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

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

作者:丁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90页
读者评分:4.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0.8(4.3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 版权信息

  • ISBN:7010059004
  • 条形码:9787010059006 ; 978-7-01-005900-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脱美国化,我们的必然选择”;“美国模式的另一面”;“后‘9.11’时代的主题变换”;“我们是谁—身份认同的危机”等。

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 目录

**章 脱美国化,我们的必然选择
纽约象征着美国的与众不同
衡量我们现代化的*方便“标尺”
世界无法承负美国化的中国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老路走不通
难以承受的不平等
*具颠覆性的是金钱至上
现代化是历史的产物
增强中国特色
摆脱美国情结
第二章 美国模式的另一面
为什么大慈善家都出在美国?
纽约:城市病造成的分裂
谁为韦尔奇的成功埋单
华尔街文化腐蚀力
第三章 后“9·11”时代的主题变换
纽约的心在流血,帝国的心在流血
“伙计们准备好了吗?大家动手吧!”
“我们必将迎来雪耻的那一天”
文明冲突论的背后
“改造世界”的陷阱
民主不是速效感冒片
第四章 我们是谁——身份认同的危机
民族意识觉醒的新时期
“合众为一”的理念
美国文化的无情扩张
我们能消除文化绝望感吗
第五章 历史性的拐点——欧洲模式的启示
南斯拉夫的消逝
意大利的困窘
德国的彷徨
谁分裂了欧洲
进两步退一步
“航空战”背后的竞争
法国衰落的意味
第六章 更像美国的中国只能是美国的对手
标尺:像与不像
回顾:在碰撞中前行
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现实:为能源而“和”
台海:美国并不被动
未来:两种历史观的较量
第七章 战略制衡的挑战
花岗岩:压力不再只是单向
彩电:战略调控的牺牲品
服装:遭遇战略控制的“大棒”
“温州鞋”:向上游延伸的阻力
并购: “政治身份”的制约
石墨:仅仅只是铺垫
标准:主动权的争夺
中国制造:创新升级或坐以待毙
内需:*终的出路
第八章 中国媒体是谁的喉舌?
“垃圾新闻”的传播者
别人的报道不是你的“新闻”
公正与平衡
美国价值观的忠诚卫士
预制新闻的时代
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九章 “我们还会失去下一个千年吗?”
让所有的人都对未来抱有希望
“亚洲人会思考吗?_”
回头看看我们的邻邦
走出中印比较的误区
一个高潮迭起的故事
第十章 “我们发现了世界,还是世界发现了我们”
第十二章 在内心深处建立起道德壁垒
第十三章 摸石头是为了过河
附录
展开全部

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 节选

纽约象征着美国的与众不同
那是2003年的夏天,我结束了在纽约的三年任期,准备回国。离开纽约
前的一个傍晚,我沿着哈德逊河西岸作了一次告别式的散步。正是华灯初上
的时候,河对面金融区的灯火已经点亮,把耀眼的光彩铺撒在水面上。和三
年前我刚来纽约时相比,除了少了那两幢高耸人云的双子塔之外,灯火依然
是那么迷人。“9。ll”事件过去已经快两年了,要不了多久,就会有更新
、更高的摩天大楼从双子塔的废墟上拔地而起。曼哈顿依然是全世界*富有
光彩的金融之都。
来美国之前,在我和我的不少朋友的心目中,纽约其实就是美国的代号
,如同那手持火炬的自由女神雕像是美国梦的象征一样。有首20世纪70年代
在美国颇为流行的电影插曲这样唱道:
在老纽约,
我的一切将从零开始。
如果我能够在这里成功,我就可以走遍天下。
全靠你了,纽约!
这是一个寄托着成千上万来自全球每一个角落的移民实现他们梦想的地
方。美国是个移民社会,绝大多数来美国的移民都是一贫如洗。许多人都是
身上揣着几十美元,甚至几个美元开始在纽约闯荡江湖的。他们有着一个共
同的梦想——到美国去挣钱,去发财。在他们的眼里,纽约就是一个“金钱
制造工厂”。
在纽约唐人街的华人圈子里,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我刚到纽约时就
听人说,一个靠卖包子为生的老太太,一年下来竞赚了十万美元!起初我对
这样的传说都是一笑置之。可后来,待的时间久了,我自己亲眼看到了这样
的事情:一对学美术的夫妇到美国来淘金,起早贪黑,什么活都干,苦干了
五年。他们住的是不到4平方米的小房,吃的是方便面和咸菜加馒头,*后
攒了50万美元,带着这笔钱回国去了。离开美国前,夫妇二人托我的朋友开
车带他们去了一趟购物中心,给在国内读书的孩子和亲友买了些衣物和礼品
。他们告诉我的朋友,这是他们来美国五年**次逛大商场!
像这样的美国梦还有很多很多。2001年1月11日中午12时许,赵小兰获
悉布什将提名她出任政府的劳工部长,她只有两个多小时的准备时问。她一
边赶回家中换衣,忙着给丈夫和父亲打电话,一边开始构思着自己的讲稿。
人们后来在电视中看到,赵小兰在接受提名时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她初到美
国的经历。当她随母亲坐船来到纽约,**次看到自由女神像时,内心充满
了无限的憧憬和激动。她说,当时他们家里很困难,父亲要打三份工才能维
持生活。她刚进学校时一句英语也不懂,只好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逐字抄下
,等晚上父亲下班回来再给她翻译讲解。“尽管生活艰难,但我们知道,只
要勤奋工作,坚持不懈,有亲朋好友的帮助,我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即便是在“9·ll”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这样的美国梦仍然在延续
着。英国《金融时报》驻北美首席记者汤姆森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他刚从中
国回来,在飞机上看到有许多中国年轻人来这里,纽约遭受恐怖袭击并没有
影响他们,他们仍然认为美国是*能够实现他们理想的地方,是*能够学到
本领、*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
有趣的是,在美国待得时间久了,走的地方多了,我才渐渐地知道,许
多普通美国人其实并不愿以纽约为荣,也许他们觉得那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
方,但却绝非*佳的居住之地。无论是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还是在中
西部的明尼苏达州,每当我告诉那里的美国人我在纽约工作时,他们立即会
笑着说:“纽约不是美国。”在得克萨斯州,一位女出租车司机直截了当地
告诉我,她不喜欢纽约,虽然她没有去过纽约,但这位有着一个带花园的ho
use的女司机知道,“那不是她向往的适合她这种人居住的地方。”
纽约真的就不能代表美国吗?我又记起刚到纽约不久的一件事。当时,
一位国内的朋友来纽约玩,我带她到隔岸观赏曼哈顿的夜景。我原本以为像
她那样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定会喜欢曼哈顿的妖艳与华丽,但没想到的是
,她竞冷冷地说:“只要有钱,筑造这样的灿烂并不是件难事。”后来,我
搬到了哈德逊河西岸的一幢公寓楼里,与那样的景色相伴生活了差不多两年
,可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位朋友的话。在纽约生活得越久,我就越能体会到在
那些高耸人云的摩天大楼背后躁动着的欲望。这会不会是许多美国人不愿承
认纽约就是美国的一个原因呢?
在美国走了二十多个州之后,我越来越觉得,没有哪个美国城市能像纽
约那样,如此集中而完美地展现出美国人的精神。我甚至怀疑,假如没有纽
约摩天大楼背后躁动着的欲望,会不会有今天的美国?或许有些美国人不再
会像他们的父辈早先移民到美国时那样,因为心中充满了美国梦的幻想而喜
欢纽约;或许是他们像得克萨斯州的那位女司机一样,已经有了大房子和大
汽车,从此不再喜欢纽约那样的都市生活,但这并不能改变纽约这个欲望之
都的象征意义。纽约的历史学教授兰克维奇在《纽约简史》中写道:“没有
别的城市对形成美国人民的集体意识贡献更大。”纽约就像是这个帝国的灵
魂,它是独一无二的,但却又深入到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市的骨髓和血液里
。全世界任何一个来这里的游客都会在*短的时间里明白,世界上只能有一
个纽约,这个纽约也只能在美国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纽约
,才有了美国的与众不同。

衡量我们现代化的*方便“标尺”
也许是因为纽约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回国以来,我始终生活在
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在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我看到各种各样
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的甚至比纽约的摩天大楼还要雄伟壮丽得多。“第
五大道”、“麦迪逊大道”、“阳光曼哈顿”、“曼哈顿后街风情”……地
产商们毫不掩饰他们要在中国创造曼哈顿的雄心壮志。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国化的影响当然不至于此。美国人创造的英语词汇
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言语中。“英语决定孩子的命运”,虽然这不过是
推销学习工具的广告语,但这句话的创造者肯定相信,它能够抓住家长们的
眼球。如今你要是不懂得“cool”、“comeon”那一类词汇的意思,根本
就无法和年轻人交谈,甚至在我们的报纸上也赫然印着夹杂着MALL(大型购
物中心)等英语单词的标题。书店里,摆着各类翻译过来的美国政治、经济
和法律等方面的书籍;街头地摊上,你可以买到不久前刚在美国影院里上演
的好莱坞大片;而新闻媒体更是充斥着出自美联社、《纽约时报》和《华盛
顿邮报》的报道,一些黄色小报刊登的新闻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的许多
报纸和网站上。美国人看什么电影我们就跟着看,美国人读什么书我们就跟
着读,美国人吃什么保健品我们就跟着吃,美国流行什么服装我们就跟着穿
……乔丹、麦当娜、惠特尼成了新一代的偶像,就连洛克菲勒、摩根这些当
年被描述为嗜血成性的资本家也早已变为创业和致富的楷模。甚至某些大学
和医院的改革也是拿了美国来作样板,而一些领域的法律则干脆采取了“移
植”的方式。有位学金融的“海归”告诉我,在某些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
的高层中,英语已经成了工作语言。
当伴随着可口可乐、肯德基炸鸡和麦当劳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开始成为
这个社会*活跃的力量的时候,像美国人一样开大吉普,住大房子,崇尚名
牌也就成了一种时髦。一位10岁的孩子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说,他未来*
大的期望就是“挣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而他的父母已经是一对事业
有成的影视明星,并拥有一套高档住宅!美国的今天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就
是我们的明天。在中围历史上,还没有一个西方国家能像美国现在这样,对
中国的方方面面形成如此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美国自然也就成了许多人用来
衡量我们的现代化程度和周围事物的*方便的“标尺”。
这会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料的那种景象呢:“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
一切民族甚至*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
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
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
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
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
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
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
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
于西方。”……P2-7

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 相关资料

书评

等了好久,等到了上个月《环球时报》丁刚的文章。丁刚的问题是,媒
体应为谁说话?回答是,要实事求是,为自己的祖国说话,而不应盲目追逐
洋时髦。随洋新闻之风而摇摆。这里的立意其实很浅显,但由于说的人少了
,便十分难能可贵。深刻的道理和美的东西一样,往往是简明朴素的。我想
把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稍加变动,说:“新闻是没有国界的,新
闻记者是有祖国的”。
——李肇星(中华人民其和国外交部部长)
这篇“脱美国化”的文章,是非常切中要害的。我昨天已在北大四百人
的课堂上介绍了。这是中国现代化这一百年的大课题,也是中国“面临三千
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焦点问题。
——袁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初见丁刚先生发表在《环球时报》上的文章题目《脱美国化——中国现
代化不可回避的问题)),眼前一亮。一口气读完这篇不长的文章,心中已是
感慨万端。蓦然回首,“美国化”和“脱美国化”不正是我及我们一代中许
许多多的人这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吗?!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
丁刚先生十多年来一直在西方国家担任常驻记者,曾亲历了北约东扩、
欧元问世和“9·11”恐怖袭击等历史性事件。他以一个优秀记者所特有的
敏锐,深入地观察着西方社会的变化及其影响;他又像一个思想者,把目光
伸向未来世界的走向和中国的定位。本书是他这十多年来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脱美国化,好书

    脱美国化是新闻记者贡献的一个好概念呀

    2013/12/11 20:40:10
    读者:jnu***(购买过本书)
  • 主题:内容不错,值得购买

    粗看了几篇,内容还不错,有兴趣读下去,印刷质量尚可,推荐购买

    2011/6/17 15:17:46
    读者:yhl***(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