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第三次合力效应

第三次合力效应

作者:王宗军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49.7(7.2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第三次合力效应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090261
  • 条形码:9787568090261 ; 978-7-5680-902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第三次合力效应 本书特色

本书在对**次合力效应与第二次合力效应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相关文献和资料,对第三次合力效应——集成创新驱动进行了细致、详实的理论分析,从特点、形成机制、风险识别、未来蓝图等维度对第三次合力效应产生和发展做了全面的刻画。

第三次合力效应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由五个章节构成:**章,合力效应——集成创新驱动的理论基础。这一章节首先对集成创新、合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全面分析了合力效应——集成创新驱动的内涵以及理论支撑,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后简要概括了合力效应——集成创新驱动的研究意义。第二章,**次合力效应——集成创新驱动。这一章节首先从基本情况、特点、影响因素等维度对**次合力效应做了细致分析,然后深刻探讨了**次合力效应的形成机理以及带来的影响,从而对中国错失**次合力效应的原因进行主要分析。第三章,第二次合力效应——集成创新驱动。这一章节首先从基本情况、特点、影响因素等维度对第二次合力效应做了细致分析,然后深刻探讨了第二次合力效应的形成机理以及带来的影响,从而对中国错失第二次合力效应的原因进行主要分析。第四章,中国创新之路。中国式创新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其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良好的市场基础、崛起的科研水平、创新人才的成长、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这一章节将从上述七个方面对“中国式创新”的要素进行详细分析。第五章,第三次合力效应——集成创新驱动。这一章节首先对第三次合力效应发生在中国的必然性进行详细剖析,接着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第三次合力效应的形成机制、风险识别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后从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如何更好地发挥第三次合力效应的作用并提供指导性建议。

第三次合力效应 目录

**章“合力效应”研究导论/ 1

**节什么是“合力”/ 1

一、力/ 1

二、合力/ 2

第二节利用“合力”思想解读经济社会现象的历史渊源/ 3

一、国内外“合力”研究综述/ 3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合力”思想/ 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合力”思想/ 6

第三节“合力效应”的提出/ 7

一、“合力论”思想/ 7

二、“合力效应”的界定/ 8

第四节为何要引入合力效应来研究经济社会重大变革?/ 8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进理论创新的自觉性/ 8

二、总结合力效应运行规律,为第三次合力效应的实现献言
献策/ 9

三、从“合力”视角为中国崛起把脉问诊,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9

第五节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合力效应已箭在弦上/ 10

一、第三次合力效应的形成是大势所趋/ 10

二、中国有能力引领第三次合力效应/ 11


第二章历史上前两次合力效应的内在逻辑/ 13

**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运行制度体系支撑/ 15

一、**次合力效应与英国制度体系的发展历程/ 17

二、第二次合力效应与美国制度体系的演进逻辑/ 21

第二节重商主义社会氛围的培育/ 26

一、**次合力效应中英国重商主义社会氛围的培育/ 26

二、第二次合力效应中美国重商主义社会氛围的培育/ 30

第三节生产制造能力与水平的稳步提升/ 35

一、**次合力效应中英国制造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36

二、第二次合力效应中美国制造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37

第四节时代机遇下科学技术的进步/ 40

一、**次合力效应中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40

二、第二次合力效应中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42

第五节思想文化的有力引领/ 45

一、**次合力效应中英国的新经济思潮/ 46

二、第二次合力效应中美国移民文化、精神理念及外交
政策/ 49

第六节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大重构/ 52

一、**次合力效应对英国与世界经济社会的影响/ 52

二、第二次合力效应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社会的影响/ 56

第七节合力效应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 59

一、合力效应的复杂、动态变化性特征/ 59

二、**次合力效应到第二次合力效应的跨越/ 61



第三章中国与前两次合力效应及李约瑟之谜/ 64

**节由盛转衰的近代中国:中国错过了什么?/ 64

一、古代中国的繁盛/ 64

二、近代中国的落后/ 67

第二节中国的落后——中国与前两次合力效应/ 69

一、中国错过**次合力效应的原因分析/ 69

二、中国错过第二次合力效应的原因分析/ 78

第三节中国的觉醒——中国的发展奇迹/ 84

一、中国工业革命的爆发/ 85

二、中国道路的探索/ 86



第四章为什么第三次合力效应将首先发生在中国/ 87

**节第三次合力效应的实践基础——中国式创新的
发展/ 89

一、成熟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 89

二、良好的市场基础与有效的市场战略/ 90

三、不断提升的科研水平/ 91

四、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92

五、创新人才成长与创新生态体系构建/ 94

六、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95

第二节第三次合力效应的催化剂——中国的比较优势/ 96

一、世界工厂地位难撼,生产制造能力强大/ 96

二、市场规模庞大,大国经济效应凸显/ 98

三、产业化能力强大,产业链供应链完整/ 101

四、有为政府推动,制度优势显著/ 103

五、人才红利厚植,创新集群汇聚/ 105

六、民族精神锻铸,中国力量凝聚/ 106

第三节第三次合力效应形成的作用机制/ 108

一、第三次合力效应的发展基础/ 110

二、第三次合力效应的动力之源/ 112

三、第三次合力效应的重要保障/ 113

四、第三次合力效应的精髓与纽带/ 113



第五章积极促成第三次合力效应的应对之策/ 115

**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科技制高点/ 115

第二节培育超大规模国家竞争优势,建立全国统一大
市场/ 118

第三节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深化“放管服”改革/ 120

第四节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构建新发展
格局/ 121

第五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持续推进协调发展与共同
富裕/ 122

第六章第三次合力效应与中美英三国国力预测分析/ 123

**节中美英经济实力对比预测分析/ 123

一、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 123

二、中美英等国家GDP增速预测/ 125

第二节中美英科技实力对比预测分析/ 128

一、中美英科技实力对比分析/ 129

二、中美英科技实力预测分析/ 133

第七章第三次合力效应的未来蓝图/ 135

**节世界经济格局大重构/ 135

一、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135

二、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136

三、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 137

第二节中国经济顺势腾飞/ 138

一、中国经济迈向重质量新阶段/ 138

二、中国经济的“后来者优势”/ 139

三、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140

第三节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141

一、科技创新激活经济动能/ 141

二、数字智能赋能转型发展/ 142

三、理念变革引领创新风潮/ 143

第四节绿色生态经济转型/ 144

一、世界绿色生态经济转型/ 144

二、绿色技术创新助推绿色发展/ 145

三、中国绿色生态经济转型/ 146

四、迈向全面绿色发展的生态社会/ 148


参考文献/ 149
展开全部

第三次合力效应 节选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直接动力。作为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的代表,中国的创新成果已然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中国式创新”也成为业界和学界中的热词。然而,目前针对“中国式创新”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并未就“中国式创新”的定义、内涵及要素等给出权威的解释。有人认为“中国式创新”就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与传统原始创新的概念有很大差别;也有人指出,“中国式创新”根植于中国的特殊情境,依托于广阔的本土市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模式。为了深化业界和学界对“中国式创新”的理解,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拟从理论架构、案例分析、评价分析以及生态系统分析等维度出发,对“中国式创新”进行一个完整且清晰的诠释。本研究丛书目前包括以下书目:《中国式创新导论》《中国式创新的典型案例》《中国式创新评价》《中国式创新的生态系统》等。 《中国式创新导论》以我国的创新背景、创新环境和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结合现有相关文献和资料,对“中国式创新”进行细致、翔实的理论分析,从特点、要素和趋势等维度对“中国式创新”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全面的刻画。此外,该书还通过中西创新模式的对比,发掘“中国式创新”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从多个主体层面提出了改良建议。与其他“中国式创新”理论书籍相比,《中国式创新导论》不仅试图解释“什么是中国式创新?”,更致力于揭示“中国式创新”的内涵及要素,力图为国家创新政策制定者、企业创新推行者和广大投身于创新创业的群众提供一个清晰的“中国式创新”理论框架,以确保各个创新活动参与者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式创新的特质,并积极投身于“中国式创新”的浪潮中。 基于中国式创新的发展现状,《中国式创新的典型案例》拟从典型企业和代表性成果两个维度筛选相关的研究对象,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其中典型企业将重点介绍华为、海尔、小米、海康威视等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对“中国式创新”的诠释,力图提炼出中国式创新企业成长轨迹中的共通点。代表性成果则主要以共享单车、移动支付、高速铁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产出为例,挖掘这些成果产出背后的故事,并据此总结“中国式创新”的主要特点。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细致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创业者们更好地把握时机,同时也为传统老牌企业的中国式创新转型提供新思路。不同于已有的案例书籍,该书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将更多地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且在必要之处引入简单的实证分析,以更好地佐证案例分析的结果。 《中国式创新评价》致力于构建“中国式创新”的科学评价体系,并通过对“中国式创新”的各个层面进行定量评价,揭示“中国式创新”中的各行业和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挖掘“中国式创新”中存在的弊病。此外,基于“中国式创新”的评价分析,该书拟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为“中国式创新”的发展献计献策。与其他关于创新评价的书籍不同,《中国式创新评价》将分别从宏观及微观两个维度构建“中国式创新”的评价体系,其中微观层面的评价体系主要用于对企业的中国式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宏观层面的评价体系则用于对行业和区域的中国式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该书将以《中国式创新导论》中所归纳的六大要素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创新情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指标提取。需要强调的是,采用单一的评价建模方法所得出的评价体系可能并不完善,因此该书拟结合多种建模方法,构建集成评价模型。 《中国式创新的生态系统》拟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中国式创新”的研究,以求更好地揭示“中国式创新”的演化趋势,提高“中国式创新”的可持续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式创新生态系统与传统的创新生态系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构建系统的过程中,该书计划将“情景因素”及“精神因素”等引入系统模型。具体来说,该书将重点探讨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建立中国式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置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和大小;其二,运用系统仿真技术,分析中国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并预测系统中各要素的发展进程。通过对中国式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政府及监管部门更好地把握中国式创新的发展趋势,并据此设置合理的创新扶持政策,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家和创业者提供中国式创新的发展方向,以便形成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合力。 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是一套学术性论著,因此更加适合创新管理的研究者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该研究丛书对“中国式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说明,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式创新”的评价体系及生态系统,为学界对“中国式创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鉴于“中国式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中的热词,为了提高本丛书的普及度,让更多的读者深刻认识“中国式创新”的内涵,笔者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进行论述。然而,“中国式创新”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可参考的文献及观点较少,因此,本丛书尚存在某些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年10月于武汉喻家山

第三次合力效应 作者简介

王宗军,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委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技术与创新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商科教育分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湖北省技术经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湖北省社科联委员、湖北省技术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主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王宗军教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耕学术厚土,致力于管理学领域前沿问题研究,围绕评价理论与方法、创新与战略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是中国系统研究企业技术经济评价系统分析、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建立、评价系统开发的重要学者,是深入研究创新与战略管理的中国学派。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推动了湖北省创新型企业创造与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为中国低碳经济建立了多维评价体系和可视化平台;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5余项、企业委托课题5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创新能力与技术战略》、《中国式创新导论》等著作5部。调研企业600余家,为中国20余个地方政府及50多家企业进行诊断并制定了发展战略、或创新战略、或决策平台、或相关政策,指导百余家企业进行了企业转型升级。授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成立40年突出贡献奖、获评2014年湖北省社科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积极建言献策,作为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主任,上报的两篇政策建议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采用刊登(2014年第2期、2021年第4期),并上报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为武汉市的发展提供专家建议,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为武汉市人民政府提供专家建议17份,有10份被采纳或获得批示,为武汉市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