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家藏文库:大学 中庸

家藏文库:大学 中庸

作者:顾迁 注译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
开本: 16开
本类榜单:古籍销量榜
中 图 价:¥16.3(6.5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家藏文库:大学 中庸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4870910
  • 条形码:9787534870910 ; 978-7-5348-7091-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家藏文库:大学 中庸 本书特色

《大学》为后世 zui 耳熟能详的无疑是宋儒所总结的三纲领、八条目,其构成了全书的整体框架。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教,乃是让人从近做起,从己做起,修养德行,渐次扩充,至于家族、国家,*终平治天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古代有志兼济天下的士子们的理想人格。

家藏文库:大学 中庸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作为儒家典籍《礼记》中的两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相传《大学》出于曾子之手,《中庸》为子思手笔,代表儒学谱系之正脉,故此二篇自汉代以来即常被抽出单行。清末学者皮锡瑞指出,《汉书·艺文志》于“礼记”百三十一篇外,已别出《中庸》二篇;南朝梁武帝,不仅作《礼记大义》十卷,又作《中庸讲疏》一卷;到了宋朝,仁宗皇帝更以《大学》赐进士及第者。(见《三礼通论》)《大学》《中庸》义理精微丰富,修身齐家,性与天道,皆在其中,为宋明以来的儒者高度重视,成为他们建构人性论的基础。司马光认为,《学记》《大学》《中庸》《乐记》是《礼记》中 zui 精要的篇章。(《书仪》)程颢、程颐兄弟对《大学》《中庸》二书特加表彰,将之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到了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首《大学》,次《中庸》,次《论语》《孟子》,真正建立了理学的经典诠释文本系统。

明清以来,“四书”为人所诵习之书,《大学》《中庸》尤为童蒙进学之首务,各种解说注释也层出不穷。到了现代,国学复兴,“四书”渐有家弦户诵之势。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坊间出版“四书”今注本极多,各有特色。本书作为笔者一己读书之所得,在古人注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辨析,力求呈现一个平正笃实、切当身心的译注本。笔者的希望是,一般读者不仅由此可以初步理解《大学》《中庸》的文义,也能进而对古代贤人的思想世界有所体认和感悟。

家藏文库:大学 中庸 目录

大学

中庸

附录
程颢《明道先生改正大学》
程颐《伊川先生改正大学》
朱熹改定《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朱熹《中庸章句序》
王阳明《大学古本序》(《困知记》本)
王阳明《大学古本序》(《王文成公全书》本)
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
王阳明《大学问》
唐文治《大学大义序》
唐文治《中庸大义序》

主要参考书目
家藏文库
大学中庸
展开全部

家藏文库:大学 中庸 节选

大学①

[古注]
陆德明引郑玄: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朱子: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注释]
①大学:本篇详载古人治学的次序,宏纲细目,示人门径,相传为曾子所作。“大”字,如果读成“泰”,则为学校之名,其义见于《礼记》中的《学记》一篇;如果读为大小之“大”,则指士子治学应有大的关怀,读书修身之外,更要民胞物与,兼济天下。刘光蕡《大学古义》认为这就是《周易》里面说的“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很有道理。(《周易》与《大学》《中庸》的道理多有相通之处)其实二义可通,读“泰”,自含至高无上之义。旧读“泰”不误。自朱熹以后,多读大小之“大”,今俗从朱子之读,也可。


[解说]
古代有大学、小学之辨。《礼记·王制》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学教育的层次阶段要高于小学,从品行技艺上升到了圣贤之学。《礼记·学记》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意谓,每年都有学生入学,隔年就要进行学业考查。**年考查点读经文的能力,以辨其志向;第三年考查是否重视学业,热爱集体;第五年考查学生能否兴趣广博,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能否互相讨论学术,选取学侣,这些都达到目标就叫“小成”。如果在第九年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坚守独立而不违背师说,则可以称作“大成”了。收到以上的成效,学子们方能具备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能力,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步骤和目的。所以孔颖达总结说:“言如此所论是大学贤圣之道理,非小学技艺耳。”
《学记》又载大学的具体教育方法,其中说道:“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大致意思是,恶念未生之前,用教育加以预防;学生到了可以接受教育的时期,应该适时教导;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提前讲授,坚持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观摩学习,互相借鉴。指出踏实自修的重要,也强调了群体交流、切磋琢磨的重要,这些都是达到“至善”之境前的积累功夫。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古注]
郑注: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
朱注: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注释]
①道:途径,引申为宗旨、目标。②明德:人性中固有的善德和智慧。此处朱子解为虚灵不昧之德,《朱子语类》释作“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较前说为明晰。③亲:亲近。④至善:明德、亲民所达到的境界。

[今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君子光辉的德行,在于引导百姓和睦亲爱,在于使人达到至善之境。


[解说]
宋儒称此节为《大学》的“三纲领”。
“亲”字,朱子引程颐之说认为应该作“新”,革新之意。证据就是下文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铭,又有“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之文,强调教化百姓之意。《章句》所谓“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作为朱熹《大学》诠释体系中“三纲领”重要一环,《章句》中很多具体解说也是以此为前提的,就其个人阐释来说,足成理学一家之言。
  然而此说未必至当,依古本读如字也可通。“亲民”之义,似比“新民”更为朴实宏大。《尚书·尧典》说:“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和此处明德、亲民可以互证。《孝经》“开宗明义”章里面,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孟子·尽心上》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亲民”的古义。儒家认为“亲民”是古往今来善政、美俗的根本。
  唐文治《大学大义》引顾炎武的话说:“三代之世,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治国平天下之事。孔子之于弟子也,四代之礼乐,以告颜渊,五至三无,以告子夏,而又曰‘雍也可使南面’。然则内而圣人,外而王,无异道矣。”这里强调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向内修养心性,学习圣人之德;向外扩充己志,要具备治理社会国家的能力。内外兼备,体用不二,这也是“大学”之所以称“大”的原因。

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注]
郑注:止,犹自处也。得,谓得事之宜也。
朱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注释]
①止:欲达“至善之境”的自处、自守之道。


[今译]
知道追求至善之境的自处之道,才能有明确的志向;志向明确了,才能心静;心静然后神安;神安方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了,处事方能恰当得宜。


[解说]
孔颖达说:“‘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于至善’之事。既知‘止于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定而后能静’者,心定无欲,故能静,不躁求也。‘静而后能安’者,以静故情性安和也。‘安而后能虑’者,情既安和,能思虑于事也。‘虑而后能得’者,既能思虑,然后于事得宜也。”(《礼记注疏》)
  唐文治说:“《尚书》禹之戒舜曰:‘安汝止,惟几惟康。’知止而至于能安,即所谓‘安汝止’也。‘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所谓‘康’也。‘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谓‘几’也。”今按:《尚书》中大禹的话见于今《益稷》篇,强调心有所守方能不妄动,才可臻于平和安康之境,于己、于国都是如此。曾运乾《尚书正读》解释这段话,引用了《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颇见心得。
鄙意认为朱子释为“至善之所在”,与郑玄“自处”之义并不矛盾,“止”有不逾越之义,即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亦即仁义至善之德。欲达此境,则不离自修自守之功夫。下文引孔子说《诗》之语“知其所止”,也是说人应择仁义而自守。《论语·里仁》所谓“择不处仁,焉得知”。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