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达罗看中国——45万字记录40多年200次来中国的体验和感受

马达罗看中国——45万字记录40多年200次来中国的体验和感受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4.3(7.0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马达罗看中国——45万字记录40多年200次来中国的体验和感受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9128740
  • 条形码:9787119128740 ; 978-7-119-1287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马达罗看中国——45万字记录40多年200次来中国的体验和感受 本书特色

以西方人的视角,处处能感受到外国友人对中国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和多年来积累的深厚感情。视角独特,体现出作者身为一名记者的敏锐观察力。表现手法颇具特色,故事生动,叙述细腻,有较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仿佛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在中国旅行。

马达罗看中国——45万字记录40多年200次来中国的体验和感受 内容简介

在《老马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这本书中,老马将从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视角,结合他对中国多年的观察和思考,看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后当今中国所创造的“中国奇迹”,看开放的中国如何走向世界并通过“一带一路”将自己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将自己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世界。

马达罗看中国——45万字记录40多年200次来中国的体验和感受 目录

**部分 伟大的冒险
发现新世界/3
我的中国兄弟/10
丝绸之路的神话/14
马可·波罗,一个幸运的“偶然事件”/21
马可·波罗,不是掠夺者时代的哥伦布/28
关闭的帝国/35
神秘的丝绸王国/38
交替的文明/42
你好,西方世界! /45
不同民族的形象/47
文字,千年瑰宝/51
“远朋挚友”/54
登陆“另一颗行星”—中国/60
我的“维吉尔”—陆辛,和北京/78

第二部分 1979 这一年
北 京
,周恩来,“北京地下城”/92
烤鸭的传奇/94

天 津
三色旗飘扬的时代/100

南 京
向孙中山致敬/105
骄傲之桥/106

上 海
“上海快车”上的奇遇/111
曾经金钱至上的地方/114

西 安
“巨变”前夜/117

昆 明
盛装的欢迎舞蹈/122

广 州
茉莉花盛开的地方/125
“广阔的地域”/127
行程的*后一日/129

旅行日志:日记摘抄
草原上的孤独/131
西藏拉萨—与天相接的地方/136
新疆—遥远的边疆/141

与三位特殊人物的会面
的孙子/148
与末代皇帝的遗孀一起过春节/149
“老北京”民俗画家—王大观/152

第三部分 新的时代,巨变的中国
西方吹来的摇滚之风/157
与改革开放/162
改革开放初期/164
杭州,我们去看“映日荷花别样红”/167
绍兴,我回家了/171
扬州,威尼斯人的足迹/174
沈阳,破旧立新/178
哈尔滨,“惊喜”的晚餐/181
长春,改革的荣耀/183
珲春,经济发展的未来/186
海南,自由港的“天堂”/187
西安,在祖先的王国里/189
地下的宝藏和秘密/192
改革大势/196

第四部分 伟大复兴
中国梦/203
上海的飞速发展/205
向深圳学习/208
四十年的成功/2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7
“新丝绸之路”/223
一个新时代的承诺/227
第三个千年的中国人/230
蓝天和神秘病毒/234
家门口的挑衅/242
互联网的“奇迹”/245
高科技“中国制造”/247

译后记/250
展开全部

马达罗看中国——45万字记录40多年200次来中国的体验和感受 节选

发现新世界 很多朋友问我,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我想用一句中国的俗语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多年来我常挂在嘴边的——“百闻不如一见”。尽管在过去的45年里我已经去过中国216次,可我还是想告诉大家:“关于中国,不是要不要去的问题,而是,还要再去几次。” 所以,每当结束中国之旅回到家时,我都会顾不上拂去鞋面残留的北京的尘埃,就一头扎进工作室里,把自己埋在半生收藏的书堆中。翻阅着珍贵的中国杂志——《中国建设》,我试图从它的字里行间,找出此次旅行中所产生的一些困惑的答案。这些杂志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陪伴着我,那时我还年轻,正在寻找一条去往“天朝”的道路,而这些杂志,就是在通往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之路上向我开启的**扇窗户。 我的中国朋友们,还有我在意大利及世界其他各国的朋友们,他们对我如此沉浸于研究中国,特别是对中国的深刻了解感到惊讶,他们好奇并想知道,这种特殊的兴趣来自何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在寻找答案,*终我确定了两个源头。 一个源头是,小时候的我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喜欢看书。在我5岁时,父母送给我一本小人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幻想着如何穿越俄罗斯草原和阿拉伯沙漠的故事,他在丛林中遇到了一位来自龙的王国并长着一对杏仁眼的小女孩。这两个孩子的对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美丽的小女孩儿,我问你:这是哪个国家?” “你已经来到了中国,如果你喜欢,可以留下来。” “谢谢你,中国小姑娘,我很乐意留下来!” 书中这个浪漫而神秘的故事,就像一颗种子,种下了我对于中国的*早想象。 另一个源头是那本众所周知的《马可·波罗游记》。在我读过那本小人书的几年后,我的母亲——一名小学教师,她送给我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介绍马可·波罗这位传奇人物的通俗读物。我的家在威尼斯附近的一个古镇上,我和马可·波罗算是老乡。我逐渐迷上了对丝绸之路的探索,乐此不疲。不过,那时的中国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我的条件还是要比马可·波罗的时代优越些,我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从贴在学校墙上的世界地图上看,我发现去中国不需要横渡海洋,从家里出发,直接在陆地上骑自行车就可以过去。 那是一个多么天真的童年的梦啊!没有哪本书,能描绘出像我那位老乡那样的冒险故事,能对我的童年产生如此之深的影响。 我非常好奇地想知道,7个世纪前,马可·波罗曾到访的那个“美妙国度”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几年后,已经上小学五年级的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把中国看作是“地球之外的一颗行星”。 我开始搜寻有关中国的资讯,我能找到的,大多数都与政治有关,几乎所有的报道都对中国抱有敌意,充满了在美国政治驱动下对这个陌生国度的猛烈批评和敌对情绪。当时,意大利还没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关于中国的资料少得可怜,就好像世界上没有这个国家一样。我只好自己动手,四处收集、整理、编辑这些信息。我先研究中国的地理,将主要城市和江河湖海的中外文名称仔细核对,然后标在我的地图上。有一位好心的报商的儿子常常把没有售出的报纸送给我,我就把所有关于远东地区报道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成册。慢慢地,我建立了一个我自己的“中国档案库”,一直保存至今。 15岁那年的一天,我在一个流动书摊上,淘到了一本影响了我整个青年时代的书籍:意大利文版的《鲁迅小说集》。首先是封面的设计打动了我:一个人力车夫,用一只手揪着自己的辫子向后张望。书名也充满神秘感:《阿Q正传》。这本书的售价是600里拉,比我一周的零花钱还多,可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应该说,正是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我与这个国家的灵魂才有了**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奇怪的是,直到今天,在我的国家里,我居然仍未找到一个听说过20世纪著名中国作家鲁迅的人,更不用说他的作品了。 那是一个属于肯尼迪的时代,欧洲年轻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美国,被它的魅力所折服。我也感受到了这种新的政治局面,但与那些大批涌入美国的同伴们不同,我反而在想方设法去北京。这是因为除了我已经熟悉的中国作家鲁迅外,我还有幸通过书信结识了一位中国的青年诗人。他懂得多国语言,意大利语尤为娴熟,可以直接用我的母语来写诗。他是天津人,姓苏,英文名叫Armand,所以我称呼他“苏阿芒”。在后续的章节里,我还会详细讲到我俩之间的故事。P3-5

马达罗看中国——45万字记录40多年200次来中国的体验和感受 作者简介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 Madaro),意大利汉学家、作家、记者、摄影家。自1976年至今,已来华216 次,几乎走遍整个中国,人称“现代马可·波罗”。中国改革开放前第一批以私人记者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人土之一,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