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灵魂的窗口(名家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精品集)

灵魂的窗口(名家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精品集)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04-01
开本: 32 页数: 36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6.5(7.5折) 定价  ¥2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灵魂的窗口(名家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精品集) 版权信息

  • ISBN:7501317909
  • 条形码:9787501317905 ; 978-7-5013-1790-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灵魂的窗口(名家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精品集) 本书特色

开放、兼容、前卫是《山花》坚持的立场,它是以文学性为首要追求目标的文学刊物,以其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对文学的理解和择稿标准。《灵魂的窗口》是今年在《山花》上发表的散文佳作的结集。这本散文集的问世是它对文学性和精神向度的坚执,对散文多种可能性的探寻和呼唤。 序 上个世纪末是散文创作空前火爆的年代。“散文热”持续升温,领风骚达十年之久,成为极其罕见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外,也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不可分。近十年来,文学全面回归写实,风气使然,散文这一以纪实性为特征的文体便得以大行其道;而社会的变革、开放和宽容,导致生活和心灵的日趋丰富,又拓展了散文的话语空间;市场经济的活跃,大众文化的勃兴,现代传媒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更是对世纪末的散文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散文创作在内容上随意

灵魂的窗口(名家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精品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山花》上发表的散文佳作的结集。其中包括:苇岸、周国平、虹影、余杰、张炜、王开·林、张承志、李锐、于坚、张抗抗、舒婷、王小妮等等家的精彩散文。这些作品在探索散文的多种可能性方面,如此,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新变,风格的独特性与多样化的追求、散文形式美及疆域的拓展等等方面,都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努力。使得这本散文集的问世——不妨看作是它对文学性的精神向度的坚持,对散文多种可能性的探询和呼唤——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灵魂的窗口(名家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精品集) 目录

何士光又见边城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斯妤小镇二题
周国平点与面
虹影异乡人手记
余杰谒谭嗣同墓
余杰大夫第里走出来的“叛徒”
林莽这雪是为什么而下的
耿占春倾听与回忆
张炜折叠的春光
杜丽珍的吻
崔卫平站在失败者这一边
王开林顿悟
谢有顺人不是一根消化管道
宣儿爱人在远处的瓶子里
张承志折一根芨芨草做笔
李锐出入山河
叶兆言展览馆里的风景
林斤澜亭子里的眼睛
顾汶光两游岳阳楼
龙志毅古道随想
林染在西北(三题)
朱先树走进大瀑布
于坚抚摸黄果树瀑布
赵园旧日庭院
戴明贤白屋
蔡翔语词
寇挥北京贫民窟的新生活
吴奔墨谢六逸与鲁迅
谭智勇怀念索尔兹伯里
谢冕那些日子里的欢乐和痛苦
——悼念温小钰,为我们的青春和友谊
伍略亭与友——忆特·达木林
徐成森万国旗先生
……
……
展开全部

灵魂的窗口(名家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精品集) 节选

在这个充满了噪声的人口集居之地,人们已毒化了水源,污染了空气,从水中灭绝了鱼虾,从空中驱走了鸟类,在这个刺跟的铁石与玻璃的光秃秃的城中,蟋蟀、蝈蝈或别的秋虫仍
为夜提供了另一种形象,它在夏日或秋日的夜间发出鸣声,甚至盖过了暴力般喧嚣的车轮声。轻轻的颤动不已的蛩鸣把已经遥远的草丛、风、湖泊、星夜、静寂辽阔的土地带进夜的形象
中来。
真正的夜晚只存在于蛩鸣中。谁也不会注意到它们隐蔽在何处,仿佛它们只是一些由极为透明的金属薄片所构成的,是一些薄如蝉翼细如丝弦的声音与音节的精灵。就像济慈的夜莺
那样,“也许只是一种声音的存在”。这宜人的鸣声为人展开了一个空间,犹如给心灵创造了一种缓缓流动着、扩展着的宁静,而在这种宁静中,人的一切感觉都发出美妙的回响。蛩鸣
的夜晚就这样似听非听地回应着各种轻微的声响,吹过树叶间的风的沙沙声,雨点滴着的声音,以及遥远的火车的梦呓声
倾听的感觉,如同视线一样,得以把此刻的存在同自身的周围性,同自身扩展着的生存空间连结起来。感觉是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终接触点,使意识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使感觉始终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我感觉到了,我倾听到了,因此:我在这儿。
倾听,如同看一样,只是给予事物一个更加安宁松缓的空间,也是倾听者的感觉空间的扩展,如同夜在延续着他的身躯一般。
然而倾听的耳朵也有自己的恶魔,那就是噪音。
噪音就是无意义。
噪音就是非话语。
噪音就是空间的剥夺,使空中充满了碎玻璃。
噪音就是无形式的声音,犹如视觉中支离破碎的东西。噪音就是那些永远无法成为人的心声的声音。
噪声不是从耳进入我们的身心,而是从每一根绷紧的神经进人的。我们都是工业化社会里噪音的受害者。机器的轰响,汽车的急刹车声、喇叭声,建筑工地的电锯声、汽锤声,市场上互相抵消了语义的人群的喧哗声,甚至在“发烧友”的音乐会、摇滚乐和某些现代音乐中,也充满了噪声。噪声不是给予心内以空间,而是欲把我们从内心的空间里赶出去,把我们挤成碎片,它撕扯着人的内心,犹如朝不同方向被扯裂的躯体。噪音也从外部空间中压迫着我们。它像暴力那样破窗而人。把我们的空间占满。这本是任何强暴的事物都不能做到的人袭。
噪音是寂静的对立,也是乐音的对立。
然而是什么划分了乐音和噪音、车轮声与蛩鸣?
耳朵有它自己的真理,耳朵有其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辨认事物和意义的方式。耳朵有它的感觉空间。鸟啼、虫鸣、溪
水的流动、树上的风、松涛、暴风雪的呼啸,甚至狂暴的或隐
约在天边的雷鸣都带来悦耳的寂静。人们有时候也把这些自然界的声音称之为噪声,然而比之机器的轰鸣、汽车的嘟嘟响、人声的喧哗,自然界的声音几乎是一种福音了。也许自人类在大地上诞生以来,自然的万物发出的声音已与人的身心相契合,犹如那些自然的事物适宜于观看并形成了人的思想。事物的声音、音节,单调的或婉转的,都能在人的体内唤起一种共鸣。在我们身体的某处,它如此地渴望着泉水、溪流或水滴的声音,仿佛如此我们的血液才会欢畅地奔流。我们的身体之内也渴望着浪涛击石或风吹过大地的呼声,仿佛此时我们的肺腑才能更加畅快地呼吸。自然界的天簌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它也是一种生命的呼吸,一种生命的言语,并与人的内心回应着,与人保持着富于意义富于人性的联合。而机器的噪声则是对人的施暴。正如一辆造型美观的汽车的曲线永远无法和水波、山峰、树木或人体的曲线相提并论,水波或人体的曲线带给我们生命的感动,而汽车或立交桥的曲线则只是无生命、无感情的冷漠的、不动心的完美。尽管现代人愈来愈钟情于、自夸于这种冷漠而完美的形式。这也体现了他们远离一切自然生命的冷漠的心性。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现代人正在自豪地远离事物的中心,远离处在自然事物之中心的精神与心灵。他们在“音乐”中制造的噪声甚至超过了汽车、机器和汽锤声。他们用刺激荷尔蒙分泌的过激的、过于甜腻和脂粉气的香水驱逐了雨水或青草的气息。在装饰豪华的门厅里用令人目眩的灯光的闪射取代了安谧温馨的古老的烛火与篝火。星光与月光。其实眼花缭乱、乱不胜收的闪烁只不过是星空与落日的掩饰。它制造了一个五花八门的表面,而并没有光的敞开。就像在那些歌手千篇一律的痛不欲生的形状背后,是一个麻木的或嬉皮士的势利之徒。在他们呻吟般或歇斯底里的歌唱中总是暴露出施虐——受虐狂的病理征象。
狂暴的噪声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就像无意义或虚无主义在腐蚀着心灵。真正的歌声犹如大自然的声音,它对我们的心灵说话,它沿着我们体内那些隐秘的道路行走,而噪声拒斥这种交流,盲目而狂暴地闯入身内,因为找不到体内的道路而撕扯着人的神经。
在音乐中是否有一种更加深刻的现实呢?音乐是倾听的纯粹的福音。是我们通过声音寄托希望、介入未知世界的一种能力。
歌咏的产生、乐器的创制,也许出自于比情感、比观念、比意志都更为深远的生命冲动,这是人对节奏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本能的.就像人需要呼吸一样。人诞生其间的宇宙有着自己的节奏,昼夜的交替,潮汐的涨落,日月的运转、四季的循环,那是大自然的节奏,犹如大自然的呼吸与心搏。
这种节奏在人的肌体中也有同样的共鸣,也许这是人体与大地的契合。呼吸、心搏、注意力或思维、举手投足都充满着一张一弛的节律。它体现为连续与间断的和谐,充实与空白的交替。在听觉上,就如同在视觉和行动上一样,平衡、对称、间隔、重复、变化、连续、节拍,是人对节奏的本能而强烈的需要。它既是生理的、心理的,也是精神性的。
我们甚至无法理解我们对节奏的需要起源于物性、人性还是神性?我们的精神从哪一点开始起飞,奔赴向神灵?
……

灵魂的窗口(名家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精品集) 相关资料



上个世纪末是散文创作空前火爆的年代。“散文热”持续升温,领风骚达十年之久,成为极其罕见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外,也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不可分。近十年来,文学全面回归写实,风气使然,散文这一以纪实性为特征的文体便得以大行其道;而社会的变革、开放和宽容,导致生活和心灵的日趋丰富,又拓展了散文的话语空间;市场经济的活跃,大众文化的勃兴,现代传媒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更是对世纪末的散文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散文创作在内容上随意性较大。题材上的限制量小,而形式上的自由度又远远大于其它文学体载。它最少清规戒律束缚,又最宽容大度,易于从近邻文体汲
取营养,达成对诗性及小说叙事话语的兼融,或对哲思、政论和日常口语的接纳。从而在形式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内容上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成为表达感觉和思维的最好方式。
散文又是最具公共性特征的文体。其自由、宽泛的天性,使它较之小说、诗歌,涵盖了更多的作者、读者层次。散文篇幅短小,且以写实为主,一方面作者写作难度不大,另一方面
读者又喜闻乐见。散文的应变力强,容易向世俗和时尚靠拢,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趣味。散文的公共性特征使它赢得了众多读者,同时又对它造成潜在的威胁。当它的这一特征走
向极致,直接以公共性的语言面向社会公众,就将出现散文的泛化。泛化是散文自身品位降低和功能失调的表现,以实用取代审美,以世俗性取代精神性,导致散文文学性和精神向度的
缺失。因此,如果对散文不作过于宽泛的理解,就要把握好这一公共性特征的度。
散文是文学,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文学作品的生成,离不开感情、个性、思想、语言,它是生命的体验与升华,是审美视角的调整,是智慧悟识的呈现。作为文学作品的散文,必须具有文学的灵性。散文源于生活,它既然关注现实人生,那么,贴近世俗、时尚,不拒斥普通人的琐屑欲望也就无可厚非。但同时,它又必须表现对商品时代世俗性的超越和对时尚的批判态度,体现一种精神品格。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交融来表现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性。
在当前文学创作全方位跃动的态势面前,我们应着力探索散文的多种可能性,首先是散文自身的美学原则,比如,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新变,风格的独特性与多样化的追求,散
文形式美及疆域的拓展等等。其次是如何处理好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使散文在哲学层面上获得提升。当然这种哲学的可能在散文创作中并不表现为对某种哲学观念的阐释和推衍,而体现
为对世界的发现,’对生命意义和真谛的寻找,对普遍和永恒的情感和精神的专注。同时,也是散文艺术的升华。此外,地域文化和民俗学对散文的渗透,散文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勇于介入,对人性深度的开掘和对人类生存的多层次表达,都提供了散文多种可能性出现的契机,当然还有一个读者接受的问题。要促成书写文本向阅读文本的转化,不言而喻,书写文本大于阅读文本,书写文本面对着不同的阅读层次,要给读者以充分选择的余地,不用说,选择是双向的,读者选择文本,文本选择读者。正是这种相互选择,才使散文的多种可能性成为现实。
《灵魂的窗口》是近年来《山花》上发表的散文佳作的结集。《山花》作为坚持开放、兼容、前卫立场,以文学性为首要追求目标的文学刊物,它以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对文学的理解和择稿标准。这本散文集的问世不妨看作是它对文学性和精神向度的坚执,对散文多种可能性的探询和呼唤。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