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洛阳汉唐运河遗址调查与古沉船发掘报告

洛阳汉唐运河遗址调查与古沉船发掘报告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2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78.5(7.5折) 定价  ¥2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洛阳汉唐运河遗址调查与古沉船发掘报告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8288
  • 条形码:9787030738288 ; 978-7-03-07382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洛阳汉唐运河遗址调查与古沉船发掘报告 本书特色

本书提供了内陆运河古沉船的资料,也为古沉船的保护展示提供了方案。

洛阳汉唐运河遗址调查与古沉船发掘报告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洛阳汉唐运河遗址及运河故道内发掘出水的两艘清代沉船的基本资料。本书不仅详细地介绍了汉唐漕运故道的调查情况,还详细地介绍了出水的两艘沉船的形制结构。其中运河一号古沉船保存较好,由13个船舱组成,结构较为完整,形制特殊,属典型的内河客货运输船。两艘古沉船的发现,充分证明了洛阳盆地内陆人工漕运渠道的存在和具体位置,同时为古代船体结构、建造工艺、木料的选择以及内陆运河船体与海洋船体结构对比,乃至大运河洛阳段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洛阳汉唐运河遗址调查与古沉船发掘报告 目录

目录
上编 考古调查与发掘
**章 概况 (3)
**节 地理环境 (3)
第二节 历史沿革 (5)
一 辖区沿革 (5)
二 都城与水系关系及沿革 (7)
第三节 考古工作历程 (10)
第四节 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13)
一 资料整理 (13)
二 报告编写 (13)
第二章 汉唐漕运水系调查 (17)
**节 调查缘起与方法 (17)
第二节 古洛河遗址 (18)
一 古洛河遗址的走向 (18)
二 汉魏堰洛通漕遗址 (20)
第三节 汉魏城西至隋唐城段谷水遗址 (26)
一 唐寺村西谷水渠遗址 (26)
二 董村谷水渠遗址 (30)
第四节 汉魏时期漕渠遗址 (31)
一 城东建春门以南的城下漕渠遗址 (32)
二 汉魏故城城南向东的漕渠(谷水)遗址 (34)
三 九曲渎遗址 (39)
第五节 “洛阳沟”遗址 (40)
一 地层堆积 (42)
二 遗迹 (44)
三 遗物 (45)
四 小结 (50)
第六节 隋唐时期漕渠遗址 (52)
一 遗迹 (52)
二 遗物 (53)
第七节 收获与认识 (55)
第三章 古沉船发掘与出土遗物 (57)
**节 地层堆积 (57)
第二节 一号古沉船 (59)
第三节 二号古沉船 (67)
第四节 出土遗物 (71)
一 汉魏遗物 (71)
二 五代遗物 (73)
三 金元遗物 (74)
四 清代遗物 (74)
五 其他 (83)
第四章 古沉船年代 (84)
**节 古沉船形制和出土遗物的断代 (84)
第二节 船体与地层的科技测年 (85)
下编 古沉船保护搬迁与相关研究
第五章 古沉船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 (93)
**节 古沉船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原则 (93)
第二节 古沉船考古现场小环境控制 (94)
一 考古现场小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94)
二 考古现场小环境控制的措施 (97)
三 考古现场临时库房的小环境控制 (98)
第三节 古沉船考古现场样品的采集 (100)
一 样品采集目的与原则 (100)
二 样品采集的方法步骤 (101)
第四节 古沉船考古发掘现场保护 (101)
一 古沉船的清理与清洗 (101)
二 古沉船存在的主要病害 (103)
三 古沉船的物理加固 (103)
四 古沉船的化学保护 (107)
第六章 古沉船的加固与保护 (110)
**节 古沉船异地整体搬迁方案的确定 (110)
第二节 一号古沉船搬迁前的加固保护 (111)
一 一号古沉船加固搬迁方案的确定 (111)
二 一号古沉船整体加固的前期准备 (112)
三 一号古沉船整体加固保护的工艺流程 (113)
第三节 二号古沉船搬迁前的加固保护 (122)
一 二号古沉船排水设施的修筑 (123)
二 二号古沉船散落木质船体构件的保护处理 (123)
三 二号古沉船船体的加固包装工艺流程 (124)
第七章 古沉船的整体搬迁 (128)
**节 古沉船搬迁的难点和方案构成 (128)
一 古沉船周边地貌与环境 (128)
二 项目主要难点 (128)
三 方案构成 (129)
第二节 古沉船搬迁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129)
第三节 古沉船的吊装与搬迁 (130)
一 修整吊装平台和坡道 (130)
二 古沉船安放基础及临时库房的建设 (131)
三 吊装方案和实施 (133)四搬迁运输 (139)
第四节 古沉船搬迁方案风险分析 (141)
一 风险分析 (141)
二 解决措施 (142)
三 风险结论 (143)
第五节 小结 (143)
一 古沉船保护搬迁的工作内容 (143)
二 保护搬迁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144)
第八章 一号古沉船测绘 (148)
**节 船体概述 (148)
第二节 船体尺度与型线测绘 (149)
一 船体主尺度测绘 (149)
二 型线测绘 (152)
第三节 船体结构测绘 (155)
一 外板结构测绘 (157)
二 舱壁结构 (157)
三 甲板结构测绘 (158)
四 舱面建筑结构测绘 (158)
第四节 舾装结构测绘 (160)
一 舵承结构 (160)
二 拖桩 (160)
三 桅座结构 (161)
第九章 一号古沉船复原研究报告 (163)
**节 概述 (163)
第二节 船体布置复原研究 (164)
一 主体舱室划分 (164)
二 甲板与上层建筑复原 (165)
三 舾装结构及设备复原 (168)
第三节 船体结构复原研究 (174)
一 外板结构 (174)
二 舱壁结构 (176)
三 甲板结构 (177)
第四节 一号古沉船年代的推断 (177)
第十章 一号古沉船所用木材鉴定 (180)
**节 工作报告 (180)
一 工作背景和鉴定目的 (180)
二 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181)
第二节 技术报告 (183)
一 鉴定依据 (183)
二 鉴定结果 (185)
三 古沉船发掘及保护建议 (188)
第三节 附录 (188)
附录一 一号古沉船用材树种显微鉴定及材性分析报告 (188)
附录二 一号古沉船发掘地土质检测报告 (192)
第十一章 结语 (195)
**节 洛阳汉唐时期的漕渠 (195)
第二节 关于建春门外东西向大沟的名称和性质 (197)
一 建春门外东西大沟之名简考 (197)
二 建春门外东西大沟成因和性质 (198)
后记 (201)
插图目录
图2-1 调查水系部分及重点勘探位置示意图 (19)
图2-2 堰洛通漕遗址平面图 (21)
图2-2-1 堤堰东边钻探剖面图 (插页)
图2-2-2 堤堰北部排洪渠钻探剖面图 (插页)
图2-2-3 堤堰西边钻探剖面图 (插页)
图2-2-4 引洛渠钻探剖面图 (插页)
图2-2-5 堤堰南边钻探剖面图 (插页)
图2-3 堰洛通漕遗址采集建筑构件 (25)
图2-4 唐寺村西谷水渠遗址平面图 (27)
图2-5 唐寺村西谷水渠遗址钻探剖面图 (27)
图2-6 20世纪70年代隋唐洛阳城遗址平面图 (29)
图2-7 董村谷水渠遗址平面图 (30)
图2-8 董村东谷水渠遗址钻探剖面图 (31)
图2-9 龙虎滩村东南城下漕渠剖面图 (插页)
图2-10 寺里碑西城下漕渠剖面图 (插页)
图2-11 铅坠 (33)
图2-12 谷水左迤的水池遗址平面图 (35)
图2-12-1 池西边剖面图 (37)
图2-12-2 池北边剖面图 (37)
图2-13 “洛阳沟”遗址位置示意图(调查的部分) (41)
图2-14 开阳路洛阳沟遗址T1西剖面图 (43)
图2-15 建筑构件 (46)
图2-16 生活用品及兵器 (49)
图2-17 隋唐时期漕渠采集的遗物 (54)
图3-1 洛阳古沉船遗址探方图 (57)
图3-2 T1和T2探方东壁剖面 (58)
图3-3 T1解剖沟东壁剖面图 (59)
图3-4 古沉船遗址发掘位置图 (60)
图3-5-1 一号古沉船平面图 (61)
图3-5-2 一号古沉船剖面图 (61)
图3-6 一号古沉船隔舱板剖视图 (65)
图3-7 二号古沉船平面图 (68)
图3-8 二号古沉船7号舱后舱板剖视图 (70)
图3-9 汉魏遗物 (72)
图3-10 五代和金元遗物 (73)
图3-11 清代建筑构件 (75)
图3-12 清代生活用品 (76)
图3-13 清代生活用品和其他 (78)
图3-14 清代生产工具及兵器 (80)
图4-1 一号古沉船船体科技测年结果 (86)
图5-1 一号古沉船剖视病害位置图 (104)
图5-2 一号古沉船正视病害位置图 (104)
图5-3 一号古沉船#6舱前舱板剖视病害位置图 (105)
图5-4 一号古沉船#8舱隔舱板剖视病害位置图 (105)
图5-5 一号古沉船#12舱后舱板剖视病害位置图 (105)
图5-6 二号古沉船病害位置图 (106)
图5-7 二号古沉船#6舱前舱壁剖视病害位置图 (106)
图6-1 船体外侧加固支撑体构件正、侧面图 (115)
图6-2 底托支撑构件正、反面图 (115)
图6-3 船体外侧加固支撑体构件剖面图 (116)
图6-4 船体内侧加固支撑体构件剖面图 (116)
图6-5 基座不同高度结构剖面图 (118)
图6-6 船体底托结构示意图 (119)
图6-7 石膏灌装工具结构示意图 (121)
图6-8 人字形钢梁的剖面图 (122)
图6-9 人字形钢架与底部的剖面图 (122)
图6-10 二号古沉船底托平面图 (126)
图6-11 外框架立面图 (127)
图7-1 一号古沉船放置基础平、剖面图 (132)
图7-2 吊耳和吊轴结构图 (133)
图7-3 B型吊耳正视、俯视图 (134)
图7-4 各种绳结示意图 (135)
图7-5 吊索结构示意图 (136)
图7-6 吊装现场示意图 (138)
图7-7 车和古沉船的固定与捆扎 (139)
图8-1 一号古沉船总长测绘图 (150)
图8-2 一号古沉船甲板宽度测绘图 (150)
图8-3 一号古沉船甲板边线测绘图 (151)
图8-4 一号古沉船舱口线测绘图 (151)
图8-5 一号古沉船型深测绘图 (152)
图8-6 一号古沉船考古测绘图 (153)
图8-7 一号古沉船中纵轮廓线测绘图 (154)
图8-8 一号古沉船横剖线测绘图 (154)
图8-9 一号古沉船残舱壁横剖线测绘图 (154)
图8-10 一号古沉船横剖线正面投影图 (155)
图8-11 一号古沉船横剖线图 (155)
图8-12 一号古沉船型线图 (156)图8-13 一号古沉船舱壁结构测绘图 (158)
图8-14 一号古沉船1号船员舱舱室结构测绘俯视图 (159)
图8-15 一号古沉船拖桩结构和布置图 (160)
图8-16 一号古沉船结构测绘图 (162)
图9-1 一号古沉船尾部工作舱、客舱平、剖面图 (164)
图9-2 一号古沉船货舱段平、剖面图 (165)
图9-3 一号古沉船船员居住舱复原布置图 (166)
图9-4 一号古沉船甲板复原图 (166)
图9-5 一号古船舱口围板复原图 (167)
图9-6 一号古沉船工作舱上设的防风雨乌篷图 (168)
图9-7 一号古沉船货舱舱口围板与舱盖板图 (168)
图9-8 一号古沉船首部船舱顶棚复原图 (169)
图9-9 一号古沉船舷墙复原图 (169)
图9-10 一号古沉船舵系复原图 (170
展开全部

洛阳汉唐运河遗址调查与古沉船发掘报告 节选

上编 考古调查与发掘 **章 概况 **节 地理环境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8′~112°59′、北纬33°35′~35°05′。洛阳地处中原,因位于洛水之北而得名,是*早的“中国”发生地。其西邻三门峡,东连郑州,南与南阳、平顶山毗邻,北跨黄河与焦作相接。市域东西略长,长约179千米,南北略短,宽约168千米,总面积约15230平方千米,市区面积544平方千米。境内地形错综复杂,以山区和丘陵地形为主,其中山区约占45.5%,丘陵占40.7%,平原占13.8%。中心为平原,周围山峦环绕,分布有邙山、首阳山、青要山、荆紫山、郁山、周山、龙门山、万安山、嵩山等山脉;全境河网密集,黄河、洛河、涧河、伊河、瀍河、清河、磁河、铁滦河等河流蜿蜒其间,分属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洛阳辖区内东北部为著名的洛阳盆地,东西长55.382千米,南北宽21.946千米,总面积约1215.4平方千米。洛阳盆地四面环山,进入洛阳的通道要塞设有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因此洛阳历设八关都尉。其山川纵横,形势险要,东依嵩岳,西傍秦岭,南临伏牛,北望太行且有黄河之险。盆地内地势西高东低,以洛水为主流,伊河、瀍河、涧河等为支流的水系密布其间,众水入洛,东北流过巩川至洛口入黄河,经过河流的冲积,慢慢形成冲积平原,其地域土层丰厚,土地肥沃,植被茂密,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造就了历代王畿的首选之地。 洛阳地处秦岭东延余脉山区,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地域内以南部的伏牛山脊为界,以南为亚热带气候,以北为暖温带气候。其气候主要特点: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旱少雨而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少云日照长,冬季雨雪较少而寒冷。 洛阳的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是中国古代农历二十四节气及物候特征标准制定地之一。洛阳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红陶“伊川缸”,上面绘有日月运行、一年四季八节的历法图案。洛阳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2.3~15.2℃,22.9~26.6℃,12.3~14.9℃,0.5~2.0℃,冬季历史*低极端温度-18℃,*低温度一般在-6℃至-10℃,夏季*高温度达40℃左右。地区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降雨集中于7~9月。 洛阳全境河流众多,黄河、洛河、涧河、伊河、瀍河等都在境内流过。洛河为洛阳盆地内的主要河流,其水从盆地的西南进入,呈东北流向,沿途经过洛龙区辛店镇南、古城乡北,至焦屯村西北和涧西区东南。此段两岸分布隋唐洛阳城西苑遗址,南岸有隋唐时期的“景华宫”“甘泉宫”。洛水又东北流,至洛龙区安乐镇聂弯村西北、西工区下池村南曲而东流,北岸的涧水在涧西区和西工区分界处南流汇入洛水。洛河北岸跨涧河有东周王城、汉河南县城遗址。洛水东流,经洛龙区安乐镇安乐村北,又东经李楼乡李楼村西,老城区、瀍河区南。隋唐洛阳城遗址在此段跨洛河而置,瀍河在老城区和瀍河区分界处,南流入洛河。其瀍水两岸有西周贵族墓地和西周祭祀遗址。洛水出隋唐洛阳城遗址曲而东北流,经洛龙区李楼乡李楼村、太平村、潘寨村西北。再经偃师佃庄镇西新庄、酒务西,至西石桥村西,由此曲而东流。古金谷水在白马寺镇陈村西,南流入洛。洛水又东,经西石桥村南向东曲流。此段及以下,在金元以后淤塞,已成故道湿地,芦苇丛生,沿途村民多以种稻为业。今之洛水流至西石桥村西北,白马寺镇陈村西南,曲而东流入古代漕运故道。 洛水入漕运故道而东流,在洛龙区经白马寺镇枣园村,偃师首阳山镇龙虎滩、小湾、和村、古城村南,佃庄镇的孙家岗、河头、太学村,翟镇的北许、二里头村北至喂南村西北折而南曲。此段西部,河北岸为汉魏洛阳城遗址,南岸有汉魏时期的圜丘、堰洛通漕、四通市、灵台、太学遗址等。此段东部,河之南岸有二里头遗址。洛水东南转曲,经偃师纸庄、新砦、塔庄、西寺庄南,郭家滩、韩家井村北,东南至岳滩东,伊水西来入洛水,此段中部,河北岸有偃师商城遗址,东部东北岸有鸿池陂遗址。二水合而东入巩川山涧,顺山涧蜿蜒东北流余里至洛口入黄河,洛口东南岸有隋唐时期洛口仓遗址。 古洛水在西新庄北,西石桥南折而崎岖东流,今已枯。故道东至二里头西处古伊水由西注入,合而东流至苗湾村西北古合水(今浏涧河和马涧河)北流入洛水。又东入古之计素渚(今之岳滩西。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东休水(今之滑城河)北流入洛,又东在岳滩东合于今伊洛河。 综上所述,洛水自西南入洛阳盆地,在盆地中部自西向东贯穿,南北两岸台地逐渐增高,北至邙山,南至万安山,商、夏、汉魏、隋唐、东周五大都城自东向西一字排列在洛河北岸,古之谷水由盆地西北高地流入,经过古之先民改造,沿北岸高地东西流,沿途合北邙之瀍水、金谷水,东注鸿池陂,又东南入洛沿途灌溉洛河北岸之良田。各代在洛河北岸建都,将谷水又改造成宫苑用水,致使今谷水不复旧道。伊河自西南伊阙流入洛,东北流,后被河洛先民改造,沿洛河南岸台地东西流,沿途合古之合水、休水,灌溉洛河南岸之台地,使南岸台地成为良田,盆地内沃土良田富饶,周围险关要塞坚固,并有洛河水路东入黄河,北连济水,在汉唐之际又连以江、淮达于海,大江南北的盐、米、丝、茶等物资由水路集于洛阳。便利的自然资源,为洛阳盆地内各时代都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一 辖区沿革 洛阳是夏、商、周、汉、魏、隋、唐等朝代的建都之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距今三四十万前年的栾川孙家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就已发现了直立人牙齿化石,证明当时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4000年左右)后,在洛阳境内的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等众多河流的二、三级台地上,分布着许多史前氏族部落。考古发现了数百处史前聚落遗址,如:苏羊、土门、王湾、西王村遗址等,均是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见证。 禹划九州,洛阳归古豫州。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是中国**个王朝——夏王朝的都城,时称斟鄩,夏王(文献称夏后)太康、仲康、帝桀均以斟鄩为都。约公元前 1600年,商朝的开国之君汤攻灭夏朝,为了加强对夏王朝中心地区的控制,便在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处建立新都(今偃师商城遗址),称西亳。商汤之后,数代商王均以西亳为都,累计200余年。周代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以今白马寺和王城公园为中心。周初,武王伐殷(前 1046年)代商,洛阳为“天下之中”,为了加强对东方商人的控制,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于洛水之阳的瀍水附近修建了成周城,史称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初迁宅于成周”,大量殷商顽民被迁往成周城,并驻守有成周八师来监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晋、郑等国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自镐京东迁至洛邑,是为东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邑,周朝灭亡,东周共历经500余年之久,前后有23位周天子都居洛阳。 秦始称洛阳。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设洛阳县于成周城,置三川郡。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入关分封诸侯,立申阳为河南王,以洛阳为都。五年(前202年),刘邦平定天下,正式称帝建立汉朝,初都洛阳,后在群臣建议下西迁长安,遂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郡治洛阳,下辖河南(县治王城)、洛阳、缑氏、偃师、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榖成(新安东)、新成(伊川西南)、荥阳、巩、新郑等22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河南郡属司隶。西汉末,王莽篡权,改汉建新朝,变洛阳成宜阳,始建国四年( 12年)又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公元 25年,汉室后裔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改元建武。汉以火德,忌水,故去洛旁“水”而加“隹”。建武十五年(39年),河南郡变更成河南尹,辖二十一城。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人口一百零一万八百二十七”。公元 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定都洛阳,改元黄初。魏行次为土。土,水之忌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而加“水”,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公元265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仍都洛阳。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置洛州。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自公元25年东汉都洛开始,经曹魏、西晋,直至534年北魏分为东魏、西魏,前后累计都洛共计330余年。东魏改称洛州,北周置东京六府、洛州总管。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改元开皇,改六府,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当年又废;开皇二年(582年)废洛州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583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594年),在金墉城别置总监。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迁都洛阳,新建洛阳城,新都在东周王城东侧,称东京。同年,改洛州为豫州,三年(607年)又改为河南郡,十四年(618年)复置洛州,辖河南、洛阳、阌乡、偃师等18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东都,置洛州总管府,领洛、郑、熊、谷、嵩、管、伊、汝、鲁九州,洛州领河南、洛阳、偃师、巩、阳城、缑氏、嵩阳、陆浑、伊阙九县。其年十一月,罢总管府,置陕东道大行台。九年(626年),罢行台,置洛州都督府,领洛、怀、郑、汝四州,权于府置尚书省。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十道,洛阳属河南道,贞观六年(632年)称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为神都,对洛阳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都洛阳,称“神都”。武则天派人大规模开凿龙门石窟,曾资助脂粉钱两万贯继续开凿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武则天令薛怀义住持白马寺,命其大规模敕修白马寺。唐代,佛教臻于鼎盛,佛教禅宗在洛阳形成。神龙元年(705年),复改神都为东都。唐玄宗长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岳庙,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祖塔”。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元年(742年),改东都为东京。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复为东都。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之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王朝依次定都中原,史称五代。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尽管当时国家政局动荡,但洛阳仍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从夏代开始,历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直至后梁、后唐、后晋十三朝,均以洛阳为都,洛阳建都时间累积超过 1500年,成为中国建都时间*长的城市。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北宋在东、西京分设国子监,许多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会聚于西京国子监,赵普、文彦博、吕蒙正、欧阳修、富弼都曾居于洛阳。“北宋五子”的理学家程颐、程颢、邵雍等,均在洛阳成就学识。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编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金代时以洛阳为中京,哀宗正大初年改河南府为金昌府,将河南县并入洛阳县。金中京城即今洛阳老城之前身,位于隋唐城东北角,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时所筑的城基上重建,东西、南北约各二里,周长不足九里,面积仅当隋唐四个里坊之大小。 元代以后,洛阳不再为京,属河南府管辖,府治在周王城,原辖洛阳、宜阳、渑池等九县,后渑池县改隶陕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河南府,领州(陕州)十三县(洛阳、偃师、巩、孟津、宜阳、永宁、新安、渑池、登封、嵩、卢氏、灵宝、阌乡),洛阳也是伊王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