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她们

作者:阎连科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2-01
开本: 32开
排名:文学销量榜 62
中 图 价:¥15.0(3.2折) 定价  ¥46.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她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448538
  • 条形码:9787559448538 ; 978-7-5594-4853-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她们 本书特色

★阎连科全新长篇散文,以一个家族的女性成长缩影窥见东方女性在上百年的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过活,又是如何变成了今天这般千姿百态的模样。

★冯唐、张悦然、蒋方舟、燕公子、侯虹斌等诚挚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书评周刊、新周刊、南方周末、十点人物志、单读、收获杂志、澎湃新闻、凤凰网等媒体专文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华文好书、新浪读书等各大读书榜单连连入榜,获豆瓣2020年度中国十佳文学。

★收录阎连科动情序言《十年的等待》,书写念念不忘的煎熬。她们生而为艰,却以柔软抵抗世界的坚硬,写她们“作为人的女人”,也写她们“作为女人的人”。

★全书以正文和聊言穿插讲述故事的方式,赋予散文新的“结构”,有意拓宽散文的固有疆界。感性地呈现鲜活的生活场景,也注入对于女性处境的思考与探讨。

★沿袭波伏娃“第二性”之说,衍生出“第三性”的概念。将“她们”特殊的生存现实一一呈现。她们首先是人,才是女人。这是一方土地上个人的命运遭际,也是每个人都将面对和正在经历的现实人生。

她们 内容简介

《她们》是阎连科十年圆梦之作,书写家族内外的四代女性:相亲对象、姐姐嫂子、姑姑娘婶、母亲孙女,以及同乡的女子“她们”。以情意深长又不乏幽默的文字,向亲人、爱人、以及陌生人投递出关心、回忆乃至寻找,叙写平淡生活中的女人心底事,引出对于女性身份意识的再一次思考。

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时代到来了,被生活围困的女性应该得到更平等的对待。正如作者所说“无论她们是都市人还是乡村人,是八十岁还是几岁、十几岁,我们做什么都不如对她们有几分理解和尊重。如果大家读了《她们》,在对女性的尊重这一点上有一点改变和变化,那么这本书就有些价值了。”

她们她们 前言

自序 十年的等待

写一本薄薄的散文,需要十年的等待,这是一种微笑的隐痛。是一个想吃苹果的孩子,为了那颗苹果,就去栽苗种树、打枝浇水,然后看着那苗棵生长,有蓬有冠,而后剪枝嫁接,等往下年或者再下年,直到某一天,果树突然挂了实,小果大果,颗颗粒粒,才慌忙去找到并摘下了那颗他等了十年想吃的粉苹果。

有的写作,其实就是念念不忘的煎熬和等待。

十年前写完《我与父辈》后,做出版的朋友再三撺掇、鼓励我,希望我就高趁热,再写一本关于我家族女性的书。之所以硬着头皮没有写,是因为我不想把我家族中的女性写成父辈一样的人。因为在那块土地上,虽然女人也是人,然那块土地又规划她们终归是女人。她们在那一片屋檐下,在那些院落土地上,在时代的缝隙尘埃间,说笑、哭泣、婚嫁、生子并终老,然后她们的女儿又沿着她们走过的路,或者找寻着自己的却也是众多众多“她人”的路,期冀、欲望和奔波,发达或坠落,沉沦或疯狂,呼唤或沉默。土地固然是着她们的出生地,却也一样是着她们的终老归宿地;都市既是她们的未来之日出,却也是她们的终后之日落。欲望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命运的锁链和绳羁。

偶然决定着必然。

死亡等待着出生。

婚姻与性的盲从,既是一种开始,也是一种早就坐卧在隔壁等待的尾末。

我无法明白她们到底是因为女人才算做了人,还是因为之所以是着人,也才是了如此这般的女人。命运于她们,既是一块放开的阔地,又是一羁逃不开的囚池。她们是和所有男人一样的人。她们也是和所有男人不一样的人。关于父辈和我和别的男人们,我似乎是清晰知道的。关于母辈和姐姐、妻子、嫂子及表姐、表妹们,还有这之外的“她们”,我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着。

无从知也就无从写,厘不清也就等待着。

竟然一等就等了整十年。

十年不是我厘清晓然了这一切。而是忽然有一天,我看到在寒冷冬季的村野有人烤火时,耶稣受审那一夜,有仆人、差役和十二门徒中的彼得也在另外一个寒夜烤着火;看见我母亲、姐姐们哭啼、微笑时,也有女人在千里、万里之外的同一时间和她们一样哭啼或微笑。原来世界不是完全封闭的,常常有些物事是如秤梁遥远的天平秤,或者如板梁遥远的跷跷板的两端样,你在这边动一下,遥远的那边就会上下或颤抖,乃至于惊震或哆嗦。

原来世界的两端是紧紧联系的。

于是我觉得可以写作了。

因为我终于看见她们在这一端地寒冷时,另一端地也会有人身上发着抖;她们在这一端地死亡时,另一端地一定会有默默无言的哭泣声。反过来,另一端地某一处,有新生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这边会有人微笑着煮熟红鸡蛋;亦如我们偶然想到竖在天西的十字架,心里隐隐会有来自十字架钉口的血迹缓缓流下来。

我开始相信这一端有个姑娘出嫁了,那一端一定会有一只鸽子从天空落到圣母雕塑的肩头和耳边;开始相信如果我们在冬天笑一笑,天下哪儿的树木肯定会开花结出果实来。

大约就是这样吧。

如此在等待了十年后,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可以写作“她们”了。

也就动笔很快写了《她们》这本书。

写她们哭,写她们笑,写她们的沉默和疯狂,写她们的隐忍和醒悟。写她们在这一端哭哭笑笑时,另一端的哪儿会有哭笑、颤抖和舞蹈。

她们 目录

自 序  十年的等待
**章 她们
第二章 大姐、二姐和嫂子
第三章 姑姑们
第四章 娘婶们
第五章 母亲
第六章 第三性——女性之他性
第七章 她们
尾 声 孙女
展开全部

她们 节选

挣脱与命定的事
婚姻是从宽门走进去,而朝着窄门走过来。
人世间有谁不是婚姻的受益者?又有谁不是婚姻的受害者?
总以为,我和妻子的婚姻是一件挣脱和命定了的事。争吵、妥协、相安和白头,也都是为了挣脱和命定了的事。哈金在他的名作《等待》的开篇中这样写:

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他们一起跑了好多趟吴家镇的法院,但是当法官问淑玉是否愿意离婚时,她总是在*后关头改了主意。年复一年,他们到吴家镇去离婚,每次都拿着同一张结婚证回来。那是二十年前县结婚登记处发给的结婚证。

《等待》的开篇这一段,让几乎所有的美国读者,都感到愕然与惊颤,其不可思议的境况是,如同和睦家庭的堂屋里,会定时刮起田野上的风。读者几乎人人都以为,这是天下小说*好的开头了,犹若他们在烦闷的夏天准备远行时,一出门就搭上了神秘凉爽的车。而在中国这一边,人们读到这一段,并不会有美国人的意外和愕然。因为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和日常。是我们说的挣脱和命定的事。哈金的了得、了不得,正是他深深地谙明作家该怎样向生活与人的命运致以*深沉的注目和鞠躬。而于我,十几年前读到这个开篇段落时,独自在屋里没有惊颤感,也没有不以为然的凡庸和俗常,只是不知为何会放下书,独自在屋里久久地沉默和呆怔。独自望着窗外的烦闹大世界,仿佛被哈金的灸针缓缓捻捻刺到了某个被人忽略的命穴上。那种为《等待》中的孔林和淑玉夫妻将要盈泪的慢痛感,在心里潺潺地浸润和缓流,不止不息,纠缠绕绕,并对那忽然到来的沉默——即甘愿沉溺于其中,又想要浮游冲上来,正如一个人钻进水里憋气时,那永恒一瞬的犹豫和坚持。
一九八四年,我仍然一如既往地急脚行走在相亲的路道上,在那疲累、羞辱和麻木的状态下,是她让我停脚歇息了。结婚时二十六岁,那时对逃离土地的信念,已经可以上升为人生信仰的高度上。乃至于要在城里成家与立业,不仅是我和一代、几代人的梦想和信念,而且我以为,还是世界走向文明的一种取之不竭的原动力。这是我的人生之开端,也是写作之初想要达到的目的地。乃至于自己发了一些作品、成了一名军官后,以为有了找个城里对象的本钱时,却在短短的三年间,我伤害着别人也被别人伤害着。及至被几个城里姑娘嗤之以鼻地断然拒绝后,连得到“婉拒”都觉得是种安慰了。于是间,一种被夸大的绝望,在我内心化为于连式的沉默与苦痛,日日都在我青春的饭里蒸煮和熬煎。没有对城市和城里人有任何的仇恨和愤懑,反而更加努力地追求和向往。也就这时候,一九八三年的末,我的妻子以对象之名义,被朋友介绍到了我眼前。她不仅是个城里人(开封人),而且比我以前所有相亲的姑娘都更为漂亮和娴静,也更为犹豫、默认我们间的往来和可能。这中间,是犹豫大于默认,还是默认大于犹豫,我一生都没有一二三地弄明白。设想在她的一生里,怕这也是无法去明白和厘清的事。总之说,我们都在犹豫和交往中。在她那一方,我不知她犹豫什么和默认我什么。而在我,犹豫是因为她的父母——我的岳父母,明确地提出一个条件说,他们家有三个儿子,只有这一个女儿,待我从部队转业后,一定要留在开封市,而不能把他们的女儿带到洛阳或我的老家农村去。
然而我,虽然自幼想要逃往城市去,但真正渴望的终老生根地,却是十几岁就已被我视为首都的豫西洛阳城——是那个离我老家六十公里的九朝古都里,而不是“背井离乡”的遥远开封府。就这么,犹豫着,默认着;默认着也彼此犹豫着。双方迟疑晃悠在人生的路口上,犹如一股有来向而无去向的风,盘旋在人生鬼打墙的路口间。也就这时候,一九八四年的又一天,我哥哥突然朝我所在的商丘军营打去一个长途电话说,几天前父亲再次病重,把哥哥叫回到他的床前道,他预感着多年不愈的哮喘病,会让他难度这年冬天的冷寒和人生;说他一生辛劳努力,四个子女中有三个都已婚姻成家,只有老小连科还未结婚是他*心头的痛。说,他倘是能看着连科结了婚,就是到寒冷的冬天果真离去了,心里也会踏实许多着。
哥哥在电话的那一端,我在电话这一端,相距数百里,说完后彼此在电话中沉默着,而我在这端,能听到哥哥在那端伤悲无奈的喘息声。大约哥哥在豫西嵩县邮电局的某间电话房,也是可以听到他的弟弟在遥远豫东的无着和无奈,于是就都沉默了。
到沉默将要炸开时,哥哥缓解着对我说了一句话:“看看吧,去和人家商量一下,有可能了就结婚。——为了父亲,而且你的年龄也那么大了呢。”
然后,哥哥把电话放下了。
在这端,河南商丘军营的一间办公室,听到哥哥放扣电话那声音,像一个农人无力地把他耕用一生的锄,顿放在了收工回家的田头上。田野和那锄,就彼此相拥结为一体了。看着我握在手里的耳机音口上挂的我的哈气和水粒,看着夏天窗外营院的树叶和天空,当我放下电话从机关办公室里出来时,感到有一种挣脱了时代却走进了婚姻宿命的悲凉和压力。一种来自命运安排的巨大的力量正在朝我围过来,觉得自己若不迎上去,定会铸成终生之大错。那时候,军营里有了下班收工的军号声,师机关干部去食堂集合吃饭的哨,正连续地吹响在我的头顶上。
而我没有去吃饭。
没有去宿舍取什么,只是抬头看了看浩瀚的苍穹和天宇,看看被红砖围墙堵着的豫东大平原,取出口袋牛皮纸叠的一个钱包儿,点数了里边的钱,就转身朝营房外面走去了。
朝火车站的方向走去了。
我要结婚了。
我要去开封,告诉我那在默认和犹豫着的对象说,请你和我结婚吧。我年内必须要结婚!这是命运安排给我的事。是我父亲的生命给我命定的事。甚至我想说,现在结婚我们就是人世间和他人一样的一对夫妻了,如果你不应不结婚,我们就将劳燕分飞、各奔东西,所有的经过只是路人的一次偶然相遇吧。实在说,那时我没有想到时代的辖制和婚姻,是属于我的还是社会和家庭的,没有想到我的决断是否对她是一种粗暴或不公,或是一种威胁和私挟,只是怀着命定之决然,便果敢地朝商丘那个老旧的车站奔过去。
从军营急急走出来,也就赶上公共汽车了。
从公共汽车上跳下来,也就赶上了一点多的火车了。从商丘到开封,那时火车的路程是三小时。火车自然是记忆中的绿皮老火车。车座是被人坐得油光结实的木条凳。我买的是站票,就在那火车上站了几小时。记不得火车驶过河南东部的旷野沙地时,我恍惚了什么或思忖了什么事;也记不得经过因为有着焦裕禄,而名著天下的兰考县馒头般的沙丘时,对饥饿、贫穷和逃离与奋斗的杂念和感受。虽然那时我已读过一些书,对于连的印象之深刻,如同在农村老家割麦时,镰刀留在身心上的疤,但还是觉得于连的命,远远地好于自己着。而自己,也永远不会有着那个曾经成功过的于连的经历和奋斗。也因此,那个西世遥远的巴黎城,就是我永生无法抵达的爱情圣地的象征了。巴黎的繁华与贵族们的日常和生活,也是我们无法用想象去触摸的挂在天空的金丝绒。而我和我一样的人,通过各种捷径、荆棘从农村奔往城市的一代一代的青年们,想要成为城里人的“这一个”,和想要拥有城里一间房的奋斗者,其实都无法和于连的艰辛、奋斗去比论。那时候,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血液中,原是有着于连的脉动和激情,有着对于连式的人生与命运的谙解和明悟。也就那么到了开封了。到了落日中被《水浒传》描写过的宋都相国寺的胡同口,依时依点地,等着对象下班的身影走回来。
等着她骑车回来时,一兜儿倒出我的摊牌和请求。
她也就依时骑车回来了。
在胡同口上看见我,她在车上怔一下。
刹车,停住,问了一句很平常的话:“你又出差吗?”
我没有回答她的话。依着一路的思虑和筹划,立在胡同口,离她两步远,我对她说了我父亲的病,说了我想结婚的话。说了为了父亲我必须结婚的想法和安排。那时她就站在我对面。我们中间隔着她那辆可行可止的自行车,看不出她脸上有什么惊讶、不安、愉快或者不愉快。她上班在开封电瓶车厂的车间里,是很好的车工技术员。身上制服式的工装是灰蓝杂合色,可以和黄昏、蓝天混为一谈而不分彼此地兼容着。我们就那么站了一会儿。彼此闷着想了一会儿,她对我自然而得体地说:“我得回去跟我爸妈商量商量呀。”
也就回去了。
推着自行车,离开我时脚步的慢,如同推着她不可测的未知和未来。就那么一直推着走,再也没有骑上车。我在后边盯着她高挑的身影,待她走出十几步,又追着大声唤她道:“——我就在这儿等你回话啊!”
我不知道那大声的唤,是不是一种逼婚和胁迫。但是我知道,我的唤声给她划定了非此即彼、不合便分的分界线。她听到了我的唤话后,扭头看看我,没有点头也没有说些啥,就又慢慢走去了,像缓步、谨慎地走在一段*人生的钢丝上。
那天的中饭和晚饭,我是合在一起去吃的。在她家吹古台街的街口吃了一碗面。从买票、排队,到端上一海碗烩面坐在路边的窗口上,大约用了三十来分钟。然就在这三十分钟后,她从她家出来了,在那小馆的门前找到我,默站一会儿红着脸,告诉我说她爸妈同意我们结婚了;并说如果我父亲真的不在了,就把母亲接到城里一块儿住,也好对老人有个照顾和照应。说完这些话,并不等我再说一句啥,她看看左,看看右,就又转身走去了。好像我在那胡同口的逼婚和等待,会惹出一桩什么事端样。再或者,仿佛她出来告诉我这个可以结婚的消息是假的,是偷着出来送给我的一番安慰样。总之着,在那小馆前的路边上,她说完又匆匆走去了。可在她走了后,我再次望着那条狭长斑驳的老胡同,再次望着她的背影时,对她和我人生命运的谢意与恩情,忽然觉得如若不像《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跪在广场(城市)的中央,在地上磕头,怀着快乐和幸福的心情去吻那肮脏(城市)的土地”,我将无法说明我对她的感激和对命运的爱。
她走后,我的泪水莹莹哗哗地流出来。
就那年,一九八四年的十月一日国庆节,我们结婚了。
就是那年冬,我父亲在我们结婚不久后,到底如了他的预感样,苦痛地离开了我们和他始终留恋着的人世间。
在我和她的婚姻里,我从中得到的太多太多了。而在她,得了什么、失了什么,有了什么样的利益和伤害,她却从来没有去想去说过。

她们 相关资料

充满善意的书写里,隐藏着一颗对作为整体的女性的偿还之心。姐姐的长发和汽水,姐弟的拉煤历险之旅,这些由女人牵引出的乡村日常生活图景尤为动人。
——作家 张悦然

女性的命运被时代、爱情、男人、婚姻绑着,走入了一道窄门。但阎连科所描写的这道窄门里,却是温暖的、善良的、一家子和和气气,即便吵嘴,也是可以化解的温情。这是我们作为独生子女所不曾感受过的。
——作家 苏更生

阎连科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她们》是他专门谈女性的书。“无论是‘作为女人的人’,还是‘作为人的女人’,她们首先都是人。而作为人的首要条件就是理解和爱,不是疏远、嫉恨和隔离。”
——媒体人、作家 侯虹斌

中国男性作家笔下,早已有过多个女性形象,但以散文体裁,书写身边3—4代女性形象,并以男性眼中的“女性主义”来观照之的,似乎还是第一本。
——作家 苏辛

本书算得上是《我与父辈》的兄妹篇,阎老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浑朴而滞重,描写一代女性在时代洪潮下娇俏地走来,直挺挺地活着,卑微地老去。
——作家 午歌

阎连科老师在《她们》中写了自己相亲的对象,写了家族里的女人……他写出了女性的美与尊严,为她们的命运打抱不平。女性觉醒看似很远,却在阎连科北方家乡小村里萌发。
——作家 祝羽捷

她们 作者简介

阎连科
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写作,2004年转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客座教授。

曾获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及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入围2012年度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短名单,2013、2016、2017年三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和长名单;获得第十二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2014年卡夫卡国际文学奖、2015年日本推特文学奖、2016年第六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荷、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等三十多种语言,有外语版本一百多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