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黄子平的文论代表作,收录了《深刻的片面》《从云到火》《“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等20篇作品。

作者:黄子平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30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6.7(4.7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1181776
  • 条形码:9787201181776 ; 978-7-201-18177-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内容简介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是黄子平的文论代表作,包含了《深刻的片面》《从云到火》《“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等20篇作品。其中既有对各个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如对林斤澜创作的综合考察,对作品《绿化树》《你别无选择》《山上山下》等的独到见解,也有关注诗歌时空意识的研究、对短篇小说“结构—功能”模式的开拓,对文学语言学的探讨……这些*迟写成于1985年的文字,是黄子平文论里程碑式的作品,奠定了其在文学评论界的地位,重新划分了文学批评独立于文学的界限。同时也为“燕园三剑客”提出有名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目录

序 | 并非遥远的期待
代自序 | 我与批评
当代文学中的宏观研究
深刻的片面
“诂”诗和“悟”诗
艺术创造和艺术理论
附 :关于癞蛤蟆先生和蜈蚣小姐的一些传闻
得意莫忘言——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之一
从云到火——论公刘“复出”之后的诗
郭小川诗歌中的时空意识
艾青 :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
道路 :扇形地展开——略论青年诗作的美学特点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林斤澜小说论(1978—1982)
我读《绿化树》
“若是真情,就经看……”——读韩蔼丽的小说集《湮没》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蒋韵的《少男少女》
宋学武的《山上山下》
艺术短论四篇
黑空儿 白空儿 灰空儿——关于郑万隆的三篇“异乡异闻”
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
后记
2022年版后记
展开全部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节选

并非遥远的期待 谢冕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重大 的文学时代。经历了长期的 曲折之后,文学正在进入更 新生命的蜕变期。当代文学 纷繁变化的事实,令我们目 眩。我们承受着它的“胎动” 所带来的惊喜。纷至沓来的 无视传统艺术规范(这种规 范化的事业我们已有效地进 行了数十年之久)的艺术创 新,在我们面前展开了新、 奇、怪的特殊文学景观。我 们的喜悦之情是我们的前人 所不曾有的,我们为此充满 了幸福感。这种幸福不是所 有的中国人都能获得的。与 此类似的场面也许要追寻到 二十世纪*初那一二十年的 新旧两种文化的特殊激烈论 争并*后导致变革的伟大时 代。但我们也理所当然地承 担了一份苦难,我们经历着 无休止的因文学的蜕变而带 来的不同观念、不同思维方 式的冲撞与折磨,我们不得 不以充分的耐心承受着历史 的重负所给予的无尽的磨难 。 但与二十世纪末叶展开的 这场文学创作上划时代的变 革性冲击相比,我们的理论 批评显然要沉寂得多。理论 未曾如同我们的“五四”前辈 那样以勇猛的姿态为文学新 潮呐喊着开辟前进的道路。 我们感到了某种匮乏。现实 的理论批评界缺少那种立志 于勇猛冲杀哪怕是有些偏激 所带来的旋风式的呼啸。因 此我们充满了期待。我们期 待与文学创作的水准大体相 称的文学批评,期待一种摆 脱了对于非艺术因素的依附 从而恢复了艺术良知的批评 。这种批评不以一人一事的 精致诠释为它的极致,而以 建立于深厚的历史意识的显 示文学大的走向的预测和判 断,来体现它的优势。这个 工作需要几代人的争取。因 为趋于凝固的思维模式给文 学批评所造成的惰性力量是 相当强顽的,它受到某种氛 围的鼓励,因此,它的根本 性变革将是一种长久的期待 。 但“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北岛),文学的整个的跃 动的环境不能不带给文学批 评以新的冲动。一些没有受 到太深批评惰性影响的批评 力量,正在以无拘束的态度 闯入了这个近于沉寂的园地 。黄子平这样判定他的文学 批评的观念 :“批评在某种 程度上是一种自我表现,是 自我的一种存在方式”,“文 学批评尤其需要创造性,创 造性靠一种无拘束的自由心 态”(《我与批评》)。这本 身便是一种巨大的反拨,一 种挣脱了禁锢之后的宣告。 批评曾经只是某种附庸,批 评的缺乏主体意识曾经是普 遍的现实。不仅黄子平,他 的许多同时代人,都对批评 的某些业已僵化的模式观念 表现了轻蔑。他们对自己的 使命怀有充分的神圣感,他 们无视那些要理论批评屈从 于自己的非艺术的偏见与积 习,而各自实践着自己的使 命。单从这一点看,便可发 觉理论自身孕育着何等惊人 的内在活力。 黄子平不止一次地谈到张 承志“老桥”这一意象给他的 启发。他不仅把中年一代的 评论家的任务归结为桥的使 命,而且把自己的命运归结 为一块“桥板”。王光明在介 绍黄子平的理论追求时对此 有过评论。他肯定黄子平的 文学批评活动把当代文学的 具体材料放置于整个文学发 展史的宏大背景中考察,即 他认为的“坚守理论观照与历 我们的期待有如别林斯基 那样在历史地和现实地把握 俄国文学时所拥有的那种胸 怀的博大、视野的开阔,无 处不跳动着对于现实问题的 充分关切,而又无处不渗透 着对于俄罗斯和世界文学浓 厚的历史意识。我们期待的 是他那天风海涛般的评论的 非凡气度和充满智慧与激情 的语言,以及他自一个具体 作家、一部具体作品出发而 推及整个一个时期俄国文学 的针砭,乃至对于当代文学 巨人的不留情面的批判,他 对于文学发展的整体性把握 和精明预见,都正是我们所 期待的。一代人正在进行着 空前的争取和超越。黄子平 和他的友人们(钱理群、陈 平原)*近关于“二十世纪中 国文学”的概念的构想及其阐 明(当然还有刘再复、鲁枢 元以及为数已相当可观的理 论新生代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们在理论研究中所显 示出来的才华和智慧都证明 :我们所期待的并非遥远的 现实。 史观照的有机配合”(《他说 自己是一块“桥板”》,《文 艺报》453期)。但王光明 又感慨他“那种浓重的老桥意 识,是不是产生得太早了一 些呢”?这正是黄子平批评意 识中的富有魅力之处。像他 这样冷静地把自己和别人清 醒地放置于历史的大趋势中 以考察各自的价值,并对自 己的恰当位置做出判断的人 并不多。这种价值判断,不 是短浅的和近视的,它建立 于一种深邃的思考,即对于 文学发展得相当宏阔的希望 之上。黄子平深知要达到那 样一种境界,需要有人前赴 后继地做出牺牲。桥和桥板 ,乃至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谈 到的“先锋的倒下”,都透露 出了某种悲凉感,但他无疑 清楚地意识到,不付出代价 而换取文学的进步,这完全 是不可能的。那么,黄子平 文学观念中的这种悲凉,不 正是他对中国文学的渊源及 其历史经验认识的深刻所在 么?过早到来的“老桥意识” ,说明中国文学更迭的快速 ,说明一代人的早熟,或许 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作者简介

黄子平,广东梅州人,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曾任北大、人大等高校教授。代表作《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灰阑中的叙述》《文学的意思》“漫说文化”丛书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