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审问民族志:证据为什么重要

审问民族志:证据为什么重要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43.5(7.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审问民族志:证据为什么重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3233041
  • 条形码:9787543233041 ; 978-7-5432-330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审问民族志:证据为什么重要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其他作为一名法学家、庭审辩护专家和法务伦理学者,史蒂芬·卢贝特对民族志研究中的证据问题提出了系统性质疑。对证据质量的更多关注,将有助于改进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提升民族志研究的严谨性,使这一领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长足的发展。本书还建议民族志学者可以从法学、新闻学等学科那里学习如何核实证据。 · **本检验民族志作品准确性的书 · 评估过去30年中主要的民族志作品 · 为发展更为可靠的“基于证据的”民族志提供建议 · 考察了民族志中的重要主体,包括城市犯罪、管制过度、住房危机以及刑事司法制度的失败等

审问民族志:证据为什么重要 内容简介

民族志研究大量依赖的是匿名的信息源。研究结果往往只是由研究者报告,读者无法看到原始数据。史蒂芬·卢贝特作为一名法学家、庭审辩护专家和法务伦理学者,对民族志研究中的证据问题提出了系统性质疑。他研读了大量民族志作品,评估了民族志作品中证据的使用(包括证据的来源、收集过程、呈现方式、可靠性等),并将其与法务实践中形成的认定证据可靠性的标准进行比对,发现大部分的民族志作品都缺乏事实核查。卢贝特针对社会科学质性研究中证明的本质,利用辩护律师的工具,基于当代研究文本和原始资料来源,探索了民族志叙事背后的故事。

审问民族志:证据为什么重要 目录


引言 民族志审讯

**章 证言

传闻

第二章 意见与档案

意见

档案

第三章 不可靠性

谨慎对待线人

为线人作担保

使用未言明的陈述

第四章 轻信

使用间接证据

悬置怀疑

确证

反证

第五章 选择性

躲避警察

其他谋杀

第六章 谣言与传言

良性谣言

有害谣言

福利谣言

传言

第七章 匿名

称谓

位置

细节

确真

新闻报道

第八章 犯罪

《全员在逃》

报告犯罪

传唤作证

结论 朝向基于证据的民族志

事实核查

地点重访与人物重访

田野笔记

民族志中的真相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审问民族志:证据为什么重要 节选

引言 民族志审讯 成功的民族志研究需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建立信任。首先,研究者必须获得相关对象的足够信任以争取能够顺畅进入研究的社会和文化之中。同样重要的是,研究者必须抉择,哪些研究对象本身是值得信赖的,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以衡定针对研究社区收集信息的准确信、可靠性、典型性。*后,民族志研究者还需争取读者的信任。因为民族志的研究结果不能轻易用来复核,我们通常也只能全凭研究者的言说来表明样本足具代表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对于宏大社会背景和人口总体均有意义。 普林斯顿的米切尔·邓奈尔(Mitchell Duneier)曾提出“民族志审讯”(ethnographic trial)方法,假想民族志研究者因自己的工作失当遭致控告,然后对自己作品的准确信和研究结论的有效性进行审核。这一假设情境中的原告应该是作品的读者,他们怀疑自己读到的是对潜在真相的错误描述或不实描述。 在邓奈尔的模型中,假想的原告可能会指出“不可忽视的证人”(inconvenient witnesses)的证言,这些证人可能会暴露研究者的偏差、预设,或者回避。如果当研究者并不会对不可忽视的证人或者持反对意见的证人的证词有所忧虑时,邓奈尔解释道,他们可以“轻松地回避掉其他的视角,或者蒙骗他们自己认为其他的视角不存在或者没有用处”。 民族志审讯的*终目标是保障“读者得到对社会世界的合理可靠再现的权利”,它不是想当然就能得到的。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事出疏忽,一位作者可能会突出某些事实而选择忽视其它,或者基于某些个别事件进行过度概括化。即使是一位格外仔细的民族志研究者,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偶然事件从而歪曲她的原初印象——或是由于遭遇了一群不寻常的研究对象,或是由于身处一个研究田野当中不具代表性的某些角落。因为民族志研究者几乎不可避免地在一些小规模样本上开展工作,邓奈尔提醒到,不管是读者还是研究者,“都应该对‘有时’、‘经常’、‘频繁地’发生的这些分量很重的事情的宣称持怀疑态度”。 邓奈尔呼吁,亲眼所见的事件能够成为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的可靠的镜像,所以需要严谨的证实,人们很可能会认为,这种方法会在民族志研究者中得到广泛的遵循。但是,其他人则清楚地相信民族志研究者的观察应该被以表面价值的方式接受——假定普遍适用——姑且不论可能存有的不可忽视的证人给出的不一致情景。 与邓奈尔的模型相对,查尔斯·博斯克(Charles Bosk)认为民族志研究者的唯一义务是描述“那些引导我们相信,可以通过我们的研究情境对更广阔的社会世界进行概括化的确认特征”。他“有意误导”读者相信他的研究场所——叫作“太平洋医院”——位于西海岸,实际上是在其他地方(根据出现的石像判断很可能是芝加哥大学),他的概括化结论与他依据的地点是不相关的。他对此作了辩护: 我特别指明我接受外科手术训练的地方位于城市的贫困区域,与一所精英大学和医学中心有关联,这所大学因其过去的殊荣和当下的成就备受尊崇。我仍然不太明白,一名读者还需要了解什么?还需要增加什么有助理解的东西?讲述得太清楚到底有什么好处? 一场民族志审讯需要提供类似说服博斯克论调的抗衡论辩,作者在其中宣称权威以优先满足读者对更精确信息的兴趣。前副总统斯皮诺·艾格纽(Spiro Agnew)曾说,“如果你看过了城中的一处贫民窟,你就相当于看见过所有的贫民窟”,但是许多社会学家宁愿坚持“城市中的贫穷地区”彼此之间差别很大——正如不同的病区、不同的精英大学、不同的非医师雇员的员工池一样。4尽管他们由于身着手术外套和面具看上去一样,但医生个体之间还是不可替换的。

审问民族志:证据为什么重要 作者简介

史蒂芬·卢贝特(Steven Lubet),美国西北大学普利兹克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抗辩学、法律与司法伦理、法律史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