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作者:陈锡文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970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12.0(7.0折) 定价  ¥1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版权信息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参考资料,是从事食品科学研究、推广和教育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对食品产业部门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内容简介

确保食品安全不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促进我国食品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为了加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科学技术部组织国内50余家机构的专家对我国食品安全战略问题开展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一书是该项研究的主要成果。本书从食品安全监管国际经验、主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行动、食品安全支持体系、食品安全过程控制、主要种类食品安全、转基因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与食品安全等不同角度对我国食品安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总结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的战略目标以及中长期发展思路。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目录

"**篇 总 体 报 告
**章 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综合报告3
前言3
一、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评估4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增加食品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食品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4
(二)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及其成因5
二、我国食品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17
(一)指导思想17
(二)基本原则17
(三)目标18
三、食品安全战略重点领域19
(一)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水平19
(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8
(三)建立政府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36
(四)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46
(五)完善我国食品认证认可体系55
(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58
(七)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63
四、食品安全保障措施68
(一)增加投入,改善投入结构,完善投资管理体制69
(二)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70
(三)实行食品溯源管理制度,完善标签管理72
(四)完善食品供应组织体系74
(五)综合示范,逐步推广75
(六)完善信息发布制度77
(七)加强教育和培训77
(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媒体的作用78
(九)加强国际合作79

第二篇 食品安全监管国际经验研究
第二章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概况83
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发展主要趋势83
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主要监管手段83
(一)实行食品安全性评价84
(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性分析84
(三)逐步推行HACCP、GMP等质量安全体系84
(四)加强食品标签的风险管理84
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共性特点84
(一)充分发挥食品标准权威管理机构的职能84
(二)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85
(三)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可检验性85
第三章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主要监管模式比较86
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概况86
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其演变86
(一)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历史86
(二)美国联邦食品安全监管现状87
(三)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95
(四)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及其争论96
三、丹麦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其演变:改分散监管为集中统一监管97
(一)改革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97
(二)监管机构合并过程97
(三)监管机构合并后的成效98
四、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什么食品安全总出问题98
(一)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98
(二)英国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99
(三)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100
五、其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其特点101
(一)欧盟:独立行使职能的食品安全管理局101
(二)加拿大:重视技术支持的食品检验署103
(三)德国:对各生产环节严格进行监管104
六、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共同特征104
(一)食品技术标准水平高,法规较严104
(二)在制定和实施食品等标准时,都将其与食品安全紧密结合105
(三)严格检测,注重信息交流105
(四)美国与欧盟都十分关注有机食品的发展105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06
一、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106
二、缺乏食品安全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背景资料106
三、关键检测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106
四、未全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控制技术107
五、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安全性方面的差距107
六、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方面存在差距107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109
一、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概况109
(一)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109
(二)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109
(三)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109
(四)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109
二、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其特点110
(一)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特点及其比较110
(二)印度食品安全监管模式111
(三)泰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114
(四)巴西食品安全监管模式117
(五)三种模式对构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启发119
三、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9
(一)食品出口119
(二)国内食品安全管理120

第三篇 食品安全战略研究部门综合报告
第六章 卫生部综合报告123
一、当前国际食品安全形势及采取的对策123
(一)近年来食品安全给全球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123
(二)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针对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124
二、对我国当前食品卫生和安全形势的认识和评价126
(一)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体系126
(二)食品卫生法律体系逐步完善127
(三)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27
(四)当前存在的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食品卫生问题128
三、卫生部门的职责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29
(一)卫生部的具体职责129
(二)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130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30
四、近期内我们正在和准备采取的对策措施133
(一)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133
(二)加强食品溯源管理制度建设134
(三)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大力推广良好卫生规范(GHP)和HACCP134
(四)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自身管理水平和信誉评估制度134
(五)进一步加强以《食品卫生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建设134
(六)提高卫生执法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执法行为督查制度135
(七)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宣传以及对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努力做好食品
安全信息公布和评价工作135
(八)加强食品卫生检测和评价能力,及时了解食品卫生和安全中存在的问题136
第七章 农业部综合报告137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137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137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新时期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137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当务之急138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执法监督情况138
(一)国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情况138
(二)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情况138
(三)农业监督执法工作情况138
(四)具体措施139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情况139
(一)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工作进展139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40
(三)具体措施142
四、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情况143
(一)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状况143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44
(三)具体措施144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情况145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现况145
(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46
(三)具体设想146
第八章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综合报告147
一、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的重大意义147
(一)加强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147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是促进食品出口的必由之路147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食品工业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及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148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14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4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4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49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149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49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149
(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149
(八)其他食品安全有关规章150
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评估150
(一)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150
(二)从5类食品“两查”结果看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151
(三)进(出)口食品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152
(四)食品总体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企业不具备生产**条件是造成食品
质量安全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154
四、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154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工155
(二)国家质检总局在食品安全方面承担的主要职责155
(三)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总体框架156
(四)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和发展的方向157
五、质检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158
(一)建设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运转协调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159
(二)突出重点,不断加大国内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力度159
(三)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160
(四)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161
(五)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161
第四篇 食品安全支持体系研究
第九章 食品安全科技支持体系研究165
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的科研体制165
(一)食品安全科研经费的来源165
(二)未来发展趋势166
(三)美国的食品安全科研管理体制:现状与问题167
二、国外食品安全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168
(一)国外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169
(二)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研究与制定169
(三)国外检验检测技术170
(四)国外食品安全监测体系171
(五)国外投入品安全控制技术173
(六)国外食品供应过程安全控制技术174
(七)国外动植物防疫检疫与产地环境控制175
(八)国外食品安全软科学研究176
三、我国食品安全科技取得的成就与问题176
(一)成就176
(二)问题179
四、食品安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182
(一)指导思想182
(二)原则182
(三)21世纪初总体目标183
(四)任务183
五、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支持体系184
(一)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184
(二)建立国内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符合“从农田到餐桌”管理要求的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185
(三)发展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186
(四)建立和完善监测网络体系187
(五)发展食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188
(六)开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建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进步模式与管理模式,
完善示范区管理机制189
(七)加强食品安全软科学研究190
第十章 危险性分析与食品安全191
一、定义191
二、危险性评估192
(一)食品中化学物的危险性评估192
(二)食品中的生物性因素的危险性评估198
三、危险性管理201
(一)食品添加剂201
(二)化学污染物201
(三)农药残留202
(四)兽药残留202
(五)生物因素202
四、危险性分析的应用实例202
(一)新西兰进口加拿大鲑鱼案202
(二)美国从阿根廷进口新鲜牛肉案203
(三)JECFA评价黄曲霉毒素B1限量标准案例203
五、展望203
第十一章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研究205
一、国际食品标准化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标准的概况及发展趋势205
(一)国际标准化组织205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标准体系的概况206
二、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状况206
(一)我国标准的管理体制、标准体制207
(二)我国国家标准管理机构及主要职责207
三、我国食品标准化工作的进展207
(一)我国食品标准化工作总体情况207
(二)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09
(三)农业标准化的进展209
四、现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210
(一)标准体系不够完善210
(二)标准水平偏低211
(三)标准复审和修订不及时,时效性差212
(四)标准制定不配套,缺乏协调性212
(五)标准国际交流少,标准采标率低212
(六)制标时市场调研程度不够,标准的实用性比较差212
(七)标准的制定尚未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213
(八)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混淆213
(九)食品卫生标准尚未建立在GHP(良好卫生规范)之上214
(十)缺乏专业技术分析队伍214
(十一)标准的实施进程慢214
五、我国食品标准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214
(一)我国食品标准发展的指导思想215
(二)我国食品标准发展的主要目标215
(三)我国食品标准发展的原则215
六、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16
(一)改革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体制216
(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17
(三)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的力度219
第十二章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研究220
一、国外情况食品安全监测体系220
(一)美国220
(二)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221
(三)加拿大221
(四)日本222
(五)韩国223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223
(一)卫生系统223
(二)农业系统225
(三)质检系统225
(四)其他226
三、现行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227
(一)体系不健全,检验监测的环节、对象和地域范围有限227
(二)机构重复,浪费资源227
(三)部门分割,互不认账227
(四)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228
四、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229
(一)加强现有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229
(二)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230
(三)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的自我检验检测231
(四)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231
第十三章 农产品及食品认证体系研究234
一、国际食品安全认证体系概况234
(一)HACCP体系234
(二)良好生产规范(GMP) 235
(三)GHP体系235
(四)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 235
(五)全面目标的卫生操作程序(SSOP) 235
(六)全面质量管理(TQM) 236
(七)ISO 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236
(八)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236
二、我国食品认证体系现状238
(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38
(二)绿色食品认证239
(三)有机食品认证239
(四)HACCP认证240
三、农产品及食品认证的重要意义240
(一)开展农产品认证适应了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240
(二)通过认证能切实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240
(三)通过认证能有效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240
(四)通过认证有利于促进实施农业标准化241
四、农产品/食品认证在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241
(一)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水平241
(二)是食品卫生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41
(三)促进企业自觉提高食品安全控制能力241
(四)带动食品标准的提高和完善241
(五)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效率242
五、我国农产食品认证中存在的问题242
(一)体系严重“残缺”242
(二)各部门各地方各自为政242
(三)缺乏认证专业技术和人才,认证结果缺乏权威性242
(四)农产食品认证知识普及程度差242
(五)我国农产品及食品认证与国际接轨程度相当低242
六、完善认证体系242
(一)建立统一的认证认可体系243
(二)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243
(三)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规范认证行为,提高认证有效性,杜绝虚假认证243
(四)为开展认证工作的部门和企业提供服务243
(五)要积极宣传和普及食品认证知识243
(六)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互认243
第十四章 食品安全信息体系研究244
一、国外食品安全信息体系244
(一)信息搜集与交流系统244
(二)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245
(三)食品安全信息风险分析与预警系统245
(四)安全教育与培训246
(五)国外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可鉴之处246
二、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的现状与问题247
(一)信息资源不足,信息不够全面和系统247
(二)已有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缺乏共享机制250
(三)信息采集内容不能满足需求250
(四)权威性分析不多,预测分析不足251
(五)缺乏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251
(六)安全信息透明度不高251
(七)参与性不够251
(八)食品安全的教育和培训还没有受到高度重视251
(九)人力资源建设落后,服务水平不高252
三、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和交流机制的目标和原则252
(一)目标252
(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的原则252
四、建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的近期任务253
(一)建立统一、协调和权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253
(二)根据“从农田到餐桌”的要求建立完整的信息采集体系254
(三)构建多元化的信息网络体系254
(四)建设优势互补安全信息发布窗口,及时发布信息254
(五)加强安全信息预测和预警系统工作254
(六)加强国际间安全信息的交流合作254
(七)大力组织信息上网,推进共建共享工作254
第十五章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256
一、国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256
(一)法律保障方面256
(二)建立高效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257
(三)建立监测体系,提高预警系统能力258
(四)建立预设措施体系259
二、我国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方面取得的进展259
(一)我国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展259
(二)完善机构体系,建立反应迅速、高效的协调机制260
(三)建立监测预警制度260
(四)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和信息公布制度260
三、我国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261
(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261
(二)建立应急指挥系统261
(三)完善监测体系,提高预警能力262
(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制度262
(五)制定预防方案262
(六)迅速采取应急处理措施263
(七)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263
(八)加大投入力度264
(九)人员保障264
(十)加强国际合作264
第十六章 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研究265
一、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制265
(一)美国265
(二)日本266
(三)欧盟266
(四)加拿大267
(五)澳大利亚267
(六)丹麦268
(七)德国268
(八)荷兰268
(九)韩国269
(十)爱尔兰269
二、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现状269
(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69
(二)卫生部270
(三)农业部271
(四)国家质检总局272
(五)商务部274
(六)工商行政管理局275
(七)科技部275
(八)其他部门275
三、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仍然很不完善275
(一)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276
(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276
(三)缺乏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276
(四)行业参与不够277
(五)消费者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77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277
(一)以科学为基础,健全食品安全评价体系277
(二)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分工277
(三)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278
(四)建立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间相互沟通的机制278
第十七章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研究280
一、国外食品安全法律280
(一)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演变280
(二)国外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281
(三)国外食品安全法的设立原则299
(四)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新焦点301
(五)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未来发展趋势304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305
(一)综合性法律法规305
(二)与食品供应过程有关的法律法规309
(三)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关的法律和法规314
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差距319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差319
(二)现有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319
(三)现有法律法规效力不够320
(四)法律的执行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321
四、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321
(一)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需求,进一步清理现有的法律法规321
(二)以国际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321
(三)完善已有法律法规体系322
(四)赋予执法部门更充分的权力322
(五)加强执法监督322
附件 美国食品安全法律的历史发展323

第五篇 过程控制与食品安全研究
第十八章 产地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研究329
一、产地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329
(一)大气污染329
(二)农业用水污染329
(三)土壤污染330
二、国家环保总局在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方面的主要工作331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结果332
(一)监测调查的范围与内容332
(二)监测调查结论332
四、对策与建议335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加强领导335
(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335
(三)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335
(四)进一步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能力建设336
(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部门合作336
第十九章 植物检疫体系与食品安全研究337
一、国外植物检疫体系基本情况337
(一)发达国家检疫机构的设置337
(二)发达国家植物检疫的主要做法337
(三)国际植物检疫发展的趋势及经验338
二、我国植物检疫体系的基本情况338
三、我国植物疫情情况339
(一)国内局部发生需要控制其传播蔓延的疫情339
(二)国内没有发生或局部发生需要控制其从国外传入的疫情339
(三)可能对出口造成影响的有害生物疫情340
四、我国植物疫情发布制度340
五、我国植物检疫体系存在的问题341
(一)管理体制不适应,体系不完善341
(二)防治系统不适应,监控效果差341
(三)基层队伍不适应,人员素质低341
(四)法律制度不适应,规则不健全342
六、完善我国植物检疫体系具体行动计划设想342
(一)指导思想342
(二)发展目标342
(三)植物检疫体系建设重点342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343
(五)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343
第二十章 动物防疫与食品安全研究344
一、动物防疫工作直接关系着人类食品的安全344
(一)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是直接或者间接由染疫动物传播引起344
(二)药物和有害物质残留直接危害人的健康344
(三)动物源性食品的卫生质量有赖于对其生产全过程的动物卫生监管344
二、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情况344
(一)动物卫生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具雏形344
(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畜禽防疫体系345
三、存在的问题346
(一)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346
(二)公益职能和技术服务职能不分,执法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346
(三)地区分割,政出多门,影响了动物疫病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346
(四)技术支持体系支持能力不足347
(五)基层兽医体系无法发挥兽医工作基础作用347
(六)法制建设滞后347
四、进一步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348
(一)加快推进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348
(二)加快动物防疫法制化进程350
(三)加快防疫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控技术支持体系建设351
(四)加强口岸检疫和边境检疫工作,建立完善的防止国外疫病传入体系353
(五)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354
第二十一章 动植物进出境检验检疫体系355
一、动植物进出境检验检疫工作的职责分工355
二、我国动植物进出境检验检疫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355
(一)完善法规建设,动植物进出境检验检疫走向法制化轨道356
(二)严把进口疫情关,确保国内食品和农业生产安全357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出口、调控进口358
(四)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359
三、目前我国动植物进出境检验检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360
(一)国外动植物疫病疫情对我国威胁加重360
(二)入世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361
(三)实施大通关战略要求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361
(四)检验检疫自身还存在薄弱环节361
四、应对入世挑战,进一步加强我国动植物进出境检验检疫体系建设361
(一)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361
(二)加强检疫技术贸易措施的研究和应用362
(三)修订进境动植物检疫疫病、疫情名录362
(四)加大支持服务外贸出口的力度362
(五)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水平362
(六)大力开展动物疫病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工作362
第二十二章 农药投入与食品安全研究364
一、农药投入与食品安全的关系364
(一)农药的概念364
(二)农药分类364
(三)农药毒性和安全间隔期367
(四)农药投入与食品安全的基本关系369
(五)国外农药投入情况370
(六)国内农药投入情况370
(七)目前国内农药投入对食品安全的影响371
(八)目前国内农药投入对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371
(九)农药投入中涉及食品安全的关键技术情况372
(十)今后农药投入方面行动计划具体设想374
二、世界及主要国家的农药使用情况375
(一)全球农药总市场375
(二)美国农药市场、使用与管理情况376
(三)西欧农药市场、使用与管理情况381
(四)日本农药使用与管理情况383
三、国内农药投入与管理情况384
(一)农药生产情况384
(二)农药使用情况385
(三)我国农药管理有关的法规和规章390
(四)我国农药管理体制392
四、我国农药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393
(一)农药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亟待完善393
(二)农药科学技术相对落后396
(三)农药工业企业发展水平较低397
(四)农药市场较混乱398
五、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其标准现状399
(一)农药残留法律、法规399
(二)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法399
(三)农药残留色谱检测法401
(四)农药*高残留限量402
(五)国外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物监控工作403
(六)加快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限量标准研究和监测体系建设404
六、提高我国农药安全水平方面行动计划设想405
(一)提高认识405
(二)加强农药安全管理405
(三)提高农药科技水平407
(四)加强生产过程控制410
(五)切实加强农药的科学使用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410
第二十三章 兽药投入与食品安全研究412
一、兽药投入与食品安全的基本关系412
(一)兽药作用与地位412
(二)兽药使用与食品残留的发生412
(三)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危害413
(四)食品残留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过程415
(五)食品中残留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措施416
二、国外兽药投入情况419
(一)世界上主要国家兽药生产和使用情况419
(二)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兽药的管理420
三、国内兽药投入情况421
(一)国内兽药生产和使用情况421
(二)中国兽药管理与投入426
四、国内外食品残留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427
(一)国内外食品残留发生情况427
(二)食品残留发生的原因432
(三)国内外对食品残留的管理432
五、食品残留对出口贸易的影响434
(一)我国动物源食品的出口情况434
(二)近年来我国动物源食品出口引起贸易摩擦的情况436
(三)国际上针对食品残留的技术壁垒438
(四)动物源食品残留的防范和控制措施440
六、食品残留的科技问题441
(一)食品残留应解决的科技问题441
(二)我国食品残留科技研究的状况448
(三)解决我国食品残留问题的科技工作设想449
七、解决我国食品兽药残留问题的具体行动计划设想450
(一)完善残留监控计划450
(二)加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453
(三)兽药管理体制建设计划455
(四)提高科技水平457
(五)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458
第二十四章 饲料安全与食品安全研究460
一、饲料安全问题概述460
(一)隐蔽性460
(二)长期性461
(三)复杂性461
二、我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和成效461
(一)加强法规建设,为饲料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461
(二)健全饲料标准体系,为开展饲料质量监管工作提供技术保证462
(三)加强饲料监测体系建设,为依法行政提供体制保障462
(四)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建立饲料安全监管长效机制462
(五)开展专项治理和综合检查,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463
三、国内饲料工业发展情况464
(一)饲料工业发展情况464
(二)饲料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结构不断调整464
(三)饲料产品质量不断提高465
四、当前饲料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65
(一)饲料中的天然有毒有害物质465
(二)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465
(三)超范围使用饲料添加剂465
(四)不按规定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466
(五)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动物性饲料466
(六)污染及霉变造成的饲料卫生指标超标466
(七)饲料标签标识行为问题较多467
(八)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屡禁不止467
五、饲料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468
(一)科研和技术推广环节薄弱,饲料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468
(二)生产企业无序竞争的局面尚未改变,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469
(三)生产、流通、消费脱节,加大了饲料安全的风险469
(四)以农户散养为主的养殖业生产方式,加大了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的难度469
(五)行业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和服务能力亟须加强470
(六)部门、地区间的工作不协调,饲料安全监管面临着严重的体制性障碍471
六、国外饲料安全管理的发展情况471
(一)确立“安全的饲料=安全的食品”的理念472
(二)建立健全完备的饲料法律法规体系472
(三)制定严格的饲料质量标准体系473
(四)全面推行HACCP管理473
(五)高度重视饲料标签在饲料安全管理中的作用474
(六)建立高效、协调的饲料管理体制474
七、提高我国饲料安全水平的对策475
(一)改革和完善饲料管理体制,加强饲料安全监管工作475
(二)加强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建设476
(三)建立饲料安全性评价制度477
(四)加强基础研究,修订和完善饲料安全标准477
(五)完善饲料质量监测体系478
(六)发展饲料安全技术478
(七)完善技术服务体系481
(八)加快产业重组,促进饲料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481
(九)加强国际合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481
第二十五章 食品供应组织体系研究483
一、食品供应组织体系与食品安全的关系483
二、我国目前食品供应组织现状484
(一)生产环节484
(二)加工环节484
(三)检测、分级、包装环节485
(四)收购、调集、储藏与运输环节486
(五)销售环节--批发、零售486
三、国外食品供应组织情况488
(一)基本情况488
(二)主要经验489
四、我国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分析491
(一)农民销售合作组织491
(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492
(三)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492
五、完善食品供应组织体系493
(一)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快安全食用农产品的流通494
(二)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推进食品物流合理化494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所有参与食品供应的主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496
(四)调整企业(农户)生产方式,规范其经营行为496
(五)完善民间组织或行业协会的功能,提高食品安全生产的微观主体的自律意识和自觉性497
(六)加快条形码技术在食品质量全程控制中的信息跟踪研究与应用497
(七)建立和完善食品供应安全信息体系498
(八)提倡和鼓励食品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和绿色营销战略498
(九)制定食品安全政策要与食品供应体系保持协调一致498
第二十六章 食品加工中的质量安全研究500
一、食品加工中的危害因素分析500
(一)生物性危害500
(二)化学性危害501
(三)物理性危害502
二、国内外食品加工业的安全现状502
(一)我国食品加工业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管理措施502
(二)国外食品加工业的安全状况及管理措施503
三、食品加工中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505
(一)粮油食品加工中的安全问题505
(二)果蔬制品加工中的安全问题508
(三)畜产品加工中的食品安全问题509
四、关于加强我国食品加工安全性的建议510
(一)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引导510
(二)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建立良好的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511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511
(四)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511
第二十七章 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研究512
一、建立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迫在眉睫512
(一)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512
(二)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512
(三)是中国政府履行入世庄严承诺,创造开放、竞争、有序市场环境的需要513
(四)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接农产品贸易冲击的需要514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514
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制度519
四、进出口食品企业卫生注册制度524
五、构建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法律体系525
(一)有关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525
(二)建立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法律体系应重点解决的问题527
(三)建立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法律体系的构想528
六、对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构架的研究思考529
(一)进入市场环节530
(二)市场交易环节530
(三)退出市场环节531
第二十八章 HACCP体系应用研究533
一、我国亟待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533
(一)食品安全监管的事后检查阶段533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控制阶段533
(三)食品安全监管的多方参与监管阶段534
(四)我国现行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534
二、HACCP的产生、发展及在全球的推广情况535
(一)HACCP的产生535
(二)HACCP:满足政府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需要535
(三)HACCP的发展536
(四)HACCP体系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536
(五)HACCP体系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538
三、HACCP的理论、原则与实施步骤540
(一)HACCP的概念540
(二)HACCP的基本原则542
(三)HACCP的实施步骤546
四、HACCP与现今推行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关系547
(一)HACCP与无公害食品547
(二)HACCP与绿色食品549
(三)HACCP与有机食品550
(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之间的关系550
五、HACCP与其他管理标准体系的区别与联系551
(一)ISO 9000系列质量标准及与HACCP的区别与联系551
(二)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及与HACCP的区别与联系553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及与HACCP的关系554
(四)良好生产规范(GMP)与全面目标的卫生操作规范(SSOP) 555
(五)全面质量管理(TQM)与HACCP的关系558
六、我国推广HACCP的情况及HACCP的发展趋势560
(一)我国推广HACCP的情况560
(二)HACCP的优缺点562
(三)HACCP:未来发展趋势563
七、HACCP在我国推广:面临的困难、障碍及对策建议564
(一)HACCP推广面临的困难564
(二)我国具有一定的推行HACCP的基础568
(三)我国在推广HACCP体系时面临的独特挑战568
(四)HACCP推广模式570
(五)对加快推行HACCP体系的建议571
第六篇 主要种类食品安全研究
第二十九章 粮食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575
一、国外粮食类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575
二、我国粮食类食品安全历史变化情况与现状分析576
三、我国粮食类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578
四、我国粮食类食品危害性分析580
(一)玉米580
(二)稻米584
(三)小麦586
(四)大豆590
五、完善我国粮食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592
(一)完善我国粮食类食品管理体制592
(二)粮食类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596
(三)我国粮食类食品安全标准的现存问题及其完善597
(四)完善粮食类食品质量监测体系601
(五)建立粮食类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605
第三十章 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研究报告615
一、国外食用油质量安全状况分析615
(一)世界主要油料生产和贸易情况615
(二)国外植物油脂生产情况616
(三)国外食用油消费情况616
(四)国外食用油质量安全状况618
二、我国食用油质量安全历史变化情况与现状分析620
(一)我国食用油生产情况620
(二)我国食用油消费情况621
(三)我国油料及食用油进口情况621
(四)我国食用油质量安全历史变化情况622
(五)我国食用油质量安全现状623
三、我国食用油质量危害性分析624
(一)酸价624
(二)过氧化值625
(三)浸出油溶剂残留量625
(四)烟点625
(五)黄曲霉毒素625
(六)矿物油625
四、完善我国食用油质量安全管理体系625
(一)完善我国食用油质量管理体制625
(二)食用油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629
(三)我国食用油安全标准的现存问题及其完善629
(四)完善食用油质量监测体系635
(五)建立食用油质量安全认证体系638
(六)其他相关问题640
五、建立食用油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641
(一)食用油质量供应链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641
(二)国外食用油质量的科技体系情况642
(三)我国当前的食用油质量生产支持体系情况643
(四)我国食用油质量生产加工科技与国外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643
(五)建立适应食用油质量安全要求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具体设想644
第三十一章 果品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646
前言646
一、果品类食品食用安全性分析646
(一)天然有毒物质646
(二)致病微生物647
(三)食品添加剂647
(四)农药残留647
(五)有害元素648
(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648
(七)转基因食品649
二、果品类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649
(一)国外果品类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649
(二)我国果品类食品质量安全状况651
(三)建议652
三、果品类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653
(一)国外653
(二)中国654
(三)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几点建议654
四、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655
(一)国外655
(二)中国658
五、果品类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659
(一)我国果品类食品标准体系及标准制定现状659
(二)国际组织及先进国家果品类标准体系和标准制定情况662
(三)问题分析665
(四)对策建议669
六、果品类食品质量监测体系671
(一)国外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671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672
(三)我国现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673
(四)完善食品质量监测体系674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675
(一)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简介675
(二)我国的果品类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情况676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认证体系678
八、果品类食品质量安全支持服务体系679
(一)国内外农业科技体系情况679
(二)我国果品类食品生产加工科技与国外的差距及存在问题681
(三)生产和流通过程控制体系684
(四)供应组织体系685
(五)食品安全教育686
(六)信息体系687
第三十二章 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研究690
一、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历史变化情况与现状分析690
(一)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历史变化情况690
(二)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691
(三)原因分析691
二、我国蔬菜质量危害性分析696
(一)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697
(二)对消费心理造成影响697
(三)对蔬菜的出口造成影响697
三、完善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697
(一)我国现行蔬菜管理体制697
(二)我国蔬菜标准现存的问题及其完善697
(三)完善蔬菜质量监测体系702
四、提高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策703
(一)充分发挥农业主管部门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管理作用703
(二)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从生产的源头控制蔬菜的质量安全703
(三)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研究解决蔬菜生产中关键的技术问题703
(四)加快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704
(五)继续开展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工作704
(六)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按标准化进行生产704
(七)采用多种形式,使已制定的标准能被农民所接受和掌握704
(八)通过认证推进市场准入制度704
(九)尽快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无公害蔬菜认证体系,使农民了解认证的程序,积极申报704
(十)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的作用704
(十一)沟通信息,掌握市场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705
第三十三章 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706
一、提高我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义706
(一)提高畜产食品质量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706
(二)提高畜产食品质量安全是加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706
(三)提高畜产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707
二、国内外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707
(一)我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工作707
(二)国外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709
三、我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现状概况分析715
(一)兽药残留问题旧的未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715
(二)兽药残留工作进展716
(三)动物疫病仍然是影响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隐患717
(四)重金属有害物质及生物性有毒物质也影响着中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718
(五)畜产食品掺杂使假仍然存在718
四、我国不同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719
(一)我国猪肉的质量安全现状719
(二)我国牛肉、羊肉的质量安全现状719
(三)我国牛奶的质量安全现状719
(四)我国禽肉的质量安全现状720
(五)我国鸡蛋的质量安全现状720
五、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分析720
(一)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720
(二)对动物健康产生危害,影响畜牧业的发展721
(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722
六、我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724
(一)畜产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各环节均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724
(二)我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分析728
七、提高我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734
(一)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734
(二)积极培育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735
(三)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735
(四)加强培训,提高生产者的食品安全意识738
(五)健全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支撑服务体系738
(六)建立畜产食品质量追踪机制740
(七)加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741
第三十四章 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研究742
一、水产食品产业背景742
二、国外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744
(一)危害分析745
(二)法规体系747
(三)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751
(四)以HACCP原则为基础的水产品安全管理755
三、我国水产食品安全历史变化情况与现状分析758
(一)我国水产食品安全历史变化情况758
(二)当前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759
四、我国水产食品危害性分析763
(一)水产食品中的危害因素763
(二)水产品危害性引发的原因764
(三)可能产生的危害性765
五、完善我国水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767
(一)完善我国水产食品管理体系767
(二)水产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769
(三)我国水产食品安全标准的现存问题及其完善770
(四)完善水产食品质量监测体系776
(五)建立水产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778
(六)其他有关内容781
六、建立水产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781
(一)水产食品供应链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781
(二)国外水产食品的科技体系情况783
(三)我国当前的水产食品生产支持体系情况784
(四)我国水产食品生产加工科技与国外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785
(五)建立适应水产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科技支撑体系的设想787

第七篇 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
前言791
第三十五章 转基因生物及其食品的商业化现状794
一、国际总趋势794
(一)种植面积795
(二)从业人员795
(三)地域分布795
二、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现状796
三、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现状799
四、中国的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现状800
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现状800
(一)阿根廷800
(二)巴西801
第三十六章 转基因食品风险浅析802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范畴802
(一)狭义的转基因食品安全802
(二)广义的转基因食品安全802
二、转基因食品风险机理浅析804
(一)直接食用食品的外源转基因DNA对人体健康的危险804
(二)食用转基因DNA产物引起的对人体健康的毒性危险805
(三)标记基因造成的安全问题806
(四)食用转基因DNA产物引起的对人体健康的免疫过敏危险806
(五)食用转基因DNA产物引起的对人体健康的营养因子(脂肪、糖类、蛋白质、
维生素、矿物质等)改变的危险808
(六)转基因引起的代谢变化(包括次生代谢)对人体健康的危险808
(七)转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的危险809
(八)食品加工方法引起的不可逆转的危险809
(九)食品中使用的转基因酶809
(十)转基因生物管理不当导致的危险811
(十一)转基因生物对于环境的危险811
(十二)转基因动物饲料安全问题813
(十三)食品安全的深化: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问题815
三、风险分析的局限性816
(一)资料信息的限制816
(二)科学和统计的限制821
四、实质等同与预防原则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824
(一)实质等同性原则824
(二)预防原则825
第三十七章 转基因生物及其食品安全的管理现状828
一、国际法规828
(一)生物多样性公约828
(二)生物安全议定书828
(三)国际食品法典830
(四)WTO协议831
二、美国的管理832
(一)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简述832
(二)美国现行管理转基因食品的机关833
(三)美国现行管理转基因食品的法规、政策及其规定833
(四)FDA有关生物工程食品投入市场前通告条例的提议法案以及标识生物工程
食品的指南草案834
三、欧盟各国的管理834
(一)欧盟的从“农田到餐桌”新的食品法律框架834
(二)欧盟现行有关转基因食品管理的法规体系835
(三)欧盟现行有关转基因食品管理的具体制度836
(四)欧盟目前获得批准作为食品的转基因生物838
四、其他各国和地区的管理838
(一)日本838
(二)加拿大840
(三)澳大利亚/新西兰841
五、中国的管理841
(一)法规建设841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842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843
(四)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制度844
第三十八章 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生产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消费者态度845
一、经济影响分析845
(一)概述845
(二)转基因作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846
(三)农业生物技术对于国家农业经济的影响848
二、社会影响分析849
(一)农民的天赋权利受到威胁849
(二)转基因食品援助的影响851
三、消费者态度分析851
(一)欧盟的消费者态度分析851
(二)美国的消费者态度调查853
(三)澳大利亚人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855
(四)中国的消费者态度856
第三十九章 中国转基因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策略建议859
一、关于法规政策方面的问题与策略建议859
二、关于预防原则的应用策略860
(一)预防原则已被普遍确认为环保公约的基石860
(二)恰当引用预防原则,保护国家利益860
(三)关于预防原则的争议861
(四)预防原则的应用862
(五)预防原则与WTO863
(六)预防原则与《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864
(七)建议864
三、关于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865
(一)现有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865
(二)风险评估与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865
(三)相关建议866
四、关于管理体制和机构、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与策略建议866
(一)管理体制和机构、制度建设的现状866
(二)管理体制和机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867
(三)相关建议868
五、关于实施标识制度方面的问题与策略建议868
六、关于消费者教育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与策略建议870
七、关于国家转基因食品发展战略方面的挑战与建议870
附件 术语释义872
第八篇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食品安全研究
第四十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877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877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877
(一)技术法规和标准是国际贸易中运用得*为广泛的技术性贸易措施877
(二)合格评定程序878
(三)包装、标签、包装规则在各国农业技术性贸易措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878
(四)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878
(五)绿色壁垒878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对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879
第四十一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881
一、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TBT) 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 (SPS)
协议的历史背景881
(一)协议内容简介882
(二)协议的执行状况、问题和发展趋势885
(三)国际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新动向887
(四)主要贸易伙伴国TBT和SPS信息的提供和获取888
二、WTO贸易争端解决协议 (DSU) 890
(一)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890
(二)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问题895
第四十二章 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进口
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新动向899
一、欧盟关于肉鸡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肉鸡进口安全管理体制899
(一)欧盟食品安全政策899
(二)欧盟家禽产品进口的食品安全管理900
(三)有关禽肉进口的法律制度901
(四)近期政策动向901
(五)英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和禽肉进口食品安全管理902
二、日本进口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与进口蔬菜卫生检疫标准903
(一)日本关于进口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与卫生检疫流程903
(二)日本进口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与卫生检疫措施的新动向906
(三)日本关于进口蔬菜食品卫生检疫措施的*新动向907
(四)日本关于进口蔬菜的农药残留标准及其*新动向907
三、美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禽肉类食品安全标准的*新动向909
(一)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简介909
(二)美国进口食品的程序和要求909
(三)禽肉类如何进入美国市场911
(四)食品安全管理的*新动向913
第四十三章 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研究915
一、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受害国915
(一)我国禽肉出口--受挫于日本、韩国和欧盟915
(二)猪肉出口--在各国贸易技术壁垒的夹缝中挣扎916
(三)我国的牛羊肉出口--心有余而力不足916
(四)我国蔬菜出口--面临日本严重的贸易技术壁垒限制917
(五)中国蜂蜜出口--遭遇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绿色壁垒”限制917
(六)茶叶出口--面临日、欧技术壁垒918
(七)我国水产品出口--面临欧美不断增高的技术壁垒918
二、从贸易争端案例看WTO协议的运用以及决定争端解决输赢的要素919
(一)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919
(二)SPS协议的运用919
(三)国际标准的制定和采纳919
(四)基于科学依据和风险分析919
(五)等效原则和替代措施920
(六)举证至关重要920
三、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920
(一)建立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系统920
(二)充分、灵活地运用贸易交涉策略922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和农产品与食品出口管理体系923
第四十四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925
一、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主要成效925
(一)加强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925
(二)加强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法规、配套规章和标准体系建设926
(三)加强了进出境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927
二、进一步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提高我国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927
(一)建立和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927
(二)开展风险分析和风险预警,加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和监管工作927
(三)从生产源头抓起,从严监管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控制关键环节,
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927
三、实施“促进农副产品走出去战略”928
(一)从源头抓质量,强化对出口企业的管理928
(二)推行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929
(三)提高检测实力和水平,做到准确、快速检测929
(四)积极推荐企业国外注册,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930
(五)实施“大通关”工程,努力做到快验快放930
(六)抓点带面,推广经验,加强配合协调930
第四十五章 我国农产品及食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研究932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含义932
二、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用及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的运作情况932
三、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存在的问题934
(一)缺乏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的专门机构934
(二)技术性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性贸易措施没有形成体系934
(三)缺乏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战略性、系统性研究和对WTO有关规则特别是SPS
协定有关原则的研究935
(四)没有建立产业安全预警体系935
(五)缺乏技术性贸易措施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935
四、关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思考936
(一)急需建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936
(二)深入研究WTO/SPS规则,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组织的活动,在国际标准制
(修)订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936
(三)提高我国食品安全与动植物卫生水平,增强农产品和食品质量与际竞争力937
(四)加强预警体系的建设,建立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和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937
(五)建立全面、权威的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937
(六)加大WTO/TBT, SPS人才培养力度937
附录I 食品安全--全球公共卫生的焦点问题938
一、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938
二、世界近年重大食品卫生事件939
(一)二英事件939
(二)O157事件940
(三)疯牛病940
三、其他一些食品安全事件941
四、我国的食品中毒事件942
(一)“瘦肉精”事件943
(二)毒鼠强事件944
(三)海城豆奶事件946
(四)集体食物中毒事件947
(五)食品掺杂使假事件948
五、我国食品质量堪忧949
(一)酸奶近1/3不合格,小型企业质量问题突出949
(二)广东等省肉类两成多不合格949
(三)酱制品近四成不合格949
(四)婴幼儿米粉一半不合格949
(五)香菇、木耳重金属污染问题普遍950
(六)水产品药物残留严重950
(七)甘肃纯净水质量堪忧950
(八)天津抽查纯净水全部不合格950
(九)水发和干发水产品甲醛普遍超标950
(十)蔬菜农药残留超标951
六、食品安全隐患影响我国食品出口951
(一)水产品出口问题951
(二)肉鸡出口瓶颈952
(三)水果出口遭遇“绿色壁垒”953
(四)国茶出口问题多953
(五)日本对进口中国农产品设置障碍954
(六)美国食品管制新规定对中国的影响955
七、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956
八、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957
附录II 本书常用缩略词960"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