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政治与文学视域下的王锡爵研究

政治与文学视域下的王锡爵研究

作者:安家琪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97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99.4(7.2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政治与文学视域下的王锡爵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08102
  • 条形码:9787522708102 ; 978-7-5227-081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政治与文学视域下的王锡爵研究 内容简介

  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实践中,作为“经国之大业”的文章书写是传递意图、开展行动、扩大效应与营构荣耀的重要方式。王锡爵是明代社会中兼具政治与文学身份的典型士大夫,也是明代政治史上能够有效发挥文学之政治功能的人物。《政治与文学视域下的王锡爵研究》尝试考察王锡爵的文学书写与其政治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接受语言学、政治学等周边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反思学界现有的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理解。

政治与文学视域下的王锡爵研究 目录

绪论
**节 选题缘起、现状及意义
第二节 “古典文学与政治”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历史语境主义”的运用:范式·语境·修辞

**章 王锡爵的家世与门风
**节 王锡爵的家世、家学与家风
第二节 以儒为主、兼取佛老的思想构架

第二章 作为政治的文学:王锡爵的政治困境及开解策略
**节 规讽、直谏与乞休:君臣矛盾的化解
第二节 “政治共识”的强调:政敌攻讦的应对
第三节 “政生多门”:内阁权力的回落
第四节 “君臣大义”的模式书写:朝中政治势力的调和

第三章 典诰鼎彝:王锡爵的文学观念与制义创作
**节 王锡爵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 王锡爵文学观念的成因
第三节 王锡爵制义的语体风貌及其“大手笔”特征

第四章 政治意图的文学展现:王锡爵奏疏的文体及语体解读
**节 奏疏的文体特征及其体式演变
第二节 王锡爵奏疏的文体特征
第三节 王锡爵奏疏体式的语体成因

第五章 日常交际与政治行动:王锡爵的序文与尺牍写作
**节 “避同求变”:序文写作的别样可能
第二节 “自省”与“避世”:政治危机中的自我展演
第三节 “境遇体验”与“身体隐喻”:王锡爵的“疾病”书写

第六章 王锡爵的政治史与文学史再定位
**节 清人诗歌中的王氏“南园”
第二节 王锡爵政治理想的践行及其政治史意义再评估
第三节 王锡爵对隆、万时期馆阁文学的影响及其文学史定位
结语
附录 王锡爵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政治与文学视域下的王锡爵研究 节选

  “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在历经“政治化”“去政治化”与“政治与文学互动研究”的繁盛期后,似乎步入了理论与方法探索的瓶颈期,亟待观念与方法的转型。“古典文学与政治”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特定分支,殊非新话题,只是问题的老旧却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的较为彻底的解决。“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在不断开拓古典文学研究之问题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学史与政治史研究范式的限制,从而在研究对象以及核心问题的选择上表现出高度的交叉甚或雷同。一旦文学史与政治史的相关研究方法受到挑战、而“文学与政治”研究又未能及时加以调整之时,“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在新的学术观念的观照之下,就有了重加讨论的必要。伴随历史语境主义的兴起,关注语境中具体文本的修辞功能之于政治运作的动态影响,遂成为“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的又一可能路径。  一 “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的三重维度  政治制度是观察社会生活纵向与横向维度的重要支点,思想与文学因此而得以展现其有效内化于社会生活的方式与路径,并可由此展现思想与文学的层次性与复杂度。故而,古典文学与政治制度的研究可视作思想与文学研究的基本构成部分。20世纪以降,“古典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形成了文学的“政治化”“去政治化”与“政治与文学互动研究”三重维度。文学研究的“政治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以阶级中心论的衡量标准,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对于政治结构的正向或负向影响,是为典型的“政治决定论”;文学研究的“去政治化”则强调文学与政治的疏离,重在发掘文学非功利的审美特性。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本于“阶级中心论”进行解读与定位文学文本,“政治与文学互动研究”在承认政治语境对解读文本所具有的重要影响的同时,同样关注文本对特定语境所产生的政治效应。  (一)文学研究的“政治化”:阶级中心论的展现  以“阶级分析”为根本的政治标准对文学进行“政治化”研究,曾是国内“政治与文学”研究风靡一时的主流方式。文学研究的“政治化”将文学作品视作“政治的文本”,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被简单化为对政治立场的呼应与传递:文学文本应当反映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倾向的“正确性”是衡量文学文本价值的主要标准。国内文学研究的“政治化”倾向,突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体系的建立。“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的“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的探索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发展期,50-70年代则是其典范地位的确立时期。  “五四”以降,世变不仅需要学人进行文化建设,更需要学人在纯粹的学术研究之外,投身社会政治之中。伴随抗战的兴起,30-40年代的“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风起云涌的工农革命浪潮中,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几千年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逐步建立起一个新的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唯物主义的文学理论,以阶级中心论指导古典文学的研究,是此一时期“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的主流。张希之的《中国文学流变史论》②以“政治组织与意识形态”为视角,采用阶级中心论的研究方法,考察先秦两汉的文学演变。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③在论述《诗经》的内容与价值时,对传递民生疾苦与揭露暴政的社会批判诗尤为关注。谭洪的《中国文学史纲》、贺凯的《中国文学史纲要》①与郑振铎对《金瓶梅》的研究②,均以无产阶级唯物史观为评定标准,将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作为评价古典文学价值的基本标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与政治”研究正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无产阶级中心论逐步发展的时期,50-70年代的“文学与政治”研究,则是无产阶级中心论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此一时期,从意识形态层面界定文学的本质成为“古典文学与政治”研究的重要成果。伴随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政治标准**位、艺术标准第二位”的提出,文学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50-70年代的“文学与政治”研究受到极“左”思想的严重影响,以无产阶级中心论为评判准则,划分文学的阶级属性,对古代文学予以政治层面的“清理与整合”,文学的政治功能被逐步异化。

政治与文学视域下的王锡爵研究 作者简介

  安家琪,生于1990年。201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励耘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