂》:“吴歙蔡讴,奏大吕

些”①。“吴歙”是指吴地的歌曲,因受到贵族的喜好,将之吸收
进楚国的宫廷音乐中。庾信《哀江南赋》:“吴歙越吟,荆艳楚
舞”②,吴龥然是南方音乐的代表,具有了特定的文化意义。
《汉书·艺文志》记载宫廷乐府中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吴地
歌曲当在其中。三国时期,吴地民众以一种五言四句的短小歌
谣反映他们对时政的不满情绪。西晋统一后,加强了南北文化
的交流,这类短小的歌谣流传至中原,引起贵族和宫廷的兴趣。
《世说新语》记载孙皓入晋应晋武帝之请于宴席上演唱《尔汝
歌》;贵族音乐家石崇为其爱妾绿珠新作《懊恼歌》;而由吴入洛
的士族代表陆机创作有赞美吴地风光与民俗的歌曲《吴趋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