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

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01-0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8.1(4.9折) 定价  ¥37.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 版权信息

  • ISBN:750435001x
  • 条形码:9787504350015 ; 978-7-5043-5001-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 内容简介

近些年来,随着新闻采访和舆论监督活动的开展,国内新闻界在从事新
闻采访的活动中采用隐性采访(暗访)的方式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特别是,由
于“偷拍偷录”获取信息和证据的手段十分有力,许多电视记者乐此不疲;
随着愉拍”工具的完善,暗访手法的成熟,电视节目中“偷拍”的场景和画
面越来越多。
同时,隐性采访和与电视隐性采访密切相关的‘愉拍”问题也引起了有
关人士的忧虑。于是,“暗访”、“偷拍”行为一时成为大众传媒业界、新
闻传播学界和法律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002年8月2日,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召开了一次名为“隐性采访:法律意
识和行为规范”的课题演示会,力图对隐陛采访、特别是电视“偷拍”问题
做出界定和分析,并对实际的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产生影响。会议的效果不错
,反响热烈。但是,作为一次内部的研讨、观摩活动,会上对“偷拍”方式
开展的解说和批评社会上并不知晓,也未产生广泛的共识。
本书写作的原因,就是希望将那次有关“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课
题演示会的成果进一步加工,使之深入和条理化,进一步廓清与隐采访相关
的认识和态度,并与社会共享。
应该说明的是,本书对“隐性采访”、“暗访”、“偷拍”、“偷录”
等词的使用都不含有贬义。但考虑到许多正直的新闻工作者对“偷”字的厌
恶,下面,除必要外,我们都将“偷拍”改为“秘拍”。这也与国际上“秘
密拍摄”(secret filming)的用法相一致。书中在用到相关的字词时加的引
号,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具有不同的用意,有时是引用,有时是突出,有时是
反义,有时是作出区分。
在导论部分,我们将首先以实例加解说的方式,展示隐性采访的一些媒
介案例;然后通过介绍国内外对隐性采访的不同认识,廓清隐性采访及其他
相关活动的含义和界限。
一、“暗访”、“秘拍”案例分析
本书所谈的隐性采访,是在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特别
是与电视采访和新闻报道相关的话题,焦点是“电视监督”。
(一)国内案例
近些年来,在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中,随着“秘拍”工具的改进、“秘拍
”经验的流传,在全国范围内,隐性采访和秘拍现象有增无减,其中许多与
舆论监督有关。让我们来看看国内近期的几个通过暗访秘拍曝光丑恶事实的
例子。
1.“3·15”晚会曝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近影响较大的例子之一是中央电视台2005年的“3·15”晚会。
3月15日是联合国规定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的3月15日都是中
国消费者期盼的维权日。自从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推出首届“
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对坑害消费者的伪劣商品进行曝光以来,每年的这
个日子,中央电视台都会举办一场大型综合晚会,对坑害消费者的行为进行
“曝光”。这种“曝光”的案例常常来自隐性采访。
2005年的“3·15”晚会以明察暗访的方式调查了由知情者提供的许多
骗局,揭露了几类违法犯罪活动,曝光了一些坑害消费者的商业机构,例如
,美容产品中含毒物质严重超标及随意销售有毒化学品的商家、宣称“靶击
癌细胞、靶向抑瘤”的坐堂卖药大夫、推广种植食用仙人掌坑害农民的生物
工程公司、设局欺骗投资人购买并未在海外上市股权的中介公司、掩盖吸氧
过量导致新生儿失明医疗事故的医院等。其中,在揭露美容产品中含毒物质
汞超标达数万倍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重大事件的过程中,让晚会编导*感意
外的是在调查五种有毒产品中含汞量*高的某种“靓肤霜”的灌装厂家女厂
长毫不设防的“实话实说”。当然,这种“豪爽”、“坦率”的表白是在隐
性采访的镜头前出现的。
在秘拍采访化妆品行业“公开的秘密”时,女厂长一口承认超标加汞是
故意的:“它这个国家标准汞的数量相当低,老低的……根据你要的那种(
祛斑效果),一点都做不出来……”对于记者问“那你们这种超标了的(化妆
品),拿去(检验)不就麻烦了吗”,回答也是爽快的:“我们一般不会给他
那种(超标)的,我们把合格产品给他的……选择不超标的给他……晓得超标
还给他做什么……”令人印象特别深刻。不过,这些断断续续、不完整的语
言离开了秘拍画面的具体情境,其说服力就可能大打折扣。
制造“仙人掌神话”的海南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得知记者正
在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时,要求与记者见面。除了坚持“种植仙人掌赚钱”
的谎言之外,也透露了一些真实情况。这次会面被秘拍下来:
负责人:种粮食确实不挣钱啊,种我们这个仙人掌应该是很赚钱的。
记者:你们现在总共发展种植户多少?
负责人:现在也就两千来户(按:也就是说,他们坑害了2000多户农民)

记者:这有两千来户种植户来买了你们的米邦塔仙人掌,你们总共收入
了有多少资金?
负责人:资金大约是一个亿左右(按:他们骗取了1亿元资金)。
……

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 目录

总序
前言
**部分 导论传媒监督与隐性采访
一、“暗访”、“秘拍”案例分析
(一)国内案例
1.“3·15”晚会曝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2.《每周质量报告》曝光食品卫生监督中发现的问题
3.《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与暗访秘拍
(二)国外案例
1.BBC揭露英国移民部门人员的非法行为
2.印度电视台揭露腐败交易事件
3.BBC揭露国际申奥活动中的金钱交易
4.《60分钟》的历史经验
5.ABC调查食狮公司的诉讼
二、大众传媒的新闻监督与隐性采访
(一)国外的调查报道
1.美国的经验
2.英国的经验
(二)中国的媒介监督
1.舆论监督“兴盛”的中国环境
2.中国“舆论监督”的几个特点
3.电视暗访的中国环境
三、对“暗访”和“秘拍”的概念辨析
(一)暗访秘拍观点分歧
(二)概念繁复谈“暗访”
1.隐性采访的概念含义
2.消极方式和积极方式
3.暗访与秘拍
(三)形形色色话“偷拍”
1.泛化的“偷拍”
2.有争议的“偷拍”
(四)暗访秘拍与人权保护
1.对“侵入”、“闯入”的法律规定
2.对暗访和秘拍的传媒政策
四、新闻采访与法规政策
(一)暗访在新闻采访中的地位
(二)关于新闻暗访的伦理和政策
第二部分 观点对隐性采访的伦理思考
一、康德的“绝对命令”
(一)“从义务出发”、甚至是“为义务而义务”的道义论伦理
1.幸福是对德性的意识,是须完成的责任
2.责任不是个经验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自明的普遍观念
3.责任以毫无利己之心的先天的道德规律为基础
4.判断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应看它是否出自无功利的义务感
5.“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
6.普遍法则
(二)借用康德的眼睛看隐陛采访
(三)康德的彻底的道义论在隐性采访领域失灵
二、各种功利主义理论
(一)致力于为*大多数的人寻求*大的幸福
1.行为的功利性效果是决定行为善恶特性的唯一标准
2.从善的总量增减来谈社会正义
3.消除了利己的快乐主义那种强烈的个人性和主观性
4.斯马特的行动功利主义与布兰特的准则功利主义
(二)斯马特与布兰特如何看隐性采访
(三)功利主义的窘境
三、隐性采访的伦理选择
第三部分 访谈观点的“广场”思想碰撞
一、暗访与正义——记者的视角
李文学:中国市场的监督与规范需要隐性采访
曲长缨:隐性采访可用,但不能滥用
陈响园:隐性采访——重在实现正义
石野:纸媒体记者暗访更具危险性
二、秘拍与自律——记者的反思
张洁:新闻记者要审慎使用偷拍
王壮:暗访不能作为节目的生命线
何抒玟:暗访——并非必然手段
李大同:隐陛采访——不能说不需要
三、道义与动机——学者的审慎
龚群:暗访——不等于手段恶劣
周孝正:记者是人民的眼睛
喻国明:暗访——只是采访手段
周汉华:要一分为二看待隐性采访
周 泽: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之间
四、尺度与范畴——学者的考量
崔卫平:隐性采访要有底线
王东成:在法律和正义的名义下
徐友渔:偷拍的制度监督和程序监督至关重要
陈卫星:隐性采访与社会秩序的冲突
魏永征:偷拍暗访——权利的冲突与“退缩”
五、近期与长远——学者的警示
何怀宏:隐性采访——义务的冲突
毛寿龙:偷拍须慎行
贺卫方:隐性采访——“毒树之果”
徐迅:获取新闻素材的手段同样需要真实
孙立平:媒体新生态的作用——为弱势群体争取利益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一 隐性采访:法律意识与行为规范研究课题演示会
附录二 印度记者偷拍政坛腐败所引发的争论
附录三 美国调查性新闻记者和编辑协会支持美国广播公司上诉食狮案件的申诉书(摘要)
附录四 “英国广播公司(BBC)2005年编辑指南”中有关隐私权的规定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