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宇宙体系

作者:[英]牛顿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60
本类榜单:科普读物销量榜
中 图 价:¥33.3(4.9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宇宙体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3603000
  • 条形码:9787523603000 ; 978-7-5236-0300-0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宇宙体系 本书特色

《宇宙体系》是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第三编的初稿,在这部初稿中,牛顿为了使普通大众能够理解宇宙运行的体系,使用了较少的数学,相当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而且取材广泛,内容活泼,充分体现了牛顿的博学广闻。

宇宙体系 内容简介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当时生产实践和实验的基础上,集前人力学知识之大成,奠定了古典力学的基本体系,把力学这一门古老的学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牛顿将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到太阳系,将宇宙间天体运行的动因归之于“推动力”,就解决了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动问题。虽然后来的科学的实践证明,牛顿力学并不是科学上的“终极理论”,但丝毫不可否认,它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至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部伟大的著作,在世界各国用不同的语言出版过无数的版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宇宙体系 目录

1 天体是流动的
2 在自由空间中圆周运动的原理
3 向心力的作用
4 证据的可靠性
5 向心力指向每个行星的中心
6 向心力按照距行星中心距离平方的反比减小
7 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由其向太阳所引半径掠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正比
8 控制较远行星的力并不指向地球,而是指向太阳
9 在行星空间中环绕太阳的力按照到太阳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
10 假设地球静止,地球周围的力按照到地球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
11 假设地球运动,证明同样的事
12 向心力按照距地球或行星的距离平方的反比减小,这可由行星的偏心率和回归点极为缓慢的运动加以证明
13 指向各个行星的力的强度,强大的太阳力
14 微弱的地球力
15 行星的视直径
16 视直径的校正
17 为什么有的行星密度大,另一些密度小, 但牵引它们的力都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18 力和被吸引的物体之间的另一种类似关系在天体中被发现
19 地球上的物体也可以证明
20 这些相似关系的一致性
21 它们的一致性
22 对于非常小的物体来说这种力是察觉不到的
23 指向地球上所有物体的力正比于它们的物质的量
24 关于同样的力指向天上物体的证明
25 吸引力从行星表面向外按照到行星中心距离的平方反比递减,向内则按照到行星中心距离的平方正比递减
26 这种力的强度以及在各种情况下引起的运动
27 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28 对太阳运动的解释:所有行星和太阳的公共重心是静止的,太阳非常缓慢地运动
29 行星沿焦点位于太阳中心的椭圆轨道运行;且行星向太阳所引半径画出的面积与时间 成正比
30 轨道的尺寸及其远日点和交会点的运动
31 基于前述原理推导出迄今为止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月球的所有运动
32 推导出迄今为止尚未被观察到的月球运动的几种不等性
33 在给定时刻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34 根据月球的运动可以导出木星和土星的卫星的运动
35 行星相对于恒星围绕自身的轴均匀地转动,这些运动可用于时间的度量
36 月球以相同的方式每日围绕自身的轴旋转,由此产生了天平动
37 地球和行星的二分点的进动以及其轴的天平动
38 海洋每天必定涨落各两次,*高水位发生在日月靠近当地子午线后第三小时
39 潮汐在日月位于朔望点时*大,在日月位于方照点时*小,且在月球到达子午线后的第三小时发生;除了朔望点和方照点,潮汐会在太阳到达中天后的第三小时发生
40 日月距地球*近时潮汐*大
41 二分点前后的潮汐*大
42 在赤道以外潮汐的大小交替变化
43 持续施加的运动使潮差减小,*大的潮汐可能是每月朔望后的第三次潮汐
44 海洋运动因受到海底阻碍而迟滞
45 海底和海岸的阻碍会导致各种现象,例如海水可能每天涨潮一次
46 潮汐在海峡中的时间比在海洋中的更不规则
47 广阔且较深的海洋中潮汐更大,陆地沿岸的潮汐比海中岛屿附近的更大,具有宽入口的浅海湾处的潮汐更大
48 根据前述原理,计算太阳干扰月球运动的力
49 计算太阳对海洋的吸引力
50 计算太阳在赤道位置引发潮汐的高度
51 计算太阳在纬度圈处引发潮汐的高度
52 在朔望点和方照点,赤道上方潮汐高度之比受太阳和月球共同作用的影响
53 计算月球引发潮汐的力以及该潮汐的高度
54 太阳和月球的这些力,除了在海洋中引发潮汐,很难被察觉到
55 月球的密度是太阳的 6 倍
56 月球密度与地球密度之比是 3 比 2
57 关于恒星的距离
58 当彗星可见时,根据其经度上的视差可知它们比木星更近
59 纬度上的视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60 视差也证明了这一点
61 彗星头部的光表明彗星下降至土星轨道附近
62 它们下降得远低于木星轨道,有时还低于地球轨道
63 太阳附近彗尾的亮度也证实了这一点
64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根据彗星头部的光可以确定它距地球的远近
65 在太阳区域观测到的大量彗星也证明了这一点
66 这也可以通过彗星头部到达与太阳交会点后彗尾的尺寸和亮度的增强来证实
67 彗尾来自彗星的大气
68 天空的空气和蒸汽非常稀薄,很少量的蒸汽足以解释彗尾的所有现象
69 彗星是以何种方式在它们的头部产生
70 彗尾的多种表现证明它产生于彗星大气
71 由彗尾可知彗星有时会进入水星轨道内
72 彗星沿圆锥曲线运动,该曲线的一个焦点位于太阳中心,且向该中心所引半径掠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正比
73 由彗星的速度可以推断,这些圆锥曲线近似抛物线
74 彗星沿抛物线轨道穿过地球轨道球面的时间长度
75 1680 年彗星穿过地球轨道球面时的速度
76 这并非两颗彗星,而是同一颗彗星;更精确地测定该彗星沿什么轨道以多大的速度穿越天空
77 其他关于彗星速度的例子
78 确定彗星的轨道
展开全部

宇宙体系 作者简介

牛顿,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光学》等。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