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

作者:叶继红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1-01
所属丛书: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87
读者评分:4.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4.8(6.5折) 定价  ¥22.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版权信息

  • ISBN:780080478X
  • 条形码:9787800804786 ; 978-7-80080-478-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本书特色

苏绣是我国独有民间艺术文化,本文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进行的微观考察。带你走近镇湖,去倾听绣女们讲述自己亲身的故事,了解改革开放后镇湖八千绣女中从土地上走出来的这群人的创业历程,展示她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追踪她们思想和行动变化的轨迹,以记录这段奋斗和创业的历史。解读镇湖刺绣文化,保护传统艺术。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内容简介

独坐纱窗刺绣迟, 紫荆花下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
这是唐代诗人朱绛在《春女怨》中刻 画的大家闺秀在绣楼上绣花的情景:花针穿梭,彩线缤纷,纤手凝脂,春意绵绵,一幅浓郁的诗情画卷。在今天的苏州西郊、太湖之滨有座不起眼的小镇 “镇湖”,两万人口中约有八千绣女,用她仃J的纤纤细手造就了著名的刺绣艺术之乡。“闰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这里农家的真实写照。
本书带你走近镇湖,去倾听绣女们讲述自己亲身的故事,了解改革开放后镇湖八千绣女中从土地上走出来的这群人的创业历程,展示她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追踪她们思想和行动变化的轨迹,以记录这段奋斗和创业的历史。
绣女及相关群体的刺绣活动是展现生机勃发的刺绣文化的载体,绣女围绕刺绣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其自主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展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刺绣文化,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再生。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
前言
**章 绪论
**节 选题的由来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局限
第三节 思考路径和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第二章 苏绣的历史与象征
**节 苏绣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历史上的民间绣和闺阁绣
第三节 苏绣的宫货生产和绣工的命运
第四节 建国前后苏绣业的发展
第五节 苏绣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第三章 绣女与镇湖刺绣业的兴起
**节 镇湖刺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从土地上走出来
第三节 拜师学艺和专业化培训
第四节 到镇上开店
第四章 绣品的生产、交易和市场扩张
**节 绣店
第二节 辅助业
第三节 绣品的交易方式和条件
第四节 绣女与市场的扩张
第五章 刺绣市场的组织和管理
**节 从行会到协会
第二节 镇湖刺绣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刺绣市场的治理和管理思路
第六章 绣女的角色转换和社会分层
**节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
第二节 绣女的角色转换与政府引导
第三节 乡土文化与经商绣女的文化适应性
第四节 绣女的角色分化和社会分层
第七章 绣女的生活世界
**节 家庭生活
第二节 社会活动和交往
第三节 性别角色与社会地位
第四节 思想观念的变化
结语:苏绣的未来命运和文化再生的条件
**节 “草根工业”的力量
第二节 政府的保护和对绣女劳动的重视
第三节 从原生态走向市场态的挑战
第四节 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第五节 与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的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一:镇湖绣店一览表
附录二: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全部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节选

在镇湖,刺绣是和女性联系在一起的,一提到刺绣就会联想到江南女子绣花的情景。因此,刺绣带有强烈的性别意识。与性别(sex)不同,社会性别(gender)不是指生理上的、自然的性别差异,而是指心理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性别差异。人类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造成的,性别角色是人们在社会中习得的因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不同的社会文化塑造了属于男性或女性的不同的品质特征。一般来说,女性的特征总是感性的、柔弱的、细腻的。相反男性则是理性的、勇敢的和粗心的。如果女性的行为举止像个男性,则被称之为“女强人”,而男性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表现为女性特征,则被贬为“女人气”。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帕森斯分析了分化的社会角色,认为在工业社会中家庭产生了鲜明的男性和女性角色,男人承担了为家庭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工具性角色(instrumentalrole),女性承担了维护家庭内部成员间感情联系的情感性角色(socioemotional。role)。通过这一性别分工保持了家庭的稳定和发展,进而一个国家或社会也得以通过稳定的家庭而延续和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讲,社会性别是社会结构和关系的构成要素和权力关系的一种体现。
镇湖特定的环境条件造就出男子务农、女子刺绣的事实。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只能够归于社会文化传统和刺绣行业特点对从业者的特殊要求。刺绣是一种适合女性的工作,和针线打交道,需要细心和耐心,这些都是女性所具备的。在镇湖,很少有男子刺绣,这说明像刺绣这样精细活是一种与性别有关的职业,是女性的一种专利和女性角色的代称。通常,特定社会总是期望它的成员按照他的身份行事,社会成员也总是要求自己努力表现出符合这种期望的行为来,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角色期望。角色的性别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经过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形成的。在传统中国的农业社会,男耕女织逐渐演变成为社会分工的一种固定模式,这既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又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男女两性在生产中各负其责,各履其职,所谓“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一个家庭中耕织一体,自给自足,则是传统农耕文明中幸福家庭的象征。在传统社会生产中,无论哪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女性均与纺织相依相伴,紧紧相连,以至纺织就等同于女性在生产中的性别认同。对女性来说,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和一种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纺织则是从小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练就一身过硬的纺织本领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女性自我展示的需要,同时也是衡量女性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所有这些迫使女性不甘示弱,勤于纺织(金少萍,2001)。因此,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家庭开始了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即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个体统一到群体中,把个体从自然人教化为社会人。从内容上看,社会化包括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的社会化等,其中就内在地包括了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P(307-308)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作者简介

叶继红 男,1969年生,安徽省长丰县人,汉族,2004年在南开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已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各1项,在《社会科学战线》、《当代中国史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苏绣的问题

    讲苏绣的历史传承等问题,不错

    2018/11/7 1:44:14
    读者:lon***(购买过本书)
  • 主题:对主题有兴趣

    当我回到我所成长的村落的时候,发现传统技艺都已经濒临绝境了。木匠、石匠、补锅匠、剃头匠……等等,都已经随着老一代的逝去,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当我们对更年轻的一代讲述这些故事时,他们会觉得是天方夜谭

    2015/11/27 3:32:37
    读者:guo***(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